校企共赢 三场共育 四能共生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立足于五金产业发展动态与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大胆探索,创新构建了“校企共赢·三场共育·四能共生”的五金产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其在具体实践中的操作设计为,从建立“多方协同·双向联动”的校企共赢机制为切入点,搭建起“项目驱动·作坊训练·全程体验”的“三大功场”共育平台,打通了“四能型”五金产业高素质人才共生通道,以此助推了人才培养向规模定制的转变.
  关键词:人才培养;校企共赢;三场共育;四能共生
  基金项目:2020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中职精品化”专项课题“五金包豪斯工场:中职校企共赢模式的永康实践”(项目编号:202()ZZJP027)
  作者简介:王钟宝,男,浙江省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书记,中学高级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改革与教学管理;陈超杰,男,浙江省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教学改革;胡桂兰,女,浙江省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特级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 (2020) 04-0117-07
  中国永康是全国最大五金生产基地和专业市场,形成了电动工具、衡器、汽摩、防盗门等八大支柱产业,被誉为“中国五金之都”。目前,全市拥有五金制造企业达两万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630多家,从业人员达30多万。近年来,在永康五金产业经济逐步由“小五金”向“大五金”转变、由“浪潮经济”向“总部经济”转型升级的区域环境下,不少中小五金制造企业人才告急,特别是技能人才短缺、难招、难留的现象十分突出,加之,技术实力普遍薄弱,已严重制约了企业持续、高速的发展[1]。因此,中职教育引入校企合作完全是一种基于企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战略选择[2]。然而,经过广泛的实地走访与专项调研,笔者发现,当前大多数五金制造企业参与合作的热情高涨,但这种合作往往只停留在浅层次,具体表现为校企合作机制缺失、育人实践平台匮乏、导致合作力不够、技能人才规格单一、切合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无法兼顾校企双方的效益需求,最终导致校企合作不持续、无法共赢。
  浙江省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永康五金技师学院)立足于五金产业发展动态与企业转型升级需求,聚焦校企共赢中存在的熱点问题,创新地提出了“校企共赢·三场共育.四能共生”的五金产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它通过设计“多方协同·双向联动”的校企共赢机制,旨在优化中职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是开展校企合作的前提。打造“项目驱动·作坊训练·全程体验”的“三大功能场”共育平台,旨在推动学校合作能力趋于多样化、系统化,是双元育人实施的关键。培养“四能型”五金产业高素质人才旨在面向五金产业集群,定制五金制造技能人才规格,是校企实现共赢的最终落脚点。该模式全面推动与深化学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三教改革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最终促成一种切合产业特色、融合多方优势、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的区域样式。
  一、校企共赢——建立“多方协同·双向联动”的校企共赢机制
  以校企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项目组融合多方优势资源,科学建立起“多方协同·双向联动”的校企共赢运行机制,实现了校企常态化合作交流(见图2)。
  (一)建立多方协同工作机制
  2010年5月,由市政府牵头,永康职技校联合数十家五金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包含浙江模具协会等在内的多个行业协会、包含浙江大学等在内的多所高校共同组建了“五金制造产学研联合体”(浙江省首批产学研共同体建设项目),下设五金制造产学研联合体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五金联指委),制定联合体工作章程,明确各方职责,发挥不同主体的功能优势,将政府部门的政策保障、企业的实用项目、学校的教育教学、高校的技术研发、行业的标准制度等资源有机整合,凝聚形成推动校企共赢的合力。截至目前,五金联指委已先后出台《五金制造产学研联合体指导委员会工作章程》《永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十条意见》等数十份制度文件,全面建立了政、校、企、高、行的多方协同工作机制。
  (二)建立校企双向联动机制
  在五金联指委指导下,学校紧紧围绕专业调整解决迭代能力不足等问题,聚焦五金产业发展动态与五金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创新推出“每位专业教师对接一个企业,每位校级领导联系一个行业”“引企入校”“工学交替”等多项改革举措,打通校企信息、技术、人才交流三条通道,定制“企业联络档案”,即定期调研并促成合作企业各阶段在人才标准、生产加工、技术研发等方面需求的调研报告,全面建立学校专业增设、淘汰、改造的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目前,学校专业方向数量由最初10个发展到现在21个,已全面覆盖整个五金产业链,促使专业人才培养能够切合并适应五金产业链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三场共育——搭建“项目驱动·作坊训练·全程体验”的“三大功场”共育平台
  在五金联指委牵头下,永康职技校联合多方共同打造技术难题攻关场、新品研制试验场、技能人才训练场三大功能场,全面承接与引入最实用的企业项目(包含技术改进、精密加工、产品研发、工艺改造等项目)。在具体实践中,三大功能场贯穿双元育人理念,实行作坊式训练,打造师生能力训练工坊、高层次项目孵化器、开放课堂教学模式等多方共育平台,促使师生全程参与到企业项目的全过程实践体验,推动教师培养、教材开发、教学改革等三教改革建设,进而解决专业建设水平滞后、教师技术操作能力不足、技能人才质量低下等问题。
  (一)聚焦作坊训练模式,组建技术难题攻关场,打造师生三维能力训练工坊
  在调研反馈中,由于60%的中小五金企业热衷于工艺改造、技术改进等技改项目活动,从而使得技术难题攻关场应运而生。它通过组建多批次高水平对外服务团队带领师生共同参与技改项目实践,如马林刚等数十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组建了机械技能竞赛团队,承接起五金产品设计与工艺编排;国家级技能大师程志芳组建了五金银雕工作室,承接起手工银壶及金银雕刻非遗项目技术攻关;拥有30多年模具制造经验的杨根林师傅组建了五金模具技术服务团队,承接起精密五金模具生产技术改进,这些都全面提升了学校对外服务水平。   攻关场促使师生全程参与到技改项目的设计、改造、管理、验收等真实的生产环节训练中,打造出师生基于理论、实践、管理三维能力的训练工坊。从真实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巩固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工艺编排、制造技术、装配技术、精密检测技术等多种专业操作技能,较好地掌握了班组管理、7S管理等多项管理模式,综合提高了教师技术操作水平及综合能力,极大地降低了学校教师培养的成本。近五年师生参与技改项目实践累计达3 200多人次,累计为合作企业创收经济效益达120 600多万元,满足了校企合作雙重效益需求。
  (二)聚焦技术孵化功能,组建新品研制试验场,打造校企高层次项目孵化器
  伴随五金企业在汲取前沿技术、降低研发成本等需求日益迫切,多方共同组建新品研制试验场。在五金联指委的牵头下,永康职技校联合浙江大学等3所高校、10多家五金规上企业、浙江省模具行业协会等4个协会共同打造了“新品研制试验场”——精密五金制造开放实训中心(浙江省现代制造业开放实训中心)。实训中心下设新品研发创意中心、精密五金加工中心、精密五金检测中心、高新项目孵化中心四大分中心(见图3),具体包含3D创客中心、工业产品设计中心、精密五金对外加工中心、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中心、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小微企业会计实训中心等在内40多个特色实训功能区,同时,集聚了一批包含德玛吉五轴加工中心等在内的高精度的加工设备与测量仪器,总价值达7 000多万元,设施规模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全面承接精密五金的新产品研发与精加工业务,有效覆盖了产品研发项目实践的创意设计、加工制造、精密检测、销售经营、创造效益的全过程,致力于打造校企高层次项目(包含新产品研发、精密加工、新工艺设计等)孵化器,助推了校企合作向着高层次项目迈进。
  经过多年运营与实践,试验场已具备了“生成多种精加工技术、承接上百种产品研发”的能力,有效满足了学生“多样性技能、多岗位轮岗”的学习需求,并成功孵化与形成了一批由学生参与研发的包含新材料应用、新工艺设计、精加工技术等在内的精密五金产品目录,部分前沿产品、技术、学徒(学生)被合作企业一抢而空、纷纷仿照、提前聘用,累计为合作企业降低了近百万元的研发成本,同时,将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转化成教材、课程成果,为学校三教改革指引了方向,进一步推动专业高质量建设[3]。
  (三)聚焦开放教学改革,组建技能人才训练场,打造开放课堂教学运行模式
  三大功能场最终落脚点是技能人才培养,而非产品。技能人才训练场正是基于此才应运而生,从而促使校企实质性地参与到教材开发、教法改革建设当中。通过将企业项目实践的全过程转化为教材,建构模块化课程,聚焦于三个维度的建设,打造开放课堂教学体系,进而解决“课程内容和教法改革无法与企业转型同步”热点问题,全面提升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1.建构基于企业项目全过程实践的模块课程体系。倡导学生学习内容与企业实用项目应密切结合。对学生来说,企业项目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学生一旦掌握了完成企业项目的技术和能力,就能直接顶岗,为其未来就业方向起到指引作用;对企业而言,项目完成就代表着企业生产订单的完成。通过聚焦企业项目在设计、生产、装配、质检、管理等环节的技术要点,实行双化改造:(1)教学化改造。着重将“企业项目”转换为“学习性教学项目”,分析项目的实施流程与操作要点。(2)模块化整合。以典型岗位能力要求为切人点,遵循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技能与岗位能力相对接原则,将项目实践过程中工作服务、实践活动及技能形成规律进行设计与整合,重构三大模块课程体系,即基本技能模块课程、专项技能模块课程、综合技能模块课程,实现了学校专业课程体系与企业生产标准的无缝对接。
  2.推动基于三维度的开放课堂教学实践。坚持教育要讲究应用,要有真正的生产,并有自己的“收入”。开放课堂有效支撑这一点,它不局限于学校课堂,更多的是与企业生产实践相联系,重点关注三个维度的建设:(1)关注教法维度,体验生产化实践。按照企业项目制造流程要求,合理设置安排工艺、周期等内容,营造真实的职业活动环境,同时,引入“企业典型学徒制岗位”,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学生以顶岗、轮岗等方式参与生产实践,实现教学环节与生产活动完全融合。(2)关注管理维度,实行企业化管理。明确岗位安全操作规程,以文化建设为载体,促成会操文化、看板文化、7S管理文化、顶岗文化四种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3)关注评价维度,实行双元化标准。分解与提炼产品制造核心技术,通过多方讨论、修改、验证,校企共同制定“双元考核指标”30多个,设计“学徒制岗位技能考核表”,实行进阶推进与精准考核,实现了企业生产标准与学校教学评价的融合贯通。
  三、四能共生——打通“四能型”五金产业高素质人才共生通道
  鉴于三大功能场独特的育人功能,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项目组引入与借鉴德国包豪斯教育理论,依托五金联指委,联合多方共同定制五金产业高素质人才的规格——“四能型”(见图4),设汁了具体的培养通道,实现了人才的规模定制。
  (一)全程参与三大功场的作坊式训练
  包豪斯(Bauhaus)是德国包豪斯国立建筑学校的简称,是世界上第一所新型的现代设计教育机构。它强调产品设计以实用的大众需求为导向,强调传统手工工艺教育与工业先进生产技术相结合,全面构建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这一点正好与三功场共育的功能相吻合[4]。依托三大功能场,将最实用的五金产品制造全过程或技改项目实践全过程引入教学中,凝聚先进的精密五金制造技术,创设出真实的生产化教学环境;同时,设置五金企业各类典型的学徒制岗位群,促使学生在双师团队指导下,直接参与项目的设计、加工、检验、管理等环节的作坊式训练;最后,对接校企双元标准,实行进阶提升与精准考核,重点培养了学生的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团队协作、创新实践四方面核心力。   (二)实现五金产业高素质人才的规模定制
  包豪斯教育制度强调教育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确立教育教学理念[5]。正是基于三场共育的特点,项目组进一步聚焦与提高五金制造技能人才的规格与质量。依托五金制造产学研共同体,定期调研五金企业集群在人才方面需求(当前具备工业产品设计能力的人才非常抢手),多方共同协商五金制造企业的用工标准并规模定制的五金技能人才规格——“四能型”(能设计、能操作、能协作、能创新)五金产业高素质技能人才。其中,“能设计”有效融合了德国包豪斯教育思想,秉承艺术(设计)教育与技术教育新统一,将艺术性(设计)创造、技术性操作、逻辑性方法三者融为一体,彰显了五金产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独特的能力体现,同时,也有效切合了当前五金企业对工业产品设计类人才需求的热点,而学生通过参与三大功场的训练,可以掌握五金产品的三维造型、工艺编排、3D打印等设计类技能人才的核心技能,实现了专业培养目标真正建立在企业需求上,促使学校人才标准与企业用工标准的无缝对接。
  四、取得的成效
  自2010年以来,学校通过十余年的持续推动“校企共赢·三场共育·四能共生”五金产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在人才质量、校企合作、区域影响等方面,取了显著的成效。
  (一)提高了五金产业高素质技能人才质量
  从2010年至今,学校累计培养1.3万名五金技能人才,留永就业率达98.60。近五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100%,五金制造类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均超过86.8%,月均起薪达5 000多元,企业对学生综合满意度达94.8%.增量达12个百分点。部分毕业生技能水平已达到具备五年工作经验的老员工标准。2015年至今,学生累计获教育部组织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10金、6银、2铜的好成绩。其中,2019年获国赛3金、1铜,位居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加工制造类项目金牌总数前列。
  (二)推动了校企向高层次合作转变
  截至目前,学校累计与中国步阳集团(全国民营500强企业)等50多家五金规模企业、浙江省模具协会等5个行业协会都签订了深度合作协议。近五年承接并完成技术改进等企业项目150余项,成功申报国家专利成果114项,为110余家规模五金企业开展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每年累计培训人数达7 200多人次,同时,建立起校企多种合作的内容与方式,如与中国步阳集团共同开展“步阳工匠班”高技能人才培养,与浙江飞剑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中心”,承担保温杯产品的新技术研发、新工艺改良等高层次技术合作业务,有效地助推了校企合作由低层次(技术含量低的外加工、流水线操作等)项目向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定制、工艺改进、产品研发等)项目的转变。
  (三)产生了多方协同共赢的多重效益
  1.提高学校办学效益。(1)专业全面覆盖五金产业链,例如:建成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等5个专业系,其中,新增工业机器人、工业设计等新兴专业8个。(2)促使企业实质性参与三教改革。近五年校企共建12门省级精品课程,完成8项以人才培养等为研究方向的国家、省级精品科研成果。同时,教师技能水平迅速提升。拥有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8人,省级技术能手5人,拥有技师、高级技师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专业教师总数占比93.2%,助推了专业内涵的高质量建设。
  2.兼顾企业经济效益。通过引进企业项目直接创造利润,学校各服务团队充分利用先进设备(使用率超过90%),为企业优化与改造生产工艺,缩短生产周期。例如,五金技术服务团队为永康天弓机器人公司完成工业机器人全自动生产线设备改造,用10台工业机器人代替上百人完成的工作量,产量达到3 000 -4 000台/天,巧解企业招工难困境。同时,设计与制造新品样品,降低研发成本,每年为合作企业直接创收100多万元,长期为企业带来持续、可观的经济效益。
  3.生成区域品牌效益。校级领导多次在国家、省级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浙江省副省长王文序针对学校在课程建设、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的做法,给予了高度的肯定。2019年,占地581亩、项目总投资23.7亿元的永康五金技师学院(筹)正式破土动工,将成为浙江省建筑面积与办学规模最大的技师学院,也进一步打通了区域五金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通道,全面打响“五金大国工匠”的职教品牌。
  参考文献:
  [l]王钟宝.校企深度融合的突围之路[N].中国教育报,2014-07-14 (7).
  [2]毕云霞.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及加强合作的措施[J].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2):248.
  [3]王丽英,夏其明.产与教的和谐融合校与企的共赢典范—浙江省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包豪斯”工场实践探析[N].中国教育报,2019-06-09(4).
  [4]陸晓云.从“包豪斯”教育思想看我国设计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30):102-104.
  [5]何召锋.论包豪斯与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职业化[J].包装工程,2010 (SI):119-121.
  [责任编辑秦涛]
其他文献
摘 要:行业协会是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中的生力军,明确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治理中的职责和具体路径是必要的。“职教二十条”强调了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命运共同体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梳理并提炼“职教二十条”所赋予行业协会作为指导者、培养者和评价者的角色定位,以这三类角色为分析框架,基于国际视野对行业协会履行角色职责的具体路径展开论述,以期为我国提供借鉴。在此基础上,从建立健全地方法律法规、加强行业协会自身组织
期刊
摘 要: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TAFE)是政府直接引导的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体机构,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创立初期、迅速发展、系统重塑并稳步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澳大利亚TAFE具有内联外通的国家职业资格框架、行业主导的办学机制、专兼结合的优质师资队伍、高质量和高认可度的职业资格培训、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理念及强烈的市场意识等特点。这对
期刊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高职院校应将“工匠精神”合理地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当中,侧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社会培育更多具备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优质人才。为此,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分析融入“工匠精神”对高职院校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探讨工匠精神下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尤为必要。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
期刊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遵循“非协调—协调—非协调”的矛盾运动规律。通过分析高等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在三个产业上的布局关系,可以评估高等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性。基于结构距离数学工具的使用,系统性地考察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高等职业院校与经济之间的协调性特点,得出如下结论:北京应该适度发展偏向于第三产业的高等职业院校,以满足其经济发展的未来需求;上海应该重点发展
期刊
摘 要: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支撑,从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大多存在资源不足与资源闲置并存的矛盾。通过对常州经济开发区社区教育资源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区域社区教育资源在开发、利用、整合的过程中存在社区内教育资源闲置情况严重、社区间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缺失、社区教育资源的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四点建议:强化统筹,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加强培训,实现社教队伍
期刊
摘要:文化建设是职业学校历史底蕴的集中展示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凝练出“厚德而行,自强而健”的“行健文化”.“行健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德”“行”“自”“健”四个方面,“德”是行健文化的基础,“行”是行健文化的核心,“自”是行健文化的关键,“健”是行健文化的追求。在学校层面,通过精神文化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明确价值取向;通过物质文化建设,营造校园
期刊
摘 要:农村居民的职业培训需求是影响农村职业教育供给的主要因素,也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能动因素。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H镇农村居民技能需求情况为个案开展调研,分析该镇职业培训的开展现状及农户技能需求特征,结合该镇农村职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最后提出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以提升农村职业教育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产业发展。  关键词:农村居民;职业教育;技能需求;
期刊
摘 要:培养工匠型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新时代社会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将个性化培养与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是“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需要破解的现实问题。基于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工匠型人才培养等内涵以及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个性化培养的理论研究,构建了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个性化培养的培养体系和实践模型,提出了工匠型人才个性化培养的五种途径:实施“英才计
期刊
摘要:冲本贯通试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事物和重要探索,而中本贯通试点专业的遴选是整个中本贯通试点实施周期的最前端,是中本贯通试点能否成功的关键。从政策视角和现实视角阐述开展专业遴选研究的必要性,专业遴选应坚持科学性、操作性和发展性原则,建立了三维度、六角度的遴选模型,提出基于专家遴选、梯度淘汰遴选环节、群体性评判的遴选路径。  关键词:冲本贯通;专业遴选;遴选原则;遴选模型  基金项目:2018
期刊
摘 要:基于职业的流动和基于能力的发展是职业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本质特征。现实中,职业教育在促进受教育者转变思想观念、拓展区域空间和职业领域、提高收入水平和就业层次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难以支撑受教育者向乡村流动,受教育者难以向高层次就业发展和通过职业与技能向上流动,以及他们返乡后生存发展遭遇新困境等。为此,有必要提升职业教育赋予受教育者发展能力的水平、拓展职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