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发挥各种教学优势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近几年来,我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了探索。
1 创设情境策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们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入情入境的教学,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能充分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别出心裁地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刚上课,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花果山水帘洞今天可热闹了,孙悟空抱来了三个一样大小的西瓜要分给小猴。孙悟空先把第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块,给淘气1块。笑笑看到了说:“太少了,我要两块。”孙悟空把第二个西瓜平均分成8块,给她2块。敏捷更贪心,说:“我要3块”。孙悟空把第三个西瓜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只小猴吃得多?不一会,学生都说是同样多。于是,教师追问:聪明的孙悟空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你们想知道吗?正当学生聚精会神地听完故事,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知道了。这样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之下进行了新课。学生通过比较、综合、抽象、概括,逐步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涵后,教师风趣地激活学生的思路,现在你们知道孙悟空是用什么规律来分西瓜了吧。如果其他小猴要4块,5块呢……学生很快回答出来。创设情境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常用的一种策略,富有启发的故事、联系密切的生活实例、动手操作、媒体演示等都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2 生活化策略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到处有数学。研究性学习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而且使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小明一家人国庆节去公园坐小船游玩,他在公园了解得到的信息是:(1)每条小船限坐2人的,每次3元;(2)每条小船限坐3人的;每次3.5元;(3)每条小船限坐4人的,每次4元。现在请同学们帮助小明算出10人租几条小船最合算?第一种:租金为3元的小船需要5条,应付钱3×5=15元;第二种:租金为3.5元的小船需要4条,应付钱3.5×4=14元;第三种:租金4元的小船需要3条,应付钱4×3=12元。通过计算,学生决定租用租金为4元一条小船最合算。学生从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形成的过程,体验了独立思考、艰辛探索的历程以及获得成功的喜悦。生活化策略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生活中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知识;又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
3 合作交流策略
合作交流不仅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属性的反映。在这个至少有两个学生参加的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群体,各成员间进行互学、互查、互评、互帮、交流、相互配合等一系列方式进行学习,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以四个学生为一小组进行活动,每个小组都备有一对直角三角形、一对锐角三角形和一对钝角三角形。让学生在小组拼一拼的操作过程中合作探索:(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与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3)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得出肯定的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小组成员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进行操作、验证、归纳,合作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策略,既是调动学生激情的兴奋剂,又是帮助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切入口,提供研究材料,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动探究。在开发智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开放性策略
开放性的教学对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获得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开放的教学空间下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亲自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化。例如: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妈妈去商店买杯子,杯子的价格有2元一个与3元一个的两种。她付给售货员20元钱,找回了2元。请指出妈妈买杯子的所有可能。学生得出了几种可能。(1)全部买2元一个的:(20-2)÷2=9(个);(2)全部买3元一个的:(20-2)÷3=6(个);(3)买6个2元和2个3元;(4)买3个2元和4个3元。学生只有在轻松的、开放式的研究性学习中,才能充分地思考、研究和领会知识及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放性策略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策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让学生从多角度地去进行选择加工信息,要有利于训练学生求异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5 开展实践活动策略
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数学学习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构建过程。学生必须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新的数学学习材料与原有知识结构相互作用,主动地构建新数学认知结构。 如:结合学生所学的收集、整理、统计的有关知识可以设计“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这个实践活动。活动的主题是让学生调查班里同学及家长喜欢什么电视节目?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制成表。
这个活动通过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喜欢什么电视节目,初步体会到用收集、整理信息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如: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家长比学生更喜欢新闻节目;男性家长比女性家长喜欢看新闻节目;女性家长比男性家长喜欢看电视剧等等。在这个活动中,首先要使学生通过调查,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对收集信息进行整理,并从统计的结果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第三,要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高数学交流的能力。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核心的特征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只有在这种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 创设情境策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们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入情入境的教学,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能充分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别出心裁地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刚上课,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花果山水帘洞今天可热闹了,孙悟空抱来了三个一样大小的西瓜要分给小猴。孙悟空先把第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块,给淘气1块。笑笑看到了说:“太少了,我要两块。”孙悟空把第二个西瓜平均分成8块,给她2块。敏捷更贪心,说:“我要3块”。孙悟空把第三个西瓜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只小猴吃得多?不一会,学生都说是同样多。于是,教师追问:聪明的孙悟空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你们想知道吗?正当学生聚精会神地听完故事,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知道了。这样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之下进行了新课。学生通过比较、综合、抽象、概括,逐步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涵后,教师风趣地激活学生的思路,现在你们知道孙悟空是用什么规律来分西瓜了吧。如果其他小猴要4块,5块呢……学生很快回答出来。创设情境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常用的一种策略,富有启发的故事、联系密切的生活实例、动手操作、媒体演示等都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2 生活化策略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到处有数学。研究性学习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而且使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小明一家人国庆节去公园坐小船游玩,他在公园了解得到的信息是:(1)每条小船限坐2人的,每次3元;(2)每条小船限坐3人的;每次3.5元;(3)每条小船限坐4人的,每次4元。现在请同学们帮助小明算出10人租几条小船最合算?第一种:租金为3元的小船需要5条,应付钱3×5=15元;第二种:租金为3.5元的小船需要4条,应付钱3.5×4=14元;第三种:租金4元的小船需要3条,应付钱4×3=12元。通过计算,学生决定租用租金为4元一条小船最合算。学生从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形成的过程,体验了独立思考、艰辛探索的历程以及获得成功的喜悦。生活化策略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生活中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知识;又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
3 合作交流策略
合作交流不仅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属性的反映。在这个至少有两个学生参加的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群体,各成员间进行互学、互查、互评、互帮、交流、相互配合等一系列方式进行学习,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以四个学生为一小组进行活动,每个小组都备有一对直角三角形、一对锐角三角形和一对钝角三角形。让学生在小组拼一拼的操作过程中合作探索:(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与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3)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得出肯定的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小组成员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进行操作、验证、归纳,合作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策略,既是调动学生激情的兴奋剂,又是帮助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切入口,提供研究材料,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动探究。在开发智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开放性策略
开放性的教学对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获得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开放的教学空间下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亲自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化。例如: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妈妈去商店买杯子,杯子的价格有2元一个与3元一个的两种。她付给售货员20元钱,找回了2元。请指出妈妈买杯子的所有可能。学生得出了几种可能。(1)全部买2元一个的:(20-2)÷2=9(个);(2)全部买3元一个的:(20-2)÷3=6(个);(3)买6个2元和2个3元;(4)买3个2元和4个3元。学生只有在轻松的、开放式的研究性学习中,才能充分地思考、研究和领会知识及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放性策略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策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让学生从多角度地去进行选择加工信息,要有利于训练学生求异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5 开展实践活动策略
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数学学习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构建过程。学生必须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新的数学学习材料与原有知识结构相互作用,主动地构建新数学认知结构。 如:结合学生所学的收集、整理、统计的有关知识可以设计“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这个实践活动。活动的主题是让学生调查班里同学及家长喜欢什么电视节目?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制成表。
这个活动通过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喜欢什么电视节目,初步体会到用收集、整理信息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如: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家长比学生更喜欢新闻节目;男性家长比女性家长喜欢看新闻节目;女性家长比男性家长喜欢看电视剧等等。在这个活动中,首先要使学生通过调查,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对收集信息进行整理,并从统计的结果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第三,要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高数学交流的能力。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核心的特征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只有在这种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