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没有边界

来源 :中学生天地(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8102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曾经流传过一张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半光景,众学子勤奋学习的照片。很多人都觉得,成功的秘诀就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甚至要熬夜汲取书中的精华。那么真实的哈佛大学图书馆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我决定去探个究竟。
  哈佛大学有许多图书馆,但绝大多数都在晚上10点就闭馆了,有的甚至下午4点就关门了,只有一个图书馆全天24小时开放,而那个图书馆没有网上流传照片里那样的厅。出于好奇,我在深夜去了一个有着华美大厅的哈佛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像宫殿般辉煌,但里面没什么人。我数了一下,能坐几百人的大厅一共只有11个人,其中有一对小情侣在角落里打情骂俏,有两个同学戴着耳机在看电影,剩下的倒是在认认真真地学习。
  哈佛的学生很有意思,他们不太喜欢在图书馆里看书。在我走出图书馆的时候,台阶上倒坐着几十个人,各自捧着电脑或书本在做研究。也就是说,图书馆外面学习的人比里面的还多。哈佛学子除了分散在不同的图书馆看书之外,很多人都喜欢在常人想不到的地方不受干扰地学习。又因为学校有特别多的公共空间,甚至宿舍每层楼里都有小图书馆和自修室,大家都是就近找可以学习的地方,很少有人会专程跑到那个24小时开门的图书馆去自习。
  在我眼里,哈佛是一个没有条条框框,不在乎边界,不受拘束的地方,哈佛的学子们也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气质。跟他们接触多了,你也许才会真正领悟到什么样的人才能走入这片校园。
  有一次,一伙哈佛的朋友请我去参加他们的派对。平常美国大学里的派对都是喝喝酒,玩一些比较热闹又不大费脑的游戏。不过到了派对现场,发现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大家被要求轮流讲述自己的一个故事、一段经历,而这种讲述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资源的共享,感动的传递。那天在场的人有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基本上都在某个毫不起眼的发展中国家工作、生活过,有的是专门去做环保项目,有的跑去非洲给当地人治病(自己还得了疟疾)……有一个朋友在读哈佛之前就一直在肯尼亚做志愿者,在哈佛肯尼迪学院获得学位之后,立马又回到非洲去做她想做的事情。这样动人的故事,大家却觉得很寻常,没有把自己的过往渲染成惊涛骇浪、绚丽多彩的样子。常人都是大学毕业之后,找份工作开始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而绝大多数哈佛学子毕业之后都在继续追随自己的信念和梦想,他们关注儿童妇女问题、关注环境、关注公平与正义,尤其关注我们这个星球的未来。
  哈佛在招生的时候,特别欣赏少年时期就有非同寻常经历的人。我有一个孟加拉国的朋友,小时候所在的村子战火纷飞,他亲眼看到小伙伴被子弹射杀,从此立志要先走出这个村子去实现自我,然后再回来贡献他的一切。他考进哈佛之后非常勤勉,几年下来积攒了将近6万美金。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够赶紧娶妻生子,他却出人意料地把所有积蓄拿出来,在孟加拉国离自己出生地不远的地方建了一所小学。他的父母都极力反对,说他傻。但也许正是这种精神、这种执着感动了哈佛。今年秋天,他正式在哈佛教育学院攻读博士了。
  其实很多人能来哈佛上学,靠的就是勇气和对世俗制约的挑战。我有一个朋友生在中国农村,家里除了她还有兄弟姐妹好几个。当年她参加中考,获得了地方第一的成绩,可是父母却极力反对她上高中,说女孩子家的读什么书,好好嫁个人才是幸福。父母甚至希望她作假,把这个可以上重点高中的机会让给弟弟。我想,也许有不少农村的“姐姐”会屈服于家庭的压力把机会让给别人,而自己却默默地奉献一生。可是这个朋友没有答应,她坚持自己打工攒学费,读了高中,考上了大学,最终被哈佛录取了。
  当然,不是所有上哈佛的学子都有这样悲情的经历,有时候,我们需要突破的只是自己内心的边界。我有一个好朋友在哈佛念公共卫生专业,最近跟我说她打算暂停专业课一年,一边在波士顿的儿童医院实习做研究,一边修些诸如拉丁语之类的非专业课程。我的另一个朋友也同样打算休学一年,去西班牙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对她们来说,人生不一定要按部就班,因为青春只有一回。
  开头提到的凌晨4点半哈佛学子在图书馆埋头苦学的场景,其实也有一些真实之处,比如绝大多数我认识的哈佛学子都有一种不知疲惫,为了心中的信念勇于付出的精神。这信念有可能是儿时理想、学业事业,也有可能是爱情。我有一个朋友在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读书,他的太太硕士毕业之后就去了加利福尼亚工作。大家知道,哈佛大学在美国东岸的波士顿,到加利福尼亚光坐飞机单趟就要5个多小时。我们发现经常周末就找不到这个朋友,后来才知道,他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打“飞的”去看太太(算上其他的交通时间,真正相聚的时间并不多)。金钱、时间这些普通人算计最多的东西,在很多哈佛学子眼里,并不算什么重要的制约条件。
  为什么哈佛学生能特立独行,看看哈佛的教授们也许你能找到答案。裴宜理(Elizabeth Perry)教授是中国研究的专家,她曾经对我说:“你们中国人来美国都是说英语的,凭什么美国人到了中国就不说中文呢?我们也要入乡随俗。”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几年前在南京大学开一个国际学术会议,她致开幕词的时候用相当地道的中文(不夹杂任何英文单词)一气呵成。正是在裴宜理这样的教授的影响下,哈佛学子都特别的国际化,跑到撒哈拉这样的地区去当志愿者,绝不是什么个案。
  哈佛这种没有边界的独立精神,是有历史传承的。有一位犹太老教授,小时候曾经跟父母一起逃离了纳粹德国的集中营,从此一直把维护人权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在上世纪60年代,他成为了哈佛的本科生,上大三的时候,因为对密西西比州的劳工维权运动感兴趣,干脆放弃了学业,直接投身其中,从此一直没有回来完成学业,却在基层帮助了许许多多的劳工,使他们获得了应有的权益。老教授常常跟我们开玩笑说:“我又不是唯一一个从哈佛辍学的人,好像西雅图那边也有一个嘛(指比尔·盖茨)。”当他那一届哈佛同学25年后回校聚会的时候,同学们把他也找来了,系主任找到他,问他是否愿意回校念完本科,同时打趣说:“不好意思,学费好像比以前涨了不少。”所以,这位老教授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本科毕业,又接连读了硕士、博士,最终留在哈佛教书,教的不光是理论,更是他几十年基层实践积累下来的人生经验 。可能一个用30年时间才读完本科的人,大家都会觉得他很傻,但正是有着这种“傻劲”,才会谱写一段又一段的传奇故事。
  虽然经历五花八门,但是我所认识的哈佛教授和同学都非常友好,非常平易近人。因为我在哈佛商学院的创新实验室做一个项目,所以认识了很多哈佛教授。有一个教授在奥巴马每年都会去度假的玛莎葡萄岛有一个小别墅,教授经常问我:“你什么时候去那岛上提前跟我说,我把家里钥匙给你。”这种忘年交,这种很纯粹的友谊,在哈佛是一种常态。
  很多人都觉得,哈佛这样的世界名校极难进。其实,这要看你怎样理解了。首先,哈佛的校园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出,哈佛的很多设施也都对公众开放,而且只要得到授课老师的同意,你可以去旁听他的课程。我就知道有一个朋友去年旁听了一年的哈佛课程,收获很多,今年她正式申请了肯尼迪学院且被录取。哈佛很多的学生社团也都向周边学校的学生开放,有时候一个哈佛的学生社团,会出现绝大多数成员都不是哈佛本校学生的情况。要被哈佛录取,要拿到哈佛的文凭,确实不易。但如果你仅仅想寻求知识,挑战自己,甚至想有与哈佛学子差不多的经历,只要你来到这片校园,你就可以拥有。我和同行在哈佛的费正清研究中心办了一个研讨班,研讨班上会提供食物,上星期还有一个流浪汉闻香进来,打了一些可口的饭菜,然后和同学们一起听讲座、研讨。
  哪怕你不在波士顿,你也可以通过很多哈佛提供的网络资源,亲眼一睹哈佛教授的授课和讲座(http://www.extension.harvard.edu/open-learning-initiative)。世界已经越来越平,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哈佛和你之间,其实只是一个url地址的距离,触网可及。
  哈佛的校徽上写着“Veritas”,是拉丁文“真理”的意思。身边的哈佛学子,各个都在寻找自己内心的真理,探求世界的真谛。他们可以为了真理,不在乎边界,不在乎制度与各种世俗条条框框的约束。每到假期,哈佛的校园里也经常会出现国内中学生旅游团的身影。在我看来很有意思的是,孩子们被灌输的,也许是要好好学习,好好考托福,将来才能考上哈佛,却不知道哈佛的学子们恰恰是因为摆脱了这些桎梏,坚持走自己的路,才感染了招生官,来到这里学习,才能在走出这片校园之后,继续走自己的路。
  哈佛,没有边界。你的人生,也没有边界。
其他文献
我跟她是这个学期开学的时候被安排坐到一起的。她这人有一点点诡异,平常在班里都不怎么讲话,凡是跟她不熟的同学,她从来都是爱搭不理。班主任把她安排和我同桌,大概觉得我是团支书,而且为人也比较和气。以前我的每个同桌,都跟我关系很好的,所以,我也就很自然地想对她好。我一开始觉得她平常虽然话不多,但还是蛮好玩的,偶尔还会说些很囧的笑话。可是半个学期过去后,我发现问题没这么简单。  她很喜欢当红的偶像韩庚,简
“你们是不是有点歧视曦曦?”班主任的话像当头一棒,把我和姗姗打懵了:“啊?老师,你在说什么啊!”老班说,曦曦前两天找到他,说她觉得我们有点歧视她,问她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她也说不出来,就是“心里这么觉得”。老班观察了两天,没发现什么“异常情况”,就来找我们问问。“只要没有这回事就好,曦曦也没说什么不好的话,你们不要往心里去。”  我和姗姗仔细回想,越想越委屈:初见曦曦,是一个中午,班主任把一个打扮
【摘要】本文结合牛津版初中英语的教学实际,在分析初中英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基础上,重点就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英语课堂上的应用策略进行研究,旨在激活传统课堂,提高教学成效。  【关键词】牛津版 初中英语 生活化教学  对于初中生而言,英语虽然是外语语种,但同样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语知识的学习最终也要回归到现实生活的应用活动当中。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开始逐渐显
【摘要】电影《喜福会》取材于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四对儿华裔母女之间的情感纠葛故事。影片虽然以母女关系为主线再现了中美两国不同的时空背景,特别展现了战火纷飞的旧中国时代,但是其主题在于揭示中美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本文主要以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为视角,对电影中母女情感经历透射出的文化冲突与融合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文化 冲突 融合 《喜福会》  一、谭恩美与影片《喜福会
提起《绝顶》的作者肖新宇的名字,大家似乎有些陌生,但他可不是漫画界的“nobody”,而是蛰伏漫画圈多年的资深作者——2013年,他打破了中国漫画家在日本当红杂志获奖为零的纪录,凭借着短篇漫画《Last Wish》与《董卓》,两度斩获日本集英社新人奖;2017年大热的《阴阳师》漫画,他负责了分镜和监制;今年,根据他的新作《绝顶》改编的同名动画也被提上日程。   相比他画笔下幽默、搞怪的动漫人物,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美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面对新教材和新课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感知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我们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领悟美、创造美,同学生一起去领略语文中的美。  【关键词】欣赏美 感受美 陶冶美 展现美  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可通过对
距离2014年高考100多天之际,新考纲的发布简直是掀起了一层巨浪,试卷结构大幅改变,删除了建国后高考英语历史上延续数十年的单选题,代之以语法填空题。当我们把这一消息传达给老师和学生时,大家都很惊讶,也很茫然,不过后来经过大家冷静下来及时研讨考试说明并通过对广东卷07-13年的试题和其它模拟题的比较分析,我们也找到了一些技巧和应对策略,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同学们也渐渐适应了这种变化。在此我和大家分享
【摘要】认知隐喻在文学语言中作为一种表达手法,一种思维现象,对小说情节、主题建构、人物刻画以及文体特征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文学文本中隐喻的翻译是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生命力的再现。本篇论文以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品为例,分析认知隐喻在翻译过程中的理解与表达,以及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认知 隐喻 翻译 托妮·莫里森  隐喻是一种极富创作力和生命力的语言和思维表達方法,它赋予了文字跳动的生命
你和我一样,都想知道,第22天的你,会是什么样子。  有一个故事,我依稀记得我读过——当然也可能是我杜撰出来的。  一个人突发奇想,决定要“闭嘴一天”。他自己也觉得不太可能,每天有多少话要说,职场上,家庭里,嘴唇都说破了还词不达意呢。   早上,他无声无息地做完早饭,正发愁如何喊孩子起床,闹钟响了。刚送孩子出门,扭头发现红领巾落家里了,他硬忍下大吼,追出去默默地给孩子戴上。孩子懂事地说:“爸爸,
【摘要】英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为本的“学讲计划”在徐州地区被大力推行。“学进去,讲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让英语课堂成为“翻转课堂”,极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学讲计划 导学案 小组展示  一、引言  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英语教学改革是教育领域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重点,落脚点应定位于学习理论的研究和方法的应用上。其改革的实质应该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