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发展态势下,如何使“同伴互导”的渠道更加立体多元,以激活青年教师成长新效能?
一、 组建“专业研修组”,定制“技术指导”
新学年一开始,我校就启动了“同伴携手,共育桃李”青蓝工程,给入职三年内的青年教师匹配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在启动仪式上,师徒签订“同伴协议”,明确研修职责,意在通过师傅的技术指导促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不断提升专业发展水平。青年教师在师傅的指导下制订三年发展规划,学科组长、分管行政在此基础上进行再指导,确保规划的可行性,规划确定后由师傅全程跟进后续进程。青蓝工程进行过程中,我校还定期召开青蓝同伴座谈会和学年度成果汇报会,实现后续发展目标的动态调优。学校还积极开展青蓝同伴课堂研讨展示活动,师徒结伴同台展示,教学相长,共同进步。青蓝工程切合实际,为职初教师量身定制,能够帮助其快速度过迷茫期,逐步提高其教学胜任力。而担任师傅角色的骨干教师和资深教师也收益颇多,一方面在为徒弟答疑解惑的过程中进行着经验梳理和思考,另一方面,年轻教师传递的新教学理念和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也帮助着老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新老教师携手共进,在共同的教研活动中成就了彼此,实现了专业水平的提升,双方都在此过程中收获了自我成长,呈现出同伴互导的积极效果。
二、 成立“青年发展同盟”,推动“共同指导”
我校青年教师来自全国各地,他们个性鲜明,且又存在着显著差异。学校适时成立了一个同伴组织,吸纳入职五年内的青年教师加盟,意在引导主流思想,丰富业余生活,实现异质同伴之间的取长补短、共同指导。这一组织由青年教师自主命名为“FUN客同盟”,“FUN”代表快乐成长这一同盟宗旨,F、U、N又分别指向健康(Fit)、和谐(Unison)和勇敢(Nerve)这三个具体目标。同盟logo也由盟员亲手设计,两个同心圆紧紧相嵌,寓意着齐心协力、共同成长。学校特意开辟了一间FUN客专属活动室,由盟员们自行布置和使用。同盟自主发起、精心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的活动指向教学基本功的提升,如组织电脑CG绘画培训、粉笔字大赛、经典诵读展示等;有的活动走进社区倡导公益,如爱心义卖、助残活动、布置融合教育资源教室等;有的活动重在提升综合能力、展示精神风貌,如组织拓展团建、策划工会活动、参加文艺汇演等。同盟的发展一直强调平等基础上的相互扶持和共同进步,在宽松和谐而又积极向上的氛围中,许多青年教师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对校园生活充满了热情,于潜移默化间增强了自信心,从另一角度促进了专业发展,体现出共同指导应有的价值。
三、 出台“创新项目制”,激发“挑战指导”
度过职初阶段的青年教师,已经具备一定的教学胜任力,除了深耕教学领域,他们还有着多元发展的内在需求。我校特别出台了“创新项目制”,为青年教师创建了“挑战指导”的平台。“创新项目制”开放申报渠道,只要发现学校哪一领域存在问题需要改进,或者哪一方面还没有启动尚且空白,都可以形成项目申报书递交。学校审核评估予以立项后,项目申请人通过发布招募令,吸引和选拔最适合的成员组建项目组,大家合理分工,合作探究。项目运行过程中,学校只是对于项目组提出的合理需求,提供相应的保障和支持。团队更多要依靠同伴间的内部挖潜来整合资源、克服困难、摸索前行。项目组提出结项申请后,学校组织人员进行考核评价,并根据项目完成效果予以相应奖励。一个项目从立项到成果落地,犹如“孵化生长”的过程,学校只是提供机会和条件,能否孵化成功还是要看团队的内驱力和战斗力。第一个创新项目“微信公众号运行”成功实施后,学校大力宣传推广优秀经验,极大地提振了青年教师投身创新项目的积极性。“在线评价系统开发”“剪纸校本课程研发”“红色中队联盟共建”等创新项目接连申报立项,孕育出更多项目组的成功案例,形成了良性循环。在挑戰指导的过程中,青年教师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随着青年教师主人翁意识和创造性潜能的不断唤醒,也对我校合作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
四、 创建“管理工作坊”,衍生“团队指导”
“团队指导”是“同伴互导”策略的衍生和拓展。我校尝试创建打造“同伴管理工作坊”,实现“团队指导”的有效推进。工作坊招录入职五年以上、教学业绩比较出色,同时对学校管理工作有发展需求和实践热情的青年教师加入,与有着丰富经验的各部门管理者组建工作坊,共同完成某一项或多项管理工作。工作坊在实际开展工作过程中,始终给予青年教师充分信任并为其赋权,不是由资深管理者将方法技巧进行单向灌输,而是采取团队成员间平等对话的方式,共同针对管理主题或工作任务进行充分讨论,双方通过倾听分享、合作探究,就具体方案和措施达成一致,然后再分工落实推进。新成员在自主表达、大胆实践的过程中增强了身份认同,提升了管理能力,同时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思路,给原本程式化的学校管理工作带来冲击和变化。资深人员主动分享管理经验,给新成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方面提供支持,同时也在有效互动中,吸收新理念,尝试新方法,不断优化管理策略。在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上,“团队指导”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结,促成了每位同伴的不断成长。
一、 组建“专业研修组”,定制“技术指导”
新学年一开始,我校就启动了“同伴携手,共育桃李”青蓝工程,给入职三年内的青年教师匹配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在启动仪式上,师徒签订“同伴协议”,明确研修职责,意在通过师傅的技术指导促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不断提升专业发展水平。青年教师在师傅的指导下制订三年发展规划,学科组长、分管行政在此基础上进行再指导,确保规划的可行性,规划确定后由师傅全程跟进后续进程。青蓝工程进行过程中,我校还定期召开青蓝同伴座谈会和学年度成果汇报会,实现后续发展目标的动态调优。学校还积极开展青蓝同伴课堂研讨展示活动,师徒结伴同台展示,教学相长,共同进步。青蓝工程切合实际,为职初教师量身定制,能够帮助其快速度过迷茫期,逐步提高其教学胜任力。而担任师傅角色的骨干教师和资深教师也收益颇多,一方面在为徒弟答疑解惑的过程中进行着经验梳理和思考,另一方面,年轻教师传递的新教学理念和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也帮助着老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新老教师携手共进,在共同的教研活动中成就了彼此,实现了专业水平的提升,双方都在此过程中收获了自我成长,呈现出同伴互导的积极效果。
二、 成立“青年发展同盟”,推动“共同指导”
我校青年教师来自全国各地,他们个性鲜明,且又存在着显著差异。学校适时成立了一个同伴组织,吸纳入职五年内的青年教师加盟,意在引导主流思想,丰富业余生活,实现异质同伴之间的取长补短、共同指导。这一组织由青年教师自主命名为“FUN客同盟”,“FUN”代表快乐成长这一同盟宗旨,F、U、N又分别指向健康(Fit)、和谐(Unison)和勇敢(Nerve)这三个具体目标。同盟logo也由盟员亲手设计,两个同心圆紧紧相嵌,寓意着齐心协力、共同成长。学校特意开辟了一间FUN客专属活动室,由盟员们自行布置和使用。同盟自主发起、精心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的活动指向教学基本功的提升,如组织电脑CG绘画培训、粉笔字大赛、经典诵读展示等;有的活动走进社区倡导公益,如爱心义卖、助残活动、布置融合教育资源教室等;有的活动重在提升综合能力、展示精神风貌,如组织拓展团建、策划工会活动、参加文艺汇演等。同盟的发展一直强调平等基础上的相互扶持和共同进步,在宽松和谐而又积极向上的氛围中,许多青年教师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对校园生活充满了热情,于潜移默化间增强了自信心,从另一角度促进了专业发展,体现出共同指导应有的价值。
三、 出台“创新项目制”,激发“挑战指导”
度过职初阶段的青年教师,已经具备一定的教学胜任力,除了深耕教学领域,他们还有着多元发展的内在需求。我校特别出台了“创新项目制”,为青年教师创建了“挑战指导”的平台。“创新项目制”开放申报渠道,只要发现学校哪一领域存在问题需要改进,或者哪一方面还没有启动尚且空白,都可以形成项目申报书递交。学校审核评估予以立项后,项目申请人通过发布招募令,吸引和选拔最适合的成员组建项目组,大家合理分工,合作探究。项目运行过程中,学校只是对于项目组提出的合理需求,提供相应的保障和支持。团队更多要依靠同伴间的内部挖潜来整合资源、克服困难、摸索前行。项目组提出结项申请后,学校组织人员进行考核评价,并根据项目完成效果予以相应奖励。一个项目从立项到成果落地,犹如“孵化生长”的过程,学校只是提供机会和条件,能否孵化成功还是要看团队的内驱力和战斗力。第一个创新项目“微信公众号运行”成功实施后,学校大力宣传推广优秀经验,极大地提振了青年教师投身创新项目的积极性。“在线评价系统开发”“剪纸校本课程研发”“红色中队联盟共建”等创新项目接连申报立项,孕育出更多项目组的成功案例,形成了良性循环。在挑戰指导的过程中,青年教师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随着青年教师主人翁意识和创造性潜能的不断唤醒,也对我校合作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
四、 创建“管理工作坊”,衍生“团队指导”
“团队指导”是“同伴互导”策略的衍生和拓展。我校尝试创建打造“同伴管理工作坊”,实现“团队指导”的有效推进。工作坊招录入职五年以上、教学业绩比较出色,同时对学校管理工作有发展需求和实践热情的青年教师加入,与有着丰富经验的各部门管理者组建工作坊,共同完成某一项或多项管理工作。工作坊在实际开展工作过程中,始终给予青年教师充分信任并为其赋权,不是由资深管理者将方法技巧进行单向灌输,而是采取团队成员间平等对话的方式,共同针对管理主题或工作任务进行充分讨论,双方通过倾听分享、合作探究,就具体方案和措施达成一致,然后再分工落实推进。新成员在自主表达、大胆实践的过程中增强了身份认同,提升了管理能力,同时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思路,给原本程式化的学校管理工作带来冲击和变化。资深人员主动分享管理经验,给新成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方面提供支持,同时也在有效互动中,吸收新理念,尝试新方法,不断优化管理策略。在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上,“团队指导”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结,促成了每位同伴的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