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的媒介环境、科技环境和社会环境下,青年越来越成为信息传播积极主动的行为者,参与信息传播活动时无论从行为还是心理方面来说,都更具复杂性。如何对其态度和行为进行正确的教育,使之面对网络信息时能更趋向理性和批判性,是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以微博为例,通过分析青年在网络媒体中对信息的辨析能力、对不同信息的反应能力和批判能力等,了解当前青年网络媒介素养的状态,并从中寻找适合当前青年需要的教育方式以及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
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试图通过了解青年使用微博情况来分析其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对浙江杭州高校的本科生发放了《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问卷调查》,共随机发放问卷27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254份,回收有效率为94.1%,同时对3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和深入。本研究主要从青年微博接触现状、青年微博使用动机、青年微博使用态度和青年对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认知等四方面进行分析。
青年微博接触现状分析
·微博已成为青年广泛使用的一种社会化媒体
调查显示,目前使用微博的大学生占84.2%,其中2010年和2011年为青年接触和认知微博最普遍的时期(2010年注册微博的占49.6%,2011年注册微博的占32.9%),而在2008年及以前注册微博的仅为1%,2009年注册的占16.5%。可以看出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变革和发展的时代,青年始终是走在接受新事物前列的,能最迅速地将微博列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微博使用已成为青年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当青年被问及“每天使用微博的时间是多少”时,选择半小时以内的38.6%,半小时到一小时以内的27.6%,一小时到两小时以内的占13.4%,两小时及以上的占20.4%,可见大学生在使用微博的时间调控上差异化明显,根据访谈得知,早上起床前、晚上入睡前、坐公交车时使用微博已成很多大学生的常态,不少大学生还表示他们喜欢在吃饭、旅游或者参加各种活动时进行微博直播。因此使用微博成为大学生的一种上网习惯,而微博也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记录本。
·大部分青年在微博使用时采用谨慎态度
在“每天发微博数量”的选项中,经常只是看但很少发的占61.4%,发1~5条的占29%,发6~10条的占4.8%,发10条以上的占4.8%,可见大学生虽然关注微博这个开放互动的平台,虽然不同青年使用微博的频率各不相同,但对发言还是比较谨慎的,要么不愿意主动充当信息的积极传播者,要么采用类似“潜水”的方式来关注和接收信息,不注重信息的二次传播,使自己变成传播终端,。
青年微博使用动机分析
·关注信息和资讯动态成为青年使用微博的主要动机
在问及开微博的原因时,排名前三的选项分别为:“获取信息资讯”(占62.2%)、“记录自己的点滴生活,发表自己的想法,抒发感情”(占48.8%)、密切关注明星生活资讯,拉近与偶像距离(占40.2%)。由此可见,信息接收、感受生活、亲近明星是大学生使用微博的主流原因。这符合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年龄心理。其中排名第四的选项为“无聊打发时间”(26.8%),可以看出,一些青年的生活没有被充实地安排,把微博作为虚度光阴的一个平台,此外不乏盲目跟风现象,选择“周围的人都开了,我也开”的占21.3%,选择“微博成为时尚,我要紧跟”的占16.5%。可以看出,一些青年缺乏独立思维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缺乏主见,人云亦云。
·利用意见领袖和舆论领袖,选择性地接受信息
当问及“关注的内容包括哪些”时,排名前四项的分别为“社会新闻资讯”(70.1%)、“生活常识和人生道理”(67%)、“音乐、电影”、“文艺”(59%)、“名人、明星动态”(58.3%)。通过微博,青年可以不通过传统媒体,直接通过关注媒介知名人士和偶像来选择性地了解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动态,他们所关注的那些人和微博也随之成为意见领袖或者舆论领袖,同时生活常识和人生道理、音乐、电影、文艺占的比例高,与大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受教育状况相关,青年有选择性地对感兴趣地领域进行关注,提高了信息接收的效率和准确率。
·使用微博成为人际交流的延伸
在关注的微博类型上,排名前三项的为明星(71.7%)、知名人士(如主持人、专家学者等)(67.7%)和亲友、老师(63.8%),偶像崇拜从现实移植至网络,这里所说的偶像不仅包括明星,还有经常出现在媒体中的知名人士,可以看出青年渴望与这个类型的群体进行亲密接触,试图通过微博能与之建立良好或者更深一层的人际关系。和自己密切的人如亲友和老师等也能通过微博增强人际关系。调查显示,有67.7%的人认为“经常浏览微博,能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与其他人交流时的谈资”,同时使用微博也可以帮助青年成为小圈子里的意见领袖,有56.7%表示“与未使用微博前相比,可以偶尔先于身边人,第一时间掌握最新要闻资讯”。可见微博在日常交流中也起到很重要的沟通作用。
青年微博使用态度分析
·青年以平常心来看待微博粉丝现状
调查显示,粉丝数在100人以内的青年微博占57.5%,粉丝数在100~500人以内的则占36.2%。在访谈问及“通过什么手段吸引粉丝”时,大部分青年回答没必要刻意去吸引,少部分则认为可以通过原创微博或者照片的方式来吸引粉丝。可见青年能将微博中建立的关系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且没有将微博当作炫耀人际资本或者成名的工具,而是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微博。
·大部分青年对微博信息的可信度持积极肯定态度
数据显示,当问及“对微博上传播的信息持什么态度”时,选择“基本相信”的占96.9%,选择“基本不信”的占3.1%,未出现两极分化的态度,可见青年对微博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渠道的发展持乐观态度。根据访谈看出,大部分青年接收信息的形式已从接触传统媒体转为接触网络尤其是微博,并表示在最近这段时间将维持这种信息接收的模式。 ·微博不仅提供最新最快捷的信息咨询,还能帮助形成青年对时事的态度认知
40.9%的学生认为有了微博之后更加关注热点时事新闻,40.1%的学生认为微博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自己关注时事。而在“微博能否实现社会舆论监督功能”的问题上,青年的认知比较正面、积极和理性,认为“微博能实现社会舆论监督功能,而且影响深远”的占20.5%,认为“微博能实现社会舆论监督功能,但是力量有限”的占73.2%,可见大部分青年能认清目前微博存在的优势及困境。
青年对微博媒介素养教育认知分析
·青年未重视微博传播的实名和原创问题
针对“你是否赞成微博传播的实名制”问题,63.8%的青年表示更愿意在微博上公布笔名或者化名,并且有55.1%的人认为微博实名制没有必要,一些接受访谈的大学生认为微博实名制不仅暴露了隐私,而且会导致自己不愿意多发言。而在发布信息方面,表明自己的微博全部为原创的仅占7.9%,微博1/3以上为原创的占42.5%,微博没有原创的占14.2%,同时,大部分接受访谈的学生表示,在转发或引用别人的微博时没有意识到要注明来源,一些学生还存在转发时只截取某条信息的某一部分,断章取义的情况。
·大部分青年开始意识到微博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数据表明,有51.2%的青年认为使用微博能帮助学生提高对网络信息的批判能力,有66.1%的青年希望在教师微博中提供大量相关学习资料,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认知能力,同时有42.5%的青年认为利用微群建立共同学习小组能改善目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状况。从学生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能时刻关注新进发生的微博热点新闻传播事件,一些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多方观点的分析,得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并从中分析微博在此事件中承担的角色及利弊效果等。也有学生表示自己面对一些复杂的信息时无法用学校所教授的有关课程和理论来解释,因此接近真相或者挖掘事实会觉得有些吃力,希望能增加相关课程来帮助学生提高这方面的知识能力。
·青年能理性批判性地看待微博的弊端
访谈结果显示,很多青年虽然认为微博传播确实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但在信息传播中存在很多问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杜绝虚假信息、有害信息和无用信息的滋长,比如加强网络守门和监管、对加V的微博实施规范、鼓励更多官方微博的开放和推广实名制,有学生提出需出台相应的网络新闻法规来实现传播自律,同时完善传播过程,以此提高公众使用微博的媒介素养水平。
基于微博的青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策略
调查结果显示,青年在微博使用中虽具备一定的网络媒介素养,但在网络媒介的认知能力、媒介事件的评估和判断能力以及利用信息的主动性等方面都有待提高,因此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需要从被动普及的初级阶段向深层次主动学习的高级阶段过渡,既需要大学生认清网络微博本身的特性,又需要大学生能加强网络媒介接触与认知中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媒介发挥自己的能力。
当前的社会环境呈现错综复杂的趋势,正如贝克所说,我们正在经验一种变化之基础的变迁,人们面对随之产生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会导致原先的工作和生活诸模式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所产生的震动构成了风险社会。近年来,社会热点事件和公共突发性事件频频发生,成为公众争论的话题,当人们感到危机的同时也发现了机会,寻找或发现适合风险社会的全新模式。社会环境充满变化,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日益更新,青年心理也时刻处于动态发展中,因此青年微博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持续性、渐变性的工作。需从教育实践的角度出发,探索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新模式和新规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社会:提供全民教育平台,形成青年网络媒介素养的良好氛围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16日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与前几年相比,中国的整体网民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庞大的数字表明提高网络媒介素养不仅是青年所需,更是全体公民所需。。一方面,政府机构和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出台网络或者针对微博使用的法规和制度,保障青年使用网络和微博时合法基础上的他律,同时将开设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综合性网站纳入网络媒介素养普及型教育宣传的规划之中。政府和相关部门还可开设官方微博,通过实际参与网络传播来积极引导。
·学校:加强青年网络媒介素养的教育
学校方面,应从教学和学工两方面双管齐下。一方面,在教学中增设网络媒介素养的相关课程。高校应重视《网络媒介素养》课程建设,综合院校可将其作为通识课,同时应注重高质量的教材的编撰。另一方面,加强学工的思想道德建设,学工部门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网络应用动态,应配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青年有充实的校园生活,不会沉迷网络,同时也应引导青年用批判眼光看待网络及微博的作用。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可以开展MIE工程(即Mass Media in Education),将传媒伸入学校内部,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时时刻刻感受到传媒的影响,并使其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实践教学之中),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活动,比如开设学校官方微博和教师微博、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网站、在校园媒体开辟专栏来进行教育,或与网站建立实习合作关系,让学生通过实践深度认知网络媒介素养。
·青年:通过自我反思和实践提升网络媒介素养能力
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中提到,自我是逐步发展的;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社会经验与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即是作为个体与那整个过程的关系及与该过程中其他个体的关系的结果发展起来的,它本质上是一种产生于社会经验的社会结构。青年在网络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既能按照社会和媒介发展的普遍规律来规范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又能在此基础上发展个人创新力和能动性,这种自主性反思的过程实现了自我整合,最终促成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时需要让青年意识到,网络作为虚拟社会只不过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现实社会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落脚点和归宿。
本文系2011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专项课题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试图通过了解青年使用微博情况来分析其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对浙江杭州高校的本科生发放了《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问卷调查》,共随机发放问卷27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254份,回收有效率为94.1%,同时对3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和深入。本研究主要从青年微博接触现状、青年微博使用动机、青年微博使用态度和青年对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认知等四方面进行分析。
青年微博接触现状分析
·微博已成为青年广泛使用的一种社会化媒体
调查显示,目前使用微博的大学生占84.2%,其中2010年和2011年为青年接触和认知微博最普遍的时期(2010年注册微博的占49.6%,2011年注册微博的占32.9%),而在2008年及以前注册微博的仅为1%,2009年注册的占16.5%。可以看出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变革和发展的时代,青年始终是走在接受新事物前列的,能最迅速地将微博列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微博使用已成为青年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当青年被问及“每天使用微博的时间是多少”时,选择半小时以内的38.6%,半小时到一小时以内的27.6%,一小时到两小时以内的占13.4%,两小时及以上的占20.4%,可见大学生在使用微博的时间调控上差异化明显,根据访谈得知,早上起床前、晚上入睡前、坐公交车时使用微博已成很多大学生的常态,不少大学生还表示他们喜欢在吃饭、旅游或者参加各种活动时进行微博直播。因此使用微博成为大学生的一种上网习惯,而微博也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记录本。
·大部分青年在微博使用时采用谨慎态度
在“每天发微博数量”的选项中,经常只是看但很少发的占61.4%,发1~5条的占29%,发6~10条的占4.8%,发10条以上的占4.8%,可见大学生虽然关注微博这个开放互动的平台,虽然不同青年使用微博的频率各不相同,但对发言还是比较谨慎的,要么不愿意主动充当信息的积极传播者,要么采用类似“潜水”的方式来关注和接收信息,不注重信息的二次传播,使自己变成传播终端,。
青年微博使用动机分析
·关注信息和资讯动态成为青年使用微博的主要动机
在问及开微博的原因时,排名前三的选项分别为:“获取信息资讯”(占62.2%)、“记录自己的点滴生活,发表自己的想法,抒发感情”(占48.8%)、密切关注明星生活资讯,拉近与偶像距离(占40.2%)。由此可见,信息接收、感受生活、亲近明星是大学生使用微博的主流原因。这符合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年龄心理。其中排名第四的选项为“无聊打发时间”(26.8%),可以看出,一些青年的生活没有被充实地安排,把微博作为虚度光阴的一个平台,此外不乏盲目跟风现象,选择“周围的人都开了,我也开”的占21.3%,选择“微博成为时尚,我要紧跟”的占16.5%。可以看出,一些青年缺乏独立思维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缺乏主见,人云亦云。
·利用意见领袖和舆论领袖,选择性地接受信息
当问及“关注的内容包括哪些”时,排名前四项的分别为“社会新闻资讯”(70.1%)、“生活常识和人生道理”(67%)、“音乐、电影”、“文艺”(59%)、“名人、明星动态”(58.3%)。通过微博,青年可以不通过传统媒体,直接通过关注媒介知名人士和偶像来选择性地了解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动态,他们所关注的那些人和微博也随之成为意见领袖或者舆论领袖,同时生活常识和人生道理、音乐、电影、文艺占的比例高,与大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受教育状况相关,青年有选择性地对感兴趣地领域进行关注,提高了信息接收的效率和准确率。
·使用微博成为人际交流的延伸
在关注的微博类型上,排名前三项的为明星(71.7%)、知名人士(如主持人、专家学者等)(67.7%)和亲友、老师(63.8%),偶像崇拜从现实移植至网络,这里所说的偶像不仅包括明星,还有经常出现在媒体中的知名人士,可以看出青年渴望与这个类型的群体进行亲密接触,试图通过微博能与之建立良好或者更深一层的人际关系。和自己密切的人如亲友和老师等也能通过微博增强人际关系。调查显示,有67.7%的人认为“经常浏览微博,能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与其他人交流时的谈资”,同时使用微博也可以帮助青年成为小圈子里的意见领袖,有56.7%表示“与未使用微博前相比,可以偶尔先于身边人,第一时间掌握最新要闻资讯”。可见微博在日常交流中也起到很重要的沟通作用。
青年微博使用态度分析
·青年以平常心来看待微博粉丝现状
调查显示,粉丝数在100人以内的青年微博占57.5%,粉丝数在100~500人以内的则占36.2%。在访谈问及“通过什么手段吸引粉丝”时,大部分青年回答没必要刻意去吸引,少部分则认为可以通过原创微博或者照片的方式来吸引粉丝。可见青年能将微博中建立的关系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且没有将微博当作炫耀人际资本或者成名的工具,而是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微博。
·大部分青年对微博信息的可信度持积极肯定态度
数据显示,当问及“对微博上传播的信息持什么态度”时,选择“基本相信”的占96.9%,选择“基本不信”的占3.1%,未出现两极分化的态度,可见青年对微博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渠道的发展持乐观态度。根据访谈看出,大部分青年接收信息的形式已从接触传统媒体转为接触网络尤其是微博,并表示在最近这段时间将维持这种信息接收的模式。 ·微博不仅提供最新最快捷的信息咨询,还能帮助形成青年对时事的态度认知
40.9%的学生认为有了微博之后更加关注热点时事新闻,40.1%的学生认为微博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自己关注时事。而在“微博能否实现社会舆论监督功能”的问题上,青年的认知比较正面、积极和理性,认为“微博能实现社会舆论监督功能,而且影响深远”的占20.5%,认为“微博能实现社会舆论监督功能,但是力量有限”的占73.2%,可见大部分青年能认清目前微博存在的优势及困境。
青年对微博媒介素养教育认知分析
·青年未重视微博传播的实名和原创问题
针对“你是否赞成微博传播的实名制”问题,63.8%的青年表示更愿意在微博上公布笔名或者化名,并且有55.1%的人认为微博实名制没有必要,一些接受访谈的大学生认为微博实名制不仅暴露了隐私,而且会导致自己不愿意多发言。而在发布信息方面,表明自己的微博全部为原创的仅占7.9%,微博1/3以上为原创的占42.5%,微博没有原创的占14.2%,同时,大部分接受访谈的学生表示,在转发或引用别人的微博时没有意识到要注明来源,一些学生还存在转发时只截取某条信息的某一部分,断章取义的情况。
·大部分青年开始意识到微博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数据表明,有51.2%的青年认为使用微博能帮助学生提高对网络信息的批判能力,有66.1%的青年希望在教师微博中提供大量相关学习资料,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认知能力,同时有42.5%的青年认为利用微群建立共同学习小组能改善目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状况。从学生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能时刻关注新进发生的微博热点新闻传播事件,一些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多方观点的分析,得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并从中分析微博在此事件中承担的角色及利弊效果等。也有学生表示自己面对一些复杂的信息时无法用学校所教授的有关课程和理论来解释,因此接近真相或者挖掘事实会觉得有些吃力,希望能增加相关课程来帮助学生提高这方面的知识能力。
·青年能理性批判性地看待微博的弊端
访谈结果显示,很多青年虽然认为微博传播确实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但在信息传播中存在很多问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杜绝虚假信息、有害信息和无用信息的滋长,比如加强网络守门和监管、对加V的微博实施规范、鼓励更多官方微博的开放和推广实名制,有学生提出需出台相应的网络新闻法规来实现传播自律,同时完善传播过程,以此提高公众使用微博的媒介素养水平。
基于微博的青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策略
调查结果显示,青年在微博使用中虽具备一定的网络媒介素养,但在网络媒介的认知能力、媒介事件的评估和判断能力以及利用信息的主动性等方面都有待提高,因此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需要从被动普及的初级阶段向深层次主动学习的高级阶段过渡,既需要大学生认清网络微博本身的特性,又需要大学生能加强网络媒介接触与认知中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媒介发挥自己的能力。
当前的社会环境呈现错综复杂的趋势,正如贝克所说,我们正在经验一种变化之基础的变迁,人们面对随之产生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会导致原先的工作和生活诸模式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所产生的震动构成了风险社会。近年来,社会热点事件和公共突发性事件频频发生,成为公众争论的话题,当人们感到危机的同时也发现了机会,寻找或发现适合风险社会的全新模式。社会环境充满变化,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日益更新,青年心理也时刻处于动态发展中,因此青年微博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持续性、渐变性的工作。需从教育实践的角度出发,探索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新模式和新规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社会:提供全民教育平台,形成青年网络媒介素养的良好氛围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16日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与前几年相比,中国的整体网民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庞大的数字表明提高网络媒介素养不仅是青年所需,更是全体公民所需。。一方面,政府机构和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出台网络或者针对微博使用的法规和制度,保障青年使用网络和微博时合法基础上的他律,同时将开设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综合性网站纳入网络媒介素养普及型教育宣传的规划之中。政府和相关部门还可开设官方微博,通过实际参与网络传播来积极引导。
·学校:加强青年网络媒介素养的教育
学校方面,应从教学和学工两方面双管齐下。一方面,在教学中增设网络媒介素养的相关课程。高校应重视《网络媒介素养》课程建设,综合院校可将其作为通识课,同时应注重高质量的教材的编撰。另一方面,加强学工的思想道德建设,学工部门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网络应用动态,应配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青年有充实的校园生活,不会沉迷网络,同时也应引导青年用批判眼光看待网络及微博的作用。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可以开展MIE工程(即Mass Media in Education),将传媒伸入学校内部,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时时刻刻感受到传媒的影响,并使其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实践教学之中),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活动,比如开设学校官方微博和教师微博、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网站、在校园媒体开辟专栏来进行教育,或与网站建立实习合作关系,让学生通过实践深度认知网络媒介素养。
·青年:通过自我反思和实践提升网络媒介素养能力
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中提到,自我是逐步发展的;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社会经验与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即是作为个体与那整个过程的关系及与该过程中其他个体的关系的结果发展起来的,它本质上是一种产生于社会经验的社会结构。青年在网络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既能按照社会和媒介发展的普遍规律来规范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又能在此基础上发展个人创新力和能动性,这种自主性反思的过程实现了自我整合,最终促成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时需要让青年意识到,网络作为虚拟社会只不过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现实社会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落脚点和归宿。
本文系2011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专项课题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