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妙的美欧关系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ei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7月15日,美国华盛顿特区,德国总理默克尔与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谈

  7月15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应美国总统拜登之邀造访白宫。由于默克尔决定放弃连任,选择在今年9月26日德国大选后离开政坛,她的这次美国行被外界称为“告别之旅”。
  会谈后双方公布的“华盛顿宣言”和两位领导人随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表明,默克尔这次美国之行远远地超过了所谓的“告别之旅”。这次“告别”可以说是德美之间的“摊牌之旅”。默克尔实际上是推心置腹地向拜登点明了德美合作结构上的疆界和底线,对美国在未来与德国互动时提供了一些警示。

德国不会做美国“抗华”的棋子


  第一个警示是,德国在对俄政策上有自己的战略考虑和逻辑,美方不应奢望柏林把自己的利益置于美国利益之下,甚至强迫德国服从美国的指挥。
  默克尔这次可以说是让拜登政府在“北溪2号”问题上死了心。即将于8月初彻底竣工的德俄天然气管道工程一直是美国政府和国会的眼中钉、肉中刺。正是默克尔政府展现的不惜一切代价捍卫这个项目的气势使得拜登政府知难而退,放弃了以制裁为要挟来迫使德国政府就范的政策。
  默克尔告诉拜登,“北溪2号”波罗的海海底天然气输送管道只是对传统的由俄罗斯经乌克兰向欧洲输气管道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德国政府不尋求以海底管道替代陆地管道,也不会容忍和支持俄罗斯这样做,任何损害乌克兰作为油气中转国权益的工程项目都不会得到德国政府的批准。
  这个表态直击“北溪2号”美国反对者阵营的要害。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和国会议员打着替“替乌克兰行道”的旗号,坚持认为“北溪2号”海底天然气管道绕过传统的中转国乌克兰直接由俄罗斯向德国供气,降低了乌克兰的战略价值,损害了乌克兰的经济利益,破坏了欧洲的能源安全,削弱了美国天然气的市场竞争力,要求柏林停止同莫斯科的合作,终止这个令“亲者痛,仇者快”的能源项目。
  默克尔这次美国行,可以说是为“北溪2号”争议画上了一个句号,一个拜登政府不得不接受的句号。除非莫斯科自己在未来鲁莽行事,有意或无意地终结同乌克兰的能源输送合作从而自毁同柏林达成的战略默契,美国政府实在是找不出什么借口继续封杀这条对德国来讲既象征着能源主权也象征着能源安全的战略输气管道。
  第二个警示是,德国在对华政策上有自己的利益和考量,不会全方位追随美国对抗中国。这一立场通过这次“告别之旅”也再次清晰地传递给美国了。在双方共同的新闻发布会上,默克尔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透露,她和拜登在会谈中谈到了“中国问题”的方方面面。
  换句话讲,在只有两个小时的正式会谈中,如何应对中国的挑战这个话题可能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时间。但默克尔在提到中国时,并没有用“敌手”这个词,而是称中国为“竞争对手”,既是政治体制上的竞争对手,也是技术和经济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
  与拜登政府难以忍受中国这个竞争对手不同,默克尔在记者会上认为中国和“我们”一样都有权利“竞争”,大家都有权利“争取做到最好”。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默克尔在提到这个问题时当着拜登和记者们的面说,欧洲和美国之间也有竞争,“只不过我们享有共同的价值观而已”。
  默克尔这样“坦诚相见”应该是在告诫美国人,德国和美国虽然价值观念相同,意识形态相近,体制相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追求各自的利益时会采用同样的政策。尤其是在对华政策方面,德国不会接受美国将德美关系看作是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一个棋子的功能。
  用这位执政经验丰富的“铁娘子”的话来讲,“光只有价值认同和执着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将这些价值转换成可实际操作的政策。”默克尔说这些话时,似乎是有所指。因为就在几分钟前,她和拜登刚刚签署了强调未来德美关系坚实的共同价值的《华盛顿宣言》。
在对华政策方面,德国不会接受美国将德美关系看作是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一个棋子的功能。

  德国实际上是美国拉拢欧洲盟友“抗华”的最大绊脚石。这一点柏林和华盛顿都心照不宣。但华盛顿承担不起与柏林彻底闹翻的代价,只能对柏林积极的对华政策忍气吞声。毕竟拜登主政的华盛顿对默克尔治理下的德国还保持着最基本的政治信任,并不担心柏林为了中国而损害美国的利益。
  美国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德国和欧洲的战略控制能力。G7峰会、欧美峰会和北约峰会共同宣言虽然都冠冕堂皇,信誓旦旦要共同捍卫“自由民主”的价值,但一落到具体问题上便矛盾重重。华盛顿对柏林的对华路线强烈不满但又无计可施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三个警示是,柏林不愿继续容忍美国未来在与德国打交道时“俯视”德国。“平视”是德国对美国的基本期待。
  默克尔这次到华盛顿来,与其说是“告别”,实际上是给美国政府带来了一个“紧箍咒”。她要用这个“紧箍咒”纠正华盛顿习惯于对德国“发号施令”的毛病,一改多年来美德关系不平等的事实。
  这个“紧箍咒”为未来德国和美国之间如何互动设计了一个框架。框架由两个对话平台组成。一个是“德美未来论坛”,另外一个是“德美经济对话”。两个机制都明确地写进了《华盛顿宣言》之中。
  对于德国来讲,这是一个胜利。能让华盛顿与柏林平等对话,提前知晓美国政府在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这是实力相对弱小并在军事安全受制于美国的德国最为关心的事情。
  默克尔执政的16年,同美国四位总统打过交道,在这漫长的经历中,酸甜苦辣都有。最难受的是特朗普,但拜登也没让她省心。阿富汗撤军,美国说撤就撤,决定前没有给德国透露出半点信息。
  华盛顿根本没有感受到德国人的委屈。柏林的难受之处在于,作为仅次于美国的北约阿富汗联军中的最大派遣国,柏林需要时间做好撤军的准备,但美国并没有给它这个时间。   默克尔在离开政坛之前,通过这次“告别之旅”,以她一以贯之的绵里藏针的方式给拜登政府在未来同德国互动时画了个圈。这个圈能否真正把高傲的美国人“圈住”值得打一个大问号。但拜登是明白人,他应该读懂和理解默克尔传递过来的信息了。

遮不住的裂痕


  拜登上台以来,欧洲“战略自主”与美国“越顶外交”之间的裂痕就已经越来越深。欧洲人对6月16日美俄总统日内瓦峰会感到非常不舒服,有一种芒刺在背的感觉。德法两国不满拜登以欧洲代言人自居的口吻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晤,认为欧洲人与俄罗斯之间的事应由欧盟自己直接与俄罗斯领导人面谈,不需要美国人“插手”。
  事实上,拜登事先还是给足了欧洲人面子。在6月16日去日内瓦会见普京之前,他同欧洲领导人在G7峰会和北约峰会上有过多次交流。但尽管如此,目睹拜登以西方领导者自居,在欧洲的领土上与自己的邻国俄罗斯首脑会晤,世界舆论与媒体的闪光灯全部聚焦美俄而自己只能在旁边观望,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心里不是滋味。
  对于德国和法国这两个欧洲大国来讲,尴尬的不是拜普会本身,而是欧洲的地位被矮化了。这对于视“欧洲战略自主”为生命线的默克尔和马克龙来讲是难以接受的。任何有意和无意形成的“欧洲追随美国”或“美国被授权代表欧洲发声”的印象都与柏林和巴黎对欧洲的战略设计背道而驰,至少德国总理府和法国爱丽舍宫对此如鲠在喉。
  为了改变这个局面,而且必须是在第一时间改变这个局面,默克尔和马克龙觉得有必要尽快举行欧俄峰会,“以正视听”。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是美国对俄罗斯伸出橄榄枝这一举动使德法猛然意识到了欧盟被美国对俄政策边缘化的风险以及由此产生的战略被动。
  可能正是由于这一紧迫感的驱使,一向行事稳健的默克尔在没有来得及同大多数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商量和沟通的情况下,在6月24日举行的欧盟成员国首脑峰会上建议恢复2014年中断了的欧盟与俄罗斯首脑峰会。这一建议让同僚们倍感意外。毕竟一星期前“老大”拜登和普京在日内瓦刚刚握手言欢。
  马克龙是默克尔的坚定支持者,面对一些同僚的质疑,这位法国总统显得情绪有些失控。在捍卫“欧洲战略自主”这个大是大非上得不到一些小国的理解,这使得马克龙伤心透顶。默克尔的提案被否决,更让他的发言充满悲愤。
  他说:“我们都看见拜登总统和普京总统几天前见面了。我告诉了我的朋友们,他(拜登)可没征求过你的意见。可是你看见他们聚会在一起,而且这一点都不让你感到震惊。我们真是奇怪的人(odd ones)。”
除非是不可救药的天真或刻意掩耳盗铃,任何对美欧战略裂痕的粉饰都是对公共舆论的误导。

  任何听了马克龙这段话的人是不可能得出美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欧洲的盟友们“重新认可了美国设下的日程和目标”这个结论的。除非是不可救药的天真或刻意掩耳盗铃,任何对美欧战略裂痕的粉饰都是对公共舆论的误导。
  德法要求直接与普京对话以形成欧洲与美国平起平坐的战略势态,不仅暴露出欧美之间的裂痕,也将欧盟内部“知俄派”与“恐俄派”之间的裂痕—这是目前美欧关系中挥之不去的第二道裂痕—暴露无遗,而在后者的背后往往又有美国的身影。
  没有美国的力挺,区区三个波罗的海小国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再加上波兰何以敢和实力强大的德法轴心公开叫板,并且当众让默克尔和马克龙难堪蒙羞?
  马克龙年轻气盛,说话也直白:“坦白地讲,我不需要一个欧盟首脑峰会去见普京。我已经见过这位总统好几次了,我将继续与他会见。”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曾在美国国会的一次听证会上向议员坦承,拜登政府之所以放弃就德俄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对德国实施制裁,是因為默克尔政府的强烈反弹。以“大局为重”,为了不伤害美国与自己在欧洲的“最好的朋友”的关系,华盛顿不得不对柏林作出让步。
  但让步并不等于华盛顿咽下了这口气。北溪2号让步这笔账一定是要和德国算的,更何况一个独立于美俄峰会之外的欧俄峰会,无论怎么看都有损于美国重新确立自己“西方领袖地位”的精心设计。
  不露声色兵不血刃,借欧盟内部“恐俄派”之力,挫败以马克龙、默克尔为首的“知俄派”的“干扰”实在是华盛顿的上上策。但到目前为止,拜登政府的“借刀杀人”之计并没有在外交公共场合留下任何“把柄”,恐怕只有时间才会证明这一推理的真实性。
  考虑到美国政府自小布什政府以来不止一次地玩弄“以夷制夷”战术,明里暗里用“新欧洲”(东欧)来制衡“老欧洲”(西欧),德法这次再次陷入美国设下的陷阱的可能性应该是很大的。

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


  欧美关系中还有一道明显的裂痕,这就是“务实派”与“亲美派”之间的鸿沟。尤其是在对待如何同中国打交道这个问题上,拜登政府并没有成功地将欧洲的“务实派”绑在他的“抗中战车”上。
  对华“务实派”和“亲美派”在欧盟各成员国和欧盟总部都有。他们之间的裂痕具有“跨国”性质。“亲美派”的特征是唯美国马首是瞻,把欧洲的一切都寄托在美国身上。他们虽然不追求拜倒在美国脚下,但主张一切均向美国看齐,将与美国利益摩擦降低到最小程度,将与美国政策协调和谐到最大的程度。
德国巴登小镇街头

  “务实派”与“亲美派”的最大区别在于坚持“欧洲的利益高于美国的利益”。因为美国不高兴或为了美国的利益而放弃同中国有益于欧洲利益的合作,这对于“务实派”来讲是很难想象的事情。在中美之间尽可能保持平衡,将欧洲的利益最大化是“务实派”的本质特征。
  这一点也体现在德国执政党内部的两派之争上。默克尔总理和她的经济部长以及总理办公厅主任都是公认的对华“务实派”。但她曾经的政治密友,素有小默克尔之称的德国国防部长卡伦鲍尔则是典型的“亲美派”。   卡伦鲍尔不仅亲自在美国政治新闻刊物上撰文驳斥马克龙的“欧洲战略自主”设想,与默克尔大唱反调,而且提出要替美国“分忧”,以实际行动支持美国“抗中”。
  德国联邦国防军汉堡国防大学教授斯塔克在一篇最新的研究中透露,德国总理府和国防部在派遣海军驱逐舰“巴伐利亚”号今年8月初开往印度洋和太平洋这件事情上分歧严重。
在中美之间尽可能保持平衡,将欧洲的利益最大化是“务实派”的本质特征。

  为了避免造成德国海军配合美国“印太抗中”的印象,总理府建议安排“巴伐利亚”号访问中国的某一港口并与中国海军进行交流。但这一建议遭到国防部的否决。
  作为妥协,“巴伐利亚”号将按照国防部的计划在进入南海时绕开同中国具有争议的海域,并且不参加美国和其盟友一起组织的代号为“FONOP”(Freedom of Navigation Operations)的军事演习。
  無论是欧洲“战略自主”与美国“越顶外交”之间的裂痕也好,还是欧盟内部“知俄派”与“恐俄派”的裂痕或对华“务实派”和“亲美派”之间的鸿沟也好,拜登政府所推出的“新型美欧关系”实际上是千疮百孔,矛盾重重。
  不同意本文分析的人也可能觉得自己的观点在7月19日再次得到验证。这一天,美国联合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欧盟、日本、新西兰和北约其它盟国一起批评中国,指责北京在世界各地到处发动网络攻击。但实际上许多参加围攻的国家自己既是美国网络监听的对象,也是当今“网络战”的高手,而且很多都对中国成功地进行过网络袭击。
  中国本来就是他们网络战的主要对象,跟随美国“贼喊捉贼”,除了转移视线以外,并不能说明什么大问题,更不能说明美国已经全面完成对西方反华阵线的整合。因为就在他们谴责北京的同时,相互之间也在进行“网络攻击”,相互刺探对方的网络漏洞并植入未来可随时启用的“后门”。现代网络战研究的成果表明,世界已经无时不刻处在网络战之中,而美国和北约就是其中的主要参战者。
  一个成熟的,“全球性的、全方位的、全领域的、完全听命于美国的”西方反华统一战线实际上并没有形成,目前它并不是事实。虽然不排除这样一个战线在美国的加倍努力下出现的可能性,但要让欧洲人以“仰人鼻息”的方式彻底地重新回到美国的怀抱,这个时代可能已经终结了。
其他文献
2021年1月2日,甘肃庆阳,环县洪德乡村民窑洞院,魏宗富正在表演皮影戏  作为环县道情皮影魏派的第四代传人,魏宗富见过皮影戏的辉煌。从每年农历九月被请出去唱戏,直到腊月快结束才回家。每一次演出都是一场盛会,上百人挤满一个窑洞,围坐在“亮子”(皮影戏的幕布)前,戏演至天亮仍有人不舍得离开。  他也见过皮影戏的落寞,从前3个月的演戏时长缩至1个月左右。人们对皮影戏盛宴般的期待相继被电视、网络和手机瓦
2021年5月18日,几位大龄学员在阿姨的帮助下,准备40多人的午餐。他们每天的饭菜都有一荤一素  18岁之前的小伟习惯用手势与父母沟通。他总是低着头、溜着墙根走路,很少有完全直起腰板的时候。  父亲郭树敏说,“我和他妈妈对这个孩子没有亏欠,因为只有付出,从小到大我对他都有耐心,一次都没有打骂。我对我的女儿有亏欠。”说到女儿,这位55岁的男性笑了一下,眼尾皱纹走动,却几乎同时两眼噙满眼泪。  20
“爱国”是一个好词,但就现状而言,许多人恐怕并未真正了解它的含义。  爱国的含义是分情境的,与大势紧密相关。  当整个国家、民族面临生存危机,倘若国人不能团结就会面临亡国灭种之虞的时候,爱国就是一个极具攻击性的概念。此时,爱国高于一切,它的必要性,来自集体和个人连为一体的存亡状态,是一种斗争立场。比如五四运动时期,或者抗日战争时期,又或是后来中国南联盟使馆被炸,在类似情境下,中国人有一个特定的、外
丰子恺先生有言:“艺术不是孤立的,必须与人生相关联。美不是形式的,必须与真善相鼎立。”艺术家对此言大抵心有戚戚。  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与周功鑫对谈后,我对此体会方深。  周功鑫是前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20多岁进入台北故宫博物院,从讲解员一路成长为院长,对艺术珍宝如数家珍,对两岸文化、文物交流用力甚大,正是在她任上,我们看到了分隔360多年的《富春山居图》合璧。  1月13日,她在喜马拉雅上线
董洁林 科思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爱因斯坦是科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不少人对他没有两次获诺奖耿耿于怀,也有人对他因光电量子效应而不是更負盛名的相对论而获奖表达不解,于是出现了很多种猜测。有人说诺奖委员会有潜规则“一个人不能两次获奖”,也有人认为诺奖委员会不喜欢爱因斯坦的政治偏好,甚至认为诺奖委员会有歧视犹太人的倾向。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  首先,历史上的确有人多次获得诺贝尔
“养父”鲍毓明  没有那次离奇的“送养”,就不会有今天的李星星。她在后来讲述回忆,经过他人改编,写成了一本书。她把这个残酷的故事取名叫《生命的遗书》。  书里的主人公叫“予心”。  “(予心)记得,妈妈有一天告诉她,她有了一个新爸爸”,“那个名字拗口又难写的中年男人,突然出现在她的生活里。他又高又胖,看起来似乎很和蔼”。  这段话在第二章“梦魇”的开头,这个男人,亦是予心“梦魇”的开始。“送养” 
评《南风窗》2021年第14期封面报道《百年风华 再造中国》  日前,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庆典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目光。历史大浪淘沙,岁月沧桑巨变,能够历经时间考验与人民选择的政党,才是真正强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已经用大量的实践证明,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也必将继续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很多人都很好奇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秘诀,一个政党能够始终保持初心、青春永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
知乎创意体验馆“不知道诊所”  人在知乎,刚满十年。这放在互联网企业平均寿命不足三年的年代,是一项成就。  但十年前,与知乎同时期诞生的B站、小米、美团等互联网企业都踏上了资本的征途,晚一些奋斗的拼多多、字节跳动更是赚得盆满钵满。尽管作为内容的佼佼者,但知乎的商业模式探索,依然在路上。  如果说知识分享,给予社会所有阶层平等的信息获取能力这一理想是“爱情”,那么成功的商业模式则是“面包”。而眼下,
评《南风窗》2020年第24期封面报道《中国民企的真相时刻》  今年对中国民营企业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不仅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更在于当前中国面临了空前不寻常的外部形势,尤其是中美关系的微妙变化,让依赖国际资本市场的中国民营企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也正是在这样的变局之下,民营企业也迎来了“天启时刻”—或者遭遇重创,或者逆流而上,前进还是衰退,就在这样的关键转折点上。  其实,从历史上看,中
2月6日,日本横滨,“钻石公主”号邮轮靠岸准备接受物资补给。截至2月8日,邮轮上3711名人员中,已确诊64名感染者  武汉牵动国人心。中国在展现高效动员能力的同时,也在承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压力。压力还不止于此。在中国“战疫”的过程中,如何看待和处理其他国家,尤其是受疫情波及国家的反应,可以说是中国外交此前未曾遇到过的问题。  如果考虑到中国已成长为世界大国,内部治理问题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外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