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素养,不一样的策略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toum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动力。通过对人的心理行为特点和学习规律的研究,我们发现,中小学阶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机。
  国势强弱,系乎人才;人才强弱,系乎创新。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动力。通过对人的心理行为特点和学习规律的研究,我们发现,中小学阶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机。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意识是实现创新的前提与动力,主要用于提出问题;创新思维是连接创新意识与创新技能的桥梁,主要用于分析问题;创新技能是将创新思维转变为创新成果的中介,主要用于解决问题。
  一、激发创新意识:让内外因素发生作用
  创新意识是学生通过思维、言语的培养和训练所获得的、根植于学生内心的、欲求革新变异的一种独特的心理品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不仅需要自我的改变,还需要靠学校、家庭、社区等外在环境的支持。
  具体来说,一是源于学生自身。首先,学生一定要对所学习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好奇心包含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二是对所学习的事物抱有怀疑态度,它能够激发学生去钻研、去探索;三是对所学习的事物要有追求创新的欲望,若没有强烈的追求创新的欲望,最终都是模仿或抄袭;四是对所学习的事物要有多元的观念,实质上是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五是对所学习的事物要有冒险精神,创造实质上是一种冒险,是否定习惯性的旧思想;最后,要对所学事物永不自满,如果学生容易自满,就有可能失去这种思想。
  二是源于学校的影响。首先,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体,其言语行为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其次,同伴群体是由年龄相仿的学生组成的,它为学生提供情感和社会支持,同时也会限制与约束学生的行为和观念;最后,学校环境是对学生创造力发展产生影响的学校因素的总和,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前者主要是校园和教室的建设及活动空间;后者主要是中小学管理方式和课堂氛围。
  三是源于家庭的影响。首先,家庭成员的言语行为在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韦斯伯格等研究表明,创新意识较强的学生,其家庭成员善于表达自我、流露真情和喜好自由,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不同意见;其次,家庭成员的兴趣爱好将会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为学生提供接受外界事物的便捷途径。最后,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样重要,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成员间关系、兴趣爱好、业余生活等众多因素都直接影响家庭氛围,而不同家庭氛围熏染出来的学生,创新意识也是有差异的。
  四是源于社区的影响。首先,社区成员是构成社区的主体,他们的言语行为会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产生直接影响;其次,社区组织的各种类型的竞赛、智力比赛等活动,都对学生的思考、行为方式等有很大影响;最后,社区的物理环境和精神面貌也会对学生创新意识萌发产生影响,良好的环境形成活跃的社区氛围,也能为学生创新意识产生提供有利条件。
  二、形成创新思维:以问题教学为纽带
  创新思维是指学生围绕着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突破已有的逻辑思维,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来促进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应主要在学校教学过程中,但是,当前中小学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现象,都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急需中小学校教师在教学中以问题为纽带来促进中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1]
  笔者认为好的学习认知策略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效指导,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2]
  1.强化学生问题意识
  强化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起点,国内大部分教师和家长不愿意提问,或者是根本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因而也不能指望他们能够为学生提问树立榜样。为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和家长必须首先建立正确的问题教学意识,将提问放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认知水平的层面上,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空间。
  2.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教师和家长要为学生营造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还应为学生创设提问的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愿意提出问题;此外,还需要长期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品质,鼓励学生“异想天开”,使得学生乐于提出问题。只有如此,才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创新思维模式是通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来组织和展开教学活动的,而问题的解决过程正是学生对知识探索、创新的过程。教师和家长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合理运用归纳法、启发法、头脑风暴法、分合法等多种创新思维训练方法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获取创新技能:创新实验室是重要途径
  创新技能是未来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它强调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创新实验室旨在提高中小学生的创新技能,它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载体,通过创新型实验方法的采用和创新型环境的构建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创新实验室是以营造创新教育实践环境,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验室;是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来开展自主学习与实践、自主探究与创新活动的实验基地。[3]
  当前中小学创新实验室主要类型包括:一是数字化实验室,主要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替代传统的实验仪器仪表,构建一种能够准确地获得实验结果和认识事物变化过程的实验室;二是校本创新实验室,主要是学校根据自身的积累优势和师资特点,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建立一种以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实验室;三是科学工坊,主要是通过微型机床和机器人套件等建立的以培养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为目的实验室;四是科普设施,如气象站、环保监测站等;五是科技馆,主要是指通过购买系列科技馆展品的缩微复制品之后所建成的展示室。[4]
  创新实验室对学生创新技能培养的支持主要有四个环节:首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小学根据自身积累的优势,建立校本创新实验室,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校本课程资源增加创新思维训练,强化学生思维,提高利用创新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再次,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创新实验室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实践场所,通过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最后,提升教师的创新素养。创新实验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中,需要具有创新素养的教师作为支持。只有具有创新素养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和引导式教育,鼓励学生探索,真正教会学生如何创新。
  笔者所在研究团队曾参与上海市闵行区闵行中学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建设与应用的项目,证实了网络技术实验室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技能的提高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如在互联网设备选择时,启发学生通过交换机和路由器实现网络互联,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通过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达到形成创新思维的目的;在实践环节,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实现基于交换机和路由器的网络互联,通过测试确保局域网连通,进而实现提高学生创新技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芳.以问题为纽带的中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9):106-107.
  [2]缴润凯,华炜.学习策略:发展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助推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6):54-56.
  [3]马利国,李鼎.创新实验室之我见[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6):9-11.
  [4]吴强.对中学创新实验室的定位、发展策略与装备原则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4):8-10.
  【徐显龙,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信息技术学系,讲师;王雪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信息技术学系,硕士研究生;王娟,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信息技术学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黄蜀红
其他文献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对于德育工作来讲,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协同育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面积虽仅有9.98平方公里,但文化底蕴丰厚的天津市和平区,很早便致力于“三结合”教育的探索,
期刊
摘 要农村寄宿制学校因编制限制可能聘用临时人员进行宿舍管理。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缺乏正确的学生管理知识,为了树立权威来维持宿舍纪律,在“借用”正式权力的同时,与在编教师“合谋”,建构了以处理学生身体为核心的惩罚术,使基于关爱体系的寄宿制陷入悖论之中,以致弱化了其德育功能。管理者必须具有爱的素养,回归寄宿制学校的关爱本质使儿童在爱中濡染美好品德。  关 键 词宿舍管理;惩罚;关爱体系;权威与爱  农村
期刊
美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主题是爱荷华州高中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将教育技术与教学相结合以支持学生在21世纪技能(合作、交流、创新、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的发展,以及教师如何看待学校对教育技术使用的支持。研究结果表明,要求学生使用技术来支持21世纪技能发展的教师比例因所教科目和教学经验而异。比如数学教师要求学生每月使用两种不同的技术进行合作、交流和创新的比例最低,拥有4~9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使用
期刊
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強调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以发展心理学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横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强调环境中各个因素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以社会心理学的生态系统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实现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核心任务,是建立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这一体系应涵盖心理辅导制度、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辅导与咨询诸个领域,
期刊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落实,难点也在落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明确“落实什么”和“如何落实”。“落实什么”指向立德树人的目标和内容,“如何落实”指向立德树人的机制和方式。明确“落实什么”,才可能保证“如何落实”不偏离目标。  立德树人以德为引领,指
期刊
蔡辰梅,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基础教育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教育伦理学会常务理事。  日常生活中,谈及师德培训,很多老师会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但是,作为师德研究者,我希望人们不再轻视,甚至带有偏见地看待师德培训,而是能够郑重以待,心向往之。为此,我们作为师德培训者首先要郑重地探讨,认真地研究。我们之所以郑重,是因为希望藉由重建师者之德性,重建
期刊
摘 要:将某一方面知识列入中小学科目,是每个时代、不同群体都会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要求。聚焦于法治課程的科目化,以法治教育相关学者的论述为质性材料入手,聚焦法治科目形成的中观层面争议发现,法治课程的设立经历了成为一门科目的尝试、获取较高科目地位以及学术部落间的交锋等过程。在实质内容上,法治课程的设立涉及学术性、教育性与实用性的考量。此外,在参与科目形塑的学术社群之间,存在着内行与外行、负担与赋能的争议
期刊
在儿童生命成长的启蒙阶段,就播下保护环境的种子,使他们从小就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爱家庭、爱班级、爱学校、爱社区、爱自己生活的城市,进而爱我们的祖国和这个世界。  当今中国,环境问题无疑是每个国人心头的痛。环境保护,教育为先,环境教育理应成为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我们的环境教育虽然也在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环保知识传递得多,环保行动践行得少;说教灌输多,参与体验少……在
期刊
据日本教育新闻官方网站报道,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以中学教师为对象,編写了环境教育指导资料《环境教育指导资料(中学篇)》。指导资料由三个章节和书末参考资料构成,三个章节分别是:1.当下要求的环境教育;2.中学中的环境教育;3.中学中的实践案例。关于指导重点和注意点,会结合案例分析进行编写。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表示,推动有创意的环境教育对于维持美好的环境、调动全民进行环境保
期刊
中国德育:尹局长,您好!山东省教育厅于2016年4月发布了《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莱州依托地域优势,卓有成效地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首先请您谈谈您对德育课程一体化的理解。  尹文涛:坚持立德树人的导向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现在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面临着解决内涵质量的问题,解决育人模式改革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将德育摆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