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越南传统文化中庙会占有一席之地,许多庙会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于越南群众的生活当中,承载着越南民族意识的凝聚作用。根据《岭南摭怪》卷一中的《董天王》[1]中记载,文郎国雄王六世时期,国强民盛,于是不愿意再向中国的殷朝朝贡,殷王大怒,举兵南下。雄王急忙求神祈祷,龙君现身告知三年后将会有神兵相助。三年后殷军入侵,雄王派人全国招募能人异士。扶董乡,一年过六十的老夫妻神奇受孕生一小儿三岁不能言语行走,听到招募,于是开口让雄王准备铁马,剑和铁斗笠。在全乡的提供下,吃无数肉喝无数酒迅速长成巨人,骑上铁马大呼:我是天神。随即大败殷军,殷王死于阵前。之后在朔山骑马升天。雄王立祠于当地,赏赐100亩田地。后李太祖封冲天神王。相传,扶董庙会始于十一世纪的李太祖时期。扶董庙会很详细地展现了这个神话传说。
笔者写过一篇《越南扶董庙会仪式流程》,具体的仪式步骤就不在此赘述。本文通过分析《董天王》传说和庙会仪式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旨在研究神话传说和仪式间的关系以及在变迁过程中的原因和社会价值。
一、扶董传说内容和庙会仪式的相交点
1.表演双方为文郎国军队加上天神对战殷军。
在传说中,殷王恼怒于雄王不朝贡于是决定惩罚文郎国。从原文中可以看出,尽管雄王六世时期国家综合实力上升,但是殷王来袭时,雄王依旧慌乱,国家实力差距大。在笔者收集的另外一篇异文当中提到,殷国派太子领军,犹如破竹之势到了河内附近,直逼雄王江山社稷的存亡。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雄王只能求助于神灵。此时出现的神灵是龙君,预言将有天将相助,这也符合越南人自称龙仔仙孙的说法。然而在庙会仪式中,却是另一番场景。文郎国的军队加上天神的军队加上哀牢军,几百人的阵仗。殷军将领只是28位少女,殷军的部队是一帮妇女和儿童。这个仪式的布置体现了越南人的阴阳观念。雄王的军队代表了阳,也就是胜利的一方,全是身强力壮的青少年和充满朝气的男孩。殷王的军队代表了阴,是失败的一方,全是没有战斗力的妇女和儿童,上战场的“将领”也是28个化妆的少女。仪式更直白地表现了战争的结局。
2.仪式中体现了传说中的各类神器。
在《董天王》中,扶董天王提出要雄王准备铁马、剑和铁斗笠。在仪式中,行军路程伴随锣鼓喧天,两名前卫走在最前面,接下来是穿着彩色衣服的12名小童,之后是老虎和老挝军队,接下来分别是鼓队、锣队、中军队。旗手走在后面,手持令旗,紧跟着的是由天神的士兵们牵着的一匹白马。装着天神服饰的箱子被抬在后面。士兵们分成两列走在箱子的两边。这是对传说文本的对应。在另外一篇异文当中有更为详细的描述,说扶董天王在去战斗的路程中遇到两个人,他们表示愿意帮忙,一人手中持木夯一人手持竹子。所以,在仪式中哀牢军手持竹板或竹竿。
二、扶董传说和庙会仪式的不同点
1.从传说文本以及收集的异文来看,董天王的战争只是一回合,但是从仪式来看,却有两回合。仪式通常来说相对灵活方便的传说要简单和机械,所以这个不同应该是一个亮点。越南人加了一个代表董天王的旗手挥旗时把方向弄错的桥段,将战争加了一回合,但是终究还是回归到仪式的机械性和重复性上面来。两个回合是一样的仪式程序,只是参与到互动环节的对象有着不同。也可以说正是这种改变顺应了参加庙会的人量大,每个人都希望参与的现实需求。
2.代表老挝的哀牢军和老虎出现在仪式中。当雄王的军队和天神正要准备上路征伐的时候,一个人扮演老虎,一个人拿木枪是领军,第三个人拿小鼓,第四个拿小锣,两个人各拿一截竹子,一端有红色的纸,被称为擦旗。剩下的人拿竹板。在正式出发之前,老虎要在正殿前跳一段表示服从的舞蹈,其余人跟着锣鼓的节奏唱歌。但是在任何一个文本中都找不到这么一个军队的存在,于是这个部分仅仅是仪式中独特存在的。有另外一种说法是,老挝曾是越南的诸侯,李太祖为了纪念天神的功劳于是把老挝的一支歌舞团交给上庙对面的会舍村子,赏赐27亩田地,让他们世世代代扮演老虎和老挝军队。
3.整个仪式中摒弃了大部分的情节,只保留了主干情节即扶董天王打败殷朝军队。至于龙君的神奇出现和对未来的预言,扶董天王的神奇孕生,神奇长大的情节根本没有提到。甚至连扶董天王的飞升也没有体现。整个庙会的前期准备时间,从农历三月开始,到农历四月初九正式庙会,还会持续到四月十二。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各种仪式贯穿其中,包括了洗兵器的仪式,请神的仪式和向“将领”请安的仪式等等,如果说庙会当天来不及表演那么也就情有可原,可是在正式庙会前后那么长的时间里,仿佛忘记了传说里其他情节的存在,甚至连战争产生的原因都没有交代。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仪式的局限性,在有限的时间里要组织数量庞大的人群表演过于细致的情节很难,如果要表演出完整情节,只能是利用其他的民间艺术形式,例如戏剧。第二个是,受到了统治阶级的利用。扶董庙会号称全越南最广为人知,最有群众基础的的庙会,在历史的长河里受到了政治的干涉和利用,所以只表现出了统治者想要传达的内容。
三、扶董庙会的特点
1.是统治阶级的产物。整个庙会几乎去掉了所有关于战争起源和关于龙君的帮助。越南普遍认为,扶董庙会起源于李朝时期,李太祖曾经在扶董村附近居住,夜里听到了天神念诗。诗句中预言到李公蕴将会登基,并且将会传八世。待李公蕴登上了皇位感念于当初天神的帮助,于是下令开庙会。从中可以看出,庙会的开展是从上至下的,一开始就是最高统治阶级的产物。而越南尊崇佛教,明显龙君不属于佛教体系,因此被去除。从仪式的内容上来说,多加了哀牢军的出现和四月十二日4位歌女持续5小时演唱歌筹《螺城》的两个流程。传说中,哀牢军代表着老挝,由李太祖直接要求表演到一直出现在越南传统庙会中,代表着越南人民从上至下都认为老挝受到越南庇护的大哥思想由来已久,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至少从11世纪就已经产生,并在20世界初东南亚局势中有着重大的影响。其次,扶董庙会不歌颂扶董天王的丰功伟绩而是转向歌颂雄王的螺城,让人不经联想到,这是向越南民众宣扬越南政府的雄王理念。越南认为其历史上存在一个雄王时代,如果这个时代存在,那么越南会是和中国历史一样悠久的国家,那么中国对越南就不存在藩属时期而是侵略,但是学术界对越南的雄王体系观念一直存在质疑。近些年,越南学者也承认了雄王时代没有具体存在的例证,然而在传统民间活动中却保存下来了,除了扶董天王庙会,越南的雄王庙会更是这个理念的传承。同时,整个流程中专门有欢迎乡长巡视的礼仪,以及邀请北宁省官员参观的礼台,也可见扶董庙会从古至今与政府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2.中国印记明显。在整个庙会中,旗手手中的旗帜代表着天神,可以说是整个仪式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个旗子上要请写字漂亮的人在旗子上写一个“令”字,毛笔和墨水都必须是新的。并且在最重要的战斗仪式中,旗手一条腿弯曲另一条伸直,模仿“令”字的下半部分。之后双手挥旗,左边一次右边一次,写成“令”字的“人”字部分。因为第一回合把“人”字笔画写反了,所以导致第二次战争。当越南文字经历了喃字、阿拉伯字母的巨大改变之后,古时候的越南一直使用汉字,这样的印记还是通过民间仪式保留下来。
神话和仪式都通过阐明社会的最终价值观来促使社会的团结和融合,并提供他们大部分文化不至失传,以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实现社会的安定。因此神话和仪式都是适应于社会需求的。[2]
[1]戴可莱,岭南摭怪[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2](日)大林太良,神话学入门,林相泰译[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
笔者写过一篇《越南扶董庙会仪式流程》,具体的仪式步骤就不在此赘述。本文通过分析《董天王》传说和庙会仪式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旨在研究神话传说和仪式间的关系以及在变迁过程中的原因和社会价值。
一、扶董传说内容和庙会仪式的相交点
1.表演双方为文郎国军队加上天神对战殷军。
在传说中,殷王恼怒于雄王不朝贡于是决定惩罚文郎国。从原文中可以看出,尽管雄王六世时期国家综合实力上升,但是殷王来袭时,雄王依旧慌乱,国家实力差距大。在笔者收集的另外一篇异文当中提到,殷国派太子领军,犹如破竹之势到了河内附近,直逼雄王江山社稷的存亡。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雄王只能求助于神灵。此时出现的神灵是龙君,预言将有天将相助,这也符合越南人自称龙仔仙孙的说法。然而在庙会仪式中,却是另一番场景。文郎国的军队加上天神的军队加上哀牢军,几百人的阵仗。殷军将领只是28位少女,殷军的部队是一帮妇女和儿童。这个仪式的布置体现了越南人的阴阳观念。雄王的军队代表了阳,也就是胜利的一方,全是身强力壮的青少年和充满朝气的男孩。殷王的军队代表了阴,是失败的一方,全是没有战斗力的妇女和儿童,上战场的“将领”也是28个化妆的少女。仪式更直白地表现了战争的结局。
2.仪式中体现了传说中的各类神器。
在《董天王》中,扶董天王提出要雄王准备铁马、剑和铁斗笠。在仪式中,行军路程伴随锣鼓喧天,两名前卫走在最前面,接下来是穿着彩色衣服的12名小童,之后是老虎和老挝军队,接下来分别是鼓队、锣队、中军队。旗手走在后面,手持令旗,紧跟着的是由天神的士兵们牵着的一匹白马。装着天神服饰的箱子被抬在后面。士兵们分成两列走在箱子的两边。这是对传说文本的对应。在另外一篇异文当中有更为详细的描述,说扶董天王在去战斗的路程中遇到两个人,他们表示愿意帮忙,一人手中持木夯一人手持竹子。所以,在仪式中哀牢军手持竹板或竹竿。
二、扶董传说和庙会仪式的不同点
1.从传说文本以及收集的异文来看,董天王的战争只是一回合,但是从仪式来看,却有两回合。仪式通常来说相对灵活方便的传说要简单和机械,所以这个不同应该是一个亮点。越南人加了一个代表董天王的旗手挥旗时把方向弄错的桥段,将战争加了一回合,但是终究还是回归到仪式的机械性和重复性上面来。两个回合是一样的仪式程序,只是参与到互动环节的对象有着不同。也可以说正是这种改变顺应了参加庙会的人量大,每个人都希望参与的现实需求。
2.代表老挝的哀牢军和老虎出现在仪式中。当雄王的军队和天神正要准备上路征伐的时候,一个人扮演老虎,一个人拿木枪是领军,第三个人拿小鼓,第四个拿小锣,两个人各拿一截竹子,一端有红色的纸,被称为擦旗。剩下的人拿竹板。在正式出发之前,老虎要在正殿前跳一段表示服从的舞蹈,其余人跟着锣鼓的节奏唱歌。但是在任何一个文本中都找不到这么一个军队的存在,于是这个部分仅仅是仪式中独特存在的。有另外一种说法是,老挝曾是越南的诸侯,李太祖为了纪念天神的功劳于是把老挝的一支歌舞团交给上庙对面的会舍村子,赏赐27亩田地,让他们世世代代扮演老虎和老挝军队。
3.整个仪式中摒弃了大部分的情节,只保留了主干情节即扶董天王打败殷朝军队。至于龙君的神奇出现和对未来的预言,扶董天王的神奇孕生,神奇长大的情节根本没有提到。甚至连扶董天王的飞升也没有体现。整个庙会的前期准备时间,从农历三月开始,到农历四月初九正式庙会,还会持续到四月十二。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各种仪式贯穿其中,包括了洗兵器的仪式,请神的仪式和向“将领”请安的仪式等等,如果说庙会当天来不及表演那么也就情有可原,可是在正式庙会前后那么长的时间里,仿佛忘记了传说里其他情节的存在,甚至连战争产生的原因都没有交代。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仪式的局限性,在有限的时间里要组织数量庞大的人群表演过于细致的情节很难,如果要表演出完整情节,只能是利用其他的民间艺术形式,例如戏剧。第二个是,受到了统治阶级的利用。扶董庙会号称全越南最广为人知,最有群众基础的的庙会,在历史的长河里受到了政治的干涉和利用,所以只表现出了统治者想要传达的内容。
三、扶董庙会的特点
1.是统治阶级的产物。整个庙会几乎去掉了所有关于战争起源和关于龙君的帮助。越南普遍认为,扶董庙会起源于李朝时期,李太祖曾经在扶董村附近居住,夜里听到了天神念诗。诗句中预言到李公蕴将会登基,并且将会传八世。待李公蕴登上了皇位感念于当初天神的帮助,于是下令开庙会。从中可以看出,庙会的开展是从上至下的,一开始就是最高统治阶级的产物。而越南尊崇佛教,明显龙君不属于佛教体系,因此被去除。从仪式的内容上来说,多加了哀牢军的出现和四月十二日4位歌女持续5小时演唱歌筹《螺城》的两个流程。传说中,哀牢军代表着老挝,由李太祖直接要求表演到一直出现在越南传统庙会中,代表着越南人民从上至下都认为老挝受到越南庇护的大哥思想由来已久,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至少从11世纪就已经产生,并在20世界初东南亚局势中有着重大的影响。其次,扶董庙会不歌颂扶董天王的丰功伟绩而是转向歌颂雄王的螺城,让人不经联想到,这是向越南民众宣扬越南政府的雄王理念。越南认为其历史上存在一个雄王时代,如果这个时代存在,那么越南会是和中国历史一样悠久的国家,那么中国对越南就不存在藩属时期而是侵略,但是学术界对越南的雄王体系观念一直存在质疑。近些年,越南学者也承认了雄王时代没有具体存在的例证,然而在传统民间活动中却保存下来了,除了扶董天王庙会,越南的雄王庙会更是这个理念的传承。同时,整个流程中专门有欢迎乡长巡视的礼仪,以及邀请北宁省官员参观的礼台,也可见扶董庙会从古至今与政府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2.中国印记明显。在整个庙会中,旗手手中的旗帜代表着天神,可以说是整个仪式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个旗子上要请写字漂亮的人在旗子上写一个“令”字,毛笔和墨水都必须是新的。并且在最重要的战斗仪式中,旗手一条腿弯曲另一条伸直,模仿“令”字的下半部分。之后双手挥旗,左边一次右边一次,写成“令”字的“人”字部分。因为第一回合把“人”字笔画写反了,所以导致第二次战争。当越南文字经历了喃字、阿拉伯字母的巨大改变之后,古时候的越南一直使用汉字,这样的印记还是通过民间仪式保留下来。
神话和仪式都通过阐明社会的最终价值观来促使社会的团结和融合,并提供他们大部分文化不至失传,以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实现社会的安定。因此神话和仪式都是适应于社会需求的。[2]
[1]戴可莱,岭南摭怪[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2](日)大林太良,神话学入门,林相泰译[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