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在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提升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思维等方面,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教师教好数学,并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便由此可见一斑。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很多学生不能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与热情,导致教学工作难以高效深入開展。那么,教师应当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从课堂导入入手去改善这一现状,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并根据个人教学经验以及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课堂导入;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数学以其具有的严谨的思维、严密的逻辑为学科特点,为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畏难心理。与此同时,数学逻辑、数学思维的严谨与严密正是数学学科的魅力所在,也就注定了偏理性的数学知识与小学生感性的思维特征与思维习惯之间产生了一对短时间内难以调和的矛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想要缓解这一对矛盾,就需要围绕借助道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借助多媒体,强化学生学习体验;重视复习,营造学生学习氛围四方面,从课堂导入入手,逐步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
一、借助道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基础动力来源,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因此,教师想要从课堂导入入手,逐步打造高效小学数学课堂,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课堂导入的出发点,能够起到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当中,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似乎并不重视,一味的采用单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单向的向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更是一笔带过,不能起到课堂导入应有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务必将课堂导入与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起来,以谋求课堂导入功效的最大化。
例如,教师在执教“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借助“七巧板”进行教学。“七巧板”是我国一件传统的益智玩具,能够帮助学生初步的认识图形,并能够引发学生的想象,将图形进行组合与拼接,与“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教学内容能够很好的契合。在正式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带领学生使用硬纸裁剪出七巧板,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在制作完成后,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通过组合、裁剪等方式,将“七巧板”进行改造,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将七巧板变成了各种有趣的形象,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的调动。此后,教师便可开始正式的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求出学生自己创造出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再如,教师在执教“圆形面积公式”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教具进行教学。在课程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圆形教具视作蛋糕或月饼,并让学生思考怎样求出这个圆形的面积。此后,教师便可将教具分成若干等份的扇形,并将扇形拼接为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进而使学生能够由此作为思维的出发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是近年来广大一线教师之间的热议话题,而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去进行课堂导入,能够起到非常显著的效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将情境课堂导入常态化,使得学生能够在情境当中展开思考。情境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有着非常显著的优势,即情景教学的灵活性是传统教学不可与之相提并论的。因此,教师要利用情境教学的这种特性,对教材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让每一次情境的创设或引入都能够直达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
例如,教师在执教“四则混合运算”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以角色扮演的组织形式,模拟“商场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购物的顾客与收银员,自主完成结算过程中的付款与找零,进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运算法则以及相关的运算规律。此后,教师让扮演“收银员”与“顾客”的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进而使学生完成不同角色应当承担的任务,进而强化学生对运算规律以及进一步掌握“总价=单价×数量”的数量关系。在这种带有表演性质的教学模式下,非常容易引起学生在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共鸣,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进而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如此,这种模式下的课堂导入,本身即具备一定的趣味性,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学生在数学课程中的参与度,使课堂导入的有效性进一步提升。
三、借助多媒体,强化学生学习体验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正是由于教师一直在使用“填鸭式”教学的原因,导致了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极强的心理依赖,也就导致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逐渐被消磨殆尽,而教师也不重视这一问题,依然墨守成规,采用固有经验进行教学,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与自主探究能力的下降。使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完成自主探索的过程,并逐渐使学生习惯自主探究的模式与方法,进而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以“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教学为例,在正式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模拟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从校园网中获取本班级学生在入学时的体检记录,并将每一名同学的身高、体重信息,并将每一名同学的身高与体重使用EXCEL工具进行记录,并简单的分析出本班学生身高与体重的范围区间。在这部分课程导入结束后,教师开始正式教学,便可引入“统计”这一概念,让学生明白,自己在课程导入中完成的一系列任务就是统计的过程。这样一来,学生对统计这一概念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同时,在课程导入中,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自主完成了统计任务,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获得了一定发展。
四、重视复习,营造学生学习氛围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用到知识的迁移原理对学生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运用知识迁移对学生进行教学,往往得不到及时反馈,很多学生对曾经学过的知识一知半解,从而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新知识,为教学的深入开展带来了不便。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辅助教师完成知识迁移教学。
以“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相关教学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便可通过知识的迁移,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分别进行简单的复习,让学生进入学习氛围当中。在此环节之后,教师便可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引导,并使用曾经学过的运算定律,对思维导图中的题目进行混合运算。在学生将运算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回收思维导图后,便可以通过学生在思维导图中题目的答案获得反馈,进而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从而对普遍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对个例性问题进行针对讲解。
综上所述,想要高效的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需要教师不断寻求多种多样的课堂导入方式,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工作当中,进而打造高效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马光正.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154.
[2]韩邦启.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36):122.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课堂导入;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数学以其具有的严谨的思维、严密的逻辑为学科特点,为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畏难心理。与此同时,数学逻辑、数学思维的严谨与严密正是数学学科的魅力所在,也就注定了偏理性的数学知识与小学生感性的思维特征与思维习惯之间产生了一对短时间内难以调和的矛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想要缓解这一对矛盾,就需要围绕借助道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借助多媒体,强化学生学习体验;重视复习,营造学生学习氛围四方面,从课堂导入入手,逐步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
一、借助道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基础动力来源,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因此,教师想要从课堂导入入手,逐步打造高效小学数学课堂,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课堂导入的出发点,能够起到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当中,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似乎并不重视,一味的采用单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单向的向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更是一笔带过,不能起到课堂导入应有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务必将课堂导入与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起来,以谋求课堂导入功效的最大化。
例如,教师在执教“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借助“七巧板”进行教学。“七巧板”是我国一件传统的益智玩具,能够帮助学生初步的认识图形,并能够引发学生的想象,将图形进行组合与拼接,与“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教学内容能够很好的契合。在正式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带领学生使用硬纸裁剪出七巧板,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在制作完成后,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通过组合、裁剪等方式,将“七巧板”进行改造,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将七巧板变成了各种有趣的形象,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的调动。此后,教师便可开始正式的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求出学生自己创造出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再如,教师在执教“圆形面积公式”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教具进行教学。在课程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圆形教具视作蛋糕或月饼,并让学生思考怎样求出这个圆形的面积。此后,教师便可将教具分成若干等份的扇形,并将扇形拼接为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进而使学生能够由此作为思维的出发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是近年来广大一线教师之间的热议话题,而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去进行课堂导入,能够起到非常显著的效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将情境课堂导入常态化,使得学生能够在情境当中展开思考。情境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有着非常显著的优势,即情景教学的灵活性是传统教学不可与之相提并论的。因此,教师要利用情境教学的这种特性,对教材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让每一次情境的创设或引入都能够直达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
例如,教师在执教“四则混合运算”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以角色扮演的组织形式,模拟“商场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购物的顾客与收银员,自主完成结算过程中的付款与找零,进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运算法则以及相关的运算规律。此后,教师让扮演“收银员”与“顾客”的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进而使学生完成不同角色应当承担的任务,进而强化学生对运算规律以及进一步掌握“总价=单价×数量”的数量关系。在这种带有表演性质的教学模式下,非常容易引起学生在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共鸣,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进而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如此,这种模式下的课堂导入,本身即具备一定的趣味性,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学生在数学课程中的参与度,使课堂导入的有效性进一步提升。
三、借助多媒体,强化学生学习体验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正是由于教师一直在使用“填鸭式”教学的原因,导致了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极强的心理依赖,也就导致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逐渐被消磨殆尽,而教师也不重视这一问题,依然墨守成规,采用固有经验进行教学,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与自主探究能力的下降。使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完成自主探索的过程,并逐渐使学生习惯自主探究的模式与方法,进而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以“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教学为例,在正式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模拟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从校园网中获取本班级学生在入学时的体检记录,并将每一名同学的身高、体重信息,并将每一名同学的身高与体重使用EXCEL工具进行记录,并简单的分析出本班学生身高与体重的范围区间。在这部分课程导入结束后,教师开始正式教学,便可引入“统计”这一概念,让学生明白,自己在课程导入中完成的一系列任务就是统计的过程。这样一来,学生对统计这一概念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同时,在课程导入中,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自主完成了统计任务,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获得了一定发展。
四、重视复习,营造学生学习氛围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用到知识的迁移原理对学生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运用知识迁移对学生进行教学,往往得不到及时反馈,很多学生对曾经学过的知识一知半解,从而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新知识,为教学的深入开展带来了不便。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辅助教师完成知识迁移教学。
以“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相关教学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便可通过知识的迁移,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分别进行简单的复习,让学生进入学习氛围当中。在此环节之后,教师便可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引导,并使用曾经学过的运算定律,对思维导图中的题目进行混合运算。在学生将运算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回收思维导图后,便可以通过学生在思维导图中题目的答案获得反馈,进而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从而对普遍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对个例性问题进行针对讲解。
综上所述,想要高效的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需要教师不断寻求多种多样的课堂导入方式,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工作当中,进而打造高效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马光正.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154.
[2]韩邦启.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3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