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江苏省教科院基地学校进行科研协作活动。作为基地学校,我校安排骨干教师赴丹阳基地学校参与活动。作为承办学校,丹阳基地学校在一开始就急切地展示本校的教育理念。作为同样的基层学校,特别是在这样的场合,这样的心情我们真切地理解,也真心地为他们加油。
“本色儿童”“才情教师”是这所学校提出的学生教育和教师培养的终极目标。因为一直关注的是“儿童”问题研究,所以当他们提出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時候,我真的被吸引了,特别是那“本色儿童”的理念。他们这样来诠释“本色儿童”的理念:天性自然、思想自由、学习自主、生活自理。会上,我一边飞快地记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一边认真揣摩着任何一个修饰词——“本色”“自然”“自由”“自主”“自理”。我以最快的速度在大脑里搜索读过的有关儿童的论述,希望能在第一时间形成自己的认识,无论批判还是认同。
想起卢梭所著《爱弥尔》,一个虚构的标榜自然教育的经典教育论著。想起夏丏尊老先生所译著的《爱的教育》,一个尊重儿童情感自然成长的辉煌巨著。想起台湾学者黄武雄先生著《儿童与解放》,一部追问儿童自然力的影响极大的专著。想起波兹曼所著《童年的消逝》,一部痛诉儿童文化渐被破坏殆尽的批判译著……
我不禁开始自问:究竟儿童是什么?“本色”二字的修饰,本身是否已经掩盖了儿童自身应有的本真含义?而对“本色”儿童的解读——“自然”“自由”“自主”“自理”,是否又再一次将其僵化和挟制?以致于“本色儿童”不仅无法揭示儿童的本真,甚至这种僵化和挟制可能已经将儿童钉在了我们成人追求自我成功的功利柱上。
接下来的听课活动中,我急切地想看看,这所学校培养出的“本色儿童”的模样,或者其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如何体现这一理念。
为期两天的活动中,基地学校安排了班会课、学科专业课、对话沙龙等活动,提供本次活动交流的载体或展示学校多年来的理念解读、贯彻与收获。我认真地倾听与观察,希望为其找到可供支持其理念与操作正确性的证据,也为自己的失衡找回平衡。可是,随着活动的深入,特别是儿童在其中表现出的种种,我不仅无法找到任何证据,内心的拒绝与反对倾向竟越来越严重。
场景一:主题班会《同学生日该不该送礼》课上,学生的辩论一开始就上升到“不要铺张浪费,要考虑爸爸妈妈的经济能力”“要做一个懂得节约和自立的人”的高度。
场景二:《校长论坛》上,当两位学生代表被专家问及如何看待老师们的此次活动时,两位学生表现出的出人意料的成人化话语内容与语气让我心里越来越不舒服。
愈发地搞不懂“本色儿童”究竟是什么样的儿童了!或者更确切地讲,我们在实践操作中如何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回想,这些年的教育经历,不要说在“儿童本色”的研究和实践操作上做了多少积极、正面的努力和工作,恐怕恰恰相反,我们正变着法儿把儿童原有的本色抹杀掉,转而自以为是地附加上成人眼中的儿童应有的本色。
说真的,对于“儿童本色”我们不应堂而皇之地再自我褒扬,相反,这真是我们这些人的耻辱。
也许,这话有些消极、颓废了。
毕竟,提出这样的口号,这本身就是前进的一大步。但我还是想说的是,这以后,我开始告诫自己:以一颗羞愧的心来面对儿童,来看待“儿童本色”吧!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yinjianyang)
责任编辑赵霭雯
“本色儿童”“才情教师”是这所学校提出的学生教育和教师培养的终极目标。因为一直关注的是“儿童”问题研究,所以当他们提出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時候,我真的被吸引了,特别是那“本色儿童”的理念。他们这样来诠释“本色儿童”的理念:天性自然、思想自由、学习自主、生活自理。会上,我一边飞快地记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一边认真揣摩着任何一个修饰词——“本色”“自然”“自由”“自主”“自理”。我以最快的速度在大脑里搜索读过的有关儿童的论述,希望能在第一时间形成自己的认识,无论批判还是认同。
想起卢梭所著《爱弥尔》,一个虚构的标榜自然教育的经典教育论著。想起夏丏尊老先生所译著的《爱的教育》,一个尊重儿童情感自然成长的辉煌巨著。想起台湾学者黄武雄先生著《儿童与解放》,一部追问儿童自然力的影响极大的专著。想起波兹曼所著《童年的消逝》,一部痛诉儿童文化渐被破坏殆尽的批判译著……
我不禁开始自问:究竟儿童是什么?“本色”二字的修饰,本身是否已经掩盖了儿童自身应有的本真含义?而对“本色”儿童的解读——“自然”“自由”“自主”“自理”,是否又再一次将其僵化和挟制?以致于“本色儿童”不仅无法揭示儿童的本真,甚至这种僵化和挟制可能已经将儿童钉在了我们成人追求自我成功的功利柱上。
接下来的听课活动中,我急切地想看看,这所学校培养出的“本色儿童”的模样,或者其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如何体现这一理念。
为期两天的活动中,基地学校安排了班会课、学科专业课、对话沙龙等活动,提供本次活动交流的载体或展示学校多年来的理念解读、贯彻与收获。我认真地倾听与观察,希望为其找到可供支持其理念与操作正确性的证据,也为自己的失衡找回平衡。可是,随着活动的深入,特别是儿童在其中表现出的种种,我不仅无法找到任何证据,内心的拒绝与反对倾向竟越来越严重。
场景一:主题班会《同学生日该不该送礼》课上,学生的辩论一开始就上升到“不要铺张浪费,要考虑爸爸妈妈的经济能力”“要做一个懂得节约和自立的人”的高度。
场景二:《校长论坛》上,当两位学生代表被专家问及如何看待老师们的此次活动时,两位学生表现出的出人意料的成人化话语内容与语气让我心里越来越不舒服。
愈发地搞不懂“本色儿童”究竟是什么样的儿童了!或者更确切地讲,我们在实践操作中如何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回想,这些年的教育经历,不要说在“儿童本色”的研究和实践操作上做了多少积极、正面的努力和工作,恐怕恰恰相反,我们正变着法儿把儿童原有的本色抹杀掉,转而自以为是地附加上成人眼中的儿童应有的本色。
说真的,对于“儿童本色”我们不应堂而皇之地再自我褒扬,相反,这真是我们这些人的耻辱。
也许,这话有些消极、颓废了。
毕竟,提出这样的口号,这本身就是前进的一大步。但我还是想说的是,这以后,我开始告诫自己:以一颗羞愧的心来面对儿童,来看待“儿童本色”吧!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yinjianyang)
责任编辑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