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T68步枪仿制于著名的奥地利AUG步枪。AuG步枪大胆采用大量工程塑料、造型前卫,操作与保养简便。台湾军方对AuG欣赏有加,于是继T65步枪定型之后3年,推出AUG的仿版。
关于T68步枪的深层背景资料一直以来都很难找到,大多数人只知道它是于1979年左右研发出来,但其开发的缘由,设计与测试的经历,产量与野战测试的结果,为何不全面配发等,林林总总的疑问始终未得解开。
“综纪字”第0960002809号函是台湾“国防部长”办公室的一份函,是打开T68步枪神秘大门的“钥匙”。由这份文件,我们得以查阅尘封多年、不为人知的记录,一一验证当年由各处零星得来的传闻,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误传,更重要的,哪些是我们不知道的……
研制始末
提到T68步枪,不少人都对其研制背景提出质疑。为什么台湾在已经有了T65步枪之后,却又在短短3年的时间内研制出另一支除了枪弹相同之外,其他零部件都无法共用的步枪呢?
其实这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决定的。
1978年9月,时任“联勤总司令”的王多年访问欧洲时,带回了3支AUG步枪。同年12月,随着中美建交,美国断绝了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中止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台湾遂丧失了美援。1979年5月,联勤受命于3个半月内提出新式步枪发展计划;同年8月,又接到除新开发仿A UG的3支步枪的试制品外,枪上附配的枪管、脚架、刺刀与瞄准镜也要一并进行研制的命令。
1979年11月初,首批3支样枪研制完成,同年11月19日第二批9支试制样枪完成,11月23日将这些样枪进行展示,并由步校人员对该枪进行试射。参加此次展示与试射观摩的有“联勤总司令”王多、“参谋总长”宋长志以及“陆军总部”的官员等。
1979年12月12日依“国防(68)山义字1 487号令”,指示202厂针对步兵作战和战备使用情况反馈,尽快完成T68步枪的改进。
根据1980年3月5日“国防部贯日03 19号令”,先批量生产500支T68步枪供“陆军”与“海军陆战队”作战术测试。1981年4月,该批步枪生产完成,分批配发到了“陆军”与“海军陆战队”进行测试。
1982年2月1日,时任“参谋总长”的郝伯村于“国防部”会议上认为,T68步枪改进与继续进行测试应同步进行,改进完成后拟装备给装甲及空降部队。
1982年,时任“陆军总司令”的蒋仲苓发文指示“兵工署”,应与驻欧人员到奥地利,与斯太尔公司协议双方展开合作的条件与合同价值。在商讨中,台方提出的条件并未得到奥方的同意。
1982年8月19日,“钢军字第1223号函”通知T68步枪的改进版缴配到203师库存。
1982年9月16日,“陆总部”要求回缴库存的20支T68步枪作为勤务测试。
1983年1~3月,由“陆军计划署”、“陆军空降特战司令部”空降特战部训练中心协助,依照美军规范于25~-45℃气温下对T68步枪进行初速、射程、精度、性能、安全、分解等多项测试。
T68开发时间短,其生产的数量更是不多,除了12支试制品外,批量生产型也不过500支,而且为了不同用途,还分为长枪管型(标准型)和短枪管型(空降型)两种。
性能缺陷与实战测试
T68步枪在改进过程中进行了包括性能、压力、环境与实战等各项测试,测试后总结出来的性能缺陷共计15项,分别为:
1 凸型枪托不易瞄准
2 枪托太大、太宽,无法抵紧肩窝
3 扳机力太大影响命中精度
4 质心靠后,射击时枪托易脱离肩窝
5 保险无法固定
6 夜间瞄准装置光亮度不够
7 持续射击后提把烫手
8 弹匣装弹不方便
9 拉机柄太紧
10 弹壳抛出角度不佳
11 使用枪刺时枪托太长,手掌无法着力
12 擦拭工具无法随枪携带
13 枪背带位置居中,不方便使用
14 射弹散布过大
15 枪机不能完全闭锁
测试用枪共选了50支,其中前15支曾有过连续射击25 000发而无任何膛炸现象发生的记录。50支测试枪中平均每支皆有超过6 000发的耐久射击记录。而“陆军”与“海军陆战队”进行实战测试与相关射击也未曾发生任何膛炸或其他安全事故。500支批量产型皆干出厂前连续经120发射击测试后再行交付。
那这15项性能上的缺陷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15项主要缺陷跟性能有关的是最后两项。据称第14项的射弹散布过大主要是因为射手不熟悉武器所造成的,而第15项的枪机不能完全闭锁与第9项的拉机柄太紧是有连带关系的,前3批50支测试枪,枪机拉机柄与整个机匣间并无太多公差,结合度相当紧密,在连续射击后枪械温度升高,枪机运动发生故障从而导致枪机闭锁不完全,据称后来花了150万台币重新开模,改进了拉机柄,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
T68步枪的扳机、保险与一般步枪的不同,一般步枪的保险大多有多个位置可选,如保险、单发、点射与连发,而T68步枪的保险位于扳机后方,且只有保险与射击两种模式。保险钮突出于枪身左侧时为保险模式,突出于枪身右侧时为射击模式。单、连发的转换则通过射手扣动扳机的力度来控制,半扣时为单发发射,扣到底为连发发射。也就是说,射击过程完全依靠射手的手指来控制,射手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办得到。T68步枪的这一设计让人难以理解。
另外,由于是测试枪,射手只能凭借过去的射击经验操作,这就同时引发了第1与第8项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将整个枪托构形设计得更平整外,后来也在操作手册中将教令更清楚地注明,瞄准基线需向上提高9mm,而更换弹匣时则需将枪面右转30°,以斜面进行弹匣的更换。
正如第10项缺陷,该枪很大的一个垢病是抽壳钩设计得不好,在初期测试时,击发后的弹壳常常没有规则地乱飞,甚至会烫伤射手。为此,205厂将抽壳钩的位置以顺时针方向右转5°,使抽壳方向固定向下,才解决了原始设计的问题。
结论
T68步枪虽仿制于名枪AUG,却没有像AUG一样名扬天下,而是“匆匆地见一见世面”便回到库房被束之高阁了。除了生产授权未达成协议外,材料性能、生产工艺、生产能力、枪械性能等也注定了T68只会昙花一现。
关于T68步枪的深层背景资料一直以来都很难找到,大多数人只知道它是于1979年左右研发出来,但其开发的缘由,设计与测试的经历,产量与野战测试的结果,为何不全面配发等,林林总总的疑问始终未得解开。
“综纪字”第0960002809号函是台湾“国防部长”办公室的一份函,是打开T68步枪神秘大门的“钥匙”。由这份文件,我们得以查阅尘封多年、不为人知的记录,一一验证当年由各处零星得来的传闻,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误传,更重要的,哪些是我们不知道的……
研制始末
提到T68步枪,不少人都对其研制背景提出质疑。为什么台湾在已经有了T65步枪之后,却又在短短3年的时间内研制出另一支除了枪弹相同之外,其他零部件都无法共用的步枪呢?
其实这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决定的。
1978年9月,时任“联勤总司令”的王多年访问欧洲时,带回了3支AUG步枪。同年12月,随着中美建交,美国断绝了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中止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台湾遂丧失了美援。1979年5月,联勤受命于3个半月内提出新式步枪发展计划;同年8月,又接到除新开发仿A UG的3支步枪的试制品外,枪上附配的枪管、脚架、刺刀与瞄准镜也要一并进行研制的命令。
1979年11月初,首批3支样枪研制完成,同年11月19日第二批9支试制样枪完成,11月23日将这些样枪进行展示,并由步校人员对该枪进行试射。参加此次展示与试射观摩的有“联勤总司令”王多、“参谋总长”宋长志以及“陆军总部”的官员等。
1979年12月12日依“国防(68)山义字1 487号令”,指示202厂针对步兵作战和战备使用情况反馈,尽快完成T68步枪的改进。
根据1980年3月5日“国防部贯日03 19号令”,先批量生产500支T68步枪供“陆军”与“海军陆战队”作战术测试。1981年4月,该批步枪生产完成,分批配发到了“陆军”与“海军陆战队”进行测试。
1982年2月1日,时任“参谋总长”的郝伯村于“国防部”会议上认为,T68步枪改进与继续进行测试应同步进行,改进完成后拟装备给装甲及空降部队。
1982年,时任“陆军总司令”的蒋仲苓发文指示“兵工署”,应与驻欧人员到奥地利,与斯太尔公司协议双方展开合作的条件与合同价值。在商讨中,台方提出的条件并未得到奥方的同意。
1982年8月19日,“钢军字第1223号函”通知T68步枪的改进版缴配到203师库存。
1982年9月16日,“陆总部”要求回缴库存的20支T68步枪作为勤务测试。
1983年1~3月,由“陆军计划署”、“陆军空降特战司令部”空降特战部训练中心协助,依照美军规范于25~-45℃气温下对T68步枪进行初速、射程、精度、性能、安全、分解等多项测试。
T68开发时间短,其生产的数量更是不多,除了12支试制品外,批量生产型也不过500支,而且为了不同用途,还分为长枪管型(标准型)和短枪管型(空降型)两种。
性能缺陷与实战测试
T68步枪在改进过程中进行了包括性能、压力、环境与实战等各项测试,测试后总结出来的性能缺陷共计15项,分别为:
1 凸型枪托不易瞄准
2 枪托太大、太宽,无法抵紧肩窝
3 扳机力太大影响命中精度
4 质心靠后,射击时枪托易脱离肩窝
5 保险无法固定
6 夜间瞄准装置光亮度不够
7 持续射击后提把烫手
8 弹匣装弹不方便
9 拉机柄太紧
10 弹壳抛出角度不佳
11 使用枪刺时枪托太长,手掌无法着力
12 擦拭工具无法随枪携带
13 枪背带位置居中,不方便使用
14 射弹散布过大
15 枪机不能完全闭锁
测试用枪共选了50支,其中前15支曾有过连续射击25 000发而无任何膛炸现象发生的记录。50支测试枪中平均每支皆有超过6 000发的耐久射击记录。而“陆军”与“海军陆战队”进行实战测试与相关射击也未曾发生任何膛炸或其他安全事故。500支批量产型皆干出厂前连续经120发射击测试后再行交付。
那这15项性能上的缺陷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15项主要缺陷跟性能有关的是最后两项。据称第14项的射弹散布过大主要是因为射手不熟悉武器所造成的,而第15项的枪机不能完全闭锁与第9项的拉机柄太紧是有连带关系的,前3批50支测试枪,枪机拉机柄与整个机匣间并无太多公差,结合度相当紧密,在连续射击后枪械温度升高,枪机运动发生故障从而导致枪机闭锁不完全,据称后来花了150万台币重新开模,改进了拉机柄,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
T68步枪的扳机、保险与一般步枪的不同,一般步枪的保险大多有多个位置可选,如保险、单发、点射与连发,而T68步枪的保险位于扳机后方,且只有保险与射击两种模式。保险钮突出于枪身左侧时为保险模式,突出于枪身右侧时为射击模式。单、连发的转换则通过射手扣动扳机的力度来控制,半扣时为单发发射,扣到底为连发发射。也就是说,射击过程完全依靠射手的手指来控制,射手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办得到。T68步枪的这一设计让人难以理解。
另外,由于是测试枪,射手只能凭借过去的射击经验操作,这就同时引发了第1与第8项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将整个枪托构形设计得更平整外,后来也在操作手册中将教令更清楚地注明,瞄准基线需向上提高9mm,而更换弹匣时则需将枪面右转30°,以斜面进行弹匣的更换。
正如第10项缺陷,该枪很大的一个垢病是抽壳钩设计得不好,在初期测试时,击发后的弹壳常常没有规则地乱飞,甚至会烫伤射手。为此,205厂将抽壳钩的位置以顺时针方向右转5°,使抽壳方向固定向下,才解决了原始设计的问题。
结论
T68步枪虽仿制于名枪AUG,却没有像AUG一样名扬天下,而是“匆匆地见一见世面”便回到库房被束之高阁了。除了生产授权未达成协议外,材料性能、生产工艺、生产能力、枪械性能等也注定了T68只会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