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想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需要推进城镇化的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的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区域经济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分化趋势。推进城镇化建设,前提是以人为核心,不断将城市的发展方式进行创新,从而使城市与城镇协调发展,构建新的战略格局,加快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加强对城市的管理与规划。与此同时,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双驱动,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城镇化;建设;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7-0343-01
推进城镇化建设,成为国家区域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只有推进城镇化的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才能促进区域更加协调地发展。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推进城镇化建设,需要明确并开拓新举措、新思路。
一、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四个趋势
在我国的经济逐渐进入新常态的过程中,出现了四点尤为突出的特征。第一点是增速换挡,即从之前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转变为现如今的中高速增长状态。我国在过去的30多年中,平均经济增长率为9.7%,而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国平均经济增长率为10.1%;从2012年起,经济增长率变为7.7%,2015年经济增长率降为6.9%。在各种要素和增长率变化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是必然的。第二点是结构调整,我国的投资出口消费结构及一、二、三产业结构,都经历过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产值迅速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增加,甚至超过了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此转变为“三二一”的新型产业结构。三大产业被誉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其贡献率高达66.4%,与上一年相比提高了15.4个百分点,创15年来最高值,为经济增长提供关键的驱动力。第三点是动能转换,煤炭、钢铁等重化工型传统产业的发展逐渐趋于衰弱,新的经济发展动能正在快速成长。随着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等层出不穷,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风尚,高端制造具有网络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特点,新兴技术日益发展。中国成为世界范围内4G手机用户数量最多的国家,在电子商务、新能源汽车和机器人等方面也同样拥有巨大的市场影响力。第四点是转变发展方式,过去,我国主要依靠拼资源、高污染、高投入、廉价劳动力等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而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依靠人才、技术、创新、环保等,已经转变为集约型发展方式,科技进步贡献率也随之提高,经济发展已经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的力度逐渐加大,高耗能产业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种种因素促使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减少了5.6%,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降幅超过了6%。在经济新常态形势下,我国的区域发展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分化趋势,一些地区的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高,其经济发展的增速下降。而得益于信息技术产业等新经济发展的重庆,在2015年的经济增长率为11%,在全国各省市中脱颖而出,发展势头强劲。由此可见,我国新动能、新经济的成长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正在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国经济发展的希望在于发展新经济、新产业与新动能。
二、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举措
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扩大我国的内需。如今,世界城镇化的平均水平已达50%以上,其中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已经达到80%以上,我国的城乡之间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实现大部分农民工融入城市,是我国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面临的任务,这也是一段很长的历史过程。新型城镇化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近几年召开了重要会议,并发布了重要文件。国务院于2016年2月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型城镇化的“新”在于提倡以人为核心,城市的发展需要创新,同时推进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以及农业现代化,促进城市与城镇健康、协调发展,解决“三个一亿人”问题。首先要构建新型战略格局,我国在新型城镇化计划中提出了“两横三纵”的框架。“两横”即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线;“三纵”即东部沿海一线、京哈京广一线以及包昆线。并在“两纵三横”框架下建设城市群、城市圈。重点建设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进一步推进长江中游、关中地区、山东半岛、东北及中原等城市群的建设,努力引导晋中、滇中、黔中、宁夏沿黄、天山北坡及北部湾等城市群的发展,形成众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增长极。同时,有助于加快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的发展进程,授予特大城镇一部分县级管理权限,满足条件的县以及特大镇可依照顺序改市。其次,要加快农业人口市民化。加强户籍制度改革,使得有能力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及生活的农业人口进城落户,并保证其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权利和义务。鼓励地方实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行人、地、钱三挂钩政策,建立健全各项有助于农业转移人口的机制。最后,要加强城市的管理与规划。对城市的规划要注重公开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强化规划的约束力,努力建设人文城市、智慧城市和绿色城市。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建立一套综合性交通体系。
结语
总之,推动城镇化建设是一篇极为复杂的大文章,它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在新的经济常态下,中央和地方需要将城镇化作为一种战略,发展集约型经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审慎布局,扎实推进,推动城镇化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 世界銀行.2015年世界发展报告:思维、社会与行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 张维为.中国震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3]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城镇化;建设;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7-0343-01
推进城镇化建设,成为国家区域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只有推进城镇化的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才能促进区域更加协调地发展。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推进城镇化建设,需要明确并开拓新举措、新思路。
一、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四个趋势
在我国的经济逐渐进入新常态的过程中,出现了四点尤为突出的特征。第一点是增速换挡,即从之前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转变为现如今的中高速增长状态。我国在过去的30多年中,平均经济增长率为9.7%,而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国平均经济增长率为10.1%;从2012年起,经济增长率变为7.7%,2015年经济增长率降为6.9%。在各种要素和增长率变化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是必然的。第二点是结构调整,我国的投资出口消费结构及一、二、三产业结构,都经历过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产值迅速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增加,甚至超过了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此转变为“三二一”的新型产业结构。三大产业被誉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其贡献率高达66.4%,与上一年相比提高了15.4个百分点,创15年来最高值,为经济增长提供关键的驱动力。第三点是动能转换,煤炭、钢铁等重化工型传统产业的发展逐渐趋于衰弱,新的经济发展动能正在快速成长。随着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等层出不穷,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风尚,高端制造具有网络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特点,新兴技术日益发展。中国成为世界范围内4G手机用户数量最多的国家,在电子商务、新能源汽车和机器人等方面也同样拥有巨大的市场影响力。第四点是转变发展方式,过去,我国主要依靠拼资源、高污染、高投入、廉价劳动力等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而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依靠人才、技术、创新、环保等,已经转变为集约型发展方式,科技进步贡献率也随之提高,经济发展已经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的力度逐渐加大,高耗能产业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种种因素促使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减少了5.6%,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降幅超过了6%。在经济新常态形势下,我国的区域发展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分化趋势,一些地区的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高,其经济发展的增速下降。而得益于信息技术产业等新经济发展的重庆,在2015年的经济增长率为11%,在全国各省市中脱颖而出,发展势头强劲。由此可见,我国新动能、新经济的成长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正在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国经济发展的希望在于发展新经济、新产业与新动能。
二、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举措
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扩大我国的内需。如今,世界城镇化的平均水平已达50%以上,其中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已经达到80%以上,我国的城乡之间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实现大部分农民工融入城市,是我国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面临的任务,这也是一段很长的历史过程。新型城镇化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近几年召开了重要会议,并发布了重要文件。国务院于2016年2月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型城镇化的“新”在于提倡以人为核心,城市的发展需要创新,同时推进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以及农业现代化,促进城市与城镇健康、协调发展,解决“三个一亿人”问题。首先要构建新型战略格局,我国在新型城镇化计划中提出了“两横三纵”的框架。“两横”即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线;“三纵”即东部沿海一线、京哈京广一线以及包昆线。并在“两纵三横”框架下建设城市群、城市圈。重点建设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进一步推进长江中游、关中地区、山东半岛、东北及中原等城市群的建设,努力引导晋中、滇中、黔中、宁夏沿黄、天山北坡及北部湾等城市群的发展,形成众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增长极。同时,有助于加快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的发展进程,授予特大城镇一部分县级管理权限,满足条件的县以及特大镇可依照顺序改市。其次,要加快农业人口市民化。加强户籍制度改革,使得有能力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及生活的农业人口进城落户,并保证其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权利和义务。鼓励地方实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行人、地、钱三挂钩政策,建立健全各项有助于农业转移人口的机制。最后,要加强城市的管理与规划。对城市的规划要注重公开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强化规划的约束力,努力建设人文城市、智慧城市和绿色城市。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建立一套综合性交通体系。
结语
总之,推动城镇化建设是一篇极为复杂的大文章,它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在新的经济常态下,中央和地方需要将城镇化作为一种战略,发展集约型经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审慎布局,扎实推进,推动城镇化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 世界銀行.2015年世界发展报告:思维、社会与行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 张维为.中国震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3]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