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的数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学生良好素质的重要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合起来,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这是一个科技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 从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兴趣,是人探究某种事物或积极参与某种活动的倾向。有了兴趣就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发现,探索、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给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大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形成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一年级上册《加减法》时,要求学生先数数自己文具盒里有几支铅笔?同桌的文具盒里有几支铅笔?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然后由此引出所学内容。一共有几支铅笔?列出2+3=5,读作2加3等于5。
还可以运用一些小游戏来进行教学。例如:小猫钓鱼的游戏孩子们都知道,让孩子做猫咪,从讲桌上钓起不同种类的的鱼儿,放进自己的小篓里,看看红色的几条,黑色的几条,自己的小篓里一共几条鱼,算对了老师奖励一条小红鱼。这些喜闻乐见的游戏或者一些有趣的活动,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引导自主学习,激励学生探索创新
教师要时刻站在培养学生创新的角度来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指导练习,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教学中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各抒己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体验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
例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利用学具,用棱长相等的小正方体,大家一起动手实验、操作,拼摆成任意长方体。然后观察填写实验记录单,探索发现规律,推导出长方体计算公式。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积极操作、大胆实践,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小小发现家”,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真正落实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创新、自主发展。
3 引导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意识
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鼓励学生提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从正面引导,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抓住思维含量高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學”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强度要适宜,让学生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
如教学《统计》后,我引导学生调查本班同学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制作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统计知识,并学会自我控制、自主管理。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用数学思维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体验在生活中“用数学”带来的乐趣。
4 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创新
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共同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一个人要有所创造,除了个人努力钻研和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功能,给学生较多的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善于合作、集智去长、协作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相互交流中,凭借集体的智慧解决了问题,这样,成功的喜悦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往,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在这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方法的创新,更是集体智慧的创新。
总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当好导演,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采取新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把课堂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观察、兴趣、操作中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 从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兴趣,是人探究某种事物或积极参与某种活动的倾向。有了兴趣就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发现,探索、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给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大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形成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一年级上册《加减法》时,要求学生先数数自己文具盒里有几支铅笔?同桌的文具盒里有几支铅笔?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然后由此引出所学内容。一共有几支铅笔?列出2+3=5,读作2加3等于5。
还可以运用一些小游戏来进行教学。例如:小猫钓鱼的游戏孩子们都知道,让孩子做猫咪,从讲桌上钓起不同种类的的鱼儿,放进自己的小篓里,看看红色的几条,黑色的几条,自己的小篓里一共几条鱼,算对了老师奖励一条小红鱼。这些喜闻乐见的游戏或者一些有趣的活动,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引导自主学习,激励学生探索创新
教师要时刻站在培养学生创新的角度来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指导练习,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教学中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各抒己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体验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
例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利用学具,用棱长相等的小正方体,大家一起动手实验、操作,拼摆成任意长方体。然后观察填写实验记录单,探索发现规律,推导出长方体计算公式。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积极操作、大胆实践,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小小发现家”,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真正落实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创新、自主发展。
3 引导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意识
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鼓励学生提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从正面引导,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抓住思维含量高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學”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强度要适宜,让学生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
如教学《统计》后,我引导学生调查本班同学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制作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统计知识,并学会自我控制、自主管理。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用数学思维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体验在生活中“用数学”带来的乐趣。
4 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创新
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共同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一个人要有所创造,除了个人努力钻研和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功能,给学生较多的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善于合作、集智去长、协作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相互交流中,凭借集体的智慧解决了问题,这样,成功的喜悦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往,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在这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方法的创新,更是集体智慧的创新。
总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当好导演,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采取新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把课堂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观察、兴趣、操作中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