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考越来越重视对考生能力的考查,如何科学备考,提高考生的应考能力是摆在师生面前的一道坎。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些个人看法:①夯实知识关;②突破审题关;③规范答题关;④优化做题关;⑤稳定心理关。
关键词:高考 备考 知识关 审题关 答题关 做题关 心理关
高考越来越重视对考生能力的考查,如何科学备考,提高考生的应考能力是摆在师生面前的一道坎。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点个人看法。
1、夯实知识关。在学习政治知识时,一些学生只满足于对知识肤浅的理解,而不去系统全面地掌握,特别不愿意去记忆基础概念和原理。对基础知识常常是一知半解、浅尝辄止,从而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表现为“翻开书来好像都懂,做起题来好像都会,考起试来成绩都差”。究其原因,就是基础知识不过关。
知识基础、知识结构体系的夯实是高考的第一关,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系统、全面、深入地掌握教材基础知识,并构建知识网络,这是提高高考能力的基础。基础知识的掌握渗透于每一轮复习中,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有一个逐渐深入、系统和全面完善的过程。近些年的高考越来越注重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考查,越是基础知识就越有决定意义,越是基础知识就越有区分度。
对基础知识不仅要理解,而且要准确记忆,对教材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熟记于心,做到“先死后活、不死不活、死中求活、死去活来”,这样才能在答题过程中对所需的知识点进行快速有效的提取和运用。
高三备考中要进行多轮次的复习,复习轮次的多少应该根据学校生源的具体情况和复习时间的长短来决定。这里笔者从常规的三轮复习轮次谈谈一孔之见。
第一轮复习——注重知识点细节的记忆、理解、回忆。第一轮复习时,下一年度的考纲尚未出台,此时要依据上一年度的高考考纲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一一落实,扎扎实实、稳扎稳打,千万不能吃夹心饭,走过场,一定要重视对课本的理解和记忆。政治这科的特点是对于知识需要不断滚动地来记忆,一段时间不看,知识就会显得生疏,所以要注意滚动已经掌握的知识,不断进行回忆。
第二轮复习——主题串线,初步构建知识网络。第二轮复习要注重对有联系的内容进行知识的迁移、梳理、整合,把有联系的内容联系成一条线或一张网,做到每一节有归纳,每一课有总结,每一单元有体系,每一本书有架构。
第三轮复习——知识网络的形成与完善。此轮复习,新的考纲已经出台,应该根据考纲规定的考点,再次回归到课本的内容,根据考点来回忆课本内容,居高临下,重新梳理知识,利用每一次模拟考试的机会对遗忘的内容进行补救,查漏补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消化,构建和完善知识网络体系。当然,这一遍复习决不是对第一轮的简单重复,而是对考点的深透理解,结合热点进行理性的深度思考和运用。
2、突破审题关。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强调解题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审题,审题的习惯决定了考生的分数。不少考生做选择题时犹豫不决,做主观题时写了很多,花费了很多时间,却出现了“得意不得分”的现象,就是因为审题不仔细或者没有摸清命题意图就开始答题,这样思维没有延续性,想到哪里答到哪里,很难获得高分。高考时不能按照平时训练中的习惯思考或答题方法去思考高考试题,注意避免定向思维,一定要根据高考题目的具体要求,仔细审题,不要受平时解题的内容方法的限制,要学会结合已有的知识和具体设问的要求重新生成答案。
强调审题,既要注意有意识地训练提高阅读材料的速度,也要注意审问题和审材料的顺序,应该先看问题,后看材料,带着命题的方向去有针对性地阅读、思考材料,这样就可以迅速找到有效信息。
突破审题关(包括选择题和各类主观题),必须做到:
2.1 审范围和指向。审题干和题支之间的关系、审设问的限定词和限定方向、审材料、审背景,明确试题的指向及试题的设问点、命题意图,问什么,答什么,弄清楚回答该问题所依据的知识范围,避免答非所问。如2006年(全国卷)第38题第(2)小题,“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常识分析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企业应该采取的措施”。解答此题需用经济常识的知识来回答,许多考生只看到了企业应该采取的措施,下笔千言,而没有分析命题者的意图——如何来实施这些措施,结果造成失分。
2.2 审主客体。主客体不同,答案则会有很大区别。有的设问是显性的,有的设问是隐性的,需要考生根据材料确定知识范围、行为主客体等等。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第39题综合探究题第(3)问:“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别国经验,谈谈如何化解城管人员与小摊贩之间的矛盾。”此题的知识运用范围是政治生活,而化解矛盾的行为主体是城管人员、小摊贩还有政府,客体则是存在的矛盾。如果不假思索,不分主客体,答案就有可能造成遗漏。
2.3 审材料。近几年,高考政治主观题材料呈现越来越短的趋势。在阅读材料时,要做到以段落、以标点符号为依据寻找关键信息。一要分层。明了材料分为几层:二要提炼整个材料的中心主题。
2.4 审分值。一般而言,分值高意味着答案的要点多。
2.5 审联系。在明确上述几点的基础上,找到材料、设问、课本知识、时政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一张知识体系网,组织答案。
3、规范答题关。答题的时候要注意做到“四化”,即“答案要点化、要点层次化、层次段落化、段落序号化”。在保证答题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答题的准确性、科学性、完整性、简洁性。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联系。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将教材中的语言和材料有机地联系起来,做到有理有据,不要造成理论和材料脱节的现象。
②全面。在审题要求的范围内,要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确保答案的完整、全面。现在的高考试题的设问普遍采用小切入、大背景的方式去考查考生的各种能力,这就要求考生要注意设问的关键词。多角度进行思考。
③清楚简洁。答案要点化,表述规范化,最重要的答案放在每一点的前面,这样可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有利于阅卷老师尽快发现采分点。简洁,更加强调的是在运用知识点时用尽量精简的语言来写答案,而不是天马行空、面面俱到。
此外,规范答题必须考虑三种语言:
①教材语言。教材上关于这个材料是如何写的,尽量使用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来规范答题。
②时政语言。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重大会议上的讲话要点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精髓。
③材料语言。有些同学忽略了材料语言的重要性,其实现在很多答案的要点是建立在论据(材料)的基础之上的,一定要适当提炼材料、把握材料。
4、优化做题关。很多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只知埋头做题,却对试题的质量、来源不加考虑,也不认真思考试题和教材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效果当然是事倍功半了。考生应该做到“有质量地做有质量的试题”,这就要做到:
4.1 做优质试题。历届高考真题是最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试题,反映了高考的趋势和方向,因此考生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认真研究、把握。在第二、三轮复习中,应收集、整合各地的能够集中体现和反映当年高考热点、重难点的模拟试题,同时也要编制、利用好学生常错的试题。这样才能优化、利用好手中的资源,也能使学习效率得到最大的提高。
4.2 回归教材。考生在高三备考过程中要历经多次模拟考试,做大量的试题,这就要求考生不应为做题而做题,而应学会反思。通过试题所涉及的考点去构建、编织教材里的由单元、课题、框题、目标题组成的知识体系,反复去理解、记忆基本知识点,打通知识墙,扫除盲点,形成知识的“树”型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搭建起学科内的知识网。这样,做起试题来,组织答案就可以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了。
4.3 加强题型训练和做题速度的训练。以考点为中心组题训练,提高限时训练的时效,纠正不良习惯。
在备考中,由于学科的学习时间有限,有些考生只做选择题,对主观题不认真思考,敷衍了事,简单的背答案,这是学习的大忌。固然,不一定要求每一道主观题都详细写出答案,但是一定要养成每一题都要认真思考的习惯,脑中要有清晰的答题思路,善于总结,这样日积月累,解题能力和学习成绩才能稳步提高。
5、稳定心理关。教育家杨昌济说过:“所见大,则所志大;所志大,则所思大:所思大,则所为大:斯为大人矣。”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调整好心态,要有攀登学习高峰的信心和决心,要以坦然、淡定、从容的心态去对待备考中每一次考试的成功和失败,给自己挑毛病、找问题,保持最佳的备战状态。
“人难我难,我不畏难;人易我易,我不大意。”平和的心态和清醒的头脑才有利于充分调动你的知识储备迈向成功。
关键词:高考 备考 知识关 审题关 答题关 做题关 心理关
高考越来越重视对考生能力的考查,如何科学备考,提高考生的应考能力是摆在师生面前的一道坎。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点个人看法。
1、夯实知识关。在学习政治知识时,一些学生只满足于对知识肤浅的理解,而不去系统全面地掌握,特别不愿意去记忆基础概念和原理。对基础知识常常是一知半解、浅尝辄止,从而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表现为“翻开书来好像都懂,做起题来好像都会,考起试来成绩都差”。究其原因,就是基础知识不过关。
知识基础、知识结构体系的夯实是高考的第一关,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系统、全面、深入地掌握教材基础知识,并构建知识网络,这是提高高考能力的基础。基础知识的掌握渗透于每一轮复习中,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有一个逐渐深入、系统和全面完善的过程。近些年的高考越来越注重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考查,越是基础知识就越有决定意义,越是基础知识就越有区分度。
对基础知识不仅要理解,而且要准确记忆,对教材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熟记于心,做到“先死后活、不死不活、死中求活、死去活来”,这样才能在答题过程中对所需的知识点进行快速有效的提取和运用。
高三备考中要进行多轮次的复习,复习轮次的多少应该根据学校生源的具体情况和复习时间的长短来决定。这里笔者从常规的三轮复习轮次谈谈一孔之见。
第一轮复习——注重知识点细节的记忆、理解、回忆。第一轮复习时,下一年度的考纲尚未出台,此时要依据上一年度的高考考纲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一一落实,扎扎实实、稳扎稳打,千万不能吃夹心饭,走过场,一定要重视对课本的理解和记忆。政治这科的特点是对于知识需要不断滚动地来记忆,一段时间不看,知识就会显得生疏,所以要注意滚动已经掌握的知识,不断进行回忆。
第二轮复习——主题串线,初步构建知识网络。第二轮复习要注重对有联系的内容进行知识的迁移、梳理、整合,把有联系的内容联系成一条线或一张网,做到每一节有归纳,每一课有总结,每一单元有体系,每一本书有架构。
第三轮复习——知识网络的形成与完善。此轮复习,新的考纲已经出台,应该根据考纲规定的考点,再次回归到课本的内容,根据考点来回忆课本内容,居高临下,重新梳理知识,利用每一次模拟考试的机会对遗忘的内容进行补救,查漏补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消化,构建和完善知识网络体系。当然,这一遍复习决不是对第一轮的简单重复,而是对考点的深透理解,结合热点进行理性的深度思考和运用。
2、突破审题关。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强调解题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审题,审题的习惯决定了考生的分数。不少考生做选择题时犹豫不决,做主观题时写了很多,花费了很多时间,却出现了“得意不得分”的现象,就是因为审题不仔细或者没有摸清命题意图就开始答题,这样思维没有延续性,想到哪里答到哪里,很难获得高分。高考时不能按照平时训练中的习惯思考或答题方法去思考高考试题,注意避免定向思维,一定要根据高考题目的具体要求,仔细审题,不要受平时解题的内容方法的限制,要学会结合已有的知识和具体设问的要求重新生成答案。
强调审题,既要注意有意识地训练提高阅读材料的速度,也要注意审问题和审材料的顺序,应该先看问题,后看材料,带着命题的方向去有针对性地阅读、思考材料,这样就可以迅速找到有效信息。
突破审题关(包括选择题和各类主观题),必须做到:
2.1 审范围和指向。审题干和题支之间的关系、审设问的限定词和限定方向、审材料、审背景,明确试题的指向及试题的设问点、命题意图,问什么,答什么,弄清楚回答该问题所依据的知识范围,避免答非所问。如2006年(全国卷)第38题第(2)小题,“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常识分析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企业应该采取的措施”。解答此题需用经济常识的知识来回答,许多考生只看到了企业应该采取的措施,下笔千言,而没有分析命题者的意图——如何来实施这些措施,结果造成失分。
2.2 审主客体。主客体不同,答案则会有很大区别。有的设问是显性的,有的设问是隐性的,需要考生根据材料确定知识范围、行为主客体等等。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第39题综合探究题第(3)问:“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别国经验,谈谈如何化解城管人员与小摊贩之间的矛盾。”此题的知识运用范围是政治生活,而化解矛盾的行为主体是城管人员、小摊贩还有政府,客体则是存在的矛盾。如果不假思索,不分主客体,答案就有可能造成遗漏。
2.3 审材料。近几年,高考政治主观题材料呈现越来越短的趋势。在阅读材料时,要做到以段落、以标点符号为依据寻找关键信息。一要分层。明了材料分为几层:二要提炼整个材料的中心主题。
2.4 审分值。一般而言,分值高意味着答案的要点多。
2.5 审联系。在明确上述几点的基础上,找到材料、设问、课本知识、时政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一张知识体系网,组织答案。
3、规范答题关。答题的时候要注意做到“四化”,即“答案要点化、要点层次化、层次段落化、段落序号化”。在保证答题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答题的准确性、科学性、完整性、简洁性。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联系。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将教材中的语言和材料有机地联系起来,做到有理有据,不要造成理论和材料脱节的现象。
②全面。在审题要求的范围内,要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确保答案的完整、全面。现在的高考试题的设问普遍采用小切入、大背景的方式去考查考生的各种能力,这就要求考生要注意设问的关键词。多角度进行思考。
③清楚简洁。答案要点化,表述规范化,最重要的答案放在每一点的前面,这样可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有利于阅卷老师尽快发现采分点。简洁,更加强调的是在运用知识点时用尽量精简的语言来写答案,而不是天马行空、面面俱到。
此外,规范答题必须考虑三种语言:
①教材语言。教材上关于这个材料是如何写的,尽量使用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来规范答题。
②时政语言。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重大会议上的讲话要点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精髓。
③材料语言。有些同学忽略了材料语言的重要性,其实现在很多答案的要点是建立在论据(材料)的基础之上的,一定要适当提炼材料、把握材料。
4、优化做题关。很多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只知埋头做题,却对试题的质量、来源不加考虑,也不认真思考试题和教材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效果当然是事倍功半了。考生应该做到“有质量地做有质量的试题”,这就要做到:
4.1 做优质试题。历届高考真题是最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试题,反映了高考的趋势和方向,因此考生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认真研究、把握。在第二、三轮复习中,应收集、整合各地的能够集中体现和反映当年高考热点、重难点的模拟试题,同时也要编制、利用好学生常错的试题。这样才能优化、利用好手中的资源,也能使学习效率得到最大的提高。
4.2 回归教材。考生在高三备考过程中要历经多次模拟考试,做大量的试题,这就要求考生不应为做题而做题,而应学会反思。通过试题所涉及的考点去构建、编织教材里的由单元、课题、框题、目标题组成的知识体系,反复去理解、记忆基本知识点,打通知识墙,扫除盲点,形成知识的“树”型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搭建起学科内的知识网。这样,做起试题来,组织答案就可以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了。
4.3 加强题型训练和做题速度的训练。以考点为中心组题训练,提高限时训练的时效,纠正不良习惯。
在备考中,由于学科的学习时间有限,有些考生只做选择题,对主观题不认真思考,敷衍了事,简单的背答案,这是学习的大忌。固然,不一定要求每一道主观题都详细写出答案,但是一定要养成每一题都要认真思考的习惯,脑中要有清晰的答题思路,善于总结,这样日积月累,解题能力和学习成绩才能稳步提高。
5、稳定心理关。教育家杨昌济说过:“所见大,则所志大;所志大,则所思大:所思大,则所为大:斯为大人矣。”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调整好心态,要有攀登学习高峰的信心和决心,要以坦然、淡定、从容的心态去对待备考中每一次考试的成功和失败,给自己挑毛病、找问题,保持最佳的备战状态。
“人难我难,我不畏难;人易我易,我不大意。”平和的心态和清醒的头脑才有利于充分调动你的知识储备迈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