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一则帮助大学生走出抑郁的案例分析谈起,以案例为出发点剖析家校联动机制在目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目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存在家校联动机制氛围不强,体质不完善。探索通过加强学生及家长主动性,拓宽家校联动渠道等形式充分发挥家校联动机制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家校联动;心理健康工作;认知偏差;主动性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事件屡有发生,并呈现上升态势,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甚至爆发心理危机事件。如何应对这些事件并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家庭教育不仅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通过家校联动,开展合作,可以有效弥补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短板。下面我们就从一则帮助大学生走出抑郁的案例说起,探索家校联动机制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案例背景与概述
乐乐(化名),父母离异,家境困难,在高中时曾遭受校园暴力困扰,当学生哭诉想要转学时,父母无法理解她的痛苦,并劝其忍耐,因此心怀怨愤,不愿与父母交流见面,甚至曾产生过跳河的轻生念头。上大学后,常独处,无法融入班级体生活,面容僵硬,少言,不爱笑,身材瘦削。某日上课突然大哭,呼吸急促,全身发抖,情绪崩溃。事发前一天曾前往医院就诊,结果为重度抑郁,医生建议她药物及住院治疗,在当晚与母亲诉说之时,却被教育不要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因此愈发认为母亲不够理解自己,拒绝吃药住院。为此辅导员多次联系家长,想要与之交流,母亲以孩子是判给父亲的为由,让学校联系父亲,而父亲只说让老师多多关心,孩子只是一时情绪不好,不愿进一步配合学校开展进一步工作,情况一时陷入了僵局。
二、案例处理
第一步,聚力量,稳情绪,降风险,予关怀。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稳定情绪是重中之重。面对心理危机事件,需要多方共同协作。在赶往现场的同时,辅导员便将情况反馈给了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联系学校有关部门共同协助。辅导员刚与乐乐见面便被紧紧抓住了双手,从她的哭泣聲和颤抖的双手里,我们感受到了她极度的恐惧与无助,考虑到教室人多,便耐心劝说,搀扶其前往学院休息室平静情绪,经过几个小时的劝慰和陪伴,乐乐渐渐停止了哭泣,在分析乐乐病因很大程度来源于缺乏关爱之后,辅导员在征得乐乐的同意之后联系了乐乐的好朋友,邀请其前来休息室,共同安抚。随后,学校也出面邀请了校外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前来疏导,旨在保障学生安全;
第二步,查缘由,促合作,知病情,邀面谈。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理解配合学校工作,正视病情。在稳住学生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地与家长联系,经过多次电话交流,我们在了解到家长不配合的缘由在于他们对病情认知不清,父母双方也各自重新有了家庭,想要责任推卸后,我们通过采用共情劝说、发送诊断书照片、讲解抑郁症知识、反馈在校情况、案例举例等方式耐心解释面谈的必要性,并表示若家长出行不便,我们也可主动前往家访,共商对策,在多方努力之下最终家长同意来校;
第三步,化矛盾,传想法,抓机会,破心结。鼓励学生走出心结,积极治疗。乐乐得病及不愿就医,经初步研判源自她与父母的心结,我们便扮演了传声筒的角色,告诉家长孩子的想法,同时抓住家长当天是开了六个小时的高速赶来学校的这一点破开乐乐心防,在她态度有所动摇时,抓住机会,留出空间,促成面对面交流,乐乐最终同意住院治疗;
第四步,送医院、共陪伴、常联系、助康复。辅导员与家长共同前往医院办理住院手续并陪伴乐乐至凌晨,等她熟悉了环境,也在医院中结识了同年龄的新朋友后方才离开,之后也与家长、医生多次联系,帮助其康复。
处理结果:经过一个多星期的住院治疗乐乐情况便大有好转,医生为其出示了病情诊断书,校方与乐乐和家长签订了“五个一”承诺书:每天按时服药,每周与班主任交流一次、每周与辅导员交流一次、每月与心理健康中心老师交流一次、每月按时复诊并提供全部复诊资料。我们同时也为乐乐提供了勤工助学岗位,申请了助学金。针对乐乐落下的课程,我们也积极对接有关任课老师,向他们搜集资料为乐乐补课。并在学校老师们的努力沟通之下,家长也承诺以后会多给予孩子一份理解,给予更多的关心关爱,同时会主动保持与学校的联系,共同帮助其成长。
三、案例经验与启示
合作发力,先治标后治本。在面对心理危机事件之时,学生的生命安全应永远被放在第一位,先做到治标降风险后,要通过与学生本人、家长、同学等多方进行了解“分析病因”,最后要学会联合协同各方力量,商讨“治疗方案”,采取有关举措,达到先治标后治本的目的。
沟通交流,抓记录重反馈。学校与家长之间难以相互理解往往是导致学生工作出现困局的重要原因,而破局之法就在于让家长看到我们所做的工作,痕迹化、显现化,及时反馈有关信息,从平时就构建起家长群、家长座谈会等良好的家校合作网络。
成长护航,帮学生助家长。辅导员在面对因家庭矛盾导致的心理危机事件时,一方面要与学生谈心谈话,另一方面在平时也要主动与家长谈心谈话,充当沟通桥梁的作用,从细微处着手,传递爱与温暖。
从此次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家校联动机制的构建对于学生心理问题成功解决,保护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需要融入我们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
四、家校联动机制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家校联动氛围尚未完全成型
目前高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在面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之时存在不同类别的“认知偏差”。高校教师在平时因为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家长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进行家校联动所需要的时间精力较大,从而放弃联系家长。但在出现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之时却只想着心理问题学生必须第一时间让家长带走,以减轻校方的压力。
而目前大部分的家长对学生心性成长关心不够,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影响的认识不足[2]。认为大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贸然介入会造成孩子逆反情绪,同时也不愿意接受孩子存在心理问题的事实,讳疾忌医,往往拒绝配合学校工作。高校与家长之间的“认知偏差”使得家校联动氛围无法在高校中成型。 (二)高校家校联动体制不健全
完善的家校联动体质机制是家校联动机制构建的重要基础,而在我们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中,多数高校往往是采取四级心理防护体系“寝室——班级——学院——学校”,而没有把家长纳入心理健康工作的体制之内,等到危机事件发生之时,才想到联系家长。这时沟通难度将会翻倍上涨,容易导致家长无法理解学校工作,引发矛盾,延误学生病情。
五、推动构建家校联动机制建立的措施
(一)以校方主动合作推动家长主动参与
由于家长文化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对心理知识了解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强化家校联动机制,需要高校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班主任、辅导员在家校联动过程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向其传播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并构建起信任度,认清积极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消除不必要的担心,并明白在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中应承担参与者与监护人的责任。积极配合学校有关工作,共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二)拓宽联动渠道,实现家长多方位多时段参与
由于家长来自全国各地,很多时候无法实现像中小学一样的家长会、座谈会、家访等沟通形式。因此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沟通交流,进行“云走访”、“云座谈”。保障与家长之间的联系,
同时高校需要将家校联动从“应急合作”转为“预防合作”。建立联动常规机制,在心理普查后、每学期初、考试前、学期末、重大事件发生时等不同时间节点,将有关信息反馈给家长,及时掌握学生有关心理动态。将家长纳入心理危機干预方案,在处理心理危机事件之时,学校不能一推了之也不能大包大揽,根据学生病情,与家长配合采用签订承诺书、送医、休学、家长陪护等形式共同积极应对。
总之,建立家校联动机制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加强家校联系可以做到学生心理问题事件的有效预防和高效处理,需要校方和家长的合作完善。
参考文献
[1]史辉.家校合作模式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07,(17),416-418.
[2]王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6,29(1):19-20.
[3]提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研究[J]. 陈玉芳. 湖北农机化. 2020(07)
[4]重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韩守东. 大众文艺(理论). 2009(01)
[5]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与工作机制[J]. 陈中永,付海东.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6]高校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综述[J]. 王荭,刘耀烛,杨超.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04)
作者简介:姓名:邢诗淇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95.01
籍贯:浙江义乌 学历:大学本科 职称:助教 研究方向:学生思政 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家校联动;心理健康工作;认知偏差;主动性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事件屡有发生,并呈现上升态势,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甚至爆发心理危机事件。如何应对这些事件并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家庭教育不仅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通过家校联动,开展合作,可以有效弥补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短板。下面我们就从一则帮助大学生走出抑郁的案例说起,探索家校联动机制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案例背景与概述
乐乐(化名),父母离异,家境困难,在高中时曾遭受校园暴力困扰,当学生哭诉想要转学时,父母无法理解她的痛苦,并劝其忍耐,因此心怀怨愤,不愿与父母交流见面,甚至曾产生过跳河的轻生念头。上大学后,常独处,无法融入班级体生活,面容僵硬,少言,不爱笑,身材瘦削。某日上课突然大哭,呼吸急促,全身发抖,情绪崩溃。事发前一天曾前往医院就诊,结果为重度抑郁,医生建议她药物及住院治疗,在当晚与母亲诉说之时,却被教育不要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因此愈发认为母亲不够理解自己,拒绝吃药住院。为此辅导员多次联系家长,想要与之交流,母亲以孩子是判给父亲的为由,让学校联系父亲,而父亲只说让老师多多关心,孩子只是一时情绪不好,不愿进一步配合学校开展进一步工作,情况一时陷入了僵局。
二、案例处理
第一步,聚力量,稳情绪,降风险,予关怀。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稳定情绪是重中之重。面对心理危机事件,需要多方共同协作。在赶往现场的同时,辅导员便将情况反馈给了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联系学校有关部门共同协助。辅导员刚与乐乐见面便被紧紧抓住了双手,从她的哭泣聲和颤抖的双手里,我们感受到了她极度的恐惧与无助,考虑到教室人多,便耐心劝说,搀扶其前往学院休息室平静情绪,经过几个小时的劝慰和陪伴,乐乐渐渐停止了哭泣,在分析乐乐病因很大程度来源于缺乏关爱之后,辅导员在征得乐乐的同意之后联系了乐乐的好朋友,邀请其前来休息室,共同安抚。随后,学校也出面邀请了校外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前来疏导,旨在保障学生安全;
第二步,查缘由,促合作,知病情,邀面谈。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理解配合学校工作,正视病情。在稳住学生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地与家长联系,经过多次电话交流,我们在了解到家长不配合的缘由在于他们对病情认知不清,父母双方也各自重新有了家庭,想要责任推卸后,我们通过采用共情劝说、发送诊断书照片、讲解抑郁症知识、反馈在校情况、案例举例等方式耐心解释面谈的必要性,并表示若家长出行不便,我们也可主动前往家访,共商对策,在多方努力之下最终家长同意来校;
第三步,化矛盾,传想法,抓机会,破心结。鼓励学生走出心结,积极治疗。乐乐得病及不愿就医,经初步研判源自她与父母的心结,我们便扮演了传声筒的角色,告诉家长孩子的想法,同时抓住家长当天是开了六个小时的高速赶来学校的这一点破开乐乐心防,在她态度有所动摇时,抓住机会,留出空间,促成面对面交流,乐乐最终同意住院治疗;
第四步,送医院、共陪伴、常联系、助康复。辅导员与家长共同前往医院办理住院手续并陪伴乐乐至凌晨,等她熟悉了环境,也在医院中结识了同年龄的新朋友后方才离开,之后也与家长、医生多次联系,帮助其康复。
处理结果:经过一个多星期的住院治疗乐乐情况便大有好转,医生为其出示了病情诊断书,校方与乐乐和家长签订了“五个一”承诺书:每天按时服药,每周与班主任交流一次、每周与辅导员交流一次、每月与心理健康中心老师交流一次、每月按时复诊并提供全部复诊资料。我们同时也为乐乐提供了勤工助学岗位,申请了助学金。针对乐乐落下的课程,我们也积极对接有关任课老师,向他们搜集资料为乐乐补课。并在学校老师们的努力沟通之下,家长也承诺以后会多给予孩子一份理解,给予更多的关心关爱,同时会主动保持与学校的联系,共同帮助其成长。
三、案例经验与启示
合作发力,先治标后治本。在面对心理危机事件之时,学生的生命安全应永远被放在第一位,先做到治标降风险后,要通过与学生本人、家长、同学等多方进行了解“分析病因”,最后要学会联合协同各方力量,商讨“治疗方案”,采取有关举措,达到先治标后治本的目的。
沟通交流,抓记录重反馈。学校与家长之间难以相互理解往往是导致学生工作出现困局的重要原因,而破局之法就在于让家长看到我们所做的工作,痕迹化、显现化,及时反馈有关信息,从平时就构建起家长群、家长座谈会等良好的家校合作网络。
成长护航,帮学生助家长。辅导员在面对因家庭矛盾导致的心理危机事件时,一方面要与学生谈心谈话,另一方面在平时也要主动与家长谈心谈话,充当沟通桥梁的作用,从细微处着手,传递爱与温暖。
从此次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家校联动机制的构建对于学生心理问题成功解决,保护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需要融入我们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
四、家校联动机制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家校联动氛围尚未完全成型
目前高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在面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之时存在不同类别的“认知偏差”。高校教师在平时因为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家长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进行家校联动所需要的时间精力较大,从而放弃联系家长。但在出现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之时却只想着心理问题学生必须第一时间让家长带走,以减轻校方的压力。
而目前大部分的家长对学生心性成长关心不够,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影响的认识不足[2]。认为大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贸然介入会造成孩子逆反情绪,同时也不愿意接受孩子存在心理问题的事实,讳疾忌医,往往拒绝配合学校工作。高校与家长之间的“认知偏差”使得家校联动氛围无法在高校中成型。 (二)高校家校联动体制不健全
完善的家校联动体质机制是家校联动机制构建的重要基础,而在我们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中,多数高校往往是采取四级心理防护体系“寝室——班级——学院——学校”,而没有把家长纳入心理健康工作的体制之内,等到危机事件发生之时,才想到联系家长。这时沟通难度将会翻倍上涨,容易导致家长无法理解学校工作,引发矛盾,延误学生病情。
五、推动构建家校联动机制建立的措施
(一)以校方主动合作推动家长主动参与
由于家长文化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对心理知识了解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强化家校联动机制,需要高校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班主任、辅导员在家校联动过程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向其传播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并构建起信任度,认清积极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消除不必要的担心,并明白在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中应承担参与者与监护人的责任。积极配合学校有关工作,共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二)拓宽联动渠道,实现家长多方位多时段参与
由于家长来自全国各地,很多时候无法实现像中小学一样的家长会、座谈会、家访等沟通形式。因此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沟通交流,进行“云走访”、“云座谈”。保障与家长之间的联系,
同时高校需要将家校联动从“应急合作”转为“预防合作”。建立联动常规机制,在心理普查后、每学期初、考试前、学期末、重大事件发生时等不同时间节点,将有关信息反馈给家长,及时掌握学生有关心理动态。将家长纳入心理危機干预方案,在处理心理危机事件之时,学校不能一推了之也不能大包大揽,根据学生病情,与家长配合采用签订承诺书、送医、休学、家长陪护等形式共同积极应对。
总之,建立家校联动机制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加强家校联系可以做到学生心理问题事件的有效预防和高效处理,需要校方和家长的合作完善。
参考文献
[1]史辉.家校合作模式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07,(17),416-418.
[2]王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6,29(1):19-20.
[3]提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研究[J]. 陈玉芳. 湖北农机化. 2020(07)
[4]重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韩守东. 大众文艺(理论). 2009(01)
[5]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与工作机制[J]. 陈中永,付海东.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6]高校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综述[J]. 王荭,刘耀烛,杨超.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04)
作者简介:姓名:邢诗淇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95.01
籍贯:浙江义乌 学历:大学本科 职称:助教 研究方向:学生思政 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