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及其对高校教师的培养绩效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8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蓬勃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人们在注重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却往往忽视了“产学研合作”平台的育人机制,缺乏应有的育人绩效研究。事实上,成功的“产学研合作”既会涌现出一批突出的科研成果和创新产品,更会培养和造就一批杰出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高校教师;培养;绩效
  作者简介:王耀廷(1962-),男,河南鄢陵人,上海电力学院人事处处长,教授,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哲学文化与政治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许岚(1986-),女,上海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08YZ146)、上海电力学院发展改革重点课题(项目编号:k-2009-21)的研究成果。
  
  “产学研合作”又称“产学研一体化”或“产学研结合”,是指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三方面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所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加强“产学研合作”至少应达至两个目标:一是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二是造就一支“产学研”型的师资队伍。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师资队伍超常规发展的情况下,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使高校教师在“产学研合作”平台得到进一步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产学研合作”成效概述
  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工作,为了更好地解决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问题,1992年4月,国家经贸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18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积极运作、实施,通过专家咨询、技术转让、共建技术中心、共同研究开发、共办高科技实体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逐步形成了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科技与教育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1.建立技术创新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8年来,我国高校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在高校建设了一批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截至2010年,全国高校共有研发机构6000多个,固定资产原值达300多亿元,国家重点实验室有200多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多个。此外,高校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同建立了大批“产学研合作”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研究开发院等科技基地。这些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在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经济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行业技术进步方面成绩显著。
  2.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机制
  为深化“产学研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新平台,早在2001年9月,教育部就与国家经贸委联合,在清华大学等6所高校成立了6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在一年的时间里,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以国家重点行业为主线,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技术转让、合作开发等项目2900多项。此后,这种“产学研合作”新机制不断深入拓展,取得了更加突出的成效。
  3.与地方政府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据统计,目前9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以及大部分省市都与大学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合作开发或转让成果50多万项。例如,清华大学与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区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成立了“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已有近100家国内大型企业和集团、国外30家跨国集团成为成员单位,并与国内外地区、企业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联合研发中心40余个。
  4.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强化孵化服务功能
  大学科技园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汇聚结合的平台。截止到2010年,国家教育部和科技部等部委共建设了60多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孵化了5000多家科技企业,开发新产品8000多个,销售额千亿元,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培养和聚集了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为社会创造了20多万个就业机会,吸引了社会各类投资2000多亿元,强化了孵化服务功能,建立了全方位的创业服务体系。
  5.发展科技企业,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截止到2010年,高校共创办科技型企业数千个,控股与参股的上市公司有几十家,年销售收入5000多亿元,实现利润近千亿元,创造就业岗位20多万个,企业开发生产的重点新产品数达2300多个。在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方面,高校95%的成果是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转化和产业化的,在科技攻关、技术转移、技术培训等方面与行业部门合作,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条件。
  二、“产学研合作”对高校教师的培养绩效研究
  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人们往往更加注重“产学研合作”的经济效益,即投入后的产出,而对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教师对企业的了解度和熟悉度、合作平台对提高参与者尤其是高校教师素质的特殊作用等却缺乏应有关注。事实上,“产学研合作”既是一个大的科研、生产平台,也是一个大的人才培养舞台。成功的“产学研合作”既会涌现出一批突出的科研成果和创新产品,更会培养和造就一批杰出的创新型人才。
  1.“产学研合作”提高了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
  在德国,一个称职的工科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工程实践经验,德国高校对工科教师的工程师职业经历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众所周知,我国高校的工科教师普遍缺乏工程经历和工程背景,这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高校工科的培养质量。多年来,许多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高校应培养具有深厚工程背景和学术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但一直收效甚微。最近,宝钢集团前董事长谢企华提出高校和企业合作培养“高工级教授”的设想。他指出,近些年来,许多部门为了提升工程师的地位,将一些资历、成就达到一定标准的工程师的头衔前面冠以“高级”二字,进而又在“高级”前面冠以“教授级”三字,从而为我国工程师的职称系列增添了一分异彩。我们由此得到的启发是,如果企业能通过“教授级高工”来强调工程师的工程创新行为对研究能力和工程经验的双重要求,那么,为什么就不能培养或引进一批“高工级教授”来提高我国工程教育的水平呢?为此,他建议,高校将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包括业务知识、管理知识、工程知识、服务意识等多方面的培训,使他们熟悉工程技术特征及规律,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工级教授”。
  近年来,不少高校也把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工作重点,作为学校改革和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通过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采取必要的激励手段,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旨在逐步建立起一支“懂理论、会技能”的师资队伍。一些地方政府为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使“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也不断拓宽服务面,加大支持力度。
  2004年暑期,厦门市开始在机械、电工电子、物流、饭店服务管理和烹饪、服装、汽车维修等8个专业领域,组织100名教师到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林德-厦门叉车有限公司、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厦门港务物流有限公司、厦门国际会展酒店、金海岸大酒店、厦门现代时装公司(宝姿服装生产企业)、厦门泰成汽车维修中心等8家企业进行实践锻炼。2005年组织计算机、电子、物流、饭店服务管理和烹饪、服装、汽车维修、商贸等专业的160名教师下企业实习,2006年组织近200名专业教师下企业实习。2007年暑期组织全市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接受钳工、车工、物流配送的培训。几年来,厦门市依托企业开展持续有效的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大大提高了厦门市高等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大大提升了教育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厦门市组织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活动,受到教师的普遍好评。实践证明,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是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1)使教师全面了解企业生产实际及其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有助于高等院校端正办学方向、调整课程内容、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计划。
  (2)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相关生产工艺和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和技能,使其了解新的技术信息,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有助于高等院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真正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技能型人才。
  (3)使教师对现代企业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有助于高等院校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既有较高的生产技能,又具备良好敬业精神、协作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4)在实践锻炼中,教师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知识优势,针对企业发展实际提出了不少合理化建议,得到了企业的认可,有助于提高企业对高等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为今后校企之间在教研、实训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加强合作搭建了平台。
  2.“产学研合作”提升了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
  作为西部高校,重庆大学为实现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在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们和西南地区许多知名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联盟,派出或吸引大批青年教师参加“产学研合作”,并通过教师岗位培训、教师业务技能培训、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国内外培训、骨干教师各类支持计划的实施等,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科技创新活动,逐步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和鼓励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构建使教师全面发展,教学、科研和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的和谐的校园环境。
  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创新活动的主体必须具有坚实的知识背景、创新的能力才干、强烈的责任意识、良好的协作意识等能力素质。高校自主创新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夯实教师的能力素质基础,促使他们更新知识、拓展视野、转变观念成为提高教师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保障。学校确定2006年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年”,着力优化创新机制、理顺内部关系,建设创新平台、创造研究环境,打造创新团队、形成竞争实力。这些措施的实施,为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同时他还指出:“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要教育来培养。所以,创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教师必须注重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重庆大学的很多科研项目都是和企业联合申报的,不少科技成果奖也是“产学研合作”的结晶。通过 “产学研合作”,广大教师多年的理论研究成果不仅得以产业化、服务于国计民生,更重要的是,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他们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开发,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许多教师感慨地说:产学研合作是他们实现创新梦想的舞台,也是灵感和智慧的源泉。
  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多年来一直参与北汽福田公司的产品开发,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教师的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升。项目是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和北汽福田公司产学研联合的结合点。为了使福田公司的汽车产品在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形成特色,确保其既符合国家的标准法规,又为广大用户所青睐,他们以贴近市场需求进行新产品开发的指导思想为基础,针对产品特性及用户群体的不同,不断改进和优化产品结构性能。按照产品结构调整的要求,选择设立了多个研发项目,组织产学研三方联合攻关,全力开发。以福田公司轻卡产品的拓展为例,利用此平台,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曾出现在公司轻卡产品上的三壳破裂、车架断裂、噪声超标等重大质量问题,而且通过加速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整合并形成了富有高性价比特色的、较为完整的轻卡系列产品。持续的技术创新成为该系列产品在市场上一直保持良好销售态势的强有力支撑。
  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的建立,加速了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为公司的产品开发注入了新的理念,产生了有效的引导效应,推动了公司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围绕新产品开发研制,他们先后创新制定了不同的技术创新原则,实现了用最小的投入,最少的时间,创造出具有最大差异化特性的产品。
  3.“产学研合作”培养了高校教师的团队精神
  当代管理学研究表明,一个集体的工作效率,15%取决于这个集体中的智力资源,85%取决于这个集体中人际关系的和谐度。构建人人有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人际关系融洽,众志成城的教师团队,是建设和谐校园、提高学校竞争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团队不同于“组”或“群体”,它强调1+1>2,强调工作中的合作与沟通、主动与责任,强调在共同的价值追求的指引下,既实现团队的目标,又促进个体的发展。
  团队精神一旦形成,可以引领学校领导及师生员工的行为,并易于在具体问题上达成共识;就会成为促进教师成长的强大力量。文化氛围、理性目标熏陶着每一位教师。教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并在团队目标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团结合作,共同进取。学校领导的决策易于被教师理解,教师会自觉按照学校的整体目标调整自己的行为。通过一系列具体化的做法,教师会按照学校主流文化反省自身,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大大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效率。
  近年来,中南大学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整合办学资源和人才资源,凝聚科技创新团队,主动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积极参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实现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取得了显著成果。
  为了改变过去单一学科、力量分散的“产学研”合作局面,中南大学提出了举全校之力、与企业全面合作,构建新型“产学研”联盟的战略举措,进一步凝聚学校科研力量、部署重大研究方向、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在实施“产学研合作”战略的过程中,中南大学极力推行团队模式,倡导团队精神。学校根据大型支柱企业和区域的科技发展与技术创新战略的需求,一方面组织多学科专家组成专业团队,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与一线技术专家共同探讨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在校内开展针对性强的专题研讨,真正把学科链融入产业链之中,凝练企业近、中、长期技术发展需求目标,全面提出技术创新的方向和具体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库,供企业遴选。中南大学还组织高水平、跨学科、跨部门的大型团队,主动走出校门,以专题汇报、技术与成果推介、新闻发布、访问与学术交流、合作项目洽谈等多种形式寻求“产学研合作”的大伙伴。组建专业团队,倡导团队精神的做法,收效甚大。
  (1)在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专业团队的建立,使教职员工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对单个教师来说,要达到的目标即是自己所努力的方向,团队整体的目标顺势分解成各个小目标,在每个教职员工身上得到落实。
  (2)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加强了教师对群体意识的培养,通过教职员工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习惯、信仰、动机、兴趣等文化心理,来沟通教师们的思想,引导他们产生共同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反过来逐渐强化团队精神,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
  (3)在整个过程中,教职员工逐渐地自觉地要求进步,力争与团队中最优秀的教师看齐。通过教师之间正常的竞争可以实现激励功能,而且这种激励不单纯停留在物质的基础上,还能得到团队的认可,获得团队中其他教师的尊敬。
  三、利用“产学研合作”平台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1.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和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机制
  (1)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为了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条例或制度,要求专业教师,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的锻炼。比如有条件的高校每年选派10—20名青年骨干教师到对口企业挂职锻炼,担任厂长助理、总经理助理或科室主任助理,时间从半年到一年。通过在生产一线的实际工作,逐步了解、熟悉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全过程,与企业建立一种良好的工作关系,为进行进一步的“产学研合作”奠定基础。参加企业实践的经历和成效,作为青年教师业务考核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
  (2)鼓励教师直接参与技术开发、技术转化与技术改造。经过多年的实践,一些教师积累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形成了一定的科研开发能力。学校应该积极鼓励教师走出学校,面向企业,面向生产,主动开展科技服务,承担科研项目,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发产品,转化科研成果,让他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3)教师的“产学研”活动要注重“三个结合”。一是注重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在“产学研”工作中,要倡导教师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将在“产学研”工作中产生的最新成果应用于教学改革,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实现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的融合。二是注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和企业科技人员进行合作,首先要了解企业的生产运营状况、技术研发水平、亟需解决的问题等实际需求,做到知己知彼。在此基础上,寻求最佳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三是注重与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相结合。企业参与“产学研”活动的兴奋点在“产”,因此,高校教师有没有企业感兴趣的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产学研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这主要表现在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和企业中。
  2.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激励考核机制
  多元化的师资类型需要多元化的考核激励机制相配套。当前盛行的教师唯职称论、职称评定唯论文论、工作量考核唯课时量论的单一性考核激励机制,不适应高等院校多元化师资类型的管理要求。原则上,学校应该建立科研、课时、生产多系列工作量考核换算标准。可以课时量为基准,合理确定科研工作量及生产工作量与课时量的换算比例,综合考核教师的工作量,如规定一篇学术论文相当于多少课时量,不同级别、质量的学术论文可换算不同的课时量,科研课题、技术成果等也可换算一定比例的课时量。这样一方面可以解除教师头上的课时量紧箍咒,使教师在课程紧张时以上课为主,课程宽松时以科研为主,避免“抢课时量”及无课教师闲置的不良现象,也可将教师从纯粹的教学工作中适当解放出来,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或生产工作。另一方面,可以保持教师持续的科研积极性,不断提高业务素质,避免“为评职称才研究,评完职称不研究”的消极现象。总之,师资队伍能否产生最大的效益,除了培养方式本身是否科学之外,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具有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伟.我国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发展现状与主要趋势[J].集团经济研究,2006,(2).
  [2]李志强,李凌己.国内产学研结合发展的新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8).
  [3]祖廷勋.产学研合作发展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4]杨栩.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及问题研究[J].经济师,2003,(3).
  (责任编辑:张中)
其他文献
摘要:结合教学实例,利用MATLAB软件来处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的时域分析、根轨迹绘制和频率域分析等三个重要问题。实践表明,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抽象理论的理解,还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MATLAB;自动控制原理;时域分析;根轨迹;频率域分析   作者简介:孙志富(1981-),男,河南安阳人,安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助教,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控
期刊
摘要:“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目前在国内高校中主要面向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理论比较枯燥,难以理解。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引入研究型学习的理念,以小型控制课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觉加深理论学习,依次完成控制系统建模、仿真、控制算法实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课题研究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好。  关键词:现代控制理论;研究型教学;倒立摆;M
期刊
摘要:当今社会面临着新的形势,在新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通过运用一系列教学模式改革方案,来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也提出了该门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形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王德召(1981-),男,河南南阳人,铜仁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历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政治教育;张卫红(1968-
期刊
摘要:针对“传热学”课程教学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并结合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内燃机方向的特点,对课程的教学改革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式进行了一些探讨,指出“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是结合专业方向组织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工程实践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传热学课程;调查;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黄豪中(1976-),男,广西钟山人,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内燃机燃
期刊
摘要:当前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这种职前、入职与在职教育相脱离的模式,不利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我国长期以来的师范教育模式相关。本文重点讨论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加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入职教育的全面化和在职培训的合作化。  关键词:师资培养;入职教育;在职培训  作者简介:刘媛媛(1982-),女,河北秦皇岛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助教,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学、教育学原
期刊
摘要: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使现代教学模式呈现多元化。传统的“黑板”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等应用型学科,如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计出一种能够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互动教学模式,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力资源管理;情境教学   作者简介:任乐(1980-),女,河南南阳人,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
期刊
摘要:“信号与系统”课程是一门复杂的数学课程,本文主要阐述如何用容易理解的生动教学方式来讲述复杂的数学理论。采用图形、类比等方法阐明信号的分解与合成,时域分析与频域分析,信号与系统的相互作用,时域和频域的倒数关系等,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领会该课程的全貌。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教学方法;时域分析;频域分析  作者简介:郭仁春(1971-),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化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工学
期刊
摘要:我国新编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仍属“学科分类的板块范式”的编写模式,这种传统模式不利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的整体阐述,因而提出从“整体学说的层次阐述”的编写观点和理论构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板块范式;整体学说  作者简介:刘宗碧(1965-),男,贵州天柱人,凯里学院价值学经济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唯物史观和价值论。  (贵州 凯里 556011) 
期刊
摘要: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思想是网络教学的灵魂这一认知,阐述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教学平台的设计思想,提出网络教学的重点——资源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设计思想;资源建设  作者简介:陈振(1966-),男,湖南冷水江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计算机学部基础科学系主任,教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图像、网络协议与计算机基础教学;张波(1976-
期刊
摘要:为了实行有效教学,进一步加快“机械制图”课程体系的改革,本文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提出多媒体教学模式、图板绘图、机械制图与AutoCAD整合式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些思想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加强机械零件的外形观念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机械制图;AutoCAD  作者简介:张翼辉(1969-),男,四川南充人,四川水电高级技工学校教研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