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培养目标与职业需求出发,探讨了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问题,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教学过程的实施,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专业 课程体系
当前,一部分高职院校以“本科压缩型”或“专科型”的模式办高职教育,这导致其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不能适应高职人才的培养需求。尤其是计算机专业,其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内容与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强,知识更新速度快,导致这种培养模式缺乏对学生实践、创新、适应就业岗位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将学历教育转变为职业教育,由重理论教学转向以实践教学为主,做到以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宗旨。
一、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教学计划与设计课程体系
模块化的方法是将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模块,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依据企业培训模式的设计,制定系统的模块化的教学体系。该过程采用逆向思维和反推操作方法,利用能力分析结果倒推出实施培养的系统程序。
(一)通过能力分析确定教学模块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合企业生产过程的各种能力,包括操作、服务、管理能力等,通过教与学的过程,使学生适合岗位要求。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在分析职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确定培养模块的,同时通过对学生能力的分析,安排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能力分析将职业中的岗位能力细化,将处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安排在不同的教学模块中学习,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必备能力分析来设置课程单元,增强针对性。
(二)细化教学模块,实现不同的培养目标
依据能力分析确定教学模块以及学生的培养方向,从而打破传统的一套教学计划、一个教学大纲、一套教材等固定模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灵活多样的教学体系。在整个体系中实践技能占主导地位,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以提高技能水平,用课程设计来提高每个模块的实践技能。每个模块的基本组成看似相像,但在执行过程中却能体现出各自的特色。每个模块看似独立,但实际上都有联系,没有基础模块的奠基,加固和提高模块就无法实施;没有理论和实验模块,技能与课程设计模块也就无法进行。可以把整个体系看作一个“金字塔”,其中基础模块被放在最底层,只有基础稳固,整个塔才能经久不衰。根据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学大纲。对于教学大纲的编写,应体现实用、实效性的原则,既要照顾到普及的需要,又要兼顾先进性,反映出计算机领域新的科技成就及其应用水平。
二、教學实施过程
(一)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来确定教学方法
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如在初级阶段(基础模块的培养阶段),最初的办公软件、C语言、VB等编程工具,学生由于对这些课程非常陌生,可以通过演示法与实践法等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所学内容。学校也要在硬件上保证教学的需要,如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投影仪等,借助这些设备,教师可以很方便地采用演示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还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内容联系实际,力求讲话风趣,有感染力;在一部分内容演示讲解完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巩固学习的内容;在其他阶段除了演示和实践法外,还可以选择其他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等。
(二)实施方案
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将一学期划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课程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这是基础,即课程体系结构中的专业理论、实验和技能的学习部分;第二部分是技能培养和提高,通过课程设计达到目的,即课程体系结构中的课程(或项目)设计部分。学生只有通过了基础部分的考试,才能进入第二部分的课程实践。计算机各个专业的模块设计和划分都是依据专家组的能力分析(包括职业能力和学生的能力)所确定的。职业教育具有教学途径与方法的综合性以及教学方式的实践性等特点,这决定了计算机各个专业的教学实施主要在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场所。
(三)制订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案和评价体系
考核和评价是职业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其过程中,还是结束后,都需要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考核与评价,在整个系统化的培养过程中,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制订合理的考核方案与评价体系,为职业教育服务,最终使课程体系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计算机各专业分别设置不同的考核与评价方案,如软件专业,通过安排学生编写、调试程序代码的方法可以考查该专业的学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通过学生的课程(或项目)设计的成果等级,可以考查其学习效果。另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常规的评价方法,如图示等级量表、作品分析法等,从而逐渐建立起计算机各专业完善的评价体系。
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是以掌握实践技能与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的,从系统化的培养过程看,该课程体系能解决高职学生能力不足等问题,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专业 课程体系
当前,一部分高职院校以“本科压缩型”或“专科型”的模式办高职教育,这导致其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不能适应高职人才的培养需求。尤其是计算机专业,其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内容与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强,知识更新速度快,导致这种培养模式缺乏对学生实践、创新、适应就业岗位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将学历教育转变为职业教育,由重理论教学转向以实践教学为主,做到以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宗旨。
一、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教学计划与设计课程体系
模块化的方法是将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模块,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依据企业培训模式的设计,制定系统的模块化的教学体系。该过程采用逆向思维和反推操作方法,利用能力分析结果倒推出实施培养的系统程序。
(一)通过能力分析确定教学模块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合企业生产过程的各种能力,包括操作、服务、管理能力等,通过教与学的过程,使学生适合岗位要求。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在分析职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确定培养模块的,同时通过对学生能力的分析,安排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能力分析将职业中的岗位能力细化,将处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安排在不同的教学模块中学习,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必备能力分析来设置课程单元,增强针对性。
(二)细化教学模块,实现不同的培养目标
依据能力分析确定教学模块以及学生的培养方向,从而打破传统的一套教学计划、一个教学大纲、一套教材等固定模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灵活多样的教学体系。在整个体系中实践技能占主导地位,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以提高技能水平,用课程设计来提高每个模块的实践技能。每个模块的基本组成看似相像,但在执行过程中却能体现出各自的特色。每个模块看似独立,但实际上都有联系,没有基础模块的奠基,加固和提高模块就无法实施;没有理论和实验模块,技能与课程设计模块也就无法进行。可以把整个体系看作一个“金字塔”,其中基础模块被放在最底层,只有基础稳固,整个塔才能经久不衰。根据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学大纲。对于教学大纲的编写,应体现实用、实效性的原则,既要照顾到普及的需要,又要兼顾先进性,反映出计算机领域新的科技成就及其应用水平。
二、教學实施过程
(一)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来确定教学方法
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如在初级阶段(基础模块的培养阶段),最初的办公软件、C语言、VB等编程工具,学生由于对这些课程非常陌生,可以通过演示法与实践法等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所学内容。学校也要在硬件上保证教学的需要,如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投影仪等,借助这些设备,教师可以很方便地采用演示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还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内容联系实际,力求讲话风趣,有感染力;在一部分内容演示讲解完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巩固学习的内容;在其他阶段除了演示和实践法外,还可以选择其他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等。
(二)实施方案
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将一学期划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课程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这是基础,即课程体系结构中的专业理论、实验和技能的学习部分;第二部分是技能培养和提高,通过课程设计达到目的,即课程体系结构中的课程(或项目)设计部分。学生只有通过了基础部分的考试,才能进入第二部分的课程实践。计算机各个专业的模块设计和划分都是依据专家组的能力分析(包括职业能力和学生的能力)所确定的。职业教育具有教学途径与方法的综合性以及教学方式的实践性等特点,这决定了计算机各个专业的教学实施主要在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场所。
(三)制订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案和评价体系
考核和评价是职业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其过程中,还是结束后,都需要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考核与评价,在整个系统化的培养过程中,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制订合理的考核方案与评价体系,为职业教育服务,最终使课程体系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计算机各专业分别设置不同的考核与评价方案,如软件专业,通过安排学生编写、调试程序代码的方法可以考查该专业的学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通过学生的课程(或项目)设计的成果等级,可以考查其学习效果。另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常规的评价方法,如图示等级量表、作品分析法等,从而逐渐建立起计算机各专业完善的评价体系。
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是以掌握实践技能与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的,从系统化的培养过程看,该课程体系能解决高职学生能力不足等问题,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