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体育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因而搞好体育教学,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根本保证,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农村学校 体育教学 教学改革
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是我国整个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目前,对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必须作具体分析,要考虑主客观的诸多因素,这是因为学校体育的目标与管理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人的体育意识、物质基础、师资数量和质量,地区差异和传统习惯等一系列问题。
一、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与实践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历史的、传统的和主观的原因,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深浅不一,对学校体育的本质观、目的观、价值观和质量观的认识,目前仍还处在较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层次上。农村学校体育的实施,由于条件的限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忽视学校体育的功能。广大城镇和农村,因城乡的差别,“望子成龙”心切。为考取高一级学校取得铁饭碗为目标,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制约,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作用。
2、学校体育观念的落后。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是:有德育、智育、美育、身体锻炼与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其他学科只能具备前三方面的功能,不具备后一个功能。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体育就是跳跳蹦蹦,而没有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3、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组织机构流于形式,乡镇中小学表现尤为突出,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体育教学等的要求仍处于目标模糊和“放羊式”的管理方式,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农村学校体育系列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4、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小学主要分布在县城及乡村学校,发展城镇和农村学校体育是整个体育工作的重点。目前事实恰恰相反,我国广大农村学校财力不足,体育教师奇缺,很多是兼职或代课教师,对制定各种体育计划和如何上好体育课都有一定差距,更谈不上改革创新。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给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阻力和消极因素。
二、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体育价值的舆论宣传,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大张旗鼓宣传,提高全社会公民体育意识。使每个公民真正了解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体育教学与训练,促进人体结构和肌肉完美发展,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情感、情操和审美观念,从而培养社会的合格人才。
2、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的价值具有终身效益。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三育”或“五育”同步发展,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3、加强监督职能:(1)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要“曝光。”(2)群众对领导重视体育的态度及落实的措施进行评价。(3)学校体育工作列入督导检查重要内容,依据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赏罚分明。
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1)动员鼓励中学生积极报考体育院校,不断充实教育队伍,增加数量,提高质量,积蓄后备力量。(2)建立县、乡、村三级辅导站,定时定点辅导。建立乡村联系点制度,努力提高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工作水平。(3)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使用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5、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注意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具体措施是:(1)学校挤一点,上级拨一点,学生适当筹一点,争取社会赞助一点,从几个方面解决。(2)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自制为主,提供教学和业余训练的必备条件。
三、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体育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因而搞好体育教学,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根本保证,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当代学校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方式,使师生耗费最少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效果。最优化要求全面考虑教学和教育的规律、原则、形式、方法、现有条件及所教班级和个别学生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使教学教育过程能按既定标准发挥最有效的(最优的)作用。最优化不是某种特别的教学方法或方式,而是教师在按教学规律和原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教育过程,自觉地、有科学根据地(而不是自发地,偶然地)选择具体条件下课堂教学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农村学校 体育教学 教学改革
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是我国整个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目前,对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必须作具体分析,要考虑主客观的诸多因素,这是因为学校体育的目标与管理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人的体育意识、物质基础、师资数量和质量,地区差异和传统习惯等一系列问题。
一、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与实践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历史的、传统的和主观的原因,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深浅不一,对学校体育的本质观、目的观、价值观和质量观的认识,目前仍还处在较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层次上。农村学校体育的实施,由于条件的限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忽视学校体育的功能。广大城镇和农村,因城乡的差别,“望子成龙”心切。为考取高一级学校取得铁饭碗为目标,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制约,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作用。
2、学校体育观念的落后。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是:有德育、智育、美育、身体锻炼与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其他学科只能具备前三方面的功能,不具备后一个功能。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体育就是跳跳蹦蹦,而没有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3、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组织机构流于形式,乡镇中小学表现尤为突出,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体育教学等的要求仍处于目标模糊和“放羊式”的管理方式,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农村学校体育系列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4、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小学主要分布在县城及乡村学校,发展城镇和农村学校体育是整个体育工作的重点。目前事实恰恰相反,我国广大农村学校财力不足,体育教师奇缺,很多是兼职或代课教师,对制定各种体育计划和如何上好体育课都有一定差距,更谈不上改革创新。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给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阻力和消极因素。
二、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体育价值的舆论宣传,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大张旗鼓宣传,提高全社会公民体育意识。使每个公民真正了解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体育教学与训练,促进人体结构和肌肉完美发展,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情感、情操和审美观念,从而培养社会的合格人才。
2、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的价值具有终身效益。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三育”或“五育”同步发展,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3、加强监督职能:(1)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要“曝光。”(2)群众对领导重视体育的态度及落实的措施进行评价。(3)学校体育工作列入督导检查重要内容,依据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赏罚分明。
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1)动员鼓励中学生积极报考体育院校,不断充实教育队伍,增加数量,提高质量,积蓄后备力量。(2)建立县、乡、村三级辅导站,定时定点辅导。建立乡村联系点制度,努力提高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工作水平。(3)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使用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5、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注意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具体措施是:(1)学校挤一点,上级拨一点,学生适当筹一点,争取社会赞助一点,从几个方面解决。(2)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自制为主,提供教学和业余训练的必备条件。
三、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体育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因而搞好体育教学,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根本保证,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当代学校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方式,使师生耗费最少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效果。最优化要求全面考虑教学和教育的规律、原则、形式、方法、现有条件及所教班级和个别学生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使教学教育过程能按既定标准发挥最有效的(最优的)作用。最优化不是某种特别的教学方法或方式,而是教师在按教学规律和原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教育过程,自觉地、有科学根据地(而不是自发地,偶然地)选择具体条件下课堂教学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