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小学教育20余年,笔者对小学每一个学科都认真地教过,也阅读过大量的关于教学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证明:合作教学是小学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为什么合作
合作会事半功倍。为什么这样讲?“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常常应用。这种教学模式,是孩子们交流与表达的一个平台,可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是学生形成语感、培养合作精神的肥沃土壤。可见,树立合作意识非常重要。教师要借鉴优秀经验,扬长避短,努力营造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生存,在合作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合作的效益
对于教师来讲,应该在班级寻找一种合作的途径,进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下面一组经过大量实践和调研得出的数据:
教师讲授 5% 单项
传授
学生阅读 10%
视听并用 20%
老师演示 30%
学生讨论 50% 合作
操作
学生探究 60%
学生实践 70%
学生教别人 90%
以上数据,无论是以一节课为单位或以整个单元为单位,还是以每科教材为单位,都同样奏效。很显然,前4项是以单项传授为主要的方法,教学收效一般,而后4项是以合作操作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收效明显提高。
合作的第一步
通过设计一定的合作真实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合作的作用,把抽象的语言形象化,运用新颖多样的合作教学方法,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进而激发学生形成随时随处“我要合作”的意识,树立起合作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学以致用,在亲身合作体验中获取成功的喜悦。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做到合作,第一步就是要合理建组。
建立合作常规
在众多的合作形式中,学习小组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因此,小组的学习常规就显得尤为重要。分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一般安排4人至6人,最好是4人一组。分组要灵活,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综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搭配分工。组长一般先让能力强、学习较好并且乐于助人、有合作精神的人担任。组长按学习的要求,组织小组成员交流、讨论、朗读、争辩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学习后,轮流让每个组员当一当组长,展示他们的领导和组织能力,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
在每次合作学习中,可由小组选出一名本组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合作成果。由于学习内容不同,每次的要求也不同,加上代表的变化,让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本组代表,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也可增加学生合作的信心。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各组侧耳倾听、仔细观察,及时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在巡回中就如何清楚明白地表达交流等进行巧妙指点,有针对性地、耐心细致地辅导,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
合作功能朗读
把握合作学习时机。合作学习并非所有内容所有时间都要合作。它需要具备一定吸引力,是有价值、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兴趣的主题。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与方法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的。教师要真正把合作创造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造。课堂上,一定要将学生置于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互为合作者的位置,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合作想明白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想;凡是学生能合作派代表说清楚的,就让学生派代表自己去说;凡是学生能合作探索的,就让学生去探索;凡是学生能经过合作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解答。教师不仅要走在学生的“前面”,还要学会走在学生的“后面”,为学生学习和发展创设合适并能合作的环境与条件,只在必要时提供帮助。
参与预习之合作 课前预习,可以淡化教学难点,减轻课堂教学负担。小组合作学习,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重要手段。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查阅相关资料,形成组内交流,可大大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例如,布置预习《田忌赛马》时,要先激发学生预习的愿望。笔者说:“战国时期齐国举行赛马比赛,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可是在孙膑帮助田忌的情况下后来却输了。这是为什么呢?在预习的过程中,不明白的字、词在小组内解决。另外,你们小组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田忌取胜?”学生感觉很有趣味,很自觉地做着预习工作,小组长更是积极自读、督促组员。在检查预习效果中,每组对字、词掌握都过关,并出现了思维火花。其中,有一组积极探究合作,讨论到帮助田忌取胜时提出:科技发达了,可以让田忌的马腿进行转基因,变成豹子腿,那齐威王的马只能望尘莫及了。此想法令人拍案叫绝,学生不由自主地为这个小组鼓掌。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小组合作完成了预习任务。
共战课堂之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在课堂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营造积极探究的氛围,激发学习热情。
在课堂学习时,学生常会遇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是一个艰苦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此时,教师应先让他们独立思考,再合作学习。在充分讨论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结合小组其他成员思路,常常会相互受到启发而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如《跳水》一课,理清人与猴子的联系,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笔者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用示意图表示,学生异常活跃。又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分一分”“指一指”“看一看”“描一描”“摆一摆”“摸一摸”,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展开学习。同时,教师在把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性质告诉孩子之前,先让他们去拼摆相应的图形。事实上,如果教师放手让孩子去拼,去合作探索,孩子会做的比教师想象的要好得多。正是这样的多种感官参与,合作优势的互补,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他们完成了对新知的认知活动。整个教学中,学生不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了内容,也学会了在集体中相互协调、团结探索的规则和方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趣味性较强的合作作业题 儿童的记忆特点是无意记忆比较难。然而笔者发现,只要符合无意记忆的条件,即使出现一次的内容也会让孩子长久记忆。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体现趣味性,新教材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里主要讲的是教师要深挖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设计出有趣的小组合作作业题目,让学生去练习,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比如,猴主人给猴子分桃子,猴主人说:一日三餐每餐两粒。猴子说:太少了。猴主人又说:每天五粒。猴子同意了,而且很高兴。猴子值得高兴吗?你能用数学来解决这个题目吗?同学们经过一番的讨论,合作学习后得到:2 2 2=6(个),原来每天6个,现在每天5个,5小于6,猴子不应该高兴。
又如,在教完“克与千克”“米与千米”以后、可以给出学生留下这样的作业: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1( )=1000( ),你还能想出像这样的题目来吗?由小组合作完成。
课外拓展之合作 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是教师统一调控的。要想让学生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就必须拓展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世界。课外的生活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广阔时空领域。如在学完《将相和》后,学生对廉颇、蔺相如等两个人物有了印象,为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课后合作练习:在“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中,没有对人物的言行进行刻画,请小组借助插图进行讨论,同时合作表演。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彼此信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男儿膝下有黄金”等名言警句充分运用。“郁郁葱葱的树林之间,云雀啧啧”的话外配音更是让师生动情。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语言表述能力、在公共场合的表现能力、协作精神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要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师就要充分抓好合作这个要素,也就抓住了整个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教师们还需要不断日积月累,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合作策略,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辽宁省昌图县三江口镇小学)
为什么合作
合作会事半功倍。为什么这样讲?“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常常应用。这种教学模式,是孩子们交流与表达的一个平台,可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是学生形成语感、培养合作精神的肥沃土壤。可见,树立合作意识非常重要。教师要借鉴优秀经验,扬长避短,努力营造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生存,在合作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合作的效益
对于教师来讲,应该在班级寻找一种合作的途径,进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下面一组经过大量实践和调研得出的数据:
教师讲授 5% 单项
传授
学生阅读 10%
视听并用 20%
老师演示 30%
学生讨论 50% 合作
操作
学生探究 60%
学生实践 70%
学生教别人 90%
以上数据,无论是以一节课为单位或以整个单元为单位,还是以每科教材为单位,都同样奏效。很显然,前4项是以单项传授为主要的方法,教学收效一般,而后4项是以合作操作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收效明显提高。
合作的第一步
通过设计一定的合作真实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合作的作用,把抽象的语言形象化,运用新颖多样的合作教学方法,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进而激发学生形成随时随处“我要合作”的意识,树立起合作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学以致用,在亲身合作体验中获取成功的喜悦。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做到合作,第一步就是要合理建组。
建立合作常规
在众多的合作形式中,学习小组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因此,小组的学习常规就显得尤为重要。分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一般安排4人至6人,最好是4人一组。分组要灵活,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综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搭配分工。组长一般先让能力强、学习较好并且乐于助人、有合作精神的人担任。组长按学习的要求,组织小组成员交流、讨论、朗读、争辩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学习后,轮流让每个组员当一当组长,展示他们的领导和组织能力,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
在每次合作学习中,可由小组选出一名本组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合作成果。由于学习内容不同,每次的要求也不同,加上代表的变化,让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本组代表,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也可增加学生合作的信心。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各组侧耳倾听、仔细观察,及时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在巡回中就如何清楚明白地表达交流等进行巧妙指点,有针对性地、耐心细致地辅导,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
合作功能朗读
把握合作学习时机。合作学习并非所有内容所有时间都要合作。它需要具备一定吸引力,是有价值、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兴趣的主题。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与方法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的。教师要真正把合作创造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造。课堂上,一定要将学生置于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互为合作者的位置,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合作想明白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想;凡是学生能合作派代表说清楚的,就让学生派代表自己去说;凡是学生能合作探索的,就让学生去探索;凡是学生能经过合作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解答。教师不仅要走在学生的“前面”,还要学会走在学生的“后面”,为学生学习和发展创设合适并能合作的环境与条件,只在必要时提供帮助。
参与预习之合作 课前预习,可以淡化教学难点,减轻课堂教学负担。小组合作学习,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重要手段。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查阅相关资料,形成组内交流,可大大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例如,布置预习《田忌赛马》时,要先激发学生预习的愿望。笔者说:“战国时期齐国举行赛马比赛,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可是在孙膑帮助田忌的情况下后来却输了。这是为什么呢?在预习的过程中,不明白的字、词在小组内解决。另外,你们小组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田忌取胜?”学生感觉很有趣味,很自觉地做着预习工作,小组长更是积极自读、督促组员。在检查预习效果中,每组对字、词掌握都过关,并出现了思维火花。其中,有一组积极探究合作,讨论到帮助田忌取胜时提出:科技发达了,可以让田忌的马腿进行转基因,变成豹子腿,那齐威王的马只能望尘莫及了。此想法令人拍案叫绝,学生不由自主地为这个小组鼓掌。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小组合作完成了预习任务。
共战课堂之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在课堂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营造积极探究的氛围,激发学习热情。
在课堂学习时,学生常会遇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是一个艰苦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此时,教师应先让他们独立思考,再合作学习。在充分讨论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结合小组其他成员思路,常常会相互受到启发而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如《跳水》一课,理清人与猴子的联系,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笔者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用示意图表示,学生异常活跃。又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分一分”“指一指”“看一看”“描一描”“摆一摆”“摸一摸”,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展开学习。同时,教师在把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性质告诉孩子之前,先让他们去拼摆相应的图形。事实上,如果教师放手让孩子去拼,去合作探索,孩子会做的比教师想象的要好得多。正是这样的多种感官参与,合作优势的互补,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他们完成了对新知的认知活动。整个教学中,学生不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了内容,也学会了在集体中相互协调、团结探索的规则和方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趣味性较强的合作作业题 儿童的记忆特点是无意记忆比较难。然而笔者发现,只要符合无意记忆的条件,即使出现一次的内容也会让孩子长久记忆。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体现趣味性,新教材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里主要讲的是教师要深挖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设计出有趣的小组合作作业题目,让学生去练习,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比如,猴主人给猴子分桃子,猴主人说:一日三餐每餐两粒。猴子说:太少了。猴主人又说:每天五粒。猴子同意了,而且很高兴。猴子值得高兴吗?你能用数学来解决这个题目吗?同学们经过一番的讨论,合作学习后得到:2 2 2=6(个),原来每天6个,现在每天5个,5小于6,猴子不应该高兴。
又如,在教完“克与千克”“米与千米”以后、可以给出学生留下这样的作业: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1( )=1000( ),你还能想出像这样的题目来吗?由小组合作完成。
课外拓展之合作 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是教师统一调控的。要想让学生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就必须拓展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世界。课外的生活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广阔时空领域。如在学完《将相和》后,学生对廉颇、蔺相如等两个人物有了印象,为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课后合作练习:在“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中,没有对人物的言行进行刻画,请小组借助插图进行讨论,同时合作表演。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彼此信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男儿膝下有黄金”等名言警句充分运用。“郁郁葱葱的树林之间,云雀啧啧”的话外配音更是让师生动情。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语言表述能力、在公共场合的表现能力、协作精神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要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师就要充分抓好合作这个要素,也就抓住了整个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教师们还需要不断日积月累,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合作策略,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辽宁省昌图县三江口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