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质疑解惑”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一线老师深有体会的是:长期单一的“传授教学”严重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其个性发展。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围绕问题的解决,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探究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经历语文知识的“再发现”的过程。因此,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思维火花瞬间绽放,不仅是长期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问,找准角度,掌握发问的方法和技巧。
问题从哪里来?问题由学生在观察语言、文字和中外文化现象中,从习以为常的事实与过程中发现。实施探究式教学,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敏感度。
提高学生的问题敏感度,教师应做好多方面的引导。首先,要营造平等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其次,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勤于提问;再次,要点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善于提问。概括起来说,就是让学生有提问的胆量、习惯。
课堂教学教学中,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有多种:第一,在接触新奇的背景材料中提出问题。比如《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等,学生初次接触这些科学小品文,很容易产生诸如“怎么看”、“跟看天气预报一样吗”、“大自然用什么方式来说话”、“我们能听懂吗”、“大自然能给我们说些什么呢”等问题,以这些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摄取新信息的能力。第二,在阅读矛盾的语句中提出问题。《孔乙己》一文中有“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有的同学质疑:“大约”与“的确”是矛盾的,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通过对该问题的讨论,不仅能促使学生去琢磨,发掘课文中蕴涵的内容,理解作者用词的意图,同时也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第三,在寻根究因中提出问题。《卖炭翁》中,卖炭老翁驱车前往集市去卖炭时的天气是“夜来城外一尺雪”,穿着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理是“心忧炭贱愿天寒”。怎么理解这种矛盾呢?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很快发现苛捐杂税对古代劳动人民的严重危害,深刻认识到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社会现实。第四,在课文比较中提出问题。如:学完《范进中举》与《孔乙己》后,引导学生比较两文有哪些异同点。通过讨论,学生就可知晓两文写作时代不同,但其主题相同:两文主人公的遭遇不同,但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必然结果;主人公周围人物的态度不同,但都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使然;两文的表现方法不同,但都有力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两文虽出于不同时代的文学巨匠(吴敬梓和鲁迅)之手,却收到异曲同工的效果,都是抨击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不朽之作。比较式问题的讨论可以温故而知新,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
当然,实际教学中,教师诱导的不仅仅是一个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激发的是一组环环相扣的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实施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
培养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几点尝试
石昌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无疑是提高作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在多年来的作文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消除学生惧怕作文的心理
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写作文是一件难事。一谈到写作文就会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一到作文课就想逃避,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老师的引导有关。有的老师把作文上得很神秘,让学生对作文只有感叹的份,觉得好作文与自己的距离很远,便对作文产生了惧怕心理。我在作文启蒙教学时,告诉学生,写作文就是用笔写话,写自己想说的话。学生听我这样一说,纷纷舒了一口气:“哦,作文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呀,这我也会。”这样,我便轻轻松松地消除了学生惧怕作文的心理。
二、鼓励学生多看书,多积累
学生的习作往往空洞无物,是因为他们所积累的语言太少,脑子中呈现出来的事物无法用生动的词汇和语句表达出来。于是,在我们班,每节课的前三分钟都由一名学生上台说一个词、一句名言或一段写得优美的话。这样,台下的学生积累了语言,台上的学生为了准备这一次上台,就必须去阅读课外书,无形中便增大了他们的课外阅读量,丰富了他们的知识。
三、充分发挥评语的激励作用
老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不能总停留在“重点突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等套路上。这些评语小学生根本看不懂,这样的评语毫无作用。我对小学生的作文评价,大多以鼓励为主,在他的作文中只要有一个好词或一个好句出现,都给予鼓励,而且是毫不吝啬的鼓励。即便是错字连篇、语句不通顺的作文,我也写上一些激励的话。这些作文的小主人接到他们的作文本后,不但没有挫伤写作的积极性,反而大大增强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四、让学生体味到作文的快乐
学生完成习作后,我找出一些写得较好的作文,让小作者有感情地在讲台上朗读,还张贴在班级宣传栏上。同时把这些习作发表到网络博客上,并推荐到报刊上发表。这样,小作者获得了成就感,其他学生也获得了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
问题从哪里来?问题由学生在观察语言、文字和中外文化现象中,从习以为常的事实与过程中发现。实施探究式教学,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敏感度。
提高学生的问题敏感度,教师应做好多方面的引导。首先,要营造平等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其次,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勤于提问;再次,要点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善于提问。概括起来说,就是让学生有提问的胆量、习惯。
课堂教学教学中,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有多种:第一,在接触新奇的背景材料中提出问题。比如《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等,学生初次接触这些科学小品文,很容易产生诸如“怎么看”、“跟看天气预报一样吗”、“大自然用什么方式来说话”、“我们能听懂吗”、“大自然能给我们说些什么呢”等问题,以这些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摄取新信息的能力。第二,在阅读矛盾的语句中提出问题。《孔乙己》一文中有“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有的同学质疑:“大约”与“的确”是矛盾的,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通过对该问题的讨论,不仅能促使学生去琢磨,发掘课文中蕴涵的内容,理解作者用词的意图,同时也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第三,在寻根究因中提出问题。《卖炭翁》中,卖炭老翁驱车前往集市去卖炭时的天气是“夜来城外一尺雪”,穿着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理是“心忧炭贱愿天寒”。怎么理解这种矛盾呢?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很快发现苛捐杂税对古代劳动人民的严重危害,深刻认识到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社会现实。第四,在课文比较中提出问题。如:学完《范进中举》与《孔乙己》后,引导学生比较两文有哪些异同点。通过讨论,学生就可知晓两文写作时代不同,但其主题相同:两文主人公的遭遇不同,但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必然结果;主人公周围人物的态度不同,但都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使然;两文的表现方法不同,但都有力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两文虽出于不同时代的文学巨匠(吴敬梓和鲁迅)之手,却收到异曲同工的效果,都是抨击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不朽之作。比较式问题的讨论可以温故而知新,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
当然,实际教学中,教师诱导的不仅仅是一个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激发的是一组环环相扣的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实施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
培养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几点尝试
石昌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无疑是提高作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在多年来的作文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消除学生惧怕作文的心理
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写作文是一件难事。一谈到写作文就会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一到作文课就想逃避,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老师的引导有关。有的老师把作文上得很神秘,让学生对作文只有感叹的份,觉得好作文与自己的距离很远,便对作文产生了惧怕心理。我在作文启蒙教学时,告诉学生,写作文就是用笔写话,写自己想说的话。学生听我这样一说,纷纷舒了一口气:“哦,作文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呀,这我也会。”这样,我便轻轻松松地消除了学生惧怕作文的心理。
二、鼓励学生多看书,多积累
学生的习作往往空洞无物,是因为他们所积累的语言太少,脑子中呈现出来的事物无法用生动的词汇和语句表达出来。于是,在我们班,每节课的前三分钟都由一名学生上台说一个词、一句名言或一段写得优美的话。这样,台下的学生积累了语言,台上的学生为了准备这一次上台,就必须去阅读课外书,无形中便增大了他们的课外阅读量,丰富了他们的知识。
三、充分发挥评语的激励作用
老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不能总停留在“重点突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等套路上。这些评语小学生根本看不懂,这样的评语毫无作用。我对小学生的作文评价,大多以鼓励为主,在他的作文中只要有一个好词或一个好句出现,都给予鼓励,而且是毫不吝啬的鼓励。即便是错字连篇、语句不通顺的作文,我也写上一些激励的话。这些作文的小主人接到他们的作文本后,不但没有挫伤写作的积极性,反而大大增强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四、让学生体味到作文的快乐
学生完成习作后,我找出一些写得较好的作文,让小作者有感情地在讲台上朗读,还张贴在班级宣传栏上。同时把这些习作发表到网络博客上,并推荐到报刊上发表。这样,小作者获得了成就感,其他学生也获得了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