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梦境与现实之间

来源 :理论与创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goo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剑相貌平常,随意与大气还是不经意间泄露出来。
  我收下了他和石钢在泰国举办画展的宣传小褶子。
  因为不太喜欢轻的粉调子的东西,故在看第一眼的时候没有引起震动,也就没有在意。听说他们此行去泰国办画展,卖画卖得不错。
  晚上,睡在床上,打开床头灯,再次细细地欣赏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戴剑。
  感觉温温的暖意在一点点地渗透着我,也许就是戴剑的小画册褶子的封面上有一株粉色的芙蓉,就是那些芙蓉勾起了我童年的关于芙蓉的记忆,那几株木芙蓉,多么温暖的芙蓉哦!
  三年前,我在一次饭局上认识了戴剑。从那以后,一直惦记着戴剑的画,希望得到戴剑的作品和画册,我需要对他的作品进一步解读,完成这篇已经开始的随笔。
  后来没有再见到戴剑的机缘。我对戴剑的作品保持一种遥远的期待,就像这篇在电脑里久久没有完成的作品。今年春天到岳阳,在一位朋友的书房看到戴剑的画,真是特别的喜欢,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尽管戴剑的画面是树木花卉,那种自由跳脱,那种飞扬空灵,那种淡雅的调子,那种我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图式,想象在虚与实之间延伸。线条的跳脱与画面的虚幻构成一个神奇的画面。色彩是那么从容和舒服,颜色没有特别大的反差与对比,但是和谐统一的调子让我的骨头缝里感觉舒服。我长久地看那幅画都看呆了,这恐怕是戴剑的最好的作品之一吧!我想。
  我嫉妒那位朋友,可以和戴剑的作品天天相伴。
  戴剑的作品大多写的是我们熟悉的、曾经长在我们心中的风景,他笔下的村落与院落都是人们生存的环境,他的画面大多是选取村落与院落的一角,笔触是细腻的,细部非常耐看,整体调子非常的和谐温暖。既是繁复的又是洗练的,画面非常的热闹,不俗,笔笔干净利落。既有稚拙笔触,又有新鲜生命力注入。用中国画的术语来说是兼工带写,还借鉴了油画的色彩表现。
  他的画是对过去生存环境的追忆,也是迷失的现代人迫切追寻的心灵图景。戴剑的画正好给我们惶惑地活着的当代人在心灵上给予了滋润补偿。我现在才明白了:为什么戴剑能够一下子打动我,他的作品为什么同时能够受到学术界与市场的认可。
  我通常喜欢大写意的泼墨的色彩对比强烈的作品,然而,戴剑的作品恰恰是笔触细腻的色彩柔和统一的风景,梦幻的村落与院落的风景与人物。恬静的梦幻的院落与村落,给我们营造的是一种桃花源似的风景,一种具体的可以亲切地感受和抚摩到的气息。
  熟悉的、亲切的、过去的图景,一个即将完全消失的家园,画里多半都有人物或者家禽。人间的烟火味与超现实的手法糅合在一起。戴剑的创作的快乐在于编制人间桃花源,让人们在他的画面里得到精神的慰藉。
  戴剑的作品是悦目的,笔墨完全不是传统的中国画的套路。戴剑的作品创造了一种新的图,符号,这样的符号成为戴剑的鲜明的个人的风格。
  翻开他的画册,看到他在九十年代以来的创作轨迹。九十年代初的《家》系列,现在看来依然具有前卫的力量。当时的那种疏放、简约与抽象,那种灰色的调子,更加具有精神的力量。
  神秘的猫会,灵异的猫:院落一角的猪栏,惶惑的猪;叠印在一起的瓦舍,池塘,院落和牛……
  从这些画里感觉戴剑当年的那种探索劲头。
  《家》是不是一个分水岭?后来的戴剑的走向与当时的创作初衷有什么出入?
  戴剑后来的作品却出现了拐点,走向一种繁复与空灵,走向一种雅致的唯美,精神的苦涩的意味淡了,追求中国古典意境,走向一种繁花叶茂的理想的桃花源的境界。
  不管怎么变。戴剑的性情尤在,他的心境也许发生了一点变化,我们完全可以从作品看得出他的观念和追求。
  戴剑在走自己的路子。他的作品是属于中国当代的,他没有复制古人的笔墨与图式。不管他画的什么,处处体现了一种现代人的精神,所以,他的作品有一种鲜活的力量。在四尺斗方《浴》里,我看到了影象的重叠,粉墙灰瓦叠映出小桥流水,在夜色迷朦里,裸体的浴女在漂洗长发。
  在《紫气祥云》里,我们看到的是平和、空灵的带有装饰意味的空间。
  戴剑的作品曾经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展览以及多次全国大展,证明了他的作品的实力。也因为他的独具风格与表现手法,使他在当代中国画里有自己的位置。
  戴剑作品对于我来说始终是新鲜悦目的。
  今年5月,我在岳阳见到戴剑。他很忙,在埋头默默地画画。他当时的订画已经排到3个月以后了。要买戴剑的话还要排那么长的队哦。我问:你为什么画得这样的慢啊?原来,戴剑的作品每一幅都有不可重复性。他的每一幅画都要浇注激情。对于收藏家来说,他们收藏的戴剑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戴剑是一个创造型的画家,也是一个有艺术良心的画家。
  戴剑比我小一个年轮,他也是属虎的。看他的作品与人,都有一种虎虎生威的大气。
  戴剑偏居洞庭湖一角,与喧嚣的艺术界保持相对的距离。他能够安静地画画,比什么都好。
其他文献
一提到俄罗斯,很多人都会跟西伯利亚联系到一起。一想到人们时常说起的西伯利亚冷空气,我总是不寒而栗。但在去年秋天,我有幸踏上了俄罗斯这片金色的土地,领略了俄罗斯的金秋之美,也探寻到了大河深处的鱼之魅。  我这次探钓的主要地点是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哈巴罗夫斯克市,这里拥有着海河交汇的水域,河道延绵270公里,河中鱼类资源丰富。但是,本次行程颇费周折。从国内出发,只能从北京或者哈尔滨飞往哈巴罗夫斯克,再
期刊
本刊讯:2017年2月17日下午2点,碧海(中国)2017年春季钓具产业博览会期间,中国休闲垂钓协会携手中渔科尼(北京)休闲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N217馆联合召开了中国休闲垂钓协会仿生饵钓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大会现场汇聚了中国休闲垂钓协会会长、副会长、理事、会员及各新闻媒体共计70余位嘉宾。  本次大会由中国休闲垂钓协会常务副会长魏宝振主持,国家农业部原副部长、中国
期刊
女性天生喜欢诉说,但对于自己的躯体和隐秘的欲望,传统中的女性似乎还是不大愿意挂在嘴上的。“清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句诗说出了中国女性的一个传统的思想,与女性的“性”有关的东西,是不能随便给人看的。然而问题在于,男性不一定不想看,而且女性也不可能一点也不给人看,于是便出现了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被看”。看是看了,然而是被动的,不情愿的,因而也是遮遮掩掩、羞羞答答的。虽然“千呼万唤始出来”了,却还
期刊
1980年代末,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已经不像1980年代初那样呈现粘附关系,作家与读者对文学成为政治意图和观念载体,也不再持呼应态度。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条件与生存方式。在这种情势下,文学观念的调整已迫不及待,作家们有可能向大众化倾斜,也可能转向文学自身。从后一方面来说。小说界出现了现代派小说、先锋小说、新实验小说等,他们主要借助于西方20世纪文学和文艺理论的经验,寻求艺术方法的
期刊
近年来,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的写作出现了颇为兴盛的局面,一些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传记相继问世,引起人们的瞩目。我觉得,这林林总总的传记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术性传记。它们基本上是由作家生平思想与创作道路两大块焊接而成,因而常常冠之以“评传”的称号。这类传记的作者主要遵循中国传统的客观、实录的修史原则,力求材料真实详尽,论述准确公正,较少主观议论和想象,语言表达上惜墨如金,结构上基本采用人物编年
期刊
作家阎真的《曾在天涯》与《沧浪之水》在创作差异上有明显的表征,这种差异可用审“美”与审“智”来概括。《曾在天涯》凸现出抒情性、想象性、超越性等浪漫主义特征,它探讨的是宇宙、历史、时空等形而上的问题,给人一种博大与崇高的审美享受《沧浪之水》一方面具有较强的写实性并体现着现实主义风貌,另一方面又努力追问时间、价值、意义等人生哲学问题,具有很强的精神启迪性与哲理性。    一、《曾在天涯》:凭审“美”性
期刊
一、我有身体,我又是身体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老子在上篇十三章论人的宠辱问题时写下此句话。而庄子在《逍遥游》则说:“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至此,“身体”就已作为一个重要元素进入到古人的思想维度。在老子的论述中,“吾有身”是吾有大患的根本原因;而对于庄子来说,“大块”(身体)给了为人的形状,却让我因“为人”而辛劳终生。在这里,无论是“患”还是“劳”都是指身体给人带来了有关精神和心
期刊
在转型期的中国,重大而深刻的历史性变动正时时刻刻地发生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各个角落:一是全球化浪潮以锐不可挡之势席卷而来,异族文化的冲击和挑战使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问题日益严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二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而深入地转型,经济中心主义使文学必然地走向了边缘;三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时代提前来临,人们在阅读时以获取信息为第一需要,诗歌、小说等虚构型纯文学作品的艺
期刊
一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由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可谓二十世纪最具震憾力的学说之一,随着历史的变迁,它已远远超越了其自身的医学和心理学的范畴,影响波及哲学、文学、艺术乃至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精神分析学作为一股强大的国际思潮,已深深地渗透到西方文化的血液之中,“如果没有弗洛伊德思想的渗入,西方思想就不可想象”,[1]这可以看作是对精神分析学的最高评价。  弗洛伊德(以下简称弗氏)的贡献不仅在
期刊
拥有五十多年学科历史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自王瑶、刘绶松、唐弢诸先生开创以来,其研究队伍已经形成了“四世同堂”的局面。凌宇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最活跃最具学术影响的第三代学者、著名的沈从文研究专家,其研究成果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其研究领域最高的学术水平。他建立起来的巍峨的学术高峰已是当代学人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精神存在,这种精神存在与灵魂的内在凝聚力仍影响着新一代的学术舞台。因此,对其学术个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