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海眼泉去哪了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jingcj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之恒(1556-1622),安徽歙县人,明代戏曲评论家、诗人和史地学家,长期生活在苏州、南京等地,恣情山水,所过必录。他游历苏州太湖山水后,发现“太湖之石名天下,而泉独无闻焉”,遂写就《太湖泉志》。
  《太湖泉志》,采用条目式,记述了太湖苏州区域十五眼泉,其中五泉位于东山,被称为东山的五大古泉,海眼泉即是其一。
  海眼泉,《太湖泉志》载:“山顶有巨石,上有二穴,涓涓如人目,冬夏不盈不竭,其深不测。”此泉两穴犹如一双眼睛,晶莹剔透,深不可测。“海眼”,是指大海的眼睛?抑或通海的泉眼?还是说泉源远在海底,泉口近在眼前呢? 这富含诗情画意的泉名,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先来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
  清东山翁巷人翁旭《海眼吟》诗云:“云蒸怪石天半移,丰圻峻陂尤称奇。石端双穴名海眼,古苔斑剥如尊彝。八万由旬深莫测,相传通达蛟龙国。纵遇旱乾泉不枯,此眼天开岂人力。”在翁旭笔下的海眼泉,状如尊彝(古代的一种酒器),深达蛟龙国,无论天气怎么干旱,泉水都不会干涸,实乃大自然之鬼斧神工。清代东山诗人吴曾《海眼泉》诗云:“深沼一勺碧渊渊,谁凿坤舆着底穿。定是水源通万里,故教峰顶出双泉。”吴曾说海眼泉底都被凿穿了,泉源肯定是通至万里之外,不然怎么在山顶还能出双泉呢。清叶松《咏海眼泉涛》亦云:“山半开松迳,行人过可扪。千层通海脉,两穴倚云根。”他说泉源通海,而泉口倚着云根,更是将海眼泉的高奇和深远描绘到了极致。海眼泉,在诗人的笔下,实是无比的神奇,令人很想一探究竟。
  清《具区志》记载:“海眼泉,在丰圻山顶石上,……王文恪公题诗尚存。”王文恪公,即明大学士王鏊。《具区志》作者称王鏊曾为海眼泉题诗。清金友理《太湖备考》记载:“海眼泉……王文恪公立碣尚存。”这里说王鏊还为海眼泉立过石碑。可惜,王鏊笔下的海眼泉是个啥样子,已无从查知。民国时期东山人许明煦《莫厘游志》记载:“从丰圻南行,访海眼泉于山坡,大石之上,有上下两孔,宛如人目,孔内清泉涓涓,冬夏不涸,深约尺余,为东山五大名泉之一。王鏊题‘海眼’于其上,字迹模糊,隐约可辨。”许明煦实地踏访下的海眼泉,就在山坡上,只有“尺余”深,既不是高耸入云,也不是深不可测。或许之前并没有人测过海眼泉的尺寸,至于說“海眼泉”泉名何人所取,也无资料记载。
  丰圻为东山东北部伸入太湖的山嘴,与洞庭西山隔湖相望,中有余山岛点缀两山间太湖,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丰圻探梅为东山古十景之一,丰圻观湖为东山新八景之一。海眼泉,就位于丰圻山顶巨石上。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海眼泉被围入私人地域,不再是叶松说的“行人过可扪”。泉旁的“松迳”也已变为内部的水泥路面,并建有“海眼亭”,亭内有崔护书、时忠德刻的“海眼碑”(其实是个墓碑记)。
  今之海眼泉,在泉穴左下侧依稀可辩“海眼”题刻痕迹,应为许明煦看到的王鏊所题“海眼”二字,但诗及碑无存。泉穴上方另有摩崖“海眼”,字迹清晰,何人所刻,无从考证。石上二穴,近似圆形,上大下小,口径18、10厘米,深38、15厘米。
  丰圻山还是那座山,海眼泉还是那个泉,只是多了一座日夜守护其旁的墓,只是少了一些前来探访者的出入自由。2019年秋,东山久旱无雨,更是少有诗人来访。“望穿秋水”的海眼,已是两眼空空,似与“海脉”失联。
其他文献
千年运河,静静流淌,在江苏境内,它流经八座城市,给当地带来了不仅仅是繁华与传奇,更使得这些城市的美食跟随着文化沉淀孕育而生。  位于京杭大运河苏州吴中段的苏州澹台湖大酒店,邀请文化学者叶正亭老师进行指导,结合时令,开发出了由大运河沿线风味美食所组成的“江苏运河宴”。近期的冬之宴,有着丰收与繁华,也有着对新春的祝愿与喻意。一席宴会,从四小样开胃碟开始,以八味冷盘“飘香开篇”,十二道热菜谱写“运河十二
期刊
“同学们,你对‘花中皇后’月季有所了解吗?今天老师将带大家认识一下月季花。”在高新区成大实验小学校的“清风明月”菜园一角,科普导师兴趣盎然地上起了有趣的植物课。虽然这个季节孩子看不到烂漫的月季,不过跟着老师的描述,他们想象着五月的校园中,那红的如火、粉的如霞的花朵,处处花香四溢,美不胜收。  这个菜园是学校的“劳动实践活动基地”和“乡贤文化课程基地”,成大娃们各自认领承包地,播采果蔬,探究植物,体
期刊
一年之计在于春,六畜之中牛為先,辛丑牛年之际,我们来一道寻寻苏州城里关于“牛”的那些文化“IP”。  有人的地方就有牛,人们与牛和谐相处,牛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牛不仅仅以其本身的形象存在,也藏于地名、园林中,且已烙下深深的历史印记。玄妙观,玄在哪里,妙在何方呢?丑弄与牛也有关系?螃蟹真的吃了牛吗?苏州人还给牛养老?  ……这些和“牛”有关的问题,你往下读就能找到答案了。  “神牛”与玄妙
期刊
讲好大运河的吴江故事,卧榻在运河上的桥是引子。最近吴江古运河段著名的三里桥又一次进行整修,不久将以新面目面世。 大运河吴江段总长约43公里,是苏南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水而建,因河而兴”的吴江,水网纵横交错,古时经济便凭水而活,依桥而兴。经过几千年的历程,现在,运河上古桥与新桥穿插交错。如果把蜿蜒起伏的大运河当作一条彩带,那一座座桥就是嵌在这条彩带的一颗颗明珠。  古运河文物遗存三里桥  三里桥
期刊
作为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苏州,从小桥流水发展而来,国际化形象日渐突出,她拥有底蕴深厚的历史遗存、星光璀璨的文化艺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以及首屈一指的营商环境。2020已过,在这不平凡的一年,苏州经历了疫情大考,也一直在奋勇直追。进入2021年的新发展阶段,苏州会在文化、数字化发展、乡村建设、民生服务、生态环境等等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方面大力突破,绝对能惊艳你的眼球。  文化高扬江南文化旗帜,打
期刊
物业管理说起来是小事,却关联着城市的家家户户,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格局。从物业管理改革入手,打通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以物业管理“小文章”,构筑城市发展“大格局”。  1月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央政法委、中央文明办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住宅物业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从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健全业主委员会治理结构、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推动发展生活服务业、规范维修资金使用和管理、强
期刊
春节前夕,虎丘街道辖区内的山塘街义风园内,一出被重新挖掘的昆剧《清忠谱·骂像》正在进行紧张有序的彩排。数位演员聚集于尚义厅,在江南丝竹声的铿锵韵律中,演绎出了苏州人关于家国情怀的风骨。  本土昆曲故事里的忠义精神  说到昆曲,人们或许对《牡丹亭》《长生殿》等讲述儿女情长的故事较为熟悉。殊不知,其中也有来自苏州本土,原汁原味讲述历史事件的剧本。由明末清初苏州昆曲演员申(申时行)家班中的李玉根据明代天
期刊
新春来临,正是苏州人欣赏传统苏灯的好时候。近日,苏州姑苏区双塔街道第二联合工作站邀请苏州灯彩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汪筱文,以及女儿汪丽秋,来到社区为居民介绍苏灯样式与工艺,让大家近距离接触传统民间技艺的独特魅力,这也是姑苏区人社局开展的系列活动之一。与此同时,一场意义非凡的拜师仪式在现场举行,备受关注。  “00后”大学生正式拜师学艺  苏州灯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盛于唐宋,明清尤为风行,距今已有16
期刊
年画是富有绘画特色和装饰意味的民间美术品,在民族传统节日中常用作“除旧更新”的重要象征。旧时候,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把房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堂房、卧室、窗旁,门上以及灶前,院内的神龛上,贴上焕然一新的年画,既用以营造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又藉以祈求上天赐给幸福,消除灾祸与不幸。  近日,绘制木版年画、剪福字、捏泥塑、画糖画……这些小时候的过年记忆在双塔街道大公园社区“紫藤花开”校社联盟迎新年非遗
期刊
仿佛是交响乐的一段前奏,轻快的小号声从遥远的地方开始飘逸地传来,进入仲秋,走在姑苏城里的大街小巷,深宅重院里时而开始飘出里甜甜的,淡淡的桂花香味。赶路的人们,闻到这甜腻的香味,总会相视一笑,愉快的脚步声回荡在长长的巷子里。慢慢的,如同交响乐进入里宏伟的华彩乐章,整个古城染上了绵绵的香味,丰收的季节又如约而来了!  桂花又名木犀,作为苏州的市花,与这座城市的特质非常的吻合。江南的温山软水,人文历史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