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以后在海外引发广泛反响。但本研究对8家德国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这一理念提出之初,德国媒体对其的关注度并不高。直到2017年,相关报道才有所增加。这一变化与美国政府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德国担心切身利益受到影响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德国媒体观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可归纳为两种框架:“美国优先”原则的对立方案、西方价值观和体制的竞争对手。这两种视角均以德国利益为出发点。鉴于德国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重要地位,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德国的关注度,应是对德传播的近期目标之一。建议相关部门在中德共同利益中寻找突破口,以逐步提升该理念在德国的接受度。
【关 键 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德国主流媒体;“美国优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首次向国际社会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此后,习近平主席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多国引发积极反响。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主席菲利普·查沃斯认为,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国人着眼于维护人类长远利益的远见卓识,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对联合国推动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非常重要。①2018年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7届会议通过中国提出的“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决议。决议呼吁各国共同努力,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各国要坚持多边主义,加强人权领域对话与合作,实现合作共赢。①
德国是欧洲强国,德国媒体在国际传播网络中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德国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呈现、阐释和所持有的立场,对于获知该理念在西方国家的反响和接受度,以及中国形象因这一理念的传播而发生的变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设计
本文选取8家德国主流媒体,以其中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报道为语料,通过内容分析法,研究这一理念在德国媒体报道中出现的时间和媒体分布、报道语境和基本观点、关联议题和关键事件、媒体立场等,研究德国媒体对该理念的呈现和阐释。这8家德国媒体分别为《明镜》周刊(Der Spiegel)及其网络版(Spiegel Online)、《每日镜报》(Der Tagesspiegel)、《世界报》(Die Welt)及其网络版(Welt Online)、《时代》周报(Die Zeit)、《焦点》(Focus)、《莱茵邮报》(Rheinische Post)、《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和《南德意志报》(Süddeutsche Zeitung)。这8家媒体在德国公共意见形成方面具有舆论引领和议程设置的功能,并且较为全面地覆盖了德国各主要政治倾向:左倾保守(《明镜》周刊、《南德意志报》、《莱茵邮报》)、自由中性(《时代》周报、《每日镜报》)和右倾激进(《世界报》《法兰克福汇报》《焦点》)。②
报道语料的搜集分两种方式进行:前6家的报道搜集基于在线学术数据库LexisNexis完成,以德语词“Schicksalsgemeinschaft(命运共同体)”为关键词进行筛选,并且这些报道中应同时包含“China”或者“chinesisch(中国的)”或者“Reich der Mitte(中国)”或者“Xi Jinping”。语料检索设定的时间范围是2011年9月6日~2020年5月31日。另外2家——《法兰克福汇报》和《南德意志报》因未被LexisNexis数据库收录,故采取在报刊网站搜集报道的方式,关键词同上,检索时间范围同上。完成搜索和下载工作之后,对所得到的报道进行人工检索,排除所有与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无关的报道,共得到报道31篇。需要指出的是,这31篇报道中包括2017年习近平主席出席G20汉堡峰会期间在德国媒体上发表的文章和2017年底中国前任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在德国媒体发表的文章。
二、报道时间和媒体分布
从报道时间分布来看,这31篇报道中最早发表的时间为2014年10月,此时距离习近平主席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约有一年半的时间。从这么长的时间滞后可以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正式提出之后的较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引起德国媒体的高度关注。此后,截至2015年底,纳入语料中的相关报道数量一共只有5篇,2016年的报道数量则为0。直到2017年,報道数量急剧上升至16篇,尤其是2017年上半年报道数量达到13篇。到了2018年,报道数量又大幅下降,2018年~2020年5月底的平均报道数量为4篇/年。
相比其他年份,2017年德国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数量最多,关注度最高,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习近平主席2017年初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作题为《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时,又一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在此之前,特朗普已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胜出,2017年1月正是他正式就任的时间。特朗普的当选本身,对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国家而言,是个此前无法预计的不可控因素;他上台后美国政府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更是让许多西方国家头疼不已。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主席再度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力抨击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自然引发德国媒体关注。
不过,从报道总体数量来看,从2014年底到2020年5月底共5年半的时间里,8家德国主流媒体中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仅31篇,远低于德国媒体中关于“一带一路”“中国梦”等相关主题的报道数量。鉴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中国重要外交战略思想体系中的地位,这样的报道数量明显过少。因此,可以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德国媒体中的总体关注度不高。 从媒体分布来看,8家媒体中报道“人类命运共同体”数量最多、最关注该理念的是《世界报》(6篇)及其网络版(8篇),而且《世界报》在这8家媒体中也是最早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其次是《法兰克福汇报》(4篇)和《南德意志报》(4篇)。日报中,报道数量最少的是《莱茵邮报》和《每日镜报》(各2篇)。其余3家媒体的报道数量为:《明镜》周刊(1篇)及其网络版(1篇)、《时代》周报(2篇)、《焦点》(1篇)。这3家媒体是周报或周刊,相关报道数量比日报少也在情理之中。
三、报道语境和基本观点
综观德国媒体中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绝大多数都以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国内外重要场合发表的讲话和中德两国领导人互访为语境。可以说,只有在中国国家领导人在重要讲话中提及该理念或者重要外交场合的谈话内容涉及该理念时,德国媒体才会加以关注。也因此,德国媒体中并没有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主题的报道。
(一)2014年报道语境:李克强总理访德
语料中最早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关的报道出现在2014年10月,当时正值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世界报》和《南德意志报》在对中德两国领导人会晤时谈论的议题进行报道之外,都引用了李克强总理在中欧论坛汉堡峰会第六届会议的主旨演讲中提及的“13亿多中国人与7亿多欧洲人命运相连,前途相关”。此时,报道中所涉及的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且也未对此概念作更进一步的阐释。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此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尚未在德国媒体中引发高度关注。报道重点关注的是李克强总理的讲话中关于保障德国企业在华投资获得公平市场准入待遇的承诺。①
(二)2015年报道语境:习近平主席在博鳌论坛发表讲话、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讲
2015年3月底4月初,《世界报》和《莱茵邮报》的相关报道关注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两篇报道的核心主题是“一带一路”,也涉及亚投行这一主题。报道指出,中国经济崛起,在世界舞台上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在这种关联语境下,德国媒体关注到习近平主席呼吁各国携手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进而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①从严格意义上说,从这时起,本研究语料所涉德国媒体才真正开始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中美双方同意,建立两国打击网络犯罪及相关事项高级别联合对话机制。德国媒体对此进行报道,并提到习近平主席将在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讲。德国媒体认为,习近平主席届时会阐述其关于新型世界秩序的设想,包括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②
(三)2017年报道语境: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表主旨演讲、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中德两国领导人互访、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主旨演讲
2017年,随着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国际政局不确定性加剧。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被视为与美国势均力敌的对手,自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德国媒体的关注度大大提高。而且,德国媒体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察视角和阐释框架基本形成:即“美国优先”原则的对立方案以及西方价值观和体制的竞争对手。
如前所述,本研究语料中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大部分集中于2017年,其中1月中下旬尤为突出,主要是因为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再次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比如《明镜》周刊网络版称,在特朗普就职美国总统的前几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提到“我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我们必须对贸易保护主义说不”。报道认为,这些表态是针对特朗普的。③《每日镜报》同样以习近平主席达沃斯演讲和英美两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为由头,将英美与习近平主席对于全球化的态度加以对比,认为习近平主席的演讲占了上风。①
2017年初,“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所以受到德国媒体前所未有的关注,与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的大环境密切相关。特朗普政府政策的不可预测性涉及德国的切身利益,也给德国政治、经济带来很大的影响和不确定性。《明镜》周刊认为,特朗普对国际条约、协议和经济基本规则都不感兴趣,这对于德国外贸行业来说是极为危险的。②报道称,德美经贸关系发展前景不明朗,因此德国考虑和中国合作。此外,也有德国媒体从政治和意识形态角度出发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法兰克福汇报》认为,中国欲利用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国内秩序混乱的机会,攫取国际领导地位。报道称,中国不仅想要在亚洲邻国赢得支持者,也想成为欧洲国家心目中的可靠合作伙伴,这同时涉及“一带一路”议题。报道表示,中国提出的“人类命運共同体”理念有可能成为与特朗普治下“美国优先”方案的对立面,并称该理念强调的纯粹是共存互惠的合作关系,放弃了对价值共同体的追求。③
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主旨演讲。当年5月31日~6月1日,李克强总理对德国进行正式访问,并举行中德总理年度会晤。同年5月,德国副总理加布里尔访华。在此期间,德国媒体集中进行了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德国媒体认为,中国欲利用德国的反美时机为自己谋利,称中国不遗余力地争取欧洲国家支持,并力图吸引欧洲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报道称,这个命运共同体自然不包括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但是德国一定是其中的一分子。与此同时,报道继续批评中国在自由贸易方面实行“双标”,称中国为外资企业设置准入限制。④由于美国单方面退出《巴黎协定》,因而相关报道除了提到“一带一路”之外,也提到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意志。此外,在习近平主席出席G20汉堡峰会期间,德国媒体还发表了习近平主席的署名文章。
2017年,德国媒体其他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除了涉及中国外交,尤其是中美关系之外,也涉及中国内政。此类报道在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大多都指出该理念表明中国欲在美国逐渐失去世界领导者地位的背景下谋求国际领导权。① (四)2018年报道语境:德国总理默克尔第十一次访华、时任德国国防部长冯德莱恩访华、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2018年德国媒体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同样也是以国事访问或者领导人峰会等重要活动为语境。《世界报》在报道默克尔访华时称,“德方担心,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会导致背离基本权利的价值体系和约束”。②《法兰克福汇报》在报道时任德国国防部长冯德莱恩访华时,认为她在演讲中迎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方因为不信任美国,而发出清楚的信号,想要与德方开展务实的合作”。③德国媒体在报道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时,提到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主旨讲话中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称这个理念背后隐藏的是针对美国政策的对立方案。
(五)2019年报道语境:中德法三国领导人会晤、中美关系面临建交以来最严重挑战④
2019年德国媒体报道中出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语境,同样也涉及国家领导人会晤。而中美关系面临建交以来最严重挑战自然也引起了德国媒体的关注。《时代》周报称,中德法三国领导人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期间举行会晤,交流了各自对于世界图景的设想,并且尽可能达成一致。其中,习近平主席的世界图景是“有着共同未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⑤《南德意志报》在报道中美关系时表示,美国将中国视为对手,称两国在很多领域存在冲突,不仅是在贸易问题和关税问题上,而且在南海问题上也是如此,并称两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冷战”早就已经爆发了。该报道称,专家担心中美之间有可能擦枪走火。⑥
《时代》周报副主编在2019年的另一篇报道中表示,德国媒体一再使用“中国人要来了”的标题是一大错误,因为事实是“中国人已经来了”,该报道认为中国想在各个领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方案之一。①德国媒体的这种言论是典型的“中国威胁论”。
(六)2020年报道语境: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传播
在所分析的语料中,2020年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章共2篇,一篇是关于德语专著《胜利者的符号:从中国的语言看中国的崛起》的书评,该书提到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主旨演讲内容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报道称,说中国是胜利者可能为时过早,但是中国的崛起势不可当。② 2020年另一篇文章出自《法兰克福汇报》,该报道以新冠肺炎疫情为语境。报道中同样充斥着“中国威胁论”。报道称,中国早就以世界大国的姿态示人,德国和欧洲此前主要是在经济方面感受到这一点;而这次中国在快速战胜疫情后,将自己打造成全世界的国际救援者形象,从而利用疫情为自己谋利。报道称,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体现了中国对于世界图景的自我理解,一定程度上是将本国视作全世界的中心。③
四、关联议题和关键事件
本研究分析的31篇报道中没有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主题的文章。通过横向对比梳理发现,相关报道中常见的关联议题主要是:中美关系、中德关系、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环境问题、“一带一路”、中非关系。
如前文所述,中美关系是2017年以来德国媒体报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语境。因此,中美关系议题必然成為关联议题之一。比如,德国媒体认为,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演讲虽然只字未提特朗普,但是一听就知道是与特朗普针锋相对的。④德国媒体将中美两国进行对比,认为中国与美国在诸多领域存在竞争甚至不可调和的矛盾,美国已将中国视作劲敌。⑤
中德关系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关联议题,中美关系对于世界格局有重要影响,也影响了德国的切身利益。因而中德关系在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中必然成为关联议题。德国媒体一方面关注美国政府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中国寻求与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进行更为紧密的合作,甚至称中国想要利用德国反美的时机为自己谋利,同时也有个别媒体从德国自身利益视角出发,认为德国走务实路线,也在积极寻求与中国的合作。
经常与中德关系议题一起出现的关联议题,是外企在华投资环境问题,尤其是德企在华投资环境。如2017年之后德国媒体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解读多与自由贸易相关,在这个意义上,德国媒体一再批评中国实行“双标”,称中国一方面宣称应坚持自由贸易,另一方面却在国内对外资企业设置壁垒和限制。尤其是在报道中德两国领导人互访的文章中(既包括2017年之前,也包括2017年之后的报道),德国媒体多次强调德国在华企业遭受不公平待遇,称德国方面要求中国为德国企业提供更好的市场准入条件。
“一带一路”也是一个重要的关联议题,德国媒体在中美对峙和体制威胁论框架下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欲掌控国际领导权的途径之一,称中国不遗余力地想要吸引欧洲国家和非洲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进而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国际影响力。与之相应,中非关系也成为关联议题之一。相关报道称,中方承诺在非洲国家进行大手笔投资,目的是让非洲帮助中国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并成为“一带一路”的一个组成部分。①此外,报道也提及,中国政府提供大量奖学金,吸引非洲人来华学习和工作,称中国政府向非洲发出的信号是“我们是一个家庭”,是联接在一起的“命运共同体”。②
五、媒体立场
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不管是肯定还是批评,德国媒体观察和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两个基本框架都显示了鲜明的德国利益立场和西方价值观立场。
在认为特朗普统治下的美国政策影响德国切身利益的背景下,德国媒体开始关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并主张与中国紧密合作符合德国利益。德国媒体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定位为可以与“美国优先”原则抗衡的中国方案。但在肯定该方案的同时,德国媒体又批评其背离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并在体制威胁论框架下对其加以解读,认为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摒弃了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只主张纯粹的利益合作关系。从相关报道中可以看出,德国媒体担心中国获得更多政治影响力,进而掌握国际领导地位,与西方价值观形成体制竞争。有报道称,“随着美国在新总统特朗普的领导下越发走向单边主义,中国对外获得了全球领袖身份。习近平的理念,如中国与国际‘命运共同体’在世界上被重新认识。”①
结语
综上所述,从8家德国主流媒体的观点来看,德国一方面希望规避特朗普政府带来的不确定性,谋求在与中国的合作中赢得最大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另一方面又将日益强大的中国视为经济上和体制上的竞争者和挑战者,担心中国获得国际领导权。这是德国媒体涉华报道的一贯性视角。因此,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德国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工作,是一项必要和急迫的任务。
鉴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宏观性,对外传播工作应主要依托国家层面和外交层面进行。在针对德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传播中,首先应明晰德国对华政策立场,进而设定不同级别的目标预期,并相应调整传播战略和策略。可以预见,一味期待德方全盘或者高度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不现实,而在当前关注度尚低的情况下,努力使该理念逐渐在德国传播开来并且成为一个议题,就是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为今后实现更高级别的对德传播目标奠定基础。在世界图景和国际秩序的理解方面,中德两国之间虽然存有分歧,但是在美国背离西方传统价值观和美欧共同利益的大背景下,中德、中欧之间寻求共同利益正逢其时。因此,在对德传播中,还需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以双边共同利益关切或者中欧共同利益关切为突破口,逐渐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德国的接受度。
(责任编辑:江璐)
【关 键 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德国主流媒体;“美国优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首次向国际社会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此后,习近平主席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多国引发积极反响。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主席菲利普·查沃斯认为,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国人着眼于维护人类长远利益的远见卓识,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对联合国推动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非常重要。①2018年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7届会议通过中国提出的“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决议。决议呼吁各国共同努力,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各国要坚持多边主义,加强人权领域对话与合作,实现合作共赢。①
德国是欧洲强国,德国媒体在国际传播网络中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德国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呈现、阐释和所持有的立场,对于获知该理念在西方国家的反响和接受度,以及中国形象因这一理念的传播而发生的变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设计
本文选取8家德国主流媒体,以其中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报道为语料,通过内容分析法,研究这一理念在德国媒体报道中出现的时间和媒体分布、报道语境和基本观点、关联议题和关键事件、媒体立场等,研究德国媒体对该理念的呈现和阐释。这8家德国媒体分别为《明镜》周刊(Der Spiegel)及其网络版(Spiegel Online)、《每日镜报》(Der Tagesspiegel)、《世界报》(Die Welt)及其网络版(Welt Online)、《时代》周报(Die Zeit)、《焦点》(Focus)、《莱茵邮报》(Rheinische Post)、《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和《南德意志报》(Süddeutsche Zeitung)。这8家媒体在德国公共意见形成方面具有舆论引领和议程设置的功能,并且较为全面地覆盖了德国各主要政治倾向:左倾保守(《明镜》周刊、《南德意志报》、《莱茵邮报》)、自由中性(《时代》周报、《每日镜报》)和右倾激进(《世界报》《法兰克福汇报》《焦点》)。②
报道语料的搜集分两种方式进行:前6家的报道搜集基于在线学术数据库LexisNexis完成,以德语词“Schicksalsgemeinschaft(命运共同体)”为关键词进行筛选,并且这些报道中应同时包含“China”或者“chinesisch(中国的)”或者“Reich der Mitte(中国)”或者“Xi Jinping”。语料检索设定的时间范围是2011年9月6日~2020年5月31日。另外2家——《法兰克福汇报》和《南德意志报》因未被LexisNexis数据库收录,故采取在报刊网站搜集报道的方式,关键词同上,检索时间范围同上。完成搜索和下载工作之后,对所得到的报道进行人工检索,排除所有与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无关的报道,共得到报道31篇。需要指出的是,这31篇报道中包括2017年习近平主席出席G20汉堡峰会期间在德国媒体上发表的文章和2017年底中国前任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在德国媒体发表的文章。
二、报道时间和媒体分布
从报道时间分布来看,这31篇报道中最早发表的时间为2014年10月,此时距离习近平主席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约有一年半的时间。从这么长的时间滞后可以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正式提出之后的较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引起德国媒体的高度关注。此后,截至2015年底,纳入语料中的相关报道数量一共只有5篇,2016年的报道数量则为0。直到2017年,報道数量急剧上升至16篇,尤其是2017年上半年报道数量达到13篇。到了2018年,报道数量又大幅下降,2018年~2020年5月底的平均报道数量为4篇/年。
相比其他年份,2017年德国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数量最多,关注度最高,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习近平主席2017年初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作题为《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时,又一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在此之前,特朗普已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胜出,2017年1月正是他正式就任的时间。特朗普的当选本身,对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国家而言,是个此前无法预计的不可控因素;他上台后美国政府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更是让许多西方国家头疼不已。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主席再度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力抨击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自然引发德国媒体关注。
不过,从报道总体数量来看,从2014年底到2020年5月底共5年半的时间里,8家德国主流媒体中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仅31篇,远低于德国媒体中关于“一带一路”“中国梦”等相关主题的报道数量。鉴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中国重要外交战略思想体系中的地位,这样的报道数量明显过少。因此,可以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德国媒体中的总体关注度不高。 从媒体分布来看,8家媒体中报道“人类命运共同体”数量最多、最关注该理念的是《世界报》(6篇)及其网络版(8篇),而且《世界报》在这8家媒体中也是最早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其次是《法兰克福汇报》(4篇)和《南德意志报》(4篇)。日报中,报道数量最少的是《莱茵邮报》和《每日镜报》(各2篇)。其余3家媒体的报道数量为:《明镜》周刊(1篇)及其网络版(1篇)、《时代》周报(2篇)、《焦点》(1篇)。这3家媒体是周报或周刊,相关报道数量比日报少也在情理之中。
三、报道语境和基本观点
综观德国媒体中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绝大多数都以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国内外重要场合发表的讲话和中德两国领导人互访为语境。可以说,只有在中国国家领导人在重要讲话中提及该理念或者重要外交场合的谈话内容涉及该理念时,德国媒体才会加以关注。也因此,德国媒体中并没有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主题的报道。
(一)2014年报道语境:李克强总理访德
语料中最早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关的报道出现在2014年10月,当时正值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世界报》和《南德意志报》在对中德两国领导人会晤时谈论的议题进行报道之外,都引用了李克强总理在中欧论坛汉堡峰会第六届会议的主旨演讲中提及的“13亿多中国人与7亿多欧洲人命运相连,前途相关”。此时,报道中所涉及的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且也未对此概念作更进一步的阐释。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此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尚未在德国媒体中引发高度关注。报道重点关注的是李克强总理的讲话中关于保障德国企业在华投资获得公平市场准入待遇的承诺。①
(二)2015年报道语境:习近平主席在博鳌论坛发表讲话、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讲
2015年3月底4月初,《世界报》和《莱茵邮报》的相关报道关注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两篇报道的核心主题是“一带一路”,也涉及亚投行这一主题。报道指出,中国经济崛起,在世界舞台上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在这种关联语境下,德国媒体关注到习近平主席呼吁各国携手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进而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①从严格意义上说,从这时起,本研究语料所涉德国媒体才真正开始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中美双方同意,建立两国打击网络犯罪及相关事项高级别联合对话机制。德国媒体对此进行报道,并提到习近平主席将在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讲。德国媒体认为,习近平主席届时会阐述其关于新型世界秩序的设想,包括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②
(三)2017年报道语境: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表主旨演讲、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中德两国领导人互访、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主旨演讲
2017年,随着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国际政局不确定性加剧。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被视为与美国势均力敌的对手,自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德国媒体的关注度大大提高。而且,德国媒体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察视角和阐释框架基本形成:即“美国优先”原则的对立方案以及西方价值观和体制的竞争对手。
如前所述,本研究语料中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大部分集中于2017年,其中1月中下旬尤为突出,主要是因为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再次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比如《明镜》周刊网络版称,在特朗普就职美国总统的前几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提到“我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我们必须对贸易保护主义说不”。报道认为,这些表态是针对特朗普的。③《每日镜报》同样以习近平主席达沃斯演讲和英美两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为由头,将英美与习近平主席对于全球化的态度加以对比,认为习近平主席的演讲占了上风。①
2017年初,“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所以受到德国媒体前所未有的关注,与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的大环境密切相关。特朗普政府政策的不可预测性涉及德国的切身利益,也给德国政治、经济带来很大的影响和不确定性。《明镜》周刊认为,特朗普对国际条约、协议和经济基本规则都不感兴趣,这对于德国外贸行业来说是极为危险的。②报道称,德美经贸关系发展前景不明朗,因此德国考虑和中国合作。此外,也有德国媒体从政治和意识形态角度出发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法兰克福汇报》认为,中国欲利用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国内秩序混乱的机会,攫取国际领导地位。报道称,中国不仅想要在亚洲邻国赢得支持者,也想成为欧洲国家心目中的可靠合作伙伴,这同时涉及“一带一路”议题。报道表示,中国提出的“人类命運共同体”理念有可能成为与特朗普治下“美国优先”方案的对立面,并称该理念强调的纯粹是共存互惠的合作关系,放弃了对价值共同体的追求。③
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主旨演讲。当年5月31日~6月1日,李克强总理对德国进行正式访问,并举行中德总理年度会晤。同年5月,德国副总理加布里尔访华。在此期间,德国媒体集中进行了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德国媒体认为,中国欲利用德国的反美时机为自己谋利,称中国不遗余力地争取欧洲国家支持,并力图吸引欧洲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报道称,这个命运共同体自然不包括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但是德国一定是其中的一分子。与此同时,报道继续批评中国在自由贸易方面实行“双标”,称中国为外资企业设置准入限制。④由于美国单方面退出《巴黎协定》,因而相关报道除了提到“一带一路”之外,也提到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意志。此外,在习近平主席出席G20汉堡峰会期间,德国媒体还发表了习近平主席的署名文章。
2017年,德国媒体其他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除了涉及中国外交,尤其是中美关系之外,也涉及中国内政。此类报道在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大多都指出该理念表明中国欲在美国逐渐失去世界领导者地位的背景下谋求国际领导权。① (四)2018年报道语境:德国总理默克尔第十一次访华、时任德国国防部长冯德莱恩访华、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2018年德国媒体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同样也是以国事访问或者领导人峰会等重要活动为语境。《世界报》在报道默克尔访华时称,“德方担心,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会导致背离基本权利的价值体系和约束”。②《法兰克福汇报》在报道时任德国国防部长冯德莱恩访华时,认为她在演讲中迎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方因为不信任美国,而发出清楚的信号,想要与德方开展务实的合作”。③德国媒体在报道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时,提到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主旨讲话中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称这个理念背后隐藏的是针对美国政策的对立方案。
(五)2019年报道语境:中德法三国领导人会晤、中美关系面临建交以来最严重挑战④
2019年德国媒体报道中出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语境,同样也涉及国家领导人会晤。而中美关系面临建交以来最严重挑战自然也引起了德国媒体的关注。《时代》周报称,中德法三国领导人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期间举行会晤,交流了各自对于世界图景的设想,并且尽可能达成一致。其中,习近平主席的世界图景是“有着共同未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⑤《南德意志报》在报道中美关系时表示,美国将中国视为对手,称两国在很多领域存在冲突,不仅是在贸易问题和关税问题上,而且在南海问题上也是如此,并称两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冷战”早就已经爆发了。该报道称,专家担心中美之间有可能擦枪走火。⑥
《时代》周报副主编在2019年的另一篇报道中表示,德国媒体一再使用“中国人要来了”的标题是一大错误,因为事实是“中国人已经来了”,该报道认为中国想在各个领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方案之一。①德国媒体的这种言论是典型的“中国威胁论”。
(六)2020年报道语境: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传播
在所分析的语料中,2020年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章共2篇,一篇是关于德语专著《胜利者的符号:从中国的语言看中国的崛起》的书评,该书提到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主旨演讲内容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报道称,说中国是胜利者可能为时过早,但是中国的崛起势不可当。② 2020年另一篇文章出自《法兰克福汇报》,该报道以新冠肺炎疫情为语境。报道中同样充斥着“中国威胁论”。报道称,中国早就以世界大国的姿态示人,德国和欧洲此前主要是在经济方面感受到这一点;而这次中国在快速战胜疫情后,将自己打造成全世界的国际救援者形象,从而利用疫情为自己谋利。报道称,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体现了中国对于世界图景的自我理解,一定程度上是将本国视作全世界的中心。③
四、关联议题和关键事件
本研究分析的31篇报道中没有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主题的文章。通过横向对比梳理发现,相关报道中常见的关联议题主要是:中美关系、中德关系、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环境问题、“一带一路”、中非关系。
如前文所述,中美关系是2017年以来德国媒体报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语境。因此,中美关系议题必然成為关联议题之一。比如,德国媒体认为,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演讲虽然只字未提特朗普,但是一听就知道是与特朗普针锋相对的。④德国媒体将中美两国进行对比,认为中国与美国在诸多领域存在竞争甚至不可调和的矛盾,美国已将中国视作劲敌。⑤
中德关系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关联议题,中美关系对于世界格局有重要影响,也影响了德国的切身利益。因而中德关系在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中必然成为关联议题。德国媒体一方面关注美国政府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中国寻求与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进行更为紧密的合作,甚至称中国想要利用德国反美的时机为自己谋利,同时也有个别媒体从德国自身利益视角出发,认为德国走务实路线,也在积极寻求与中国的合作。
经常与中德关系议题一起出现的关联议题,是外企在华投资环境问题,尤其是德企在华投资环境。如2017年之后德国媒体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解读多与自由贸易相关,在这个意义上,德国媒体一再批评中国实行“双标”,称中国一方面宣称应坚持自由贸易,另一方面却在国内对外资企业设置壁垒和限制。尤其是在报道中德两国领导人互访的文章中(既包括2017年之前,也包括2017年之后的报道),德国媒体多次强调德国在华企业遭受不公平待遇,称德国方面要求中国为德国企业提供更好的市场准入条件。
“一带一路”也是一个重要的关联议题,德国媒体在中美对峙和体制威胁论框架下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欲掌控国际领导权的途径之一,称中国不遗余力地想要吸引欧洲国家和非洲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进而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国际影响力。与之相应,中非关系也成为关联议题之一。相关报道称,中方承诺在非洲国家进行大手笔投资,目的是让非洲帮助中国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并成为“一带一路”的一个组成部分。①此外,报道也提及,中国政府提供大量奖学金,吸引非洲人来华学习和工作,称中国政府向非洲发出的信号是“我们是一个家庭”,是联接在一起的“命运共同体”。②
五、媒体立场
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不管是肯定还是批评,德国媒体观察和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两个基本框架都显示了鲜明的德国利益立场和西方价值观立场。
在认为特朗普统治下的美国政策影响德国切身利益的背景下,德国媒体开始关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并主张与中国紧密合作符合德国利益。德国媒体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定位为可以与“美国优先”原则抗衡的中国方案。但在肯定该方案的同时,德国媒体又批评其背离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并在体制威胁论框架下对其加以解读,认为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摒弃了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只主张纯粹的利益合作关系。从相关报道中可以看出,德国媒体担心中国获得更多政治影响力,进而掌握国际领导地位,与西方价值观形成体制竞争。有报道称,“随着美国在新总统特朗普的领导下越发走向单边主义,中国对外获得了全球领袖身份。习近平的理念,如中国与国际‘命运共同体’在世界上被重新认识。”①
结语
综上所述,从8家德国主流媒体的观点来看,德国一方面希望规避特朗普政府带来的不确定性,谋求在与中国的合作中赢得最大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另一方面又将日益强大的中国视为经济上和体制上的竞争者和挑战者,担心中国获得国际领导权。这是德国媒体涉华报道的一贯性视角。因此,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德国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工作,是一项必要和急迫的任务。
鉴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宏观性,对外传播工作应主要依托国家层面和外交层面进行。在针对德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传播中,首先应明晰德国对华政策立场,进而设定不同级别的目标预期,并相应调整传播战略和策略。可以预见,一味期待德方全盘或者高度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不现实,而在当前关注度尚低的情况下,努力使该理念逐渐在德国传播开来并且成为一个议题,就是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为今后实现更高级别的对德传播目标奠定基础。在世界图景和国际秩序的理解方面,中德两国之间虽然存有分歧,但是在美国背离西方传统价值观和美欧共同利益的大背景下,中德、中欧之间寻求共同利益正逢其时。因此,在对德传播中,还需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以双边共同利益关切或者中欧共同利益关切为突破口,逐渐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德国的接受度。
(责任编辑:江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