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59
在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持思维的活跃让学生自觉获得知识,这就要引导学生去经历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思维过程。怎样在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呢?
一、合理设计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一方面是教师教的过程,一方面是学生学习过程,设计教学步骤要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发展过程吻合,才易于点燃思维的火花。首先,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感受课文,想到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应怎样解决,还要整体把握课文,确定知识点,思维训练的思路,再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确定教学思路。
拿理解课题来说,一般放在课的开始进行怎样进行。要视不同课文而定。例如可设计问题,引起学生阅读兴趣,但是对不同课文的不同题目,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不一样的。如《浪花》一课,“浪花”就是波浪激起的四溅的水花,这样的题目一般不会起什么想法,就不能用设问的方法,学生凭借图或生活经验就可以理解,再如《手》这篇课文的题目也一般不会引起什么想法,那么像《红领巾真好》,学生则可能产生疑问,是谁赞扬红领巾真好?为什么要赞扬红领巾?红领巾是谁?教师就可设计这几个层次的问题。又如《乌鸦喝水》一课,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答出:我想知道乌鸦为什么要喝水?它是怎样喝水的?学生初步知道了课文写的是乌鸦喝水的事,在阅读中就会主动探索这些问题。
有的课题,本身是课文内容的概括,像《狐假虎威》《完璧归赵》还要在理解课文以后进行。教学活动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基础,理解课题如此,其他教学步骤也应与学生思维一致。
二、设计教学的高潮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中设计叠起的教学高潮,会给教学增添色彩,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创设高潮的方法是创设问题情境,恰当地引导。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而学习效果又可以影响学习积极性,所以应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1、抓住重点词句设问,刺激思维。如《秋天到了》中“天气凉了”。在学生理解了“凉”是秋天天气的特征后,提问:想想冬天的天气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积极回答。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凉”和“冷”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培养横向对比思维。
2、抓住问题焦点处学生容易产生困惑的地方设问,如《熊猫妈妈接电话》最后一段有“我的孩子把友谊传遍天下。”提问“友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日本、美国欺负我们,为什么还送大熊猫,我们把大熊猫送给某些国家,这些国家是否对我们友好了?可见思维的深度。教师觉得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机会,继续引导,使学生明白只有国家富强才能不被人欺负,所以从小要应学好本领,长大把祖国建设为世界强国。
3、抓住言尽而意未尽的句子,展开讨论和想象,如《小白兔和小灰兔》可问:小灰兔听了小白兔的话后,它会怎样做?讨论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从这篇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这样扩展学生思路,活跃思维,还促进了阅读能力和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发展。
三、在设计问题时,注意尽可能把握住學生知识能力以已经达到的水准,多设计探索性问题。
问题过高过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过浅过低,不利于启发学生自觉能动性。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展现他们的思维过程,暴露思维障碍,便于教师及时点拨,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如在教《明明上学》一课中,有句子:“明明一听,就知道草丛里有一只好蛐蛐”,要让学生体会有“好”字和没有好字句意义有什么不同,我是这样教学的,我分别读了有好字和没有好字的句子各一遍,然后让学生讨论回答,与的同学说:“有“好”字说明蛐蛐是好的不是坏的”,有的说:“要是没有这个“好”字;就不知道什么样的蛐蛐”,还有的同学说:“这能看出来蛐蛐是一只健康的蛐蛐”,虽然这不是老师想要的答案,但我没有急于否定他们的答案,而是耐心听取他们的想法继续引导:刚才同学们说的是看出蛐蛐怎样,说的都对,那是谁听出来是只好蛐蛐?看出明明捉过蛐蛐,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了明明捉过很多次蛐蛐,很了解蛐蛐……这样的训练,使学生能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会出现人人想说的局面,还要训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问:“学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四、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严肃呆板的表情,平坦枯燥的语言,是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的,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精心设计教学语言,教学语言包括导语、过渡语讲述等,根据不同文章的风格,确定语言的基调,渲染教学气氛,教师和蔼亲切的态度,使学生如沐春风,教师高低起伏,声情并茂的语言,给学生以行云流水般地美感,特别是古诗或抒情课文的教学,如《秋天到了》写的是秋天的美丽,在设计导语过渡语结束语时要与课文的抒情色彩相一致、相融合,使学生情入境,指导朗读第一段时,可以设计这样的过渡语:秋天,天气凉了,树叶就慢慢变黄了,片片黄叶从树上落下来,有时好橡飞舞的蝴蝶。这样的景色美吗?这里教师的语言是在语言文字与意境之间搭起一座情感的桥梁。结束语这样设计:课文通过写天气、树叶、天空、大雁这些景物,写出秋天来了。由于天气的变化而引起了树叶的变化,大雁的南飞。你知道秋天还有那些特征?秋天是个凉爽的季节,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个收获的季节。你热爱秋天吗?其实呀,大自然的四季都很美丽,不信,你就注意观察吧。这里有意识地注意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使学生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促使思维的活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学语言还包括表扬鼓励,任何一句训斥,都使学生心情压抑、情绪低落、阻碍思维的顺利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精神振奋,便学生整体即使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富于创造的激情和成功的体验,在这种愉快的心态下,极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总之在设计教学思路时,要考虑到学生思维发展过程。
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学是学习的最佳境界。教学中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以主动、活泼、有趣来吸引学生,现在的教学手段为寓教于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录音带、各种图片,特别是多媒体进入了课堂,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到抽象有一个发展过程,应设计一些学生的活动,如做动作理解词语,以话剧形式展示课文,都能极大地调动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设计教学思路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发展,在课堂上,要始终注意学生是否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师要注意信息反馈,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如与学生的眼光交流,可以发现他们情绪和思维的变化。可能出现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教学思路不一致的情况,必要时,可以灵活调整教学思路,以保持学生的积极思维,另外,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紧凑。只有充分利用每一分种,才能加快思维的活动,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
在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持思维的活跃让学生自觉获得知识,这就要引导学生去经历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思维过程。怎样在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呢?
一、合理设计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一方面是教师教的过程,一方面是学生学习过程,设计教学步骤要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发展过程吻合,才易于点燃思维的火花。首先,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感受课文,想到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应怎样解决,还要整体把握课文,确定知识点,思维训练的思路,再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确定教学思路。
拿理解课题来说,一般放在课的开始进行怎样进行。要视不同课文而定。例如可设计问题,引起学生阅读兴趣,但是对不同课文的不同题目,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不一样的。如《浪花》一课,“浪花”就是波浪激起的四溅的水花,这样的题目一般不会起什么想法,就不能用设问的方法,学生凭借图或生活经验就可以理解,再如《手》这篇课文的题目也一般不会引起什么想法,那么像《红领巾真好》,学生则可能产生疑问,是谁赞扬红领巾真好?为什么要赞扬红领巾?红领巾是谁?教师就可设计这几个层次的问题。又如《乌鸦喝水》一课,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答出:我想知道乌鸦为什么要喝水?它是怎样喝水的?学生初步知道了课文写的是乌鸦喝水的事,在阅读中就会主动探索这些问题。
有的课题,本身是课文内容的概括,像《狐假虎威》《完璧归赵》还要在理解课文以后进行。教学活动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基础,理解课题如此,其他教学步骤也应与学生思维一致。
二、设计教学的高潮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中设计叠起的教学高潮,会给教学增添色彩,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创设高潮的方法是创设问题情境,恰当地引导。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而学习效果又可以影响学习积极性,所以应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1、抓住重点词句设问,刺激思维。如《秋天到了》中“天气凉了”。在学生理解了“凉”是秋天天气的特征后,提问:想想冬天的天气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积极回答。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凉”和“冷”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培养横向对比思维。
2、抓住问题焦点处学生容易产生困惑的地方设问,如《熊猫妈妈接电话》最后一段有“我的孩子把友谊传遍天下。”提问“友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日本、美国欺负我们,为什么还送大熊猫,我们把大熊猫送给某些国家,这些国家是否对我们友好了?可见思维的深度。教师觉得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机会,继续引导,使学生明白只有国家富强才能不被人欺负,所以从小要应学好本领,长大把祖国建设为世界强国。
3、抓住言尽而意未尽的句子,展开讨论和想象,如《小白兔和小灰兔》可问:小灰兔听了小白兔的话后,它会怎样做?讨论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从这篇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这样扩展学生思路,活跃思维,还促进了阅读能力和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发展。
三、在设计问题时,注意尽可能把握住學生知识能力以已经达到的水准,多设计探索性问题。
问题过高过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过浅过低,不利于启发学生自觉能动性。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展现他们的思维过程,暴露思维障碍,便于教师及时点拨,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如在教《明明上学》一课中,有句子:“明明一听,就知道草丛里有一只好蛐蛐”,要让学生体会有“好”字和没有好字句意义有什么不同,我是这样教学的,我分别读了有好字和没有好字的句子各一遍,然后让学生讨论回答,与的同学说:“有“好”字说明蛐蛐是好的不是坏的”,有的说:“要是没有这个“好”字;就不知道什么样的蛐蛐”,还有的同学说:“这能看出来蛐蛐是一只健康的蛐蛐”,虽然这不是老师想要的答案,但我没有急于否定他们的答案,而是耐心听取他们的想法继续引导:刚才同学们说的是看出蛐蛐怎样,说的都对,那是谁听出来是只好蛐蛐?看出明明捉过蛐蛐,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了明明捉过很多次蛐蛐,很了解蛐蛐……这样的训练,使学生能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会出现人人想说的局面,还要训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问:“学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四、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严肃呆板的表情,平坦枯燥的语言,是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的,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精心设计教学语言,教学语言包括导语、过渡语讲述等,根据不同文章的风格,确定语言的基调,渲染教学气氛,教师和蔼亲切的态度,使学生如沐春风,教师高低起伏,声情并茂的语言,给学生以行云流水般地美感,特别是古诗或抒情课文的教学,如《秋天到了》写的是秋天的美丽,在设计导语过渡语结束语时要与课文的抒情色彩相一致、相融合,使学生情入境,指导朗读第一段时,可以设计这样的过渡语:秋天,天气凉了,树叶就慢慢变黄了,片片黄叶从树上落下来,有时好橡飞舞的蝴蝶。这样的景色美吗?这里教师的语言是在语言文字与意境之间搭起一座情感的桥梁。结束语这样设计:课文通过写天气、树叶、天空、大雁这些景物,写出秋天来了。由于天气的变化而引起了树叶的变化,大雁的南飞。你知道秋天还有那些特征?秋天是个凉爽的季节,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个收获的季节。你热爱秋天吗?其实呀,大自然的四季都很美丽,不信,你就注意观察吧。这里有意识地注意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使学生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促使思维的活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学语言还包括表扬鼓励,任何一句训斥,都使学生心情压抑、情绪低落、阻碍思维的顺利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精神振奋,便学生整体即使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富于创造的激情和成功的体验,在这种愉快的心态下,极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总之在设计教学思路时,要考虑到学生思维发展过程。
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学是学习的最佳境界。教学中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以主动、活泼、有趣来吸引学生,现在的教学手段为寓教于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录音带、各种图片,特别是多媒体进入了课堂,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到抽象有一个发展过程,应设计一些学生的活动,如做动作理解词语,以话剧形式展示课文,都能极大地调动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设计教学思路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发展,在课堂上,要始终注意学生是否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师要注意信息反馈,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如与学生的眼光交流,可以发现他们情绪和思维的变化。可能出现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教学思路不一致的情况,必要时,可以灵活调整教学思路,以保持学生的积极思维,另外,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紧凑。只有充分利用每一分种,才能加快思维的活动,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