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是我多能干,而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这份简单的开场白,无疑是自谦的。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学士、财政部科研所会计电算化硕士、美国麻省理工工商管理硕士。让人侧目的学历,在她自己眼中,更多的是无心插柳的意味。
如果因为这些背景,就将其臆想成严肃的、乏味的,那么,很快会发现犯的错误有多么离谱。
幽默、豁达、智慧。时时显现在谈话中。
工作上,她有过梦话都按编程方式的执着,生活中’她有细心涂抹彩色指甲油的美丽。
与她交谈的两个小时,像美酒,一品再品后,仍然醇厚得口齿留香,值得回味。
李群梅,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首席财务官。
从工程学士的梦想到会计电算化
“比较热闹。”这是李群梅对自己经历的注释。
李群梅的童年是在“学工学农又学军”的年代度过的,“7岁,已经会收麦子、扬场、喂猪、捡麦穗等。”1977年之后,国家恢复高考,“我不是很笨,所以也上了大学。”
事实上,作为清华附中毕业的她。考上清华大学是意料之中的。当时,刚刚打到四人帮,“科学救国”的口号让众多学生都梦想能成为“居里夫人”和“陈景润”。“我的父母希望我能学习纯工程的学科。自然的,物理系和数学系是我最心仪的学科。”然而,会读书不会考试的她,进入却是“经济管理及数学、计算机技术学院”。作为该院第一届本科生。只有31名学生,这个当时老师比学生多的学院1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前身。
“说来有趣,我们当时对三个主要学科而合成的专业总是觉得心中没底。一位老师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告诉我们:和数学系的学生在一起。就讨论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的学生在一起,就讨论数学原理。”回忆过往,李群梅眼底的笑意加深。“这不仅增加了我们当时的信心,也让我在之后的工作上获益匪浅。说的简单些,就是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去做事情。”
转眼四年飞逝,尽管毕业论文的程序写得相当不错。但是,“不会考试”这个同样的问题又让李群梅烦恼了好一阵子。“本想在清华继续攻读,但在研究生考试中又砸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无缘清华的李群梅进入了财政部科研所攻读会计电算化硕士,杨纪琬、杨周南是其指导老师,她成为他们的第二批弟子。
说到财科所的会计电算化硕士,还有一个小插曲。“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有一天,我母亲拿着院校名单,无意中看到了财政部科研所面向有计算机背景的学生招收会计电算化专业。那时候,对于杨纪琬和杨周南老师,我一无所知。为了保险,母亲让我填报其为第二志愿,因为招生人数是20人。”说实话,当时的李群梅并不愿意和“会计”连在一起。说到会计,“我能想到的就是头戴瓜皮帽、胳膊挂套袖、脸上卡眼镜的模样,我实在没办法将自己和这个形象连在一起。所以,从工程学士的梦想到会计师的现实的转变,这个打击让我委实郁闷了一阵子。
“那是我人生最黯淡的时期,却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在考试中,总是前几名的日子。”那是苦恼与幸福矛盾交织在一起的日子。事实上,没有过多久,李群梅对会计的印象就转变了。
由于在本科时李群梅已经学过计算机知识,以及基础的会计理论。所以,被特批可以旁听“西方会计”课程。“这时,我才真正懂得了会计是什么,我也知道了当时中国还没有的股东权益,债券、股票等等。”渐渐地,李群梅发现,会计就是一种信息系统,是最聪明的发明。
回国,对中国经济有信心
踏踏实实做事,即使小事也要做好。这是李群梅一贯的风格,最初便是如此。
“我是公司里面,是打字最快的人。工作中,很多报告需要打字。我不仅是为自己的项目打字,别人有需要时,亦也不会推脱。”1989年,李群梅在一家公司的海外部担任投资分析员的工作。
此时,公司在美国某地做一个房地产项目。由于种种原因,要临时换一个有财务知识的人。这时候,李群梅的会计背景被提及,加上之前领导对她任劳任怨的印象。于是,在基本无异议的情况下成行。
这并不容易。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是件对普通人异常奢侈的事情。除了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还可以得到很多在当时很难买到的家电等。
这是天上掉馅饼的美国之行。“所以,有时候,并不一定要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只需要勤勉地做自己的份内事。工作态度好,有潜力,领导就会相信你,机会也就自然会来到身边。”李群梅像是总结,更像是对年轻人一份善意的告诫。
这次美国之行,开启了李群梅职场上升的序幕。
之后,美国的项目需要派驻长期懂会计的人员,李群梅自然成为不二人选。
派驻美国,不仅开进了职业的快车道,李群梅还实现了另一个小梦想,那就是在美国和同学会合。“在毕业时,我有三分之二的同学都出国了,要好的朋友也都在美国。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在国内能说知心话的朋友少了很多。能够通过工作,被派美国本土工作是我一直盼望的。”
“我不渴望干什么大事情,但是要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李群梅说,“到了美国,我从手工记账开始。我的第一部账重写了不知多少遍。因为错太多了就要重抄,所以,我前后重写了很多遍。”同时,因为本来计划考美国注册会计师,所以用业余时间上当地大学学习会计课程。“那段过程中,我真正喜欢上会计。我觉得会计是件很美妙的事情,如很多人说,会计是艺术。会计学有着非常完美的体系,作为一种商业语言,会计是简单的也是完美的。会计的每一步都要平衡校验,需要借贷相等。在记录企业财务行为的同时,也留有审核校验的痕迹,其体系本身实际上具有差错纠错功能。”
1993年,李群梅怀孕了。她又做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回国。或许,在很多朋友看来无法理解的举动,在李群梅眼中却是再正常不过的。“首先,我是拿公务护照的外派人员,按照规定应该回国了。再者,我对中国的整体经济有信心。”
“溜”进麻省理工
“我只是运气好,其实自己是特别普通的人,只是因为比我优秀的都出国了。少了些特别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我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细看李群梅的经历,会发现她始终是做“第一人”。上学,无论是清华的经管学院还是财科所的会计电算化,她是第一批或第二批,职场上,她总是从筹备组开始做起。无论是中金公司抑或现今的高华证券。
在她的履历表上,普华永道留下一笔。这也是普华永道刚进入北京的时候。自嘲缺乏语言天分的她是一个大型项目的工作组成员兼或担当翻译。那是人民银行项目,当听说她是杨纪琬先生的学生时,中方对她的加入立即多了几分认可。
如果说,学业,是命运使然,那么,工作经历就是自己的积累了。我很少自己找过工作,都是工作找我,总是被人选中去最好的公司。事实上,口口相传是找工作最有效的方式。
工作到一段时间,充电似乎是必然的。 我是为自己的需要而念书。
“2000年的时候,因为准备ACCA考试,忽然觉得念书很有意思。于是,去看美国的MBA介绍,觉得麻省理工最适合自己的情况。”
开始了一系列的申请。
诸事顺利。
周五晚上传真过去,周六就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于是,李群梅“最幸福最辛苦的日子”,开始了。
每天早晨7点到凌晨2点,一直在处于学习、讨论状态。“如果你半夜12点打电话给同学问功课,不会有人觉得被打扰。”因为,两年的课程压缩到一年。所以,功课的紧张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我这之后再也不怕压力了,压力再大也能应对。”
经过一年高强度的训练,李群梅自觉最大的收获是变得自信。但是,从2001到2002年,拿到MBA的李群梅,却笑称自己找不到工作了。“猎头公司最喜欢我了,以为我能卖个好价钱。事实却是,很少有合适的公司买我,
李群梅有一种让人觉得舒服的幽默和豁达。
除了这些学历,李群梅还有一个让她珍视的专业证书——ACCA。“想让自己长本事,让自己更有底气,真正敢说自己是一个专业的会计人员’所以我要学习,更上一层楼的来提升自己。”做会计一定要有证书,国外的资格证书是一直的目标。于是,李群梅成了几乎是ACCA考场上年龄最大的考生。“有人曾问我,最骄傲的事情是什么。我的答案是“通过ACCA考试。”
自信的路有多长
“自信要从成功的经验去总结。”这是李群梅的大学辅导老师对她讲过的话。
“自卑、害羞、没有任何值得站在人前炫耀的事情”。这些词语听起来和眼前大气开朗的李群梅毫无关系。但是,这却是她形容自己的词语。或者说,那是曾经的她。
达到自信要走很长的路。“不去想失败的教训,而是多从成功的事情中吸收营养。真正自信是在结婚后,先生总是认为我有潜力,推动我向上走。而在麻省理工的读书,以及ACCA的千辛万苦,都让我越来越自信。”
“这让我觉得,女人变老也不是一件坏事。因为我对自己越来越有感觉,感觉舒服,知道自己是谁。”
人生,更多的努力是如何修炼自己。佛家说人生就是课业,一辈子需要不断地做功课,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外在的职位和金钱都不重要,但内在的东西要更好。
“年轻的时候可以尝试不同的东西。任何经历都是有用的,只要有心,经历过的任何东西都是会用的上的。所以,不要认为自己现在的工作是无聊、琐碎。我们都知道当机会来临时要抓住。但是,不要总是想着抬头找机会,而不低头做手边工作。如果总是抬头,即使机会来了,伸出手也抓不住。”
李群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佐证。
“那是我的一个重大教训。”
“刚上大学时,因为清华附中的底子,所以,我的英文很好。英语课被我列为不在意的课程。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那时候,总是缠着老师问:什么时候能出国呀?我的老师这样回答:别问我什么时候能出国,如果让你明天出国,你的英语能行吗?毕业前夕,班上有七个人去考英文,后来才知道,这是为了出国前的准备测试。而我,连参考的资格都没有。”
如果时间能倒流,可以重新选择,李群梅会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呢?
“第一个就是要认真学习几门外语。然后去国际组织工作,比如世贸组织、联合国等。不仅能为人类服务,还会充满成就感。同时,还能周游世界。
或者自己有一技之长,比如,艺术、医生、建筑等,不要做一个早九晚五的工作。自己对自己负责,忙时就忙死,闲时就闲死。
但已然不可能回到20岁,所以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不能更改,现在也挺好的。”
李群梅告诉我们,人生的成功是从了解自己开始。不断的自觉自省,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怎样才能要到,想清楚,然后不和自己较劲。
会计要时时盘点资产。人生也是如此。盘点你自己的资产,将坏账除掉,将增值的增加,评估自己的财产,看清楚资产负债表,然后才能知道让自己人生往什么方向继续发展。做好眼前事。只有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才能成为无可争议的不二人选。
记者手记
忐忑,是采访之前最初的感觉。
但是,两个小时的交谈后,她的魅力折服了同行的三个人。
对生活认真,对工作负责。用自己舒服别人也舒服的方式交谈着,我们无法不将其视为前进的榜样。
对孩子的教育,对下属的开解,对生活的看法,对未来的把握。看着她粉色的指甲油,听她用稍快的语速讲述。让我们跟着她的经历或喜或悲,这真的是让人难忘的采访。
记录下来的变成文字,而生活的色彩板上,描绘的图画是自己决定的。
面对成功,她说“学会计的人没有我懂计算机,学计算机的没有我懂会计。”
面对生活,她说,女人,32到39岁是最好的年龄。而40岁之后,是自己感觉最好的时候。就好像过了狭窄的峡谷,人生一下子宽阔起来。惊涛骇浪成为前尘往事,一马平川是眼前美景。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学士、财政部科研所会计电算化硕士、美国麻省理工工商管理硕士。让人侧目的学历,在她自己眼中,更多的是无心插柳的意味。
如果因为这些背景,就将其臆想成严肃的、乏味的,那么,很快会发现犯的错误有多么离谱。
幽默、豁达、智慧。时时显现在谈话中。
工作上,她有过梦话都按编程方式的执着,生活中’她有细心涂抹彩色指甲油的美丽。
与她交谈的两个小时,像美酒,一品再品后,仍然醇厚得口齿留香,值得回味。
李群梅,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首席财务官。
从工程学士的梦想到会计电算化
“比较热闹。”这是李群梅对自己经历的注释。
李群梅的童年是在“学工学农又学军”的年代度过的,“7岁,已经会收麦子、扬场、喂猪、捡麦穗等。”1977年之后,国家恢复高考,“我不是很笨,所以也上了大学。”
事实上,作为清华附中毕业的她。考上清华大学是意料之中的。当时,刚刚打到四人帮,“科学救国”的口号让众多学生都梦想能成为“居里夫人”和“陈景润”。“我的父母希望我能学习纯工程的学科。自然的,物理系和数学系是我最心仪的学科。”然而,会读书不会考试的她,进入却是“经济管理及数学、计算机技术学院”。作为该院第一届本科生。只有31名学生,这个当时老师比学生多的学院1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前身。
“说来有趣,我们当时对三个主要学科而合成的专业总是觉得心中没底。一位老师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告诉我们:和数学系的学生在一起。就讨论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的学生在一起,就讨论数学原理。”回忆过往,李群梅眼底的笑意加深。“这不仅增加了我们当时的信心,也让我在之后的工作上获益匪浅。说的简单些,就是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去做事情。”
转眼四年飞逝,尽管毕业论文的程序写得相当不错。但是,“不会考试”这个同样的问题又让李群梅烦恼了好一阵子。“本想在清华继续攻读,但在研究生考试中又砸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无缘清华的李群梅进入了财政部科研所攻读会计电算化硕士,杨纪琬、杨周南是其指导老师,她成为他们的第二批弟子。
说到财科所的会计电算化硕士,还有一个小插曲。“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有一天,我母亲拿着院校名单,无意中看到了财政部科研所面向有计算机背景的学生招收会计电算化专业。那时候,对于杨纪琬和杨周南老师,我一无所知。为了保险,母亲让我填报其为第二志愿,因为招生人数是20人。”说实话,当时的李群梅并不愿意和“会计”连在一起。说到会计,“我能想到的就是头戴瓜皮帽、胳膊挂套袖、脸上卡眼镜的模样,我实在没办法将自己和这个形象连在一起。所以,从工程学士的梦想到会计师的现实的转变,这个打击让我委实郁闷了一阵子。
“那是我人生最黯淡的时期,却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在考试中,总是前几名的日子。”那是苦恼与幸福矛盾交织在一起的日子。事实上,没有过多久,李群梅对会计的印象就转变了。
由于在本科时李群梅已经学过计算机知识,以及基础的会计理论。所以,被特批可以旁听“西方会计”课程。“这时,我才真正懂得了会计是什么,我也知道了当时中国还没有的股东权益,债券、股票等等。”渐渐地,李群梅发现,会计就是一种信息系统,是最聪明的发明。
回国,对中国经济有信心
踏踏实实做事,即使小事也要做好。这是李群梅一贯的风格,最初便是如此。
“我是公司里面,是打字最快的人。工作中,很多报告需要打字。我不仅是为自己的项目打字,别人有需要时,亦也不会推脱。”1989年,李群梅在一家公司的海外部担任投资分析员的工作。
此时,公司在美国某地做一个房地产项目。由于种种原因,要临时换一个有财务知识的人。这时候,李群梅的会计背景被提及,加上之前领导对她任劳任怨的印象。于是,在基本无异议的情况下成行。
这并不容易。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是件对普通人异常奢侈的事情。除了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还可以得到很多在当时很难买到的家电等。
这是天上掉馅饼的美国之行。“所以,有时候,并不一定要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只需要勤勉地做自己的份内事。工作态度好,有潜力,领导就会相信你,机会也就自然会来到身边。”李群梅像是总结,更像是对年轻人一份善意的告诫。
这次美国之行,开启了李群梅职场上升的序幕。
之后,美国的项目需要派驻长期懂会计的人员,李群梅自然成为不二人选。
派驻美国,不仅开进了职业的快车道,李群梅还实现了另一个小梦想,那就是在美国和同学会合。“在毕业时,我有三分之二的同学都出国了,要好的朋友也都在美国。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在国内能说知心话的朋友少了很多。能够通过工作,被派美国本土工作是我一直盼望的。”
“我不渴望干什么大事情,但是要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李群梅说,“到了美国,我从手工记账开始。我的第一部账重写了不知多少遍。因为错太多了就要重抄,所以,我前后重写了很多遍。”同时,因为本来计划考美国注册会计师,所以用业余时间上当地大学学习会计课程。“那段过程中,我真正喜欢上会计。我觉得会计是件很美妙的事情,如很多人说,会计是艺术。会计学有着非常完美的体系,作为一种商业语言,会计是简单的也是完美的。会计的每一步都要平衡校验,需要借贷相等。在记录企业财务行为的同时,也留有审核校验的痕迹,其体系本身实际上具有差错纠错功能。”
1993年,李群梅怀孕了。她又做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回国。或许,在很多朋友看来无法理解的举动,在李群梅眼中却是再正常不过的。“首先,我是拿公务护照的外派人员,按照规定应该回国了。再者,我对中国的整体经济有信心。”
“溜”进麻省理工
“我只是运气好,其实自己是特别普通的人,只是因为比我优秀的都出国了。少了些特别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我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细看李群梅的经历,会发现她始终是做“第一人”。上学,无论是清华的经管学院还是财科所的会计电算化,她是第一批或第二批,职场上,她总是从筹备组开始做起。无论是中金公司抑或现今的高华证券。
在她的履历表上,普华永道留下一笔。这也是普华永道刚进入北京的时候。自嘲缺乏语言天分的她是一个大型项目的工作组成员兼或担当翻译。那是人民银行项目,当听说她是杨纪琬先生的学生时,中方对她的加入立即多了几分认可。
如果说,学业,是命运使然,那么,工作经历就是自己的积累了。我很少自己找过工作,都是工作找我,总是被人选中去最好的公司。事实上,口口相传是找工作最有效的方式。
工作到一段时间,充电似乎是必然的。 我是为自己的需要而念书。
“2000年的时候,因为准备ACCA考试,忽然觉得念书很有意思。于是,去看美国的MBA介绍,觉得麻省理工最适合自己的情况。”
开始了一系列的申请。
诸事顺利。
周五晚上传真过去,周六就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于是,李群梅“最幸福最辛苦的日子”,开始了。
每天早晨7点到凌晨2点,一直在处于学习、讨论状态。“如果你半夜12点打电话给同学问功课,不会有人觉得被打扰。”因为,两年的课程压缩到一年。所以,功课的紧张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我这之后再也不怕压力了,压力再大也能应对。”
经过一年高强度的训练,李群梅自觉最大的收获是变得自信。但是,从2001到2002年,拿到MBA的李群梅,却笑称自己找不到工作了。“猎头公司最喜欢我了,以为我能卖个好价钱。事实却是,很少有合适的公司买我,
李群梅有一种让人觉得舒服的幽默和豁达。
除了这些学历,李群梅还有一个让她珍视的专业证书——ACCA。“想让自己长本事,让自己更有底气,真正敢说自己是一个专业的会计人员’所以我要学习,更上一层楼的来提升自己。”做会计一定要有证书,国外的资格证书是一直的目标。于是,李群梅成了几乎是ACCA考场上年龄最大的考生。“有人曾问我,最骄傲的事情是什么。我的答案是“通过ACCA考试。”
自信的路有多长
“自信要从成功的经验去总结。”这是李群梅的大学辅导老师对她讲过的话。
“自卑、害羞、没有任何值得站在人前炫耀的事情”。这些词语听起来和眼前大气开朗的李群梅毫无关系。但是,这却是她形容自己的词语。或者说,那是曾经的她。
达到自信要走很长的路。“不去想失败的教训,而是多从成功的事情中吸收营养。真正自信是在结婚后,先生总是认为我有潜力,推动我向上走。而在麻省理工的读书,以及ACCA的千辛万苦,都让我越来越自信。”
“这让我觉得,女人变老也不是一件坏事。因为我对自己越来越有感觉,感觉舒服,知道自己是谁。”
人生,更多的努力是如何修炼自己。佛家说人生就是课业,一辈子需要不断地做功课,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外在的职位和金钱都不重要,但内在的东西要更好。
“年轻的时候可以尝试不同的东西。任何经历都是有用的,只要有心,经历过的任何东西都是会用的上的。所以,不要认为自己现在的工作是无聊、琐碎。我们都知道当机会来临时要抓住。但是,不要总是想着抬头找机会,而不低头做手边工作。如果总是抬头,即使机会来了,伸出手也抓不住。”
李群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佐证。
“那是我的一个重大教训。”
“刚上大学时,因为清华附中的底子,所以,我的英文很好。英语课被我列为不在意的课程。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那时候,总是缠着老师问:什么时候能出国呀?我的老师这样回答:别问我什么时候能出国,如果让你明天出国,你的英语能行吗?毕业前夕,班上有七个人去考英文,后来才知道,这是为了出国前的准备测试。而我,连参考的资格都没有。”
如果时间能倒流,可以重新选择,李群梅会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呢?
“第一个就是要认真学习几门外语。然后去国际组织工作,比如世贸组织、联合国等。不仅能为人类服务,还会充满成就感。同时,还能周游世界。
或者自己有一技之长,比如,艺术、医生、建筑等,不要做一个早九晚五的工作。自己对自己负责,忙时就忙死,闲时就闲死。
但已然不可能回到20岁,所以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不能更改,现在也挺好的。”
李群梅告诉我们,人生的成功是从了解自己开始。不断的自觉自省,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怎样才能要到,想清楚,然后不和自己较劲。
会计要时时盘点资产。人生也是如此。盘点你自己的资产,将坏账除掉,将增值的增加,评估自己的财产,看清楚资产负债表,然后才能知道让自己人生往什么方向继续发展。做好眼前事。只有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才能成为无可争议的不二人选。
记者手记
忐忑,是采访之前最初的感觉。
但是,两个小时的交谈后,她的魅力折服了同行的三个人。
对生活认真,对工作负责。用自己舒服别人也舒服的方式交谈着,我们无法不将其视为前进的榜样。
对孩子的教育,对下属的开解,对生活的看法,对未来的把握。看着她粉色的指甲油,听她用稍快的语速讲述。让我们跟着她的经历或喜或悲,这真的是让人难忘的采访。
记录下来的变成文字,而生活的色彩板上,描绘的图画是自己决定的。
面对成功,她说“学会计的人没有我懂计算机,学计算机的没有我懂会计。”
面对生活,她说,女人,32到39岁是最好的年龄。而40岁之后,是自己感觉最好的时候。就好像过了狭窄的峡谷,人生一下子宽阔起来。惊涛骇浪成为前尘往事,一马平川是眼前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