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现行的《新课标》标准明确提出,进行高中教育的化学课程讲解时,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实践水平,引导学生开创出新的思路。针对高中学校的化学课,教师要注意到对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增加教师跟学生间的学术沟通,努力对高效学习的新方法进行探索,贯彻落实现行新课标政策。只有这样才可以促使广大学生群体在进行一系列实践活动时做到跟周围人的充分交流,从而增加其集体意识与动手能力。科学探究式的化学课堂形式就是达到这些教学指标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 科学探究;新课标;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01
科学探究模式包括以下主要步骤: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构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下面以“手持技术测定反映催化剂,浓度等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为例,剖析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及领略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课本中呈现的过氧化氢溶液在加热条件下产生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以及加入二氧化锰产生氧气的反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温度、催化剂影响反应速率,引出问题“除了温度、催化剂,还有那些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继而引出今天的课题——催化剂,浓度等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问题情境的营造重点在于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而带入这一情境的重要前提就是为情境设置一个疑问。将一个学生并不知道的问题抛给他们,由于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对这个实验充满了好奇心,为了探索出来这一问题的答案,学生必然会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进行思考,这就会使他们充分地融入老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之中。)
二、提出问题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回答:催化剂,浓度等会影响反应速率。趁热打铁,抛出问题:该如何观察产生氧气的快慢呢?能否定量地来描述产生气体的快慢?
由此向学生介绍一项新技术——手持技术。可采用手持技术来学习催化剂、浓度等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向学生介绍本次实验目的、原理,仪器和用品。
(设置疑问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师要清晰地表达出需要学生进行探索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思考论证,激起同学的研究积极性。)
三、构想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学生得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不同种类的催化剂对同一反应的速率影响是相同的。
猜想二:不同种类的催化剂对同一反应的速率影响是不相同的。
猜想三: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对化学反应的速率有影响。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本身掌握的其他知识来对此次实验的结果进行假设。这个假设一般都是由对各个类似实验的比对与归纳得出的,其中间发展阶段一般是由演绎推理的方法解释的。学生对实验的假设是思维综合探索的一个过程,这对于学生思考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意义。)
四、设计方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小组派代表讲解各组的实验方案,根据学生提出的设计方案,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化学课堂科学探究模式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项目进行诸多假设,然后帮助学生总结出可能性较高的猜想,最后为验证猜想进行实验过程的设计,也就是制定实验步骤。这些需要设计的方面主要有:进行实验探索的项目,完善实验的设备与数据支持,进行实验的程序,整合理论结果等。整个计划的设计框架是学生设置的,教师则负责在这一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填充。制定实验步骤时,教师需要时刻注意自己对学生的态度,尽量地去肯定学生的观点,不要批评甚至讽刺,要让他们对自己的想法有自信。)
五、实验验证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每一组都有相应的探究任务,分别完成不同催化剂、不同浓度的实验。第1和第2小组做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实验,第3和第4小组做马铃薯催化不同浓度过氧化氢的实验。教师在一旁观察学生实验,并适时的给予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最后将采集的数据导入电脑,得到反应前后压力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再取直线部分进行线性拟合,得出分解反應的动力学方程,通过分析斜率的变化进而得出结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实验验证阶段,要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精神。在这一阶段,由于学生急于知道预测的结果,在实验操作上可能出错,教师应当予以及时的纠正和引导。)
六、得出结论
实验结束后,组织小组成员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验结果及得到的结论进行交流与总结,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最后由教师来总结并行形成结论。
(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促进同学们将其获取的各类知识综合起来进行分析,起到梳理他们知识网络的作用。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得到知识的升华,通过实验的现象找到产生这种现象的本质。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积极引领学生整合各类数据材料,找到新的疑问,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寻找本质规律,进而完成对实验的总结。)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近期我国广泛进行新课改的前提下,科学探究模式逐步深入化学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还能够促进学生创新与思考能力的全面发展。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一定会得被广泛使用并且更加完善。
【关键词】 科学探究;新课标;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01
科学探究模式包括以下主要步骤: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构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下面以“手持技术测定反映催化剂,浓度等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为例,剖析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及领略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课本中呈现的过氧化氢溶液在加热条件下产生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以及加入二氧化锰产生氧气的反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温度、催化剂影响反应速率,引出问题“除了温度、催化剂,还有那些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继而引出今天的课题——催化剂,浓度等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问题情境的营造重点在于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而带入这一情境的重要前提就是为情境设置一个疑问。将一个学生并不知道的问题抛给他们,由于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对这个实验充满了好奇心,为了探索出来这一问题的答案,学生必然会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进行思考,这就会使他们充分地融入老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之中。)
二、提出问题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回答:催化剂,浓度等会影响反应速率。趁热打铁,抛出问题:该如何观察产生氧气的快慢呢?能否定量地来描述产生气体的快慢?
由此向学生介绍一项新技术——手持技术。可采用手持技术来学习催化剂、浓度等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向学生介绍本次实验目的、原理,仪器和用品。
(设置疑问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师要清晰地表达出需要学生进行探索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思考论证,激起同学的研究积极性。)
三、构想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学生得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不同种类的催化剂对同一反应的速率影响是相同的。
猜想二:不同种类的催化剂对同一反应的速率影响是不相同的。
猜想三: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对化学反应的速率有影响。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本身掌握的其他知识来对此次实验的结果进行假设。这个假设一般都是由对各个类似实验的比对与归纳得出的,其中间发展阶段一般是由演绎推理的方法解释的。学生对实验的假设是思维综合探索的一个过程,这对于学生思考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意义。)
四、设计方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小组派代表讲解各组的实验方案,根据学生提出的设计方案,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化学课堂科学探究模式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项目进行诸多假设,然后帮助学生总结出可能性较高的猜想,最后为验证猜想进行实验过程的设计,也就是制定实验步骤。这些需要设计的方面主要有:进行实验探索的项目,完善实验的设备与数据支持,进行实验的程序,整合理论结果等。整个计划的设计框架是学生设置的,教师则负责在这一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填充。制定实验步骤时,教师需要时刻注意自己对学生的态度,尽量地去肯定学生的观点,不要批评甚至讽刺,要让他们对自己的想法有自信。)
五、实验验证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每一组都有相应的探究任务,分别完成不同催化剂、不同浓度的实验。第1和第2小组做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实验,第3和第4小组做马铃薯催化不同浓度过氧化氢的实验。教师在一旁观察学生实验,并适时的给予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最后将采集的数据导入电脑,得到反应前后压力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再取直线部分进行线性拟合,得出分解反應的动力学方程,通过分析斜率的变化进而得出结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实验验证阶段,要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精神。在这一阶段,由于学生急于知道预测的结果,在实验操作上可能出错,教师应当予以及时的纠正和引导。)
六、得出结论
实验结束后,组织小组成员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验结果及得到的结论进行交流与总结,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最后由教师来总结并行形成结论。
(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促进同学们将其获取的各类知识综合起来进行分析,起到梳理他们知识网络的作用。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得到知识的升华,通过实验的现象找到产生这种现象的本质。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积极引领学生整合各类数据材料,找到新的疑问,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寻找本质规律,进而完成对实验的总结。)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近期我国广泛进行新课改的前提下,科学探究模式逐步深入化学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还能够促进学生创新与思考能力的全面发展。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一定会得被广泛使用并且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