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点聚焦:胰岛素自问世以来,挽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然而在其推广的道路上,至今还面临着重重困难。这些困难就像一只只“拦路虎”,令许多将要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望而却步,也使不少已经开始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朋友中途脱逃。难道这些“拦路虎”真那么可怕吗?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具体原因,妥善解决,扫除障碍。
一号“拦路虎”:疼痛
从未注射过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可能一看到又尖又细的针头,心里就发憷。但你如果询问一下注射过胰岛素的病友,他们会告诉你:注射胰岛素的疼痛感非常轻微,甚至还不如蚊子叮得那一下。
由于胰岛素针比其他注射针纤细得多,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其疼痛感比注射其他药物或疫苗接种要轻微得多。一般而言,胰岛素腹部皮下注射,疼痛感最轻,且吸收稳定、注射方便。
二号“拦路虎”:低血糖
低血糖的确很可怕,尤其是无症状性低血糖,有可能在毫无前兆的情况下直接导致患者昏迷。不过这不能怪胰岛素,责任很大程度上要归到使用者这一方,比如,胰岛素注射剂量过大,注射后没及时进餐或吃得太少,运动量增加但没及时加餐……事实上,如果处理好以上问题,低血糖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患者一定要遵守医嘱,不可自行用药。此外,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学会识别和处理低血糖,平时身边要常备一些含糖小食品或饮料,以备不时之需。
三号“拦路虎”:体重增加
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连续使用胰岛素一段时间后,血糖得到控制,自己的体重常有所增加,多数患者把责任全算到胰岛素头上,甚至因此而停用胰岛素。对此,我们应该具有清醒的认识。诚然,在应用胰岛素使血糖获得控制后,随尿流失的葡萄糖减少了,这等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热量损耗,导致一定程度的体重增加是可以理解的。应用胰岛素后的体重增加,一般可以通过联合用药(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饮食控制、增加运动等方式来控制,因此患者朋友不必对此多虑。
四号“拦路虎”:胰岛素抗体
以前某些糖尿病患者在应用动物胰岛素治疗数月后,体内可产生胰岛素抗体,使胰岛素活性下降而影响疗效,并导致胰岛素用量逐渐增加。究其根源,可能是由于动物胰岛素与人胰岛素不完全一样,存在一定的免疫原性,解决办法是换用人胰岛素。
五号“拦路虎”:水肿
水肿多发生在胰岛素治疗的初期,多见于面部,也有少数患者出现在四肢等部位,这大概与胰岛素促进肾小管重吸收钠有关,称为“胰岛素胜水肿”。这种水肿大多并不严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般会在数日内(最长不超过1个月)逐渐自行消退。其处理方法主要是低盐饮食,水肿严重者可酌情口服利尿剂(如安体舒通)。
六号“拦路虎”:屈光不正
屈光不正多出现于开始用胰岛素治疗后不久,由于血糖迅速下降,引起眼晶状体、玻璃体渗透压改变,晶状体内水分外溢致使屈光率下降,视物模糊,一般2~4周自愈。
七号“拦路虎”:胰岛素过敏
胰岛素引起过敏反应者并不多见,而且多发生于使用动物胰岛素的患者,可能与胰岛素本身或制剂中的杂质蛋白有关,由于人胰岛素的杂质蛋白含量极低,故后者引起过敏反应可能性较小。过敏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的皮肤瘙痒、红斑、皮疹及皮下硬结等。处理方法:①改用高纯度的人胰岛素;②经常变换注射部位;③酌情应用抗过敏药。
八号“拦路虎”:皮肤感染
糖尿病患者皮肤出现感染有多方面的原因:①糖尿病患者组织含糖量高,这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温床”;②不注意皮肤卫生,注射时不注意无菌操作,使得细菌更易于侵入机体;③糖尿病患者抵抗力和恢复能力都较差,使得感染容易进一步扩散。由此可见,控制血糖是预防感染的根本,只要注意皮肤卫生和注射过程的无菌操作完全可以避免皮肤感染的发生。
一号“拦路虎”:疼痛
从未注射过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可能一看到又尖又细的针头,心里就发憷。但你如果询问一下注射过胰岛素的病友,他们会告诉你:注射胰岛素的疼痛感非常轻微,甚至还不如蚊子叮得那一下。
由于胰岛素针比其他注射针纤细得多,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其疼痛感比注射其他药物或疫苗接种要轻微得多。一般而言,胰岛素腹部皮下注射,疼痛感最轻,且吸收稳定、注射方便。
二号“拦路虎”:低血糖
低血糖的确很可怕,尤其是无症状性低血糖,有可能在毫无前兆的情况下直接导致患者昏迷。不过这不能怪胰岛素,责任很大程度上要归到使用者这一方,比如,胰岛素注射剂量过大,注射后没及时进餐或吃得太少,运动量增加但没及时加餐……事实上,如果处理好以上问题,低血糖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患者一定要遵守医嘱,不可自行用药。此外,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学会识别和处理低血糖,平时身边要常备一些含糖小食品或饮料,以备不时之需。
三号“拦路虎”:体重增加
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连续使用胰岛素一段时间后,血糖得到控制,自己的体重常有所增加,多数患者把责任全算到胰岛素头上,甚至因此而停用胰岛素。对此,我们应该具有清醒的认识。诚然,在应用胰岛素使血糖获得控制后,随尿流失的葡萄糖减少了,这等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热量损耗,导致一定程度的体重增加是可以理解的。应用胰岛素后的体重增加,一般可以通过联合用药(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饮食控制、增加运动等方式来控制,因此患者朋友不必对此多虑。
四号“拦路虎”:胰岛素抗体
以前某些糖尿病患者在应用动物胰岛素治疗数月后,体内可产生胰岛素抗体,使胰岛素活性下降而影响疗效,并导致胰岛素用量逐渐增加。究其根源,可能是由于动物胰岛素与人胰岛素不完全一样,存在一定的免疫原性,解决办法是换用人胰岛素。
五号“拦路虎”:水肿
水肿多发生在胰岛素治疗的初期,多见于面部,也有少数患者出现在四肢等部位,这大概与胰岛素促进肾小管重吸收钠有关,称为“胰岛素胜水肿”。这种水肿大多并不严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般会在数日内(最长不超过1个月)逐渐自行消退。其处理方法主要是低盐饮食,水肿严重者可酌情口服利尿剂(如安体舒通)。
六号“拦路虎”:屈光不正
屈光不正多出现于开始用胰岛素治疗后不久,由于血糖迅速下降,引起眼晶状体、玻璃体渗透压改变,晶状体内水分外溢致使屈光率下降,视物模糊,一般2~4周自愈。
七号“拦路虎”:胰岛素过敏
胰岛素引起过敏反应者并不多见,而且多发生于使用动物胰岛素的患者,可能与胰岛素本身或制剂中的杂质蛋白有关,由于人胰岛素的杂质蛋白含量极低,故后者引起过敏反应可能性较小。过敏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的皮肤瘙痒、红斑、皮疹及皮下硬结等。处理方法:①改用高纯度的人胰岛素;②经常变换注射部位;③酌情应用抗过敏药。
八号“拦路虎”:皮肤感染
糖尿病患者皮肤出现感染有多方面的原因:①糖尿病患者组织含糖量高,这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温床”;②不注意皮肤卫生,注射时不注意无菌操作,使得细菌更易于侵入机体;③糖尿病患者抵抗力和恢复能力都较差,使得感染容易进一步扩散。由此可见,控制血糖是预防感染的根本,只要注意皮肤卫生和注射过程的无菌操作完全可以避免皮肤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