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即内容与形式的问题。但作文教学现状是,大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学生“怎样写”上,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照应、开头结尾等详讲、细讲,对于“写什么”却是蜻蜓点水,甚至视而不见。因此,效果难尽人意。调查表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普遍存在写作兴趣不大,题材失真、平淡,思维缺乏全面性和深刻性等问题。作文教学在全面施行素质教育中失却了它应有
的地位和作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试想,教师不把注意力集中在引导学生如何找米、积米上,而是大讲特讲如何选料、配料、掌握火候、讲究色香味等,这如何能造就“巧妇”?
下面,本人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对作文教学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注重情感培养,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具有信号、动力和移情功能,它能使人的注意、感知、思维倾向于某一对象,促其智能更好的发挥。写作的整个过程,始终都是在作者情感的支配下进行,都饱含着作者的自我思想——作家创作是这样,学生作文也无出其外。正由于情感在学生的写作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所以,教师应该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写作情感的培养。
(一)运用“期望心理”,增强学生写作信心和写作情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报以希望,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常会如教师所愿取得进步。我经常鼓励学生,只要认真写,自己的文章就有可能变成铅字,发表在报纸上。我还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如编辑优秀作文集,在班上传阅或选送校文学社发表。这样的期望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诱发其写作情感,因而往往能成为现实。
(二)激发学生的作文情趣。学生怕作文,其中一个原因也是觉得无情趣可言。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重要的一环,就是诱导和激发学生的作文情趣。学生的作文情趣,来自火热而丰富多彩的生活。首先,就学生本身而言,他们是一群丰富多彩的复杂主体,教师在写作指导时,应面向他们的生活、思想、认识、情感、志趣以及知识实际,侧重于他们个性特点的开发和培养。在命题时,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将写作和张扬
个性,表现自己联系起来。其次,生活是写作的活水之源。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万花筒般的社会,让他们关注社会、思考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增智广识,提高洞察力、判断力和思维能力。因此,我在命题时,不时会穿插一些如地球生存、自然生态、战争与和平等热点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收看各种有益身心的电视节目,阅读各种格调高雅的报纸杂志,进行各种形式的写作训练。这样,不断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写作仓库,解决了无话可说的问题,学生在持续不断的练笔中体会到了生活的多姿多彩,从而领悟到了美妙的作文情趣,无形中提高了写作的兴趣。
(三)发挥群体效应,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的批改和讲评过程,实际上是师生心灵沟通、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师的工作越细致,感情投入越多,学生收获就越大,就越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当然,前提是要求学生认真体会教师的评语)。原则上,教师应多赞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训斥,善于并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论大
小),热情地加以褒扬。特别是对差生,即使是微小的进步,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和鼓励,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使之看到希望和信心。古人云:“数子之过,不如奖子之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时,所用的评语应多为商量的口吻。我在具体的作文评改过程中,除了注重教师点评工作外,还利用学生好强好胜的心理及群体相互竞争、共同进步的效应,进行教师参与式的集体批改。我充分利用班级自编的优秀作文选(这本作文选收录的不仅有写得最好的文章,还有一些有特色的或有进步的文章),略加评语,然后在班上传阅。在传阅的过程中,看的人不但受到启发,而且也会发现某些问题,并付诸言语(教师要强调善意的批评,共同进步)。文章被收录其内的学生,欣喜之余自然也不会忘记同学的批评。在赞扬与批评双重力量的作用下,影响必然是积极的。另外,讲评作文时,我并不急于先讲,而是把作文本发下,用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传阅,自由讨论,然后发言,最后进行分析和补充。这种集体批改作文的方式,不但构筑了师生间相互沟通的桥梁,而且让生生间得到了心与心的交流,从而形成了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交汇,气氛和谐的情感场,大大激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思维训练中提倡写作个性写作的过程是写作主体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联
想和想象等思维能力得以表现的过程,是写作主体个性品质张扬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大凡创造型人才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个性虽不属于智力和思维,但它与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形成有极密切的关系。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事业心,思想保守,缺乏主见的人会有什么发明创造。同样的道理,一个思想平庸,没有个性的学生,即使他的语言功底再好,也难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在思想认识和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倡写作个性。
(一)首先,在思想认识上,师生都要更新观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身要有创造力,乐观大方,不墨守成规,能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的班级气氛;尊重学生个性,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超越教师,勇于创造,具有与学生共勉的态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具有激发学生的创造渴望的教学艺术。就学生这方面而言,要树立创新意识、创造观念。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离开创造,生命就失去了价值。尤其是新世纪,更需要具有创造精神和旺盛创造力的新一代,而语文学习中的作文训练,最能体现人的创新意识,发展人的创造力。因此,在平常的写作中,应鼓励学生打破陈规,大胆创新,努力培养和发展自
己的创造力及写作个性。
(二)读写结合,语言与思维同步训练。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的表达能力在相当程度上体现着思维能力。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写作能力,而写作能力的高低又体现了作者的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运用能力。写作技巧高,但语言功夫不过关,不会写出好文章;语言表达能力不错,但不善于思考、分析问题,思维有局限,也同样写不出优秀的篇章。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加强训练,作文教学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学生进行语言思维的训练,内容上要强调语文知识的内在规律,学生能够运用字词写成文章,表达思想。这就需要过好语言关,掌握好语言工具。思维训练,强调的是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过程的训练。文章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是思维条理性的表现。语言和思维是写作的要素,而书本是写作的依据,生活则是写作的源泉。因此,语言和思维同步
训练,就必须联系书本阅读进行写作训练,努力发挥课文作为范文的作用,从中获取知识,学习写作技巧,学习作者的思路。其中,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作为主攻方向,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此外,训练要有广阔性,不要只囿于小课堂,而是走进生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三)激发求异思维。求异思维不受旧观念束缚,积极突破常规,标新立异,表现出积极探索的创造性。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入手,提炼观点,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训练课题。如针对学生迷恋武侠、言情小说,不分时间、场合,嗜读成瘾,严重影响学习的现状,以《开卷未必有益》为题,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认识、谈感受、谈危害,“反弹琵琶”,翻新旧说,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可引导学生运用全面观、历史观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如“这山望着那山高”,本来含有贬义,指责那些见异思迁、朝三暮四的人。有一位学生却从新的角度质疑:难道“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对吗?人类不就是在不满足后不断攀登而进步的吗?于是,他以《把眼光投向高山》为题写了一篇议论文,文中对此话题赋予了新鲜感,赞扬不断进取的精神,并以鲁迅弃医从文、冯骥才弃球从文为例,论证自己的观点,文章体现了时代性和新意。由此可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可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提高,思辨能力得到锻炼,逐渐凸显个性。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标新立异要把握好尺度,必须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不能因“新”、因“异”而影响和淡薄了思想道德的教育。
(四)注重培养创造性形象思维。创造性形象思维是以形象思维的方式进行创造的一种思维。无论是典型人物还是意境,都不是对现实的单纯临摹和再现,而是生活的真实经过想象和虚构后创造出来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形象,它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它是完全凭借想象的一种创造,是创造性形象思维的产物。尽管普通中学开设的语文课并不是以培养文学家为目的,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学语文学科应该担当起培养学生文学写作能力的重担。从理论上说,中学阶段进行文学写作能力的培养,即注重创造性形象思维的培养是必要也是可能的。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形象思维,首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多做审美性观察。因为审美性观察既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形象思维的基础,也是激发学生文学写作欲望、获得写作材料源泉的需要。不过,在审美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形象思维,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教会学生带着情感观察;二是在观察中要展开联想和想象。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创造想象。这就要利用课本中的佳作,结合文学写作教给学生一些想象的方法,深入浅出分步进行。再次,要重视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具体操作是:在阅读教学中,尽量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善于运用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情理交融的方法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在观察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态度审美化,将情感倾注于审美对象,使之在体验中得到陶冶和升华;最后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文学写作实践培育自己的情感。这样,欣赏中的情感体验、观察中的情感体验、写作中的情感体验,经过这一系列的情感体验后,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形象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总之,中学作文教学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但相信只要教师注入情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科学训练,一定会获得成功。
(责任编辑刘宇帆)
的地位和作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试想,教师不把注意力集中在引导学生如何找米、积米上,而是大讲特讲如何选料、配料、掌握火候、讲究色香味等,这如何能造就“巧妇”?
下面,本人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对作文教学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注重情感培养,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具有信号、动力和移情功能,它能使人的注意、感知、思维倾向于某一对象,促其智能更好的发挥。写作的整个过程,始终都是在作者情感的支配下进行,都饱含着作者的自我思想——作家创作是这样,学生作文也无出其外。正由于情感在学生的写作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所以,教师应该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写作情感的培养。
(一)运用“期望心理”,增强学生写作信心和写作情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报以希望,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常会如教师所愿取得进步。我经常鼓励学生,只要认真写,自己的文章就有可能变成铅字,发表在报纸上。我还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如编辑优秀作文集,在班上传阅或选送校文学社发表。这样的期望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诱发其写作情感,因而往往能成为现实。
(二)激发学生的作文情趣。学生怕作文,其中一个原因也是觉得无情趣可言。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重要的一环,就是诱导和激发学生的作文情趣。学生的作文情趣,来自火热而丰富多彩的生活。首先,就学生本身而言,他们是一群丰富多彩的复杂主体,教师在写作指导时,应面向他们的生活、思想、认识、情感、志趣以及知识实际,侧重于他们个性特点的开发和培养。在命题时,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将写作和张扬
个性,表现自己联系起来。其次,生活是写作的活水之源。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万花筒般的社会,让他们关注社会、思考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增智广识,提高洞察力、判断力和思维能力。因此,我在命题时,不时会穿插一些如地球生存、自然生态、战争与和平等热点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收看各种有益身心的电视节目,阅读各种格调高雅的报纸杂志,进行各种形式的写作训练。这样,不断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写作仓库,解决了无话可说的问题,学生在持续不断的练笔中体会到了生活的多姿多彩,从而领悟到了美妙的作文情趣,无形中提高了写作的兴趣。
(三)发挥群体效应,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的批改和讲评过程,实际上是师生心灵沟通、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师的工作越细致,感情投入越多,学生收获就越大,就越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当然,前提是要求学生认真体会教师的评语)。原则上,教师应多赞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训斥,善于并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论大
小),热情地加以褒扬。特别是对差生,即使是微小的进步,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和鼓励,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使之看到希望和信心。古人云:“数子之过,不如奖子之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时,所用的评语应多为商量的口吻。我在具体的作文评改过程中,除了注重教师点评工作外,还利用学生好强好胜的心理及群体相互竞争、共同进步的效应,进行教师参与式的集体批改。我充分利用班级自编的优秀作文选(这本作文选收录的不仅有写得最好的文章,还有一些有特色的或有进步的文章),略加评语,然后在班上传阅。在传阅的过程中,看的人不但受到启发,而且也会发现某些问题,并付诸言语(教师要强调善意的批评,共同进步)。文章被收录其内的学生,欣喜之余自然也不会忘记同学的批评。在赞扬与批评双重力量的作用下,影响必然是积极的。另外,讲评作文时,我并不急于先讲,而是把作文本发下,用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传阅,自由讨论,然后发言,最后进行分析和补充。这种集体批改作文的方式,不但构筑了师生间相互沟通的桥梁,而且让生生间得到了心与心的交流,从而形成了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交汇,气氛和谐的情感场,大大激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思维训练中提倡写作个性写作的过程是写作主体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联
想和想象等思维能力得以表现的过程,是写作主体个性品质张扬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大凡创造型人才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个性虽不属于智力和思维,但它与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形成有极密切的关系。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事业心,思想保守,缺乏主见的人会有什么发明创造。同样的道理,一个思想平庸,没有个性的学生,即使他的语言功底再好,也难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在思想认识和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倡写作个性。
(一)首先,在思想认识上,师生都要更新观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身要有创造力,乐观大方,不墨守成规,能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的班级气氛;尊重学生个性,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超越教师,勇于创造,具有与学生共勉的态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具有激发学生的创造渴望的教学艺术。就学生这方面而言,要树立创新意识、创造观念。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离开创造,生命就失去了价值。尤其是新世纪,更需要具有创造精神和旺盛创造力的新一代,而语文学习中的作文训练,最能体现人的创新意识,发展人的创造力。因此,在平常的写作中,应鼓励学生打破陈规,大胆创新,努力培养和发展自
己的创造力及写作个性。
(二)读写结合,语言与思维同步训练。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的表达能力在相当程度上体现着思维能力。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写作能力,而写作能力的高低又体现了作者的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运用能力。写作技巧高,但语言功夫不过关,不会写出好文章;语言表达能力不错,但不善于思考、分析问题,思维有局限,也同样写不出优秀的篇章。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加强训练,作文教学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学生进行语言思维的训练,内容上要强调语文知识的内在规律,学生能够运用字词写成文章,表达思想。这就需要过好语言关,掌握好语言工具。思维训练,强调的是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过程的训练。文章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是思维条理性的表现。语言和思维是写作的要素,而书本是写作的依据,生活则是写作的源泉。因此,语言和思维同步
训练,就必须联系书本阅读进行写作训练,努力发挥课文作为范文的作用,从中获取知识,学习写作技巧,学习作者的思路。其中,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作为主攻方向,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此外,训练要有广阔性,不要只囿于小课堂,而是走进生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三)激发求异思维。求异思维不受旧观念束缚,积极突破常规,标新立异,表现出积极探索的创造性。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入手,提炼观点,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训练课题。如针对学生迷恋武侠、言情小说,不分时间、场合,嗜读成瘾,严重影响学习的现状,以《开卷未必有益》为题,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认识、谈感受、谈危害,“反弹琵琶”,翻新旧说,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可引导学生运用全面观、历史观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如“这山望着那山高”,本来含有贬义,指责那些见异思迁、朝三暮四的人。有一位学生却从新的角度质疑:难道“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对吗?人类不就是在不满足后不断攀登而进步的吗?于是,他以《把眼光投向高山》为题写了一篇议论文,文中对此话题赋予了新鲜感,赞扬不断进取的精神,并以鲁迅弃医从文、冯骥才弃球从文为例,论证自己的观点,文章体现了时代性和新意。由此可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可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提高,思辨能力得到锻炼,逐渐凸显个性。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标新立异要把握好尺度,必须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不能因“新”、因“异”而影响和淡薄了思想道德的教育。
(四)注重培养创造性形象思维。创造性形象思维是以形象思维的方式进行创造的一种思维。无论是典型人物还是意境,都不是对现实的单纯临摹和再现,而是生活的真实经过想象和虚构后创造出来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形象,它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它是完全凭借想象的一种创造,是创造性形象思维的产物。尽管普通中学开设的语文课并不是以培养文学家为目的,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学语文学科应该担当起培养学生文学写作能力的重担。从理论上说,中学阶段进行文学写作能力的培养,即注重创造性形象思维的培养是必要也是可能的。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形象思维,首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多做审美性观察。因为审美性观察既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形象思维的基础,也是激发学生文学写作欲望、获得写作材料源泉的需要。不过,在审美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形象思维,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教会学生带着情感观察;二是在观察中要展开联想和想象。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创造想象。这就要利用课本中的佳作,结合文学写作教给学生一些想象的方法,深入浅出分步进行。再次,要重视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具体操作是:在阅读教学中,尽量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善于运用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情理交融的方法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在观察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态度审美化,将情感倾注于审美对象,使之在体验中得到陶冶和升华;最后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文学写作实践培育自己的情感。这样,欣赏中的情感体验、观察中的情感体验、写作中的情感体验,经过这一系列的情感体验后,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形象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总之,中学作文教学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但相信只要教师注入情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科学训练,一定会获得成功。
(责任编辑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