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原则,孩子才能懂规则

来源 :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gyh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一个视频让大家后怕不已。
   光线昏暗的夜里,一名三四岁的男童双手抓住方向盘,先是向左急打,在快要撞上两名行人前,又将方向盘快速向右移动。车子晃晃悠悠在路上蛇行着,看着就惊险。
   然而,其父母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的危险性。
   孩子的爸爸说,他自己也坐在驾驶座上,控制着刹车油门,强调车速不快,而且整个过程只持续了不到一分钟。孩子的母亲则在朋友圈发视频炫耀,配文曰:驾驶技术不错,就是注意力不集中。
   为什么会让孩子开车上路?
   竟然是因为儿子路上哭闹,于是爸爸试图通过以这种方式安抚孩子的情绪。
   孩子的情绪是安抚好了,网友却被激怒了!
   “这种行为简直是放任纵容,是对他人生命的漠视。”
   “完全不拿生命当回事,罚200扣两分,罚得太轻了。”
   更有网友担心地指出:“父母这么没有规则意识,难以想象孩子长大后会怎么样……”
   当父母漠视规则,带着孩子挑战底线的时候,我们除了愤怒这些父母的“熊”,也会忧心那些孩子。
   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深、影响最大的人。只有父母先坚守原则,才能养出有规则的孩子。
   有一个“美国父亲超市教孩子道歉”的案例曾刷爆朋友圈。
   名叫珍妮的小女孩不知什么原因不高兴,于是就把脾气发到了姐姐身上。她故意打掉了姐姐手上的东西,把姐姐吓了一跳。父亲要求珍妮向姐姐道歉,珍妮却耍赖拒不道歉,并且强调自己不是故意的,只是不小心而已。
   父亲不为所动,对孩子说:“不管你是不是故意的,你都必须得道歉。”
   不管是珍妮地上撒泼打滚,还是姐姐退让说算了不要道歉了,父亲坚持认为,珍妮做错事情,不管对方要不要,道歉就是基本的原则。
   在父亲温柔的坚持和耐心的引导下,珍妮最后终于说出了那个困难的“sorry”,她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父亲对道歉一事不容耍赖的底线。
   真心为这个父亲点赞。
   不管事情有多小,不管事情的原因如何,不管对方是否介意,做错事影响到别人,就必须向人道歉。
   这种原则的坚持,让孩子明白了犯错后的正确应对。也防止了孩子以后以“不小心”为借口故意伤害别人。孩子会从中学得: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讲原则时,父母最怕的是什么?估计就是孩子的哭闹。
   孩子哭闹撒泼起来,父母真的是心疼又心烦,很容易乱了分寸。于是,父母往往会在孩子的哭闹中妥协、退让,就像那个新闻中让孩子开车的父亲一样,失去底线而不在意。
   那,孩子哭闹时,父母如何才能坚持住原则呢?
   一是坚定地说“不”。
   孩子的哭闹,往往是在试探父母的底线。
   孩子哭闹时,我们就很容易出现焦躁、厌烦、愤怒等负面情绪。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告诉自己这是孩子都会有的试探,坚定地对孩子申明原则,以及自己绝不退让的态度。孩子明白父母的态度后,就会放弃试探,接受父母不妥协的事實。
   二是转移注意力。
   特别是孩子在执拗敏感期的时候,有时候,脾气上来了,就会不管不顾,撒泼打滚。这时,以游戏、新奇物品或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来转移他的注意力,往往可以让孩子从激动的情绪和激烈的行为当中抽离出来。几次尝试后,孩子也会渐渐明白,父母声明的原则,不会因为自己撒泼打滚大哭大闹就改变。
   三是言传身教。
   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最离不开的,就是父母的引导和示范。在平日里,父母要首先以身作则,先自觉坚定地遵守原则。
   哈佛大学研究发现,孩子85%-90%的性格、想法、行为模式、规则意识,会在3-6岁的阶段基本定型。而其中,父母的言传身教起着关键作用。
   希望每一个父母,都能以身作则,从孩子小时做起、从日常做起,教孩子懂规则、守规则,帮助孩子将规则意识浸润到心里。
   知乎关于“为什么做家长的一定要有原则”一问里,有个高赞回答是:家长有原则,孩子做事才会有规则感,知道界限不能逾越,秩序不能破坏。
   无论是是非对错观念的形成,孩子界限规则的明确,或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父母对原则的坚持。
   霍震霆对郭晶晶育儿方面赞赏有加,其中一点就是郭晶晶的讲原则。
   比如,郭晶晶在某次采访时,讲到自己规定孩子做作业时,必须专心,只有完成了作业,才可以玩乐。所以即使公公霍震霆来看孩子,只要孩子们作业没做完,郭晶晶也会坚持原则“不给公公面子”,让孩子先把功课做完再陪爷爷。
   霍震霆对此没有不满,反而积极配合。因为他知道,郭晶晶这样做,孩子能更好地养成时间管理、做事规划的好习惯。这对孩子来说,是好事。
   智慧的父母都明白:真正爱孩子,就一定要守住原则和底线,让孩子知道世界并不是以他为中心,让孩子真正明白什么是“是非对错”,什么是“底线不容挑战”。
   相信,在爱与规则的保护下,孩子一定能明辨是非、分清黑白、明晰分寸,成为一个懂规则、不越界的人。
  编辑/纤手暖
其他文献
朝阳市紧邻京津冀,是京津冀地区向东北辐射的桥头堡,而且京沈高铁2020年将全线贯通,京津冀产业转移和朝阳进入“高铁”时代,是朝阳面临的两大历史性机遇。辽宁省委、省政府和朝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飞地经济”,全市上下围绕发展“飞地经济”,举全市之力推进京津冀招商。在这里,奋战在招商一线的铁娘子仲景艳就是其中佼佼者。  先交朋友后招商   仲景艳原任喀左县尤杖子乡乡长。她在任乡长期间,怀着对工作的无限
期刊
跳芭蕾吃尽苦头,父亲鼓励她“永不言败”   姚安娜1998年出生于云南昆明市,自幼聪明伶俐、多才多艺。7岁时,她看到电视上播放芭蕾舞《天鹅湖》,便立起足尖,模仿起来,惹得父亲任正非哈哈大笑,说:“这娃跳起舞来还真有那么点儿味道。”喜欢舞蹈的母亲姚凌看在眼里,也频频点头,说女儿有这方面的天赋。9岁那年,姚安娜开始接触芭蕾,妈妈告诉她,芭蕾是世界上最优雅、高贵的舞蹈艺术,方寸间都缠绕着优雅,足尖是力与
期刊
又有一个朋友离开北京了。   我一直觉得,北京是一个很神奇的城市,虽然这里的空气不好,人又很多,但是大家就是愿意留在这里。   认识她是三年前的一次聚会上,我们一见如故,女孩子长得很漂亮,不过大学四年除了宅就是宅。那个时候的她,谈了一场异地恋,在宿舍里成天捧着电脑,学习不怎么样,也不怎么参加社交活动,就像很多不靠谱的异地恋一样,最终两个人还是分手了。分手之后,她走出了那个不属于她的世界。可惜的是,
期刊
桑颖是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一名干部,现任朝阳市坤都营子村第一书记。她的爱人孙长清是沈阳农业大学的老师,也是一名驻村第一书记。而他们两人工作的村子相隔10公里。小时候,桑颖最爱听父母讲知青下乡的故事,对农村充满了向往。桑颖的爱人在农村长大,能有机会回报农村,更是他梦寐以求的事。于是,当两年前全省响起乡村振兴的响亮号角时,桑颖提议报名去参加驻村,她和爱人一拍即合,父母也愿意陪他们一起来到朝阳,帮他
期刊
一个高大健硕的男人跪在干涸的土地上,双手捧着一只大碗,张开大嘴,一脸痛苦地向上天哀求着什么。在他面前,一滴硕大的水珠似乎要落到碗里,那或许是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或许是人类的最后一滴泪……这就是王风琴的手工艺作品《水》。   现年66岁的王风琴是“省级百名巧匠”,是“石家庄市巾帼行业明星”,是“环保宣传巡讲员”,是“社区爱心人物”……  变废为宝 她的双手有魔力   “姐妹们,大家看哈,这款毛线鞋
期刊
女子疑患白血病,被迫签订离婚书   2016年10月2日,家住河北省石家庄市的沈玉几乎疼痛了一夜,早上没能起床。可丈夫李志只冷冷地朝她望了一眼,自顾着穿戴整齐,闷声不响出了家门。   看着丈夫冷漠的样子,沈玉心里冰凉冰凉的。她刚41岁,与李志结婚15年,夫妻俩共同养育了儿子兵兵和女儿婧婧。两人在大学期间恋爱,曾相约白头偕老,如今夫妻感情却已破裂。长假前夕,沈玉去医院做了血液检查,初步怀疑是急性或慢
期刊
在阜新市老年人大学兼职教师张一梦家中,保存着一本泛黄的手抄手风琴琴谱。这本琴谱是他的妈妈于雨在1973年精心抄写的,初衷是让张一梦以此为教材,学好手风琴。妈妈的目的达到了,张一梦不仅在手风琴演奏上造诣非凡,还成了一名专业的传道授业者,已培养出80余名老年手风琴演奏手。如今,张一梦以老琴谱激励儿子,他的儿子张晚根也在学习手风琴的路上拼搏着……  51年前与手风琴结缘   于雨今年84岁了,曾在阜新市
期刊
闺蜜辞职了,她不是盲目的,她想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买了辅导资料,报了培训机构,教师招聘的备考之路也就开始了。早上五点起床,晨读两个小时,刷视频,看书,做题。笔试之后是面试。学不会、脸皮太薄、拉不下脸来试讲,这些都是让她头疼的问题。于是,她白天写讲课稿、熟悉教材,晚上练课。为了克服自卑和胆怯,为了将每一个细微表情都做到位,她不断地对着空气、墙、镜子练习,不断地纠正自己的不足。面试那天,曾经一分一秒的
期刊
八点三十分说课答辩正式开始,候考大厅里考生们正在紧张地进行抽签。和我坐一起的是一位年轻的小姑娘,她走向抽签处之前,双目微闭,双手合十,口中不住念叨:上天保佑我保佑我,不要让我抽到1号。   上天也许听到了她的祈祷,果真没有给她抽到1号。上天也满足了我的愿望,让我如愿抽到1号签。一上午有几十位考生说课,抽到后面,可能要在候考大厅里等上几小时。我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等待里。   看到我抽到1号签,那位小
期刊
在河南开封大王屯东街,有一家100多平方米的“大同刀削面馆”,如果只是从门前经过,你会觉得它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可一走进去,会惊讶于这家面馆的不同之处:服务员和厨师都是聋哑人,他们不言不语,用手比划流程,用微笑迎来送往。这家店的老板为什么要雇用聋哑人呢?原来,这“无声”的背后竟有一段感人肺腑的爱心故事。  开封创业,招收聋哑人   “大同刀削面馆”的老板孙学青是山西大同人,生于1974年。家中兄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