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8日,《科学导报》记者在太原市晋艺阁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室里看到伊宝在一遍遍地给木镯上漆,每一层漆的覆盖都让镯子的色泽更加饱满,最终会经过风吹日晒形成一个未知的色彩饱和度。而就是这样一个未知的结果,才掩盖了一遍遍上漆的单调乏味感。
这大漆并非普通的涂料,它的来历不仅神秘,更让人有种得之不易的感慨。大漆的使用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就有关于漆树的记载。《尚书·禹贡》曰:“兖州厥贡漆丝。”《山海经·西山经》中说:“虢山,其木多漆棕。英靼之山,上多漆木。”这说明山东、甘肃一带多有漆树,在几千年前已经用漆丝作为贡品了。
在展品区,一幅大漆画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它没有油彩画那么光鲜亮丽,感觉蒙上了一层纱似的。伊宝的解释拆解了记者的疑惑,他说:“大漆是天然形成的色彩,它没有那么丰富的颜色,所以画作看上去比较灰暗,颜色的缺失是它的缺陷,但也却成为了它的特色”。的确如此,这幅画有一种深邃的感觉,墙上的斑驳写满了历史的痕迹,让人不禁感叹大漆的独特之处。
伊宝对记者说:“漆树是落叶乔木,树高可达20米。山西太行山脉保存有大量的漆树,地域覆盖晋南及晋东南。”每年4~8月是割漆的最佳时间,三伏天所割的漆质最佳,因为盛夏时阳光充沛、水分发挥快。在伊宝的讲述中,记者了解到割漆的工人需要爬到几十米高的树干上进行割漆,稍有不慎便会坠落,轻则伤残,重则危及生命。由此看来,大漆是极其珍贵的,有的甚至是用割漆工人的性命换来的。这样再看墙上的一幅幅漆画,似乎不仅仅是大自然赋予了颜色,甚至还有了一些生命的色彩在其中,越发显得珍贵。
“漆品在制作的过程中,随着环境、温度、干湿的不同最终呈现的色泽也是不同的。而随着漆品放置的时间越久,色泽反而越加饱满,一般来说两年的时候是最鲜艳的。”伊宝说。
有十多年的时间,伊宝在制作漆器过程中都使用的是化学漆。化学漆不但气味刺鼻还有损身体健康,呈现的颜色虽然鲜艳却不如大漆有生命力。那时候伊宝在太原科技大学教书,他的2004级学生侯绪光毕业时听取了老师建议,去福建学习了传统的大漆工艺。毕业后,侯绪光去了北京工作,但因个人原因于2012年回到了太原。也就是这个时候,伊宝的学生反哺了老师,将他所学的大漆工艺毫无保留地又传授给了伊宝。
伊宝笑着告诉记者:“大漆其实是有门槛的,初学大漆者都会被漆‘蛰’到,你的头和手都会肿起来,如果你有机会看到会觉得很可怕,一个大漆手艺人一生只会经历这么一次,但就这么一次也并非是常人可以忍受的。”
山西自古是中国“四大漆器”基地之一,伊宝秉承复兴山西传统手工艺的重任,重在推广明代黄成《髹饰录》中大漆的科学技术。伊宝对记者说:“比如推光漆器的工艺,仅在平遥一地就有推光漆器厂300余家,从业人员两万余人。这些漆器厂家大都以现代化学聚氨酯为原料,对传统技法并未完全继承,创新度更是匮乏。如果更换传统制作技法及材料,按照每件漆器增长50元,年产值约20万件计算,产值可达千万,市场潜力巨大,从而可重新恢复山西传统漆器基地的地位。”
“山西曾是一个手工业非常发达的地区,在漫长的岁月流失中,许多手工艺随着历史长河逐渐地消亡,而山西漆艺也是其中之一。”伊宝说。目前,伊宝以山西传统地方工艺为研究基础,将主要研究的方向确立为《髹饰录》工艺复原,开发天然大漆的内含价值,提升大漆的国民认知度,回归大漆工艺高峰,让真正绿色环保的大漆重返人们的生活。并且,加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提升民间工艺技术的附加值。
明代黄成《髹饰录》的技术价值可谓是无价之宝,它重点对犀皮工艺、描金工艺、莳绘工艺、镶嵌工艺、雕填工艺等进行产品开发及挖掘。对大漆的特性予以深入细致的梳理,从材料到深加工,全面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解析其中的深度工艺科技,并使该技术应用于文物的科技修复。目前,伊宝和他的团队成员一起还原了部分髹饰漆艺样品,其中犀皮工艺表现良好,不但填补了山西漆艺市场单一的品类,而且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拿起一个木手镯,伊宝告诉记者这上面的纹路就是“犀皮”,一次一次的上色,一次一次的推光,虽然过程枯燥乏味,但最终呈现在眼前的作品却能让手艺人非常有成就感。
伊宝之所以研究山西漆艺,是为了让漆艺重新回归到我们的生活中,并在我们的生活中重新发光。在他看来,大漆不仅仅是一门传统简单的手工艺,更是对生活的定义和生活新的诠释,漆是有温度的,是变化不定的,是随着时间和生命在不断演进的。
“面对这样一门冷僻的、濒临消亡的技艺,我们如同一群孤独的守望者,但是,我们愿意为之而坚持,如果说人生之中能有一种技法填充我的人生,那么,我当之无愧地推大漆。它完全可以充实我的一生,它完全可以点燃我的一生,我愿意用一生去爱它守护它。”伊宝说。
这大漆并非普通的涂料,它的来历不仅神秘,更让人有种得之不易的感慨。大漆的使用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就有关于漆树的记载。《尚书·禹贡》曰:“兖州厥贡漆丝。”《山海经·西山经》中说:“虢山,其木多漆棕。英靼之山,上多漆木。”这说明山东、甘肃一带多有漆树,在几千年前已经用漆丝作为贡品了。
在展品区,一幅大漆画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它没有油彩画那么光鲜亮丽,感觉蒙上了一层纱似的。伊宝的解释拆解了记者的疑惑,他说:“大漆是天然形成的色彩,它没有那么丰富的颜色,所以画作看上去比较灰暗,颜色的缺失是它的缺陷,但也却成为了它的特色”。的确如此,这幅画有一种深邃的感觉,墙上的斑驳写满了历史的痕迹,让人不禁感叹大漆的独特之处。
伊宝对记者说:“漆树是落叶乔木,树高可达20米。山西太行山脉保存有大量的漆树,地域覆盖晋南及晋东南。”每年4~8月是割漆的最佳时间,三伏天所割的漆质最佳,因为盛夏时阳光充沛、水分发挥快。在伊宝的讲述中,记者了解到割漆的工人需要爬到几十米高的树干上进行割漆,稍有不慎便会坠落,轻则伤残,重则危及生命。由此看来,大漆是极其珍贵的,有的甚至是用割漆工人的性命换来的。这样再看墙上的一幅幅漆画,似乎不仅仅是大自然赋予了颜色,甚至还有了一些生命的色彩在其中,越发显得珍贵。
“漆品在制作的过程中,随着环境、温度、干湿的不同最终呈现的色泽也是不同的。而随着漆品放置的时间越久,色泽反而越加饱满,一般来说两年的时候是最鲜艳的。”伊宝说。
有十多年的时间,伊宝在制作漆器过程中都使用的是化学漆。化学漆不但气味刺鼻还有损身体健康,呈现的颜色虽然鲜艳却不如大漆有生命力。那时候伊宝在太原科技大学教书,他的2004级学生侯绪光毕业时听取了老师建议,去福建学习了传统的大漆工艺。毕业后,侯绪光去了北京工作,但因个人原因于2012年回到了太原。也就是这个时候,伊宝的学生反哺了老师,将他所学的大漆工艺毫无保留地又传授给了伊宝。
伊宝笑着告诉记者:“大漆其实是有门槛的,初学大漆者都会被漆‘蛰’到,你的头和手都会肿起来,如果你有机会看到会觉得很可怕,一个大漆手艺人一生只会经历这么一次,但就这么一次也并非是常人可以忍受的。”
山西自古是中国“四大漆器”基地之一,伊宝秉承复兴山西传统手工艺的重任,重在推广明代黄成《髹饰录》中大漆的科学技术。伊宝对记者说:“比如推光漆器的工艺,仅在平遥一地就有推光漆器厂300余家,从业人员两万余人。这些漆器厂家大都以现代化学聚氨酯为原料,对传统技法并未完全继承,创新度更是匮乏。如果更换传统制作技法及材料,按照每件漆器增长50元,年产值约20万件计算,产值可达千万,市场潜力巨大,从而可重新恢复山西传统漆器基地的地位。”
“山西曾是一个手工业非常发达的地区,在漫长的岁月流失中,许多手工艺随着历史长河逐渐地消亡,而山西漆艺也是其中之一。”伊宝说。目前,伊宝以山西传统地方工艺为研究基础,将主要研究的方向确立为《髹饰录》工艺复原,开发天然大漆的内含价值,提升大漆的国民认知度,回归大漆工艺高峰,让真正绿色环保的大漆重返人们的生活。并且,加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提升民间工艺技术的附加值。
明代黄成《髹饰录》的技术价值可谓是无价之宝,它重点对犀皮工艺、描金工艺、莳绘工艺、镶嵌工艺、雕填工艺等进行产品开发及挖掘。对大漆的特性予以深入细致的梳理,从材料到深加工,全面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解析其中的深度工艺科技,并使该技术应用于文物的科技修复。目前,伊宝和他的团队成员一起还原了部分髹饰漆艺样品,其中犀皮工艺表现良好,不但填补了山西漆艺市场单一的品类,而且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拿起一个木手镯,伊宝告诉记者这上面的纹路就是“犀皮”,一次一次的上色,一次一次的推光,虽然过程枯燥乏味,但最终呈现在眼前的作品却能让手艺人非常有成就感。
伊宝之所以研究山西漆艺,是为了让漆艺重新回归到我们的生活中,并在我们的生活中重新发光。在他看来,大漆不仅仅是一门传统简单的手工艺,更是对生活的定义和生活新的诠释,漆是有温度的,是变化不定的,是随着时间和生命在不断演进的。
“面对这样一门冷僻的、濒临消亡的技艺,我们如同一群孤独的守望者,但是,我们愿意为之而坚持,如果说人生之中能有一种技法填充我的人生,那么,我当之无愧地推大漆。它完全可以充实我的一生,它完全可以点燃我的一生,我愿意用一生去爱它守护它。”伊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