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溪“滚地金龙”说起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ard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丰南临南海,北和陆河县、普宁市交界;东与惠来县接壤;西与海丰县和汕尾市城区为邻的,是全国著名的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陆丰传统文化底蕴和资源十分丰富,民族民间艺术项目更是琳琅满目、多姿多彩。近年来,陆丰市创新思路和理念,着力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保护、挖掘、整理和提高,并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人文陆丰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龙舞,也叫“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历朝的诗文中记录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屡见不鲜,这是任何其他民间舞都无法比拟的。直至现在,龙舞仍是民间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
  陆丰大安镇南溪村的“滚地金龙”,堪称龙舞中的佼佼者,在全国和全省各类龙舞比赛中多次夺魁。
  据南溪村老艺人黄天枢所供藏书和“滚地金龙”及其武术队的组织者黄亲等称,“滚地金龙”始创于南宋,距今已有870多年的历史。明嘉靖年间,黄氏光昭公一支从福建漳州移居滚地陆丰南溪村,并带来“滚地金龙演史传”。黄氏南溪“滚地金龙”繁衍了十七代,代代都有继承传统的艺人。后来由该村的金龙艺师、传统武术师传到潭西镇深沟村,大安镇的安博、下安联、顶潭、安塘村,西南镇的两军、下村,陆丰城东镇的上神山村等地。
  关于“滚地龙”的历史,在民间流传着一个传奇故事:在南宋时期,陆丰市大安镇南溪村黄氏始祖黄簪善身任高宗皇帝大臣,当时朝廷昏庸,国运不佳。黄簪善为了整纲肃纪,振兴国运,微服出访。一天,在民间偶得《地龙腾飞图》,甚为欣喜,遂描图献帝,高宗皇帝见图顿开茅塞,从萎靡中醒悟,龙颜大悦,表示要整纲兴国,即命黄簪善按图制龙编舞招福纳祥以转国运,并谕示每年春节演舞祈祝国泰民安。当时南溪黄氏族中有个人在朝廷当负责娱乐节目的大臣,为了取悦皇帝,就把家乡的龙舞向皇帝绘声绘色地推荐。皇帝大感兴趣要看演出,大臣马上召集家乡人训练。本来龙舞是跑动的舞,当时考虑到皇帝位于九五之尊,是坐在高处往下看,需要新创一套适合从俯视角度来观赏的动作。于是,这位大臣就创造了伏地而舞——滚地金龙。自此,“滚地龙”在南溪村沿袭盛传,成为黄氏闹春的传统保留节目。据传,在宋、明两朝,该村“滚地龙”曾被召进京城演出。
  南溪“滚地金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连成一体。演出时由二人进入“龙身被套”,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整个表演过程分为开场见礼、打围巡洞、游潭戏水、伸筋洗鳞、伏蛰闻雷、迎雷起舞、驾云飞腾、收场还礼八个舞段,模仿龙的旋舞飞腾、戏水嬉耍、沉思奋醒、柔静盘曲、勇猛奋进等精彩动作,伴奏用威武雄壮、嘹亮开阔的海陆丰正字戏的“牌子大锣鼓”,大唢呐按不同的情节表演而吹奏不同的曲调,有《宫娥怨》、《哭皇天》、《山坡羊》、《八板头》等。
  “滚地金龙”在各地表演,影响较广,1986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电视部举办的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荣获三等奖;1989年10月应邀参加广东省第二届欢乐节演出二十多天;1996年10月参加亚太地区帆板锦标寨开幕和闭幕式演出;2002年1月参加广东省首届民间表演艺术(动物舞蹈)大赛,荣获“肇庆奥星杯综合舞”金奖;2002年10月参加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表演大赛,荣获金奖;2002年5月参加广东省民间表演艺术湛江邀请赛,荣获金奖;2005年8月参加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暨民间艺术表演赛,荣获“优秀作品”奖杯。
  2006年5月,“滚地金龙”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老影戏:陆丰皮影
  今年6月,在“第21届国际木联会暨国际木偶节”上,陆丰皮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皮影戏”,受邀参加展演活动,陆丰皮影剧团经典剧目《哭塔》获得“最佳传承奖”称号。
  第21届国际木偶节的举办,让陆丰皮影艺术有幸登上了世界木偶皮影艺术的舞台。陆丰皮影戏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让许多国内外观众和皮影艺术爱好者所叹服。一位外国皮影界同行在观看完陆丰皮影戏演出后,对陆丰皮影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陆丰皮影戏是最古老的一种影戏,它与现代皮影相比,无论是在皮影的制造过程还是表演的方法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皮影能够完整地保存并传承到21世纪,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陆丰皮影历史悠久,形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普及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战乱时期,其他戏剧大部分停鼓散班,皮影戏班仍活跃在周边乡镇。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复兴和发展,在绘画、音乐、制作、表演、效果及舞台灯光等方面,都为世人所瞩目,所到之处,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演出区域不断扩大,不但到过粤北地区的各市、县及广州等地,还在福建几个市县留下足迹。1975年之后,多次赴京参加汇演及演出,广受好评。
  2006年,陆丰皮影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戏剧活化石:正字戏
  正字戏又名“正音戏”,因其语言用中州官话而得名,流行于广东海丰、陆丰、潮汕和闽南、台湾等地。形成于明宣德年间,是元明南戏的一支,主要曲调有正音曲、昆曲两种,也有部分杂曲、小调。
  据介绍,正字戏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当年海陆丰有一百多万来自安徽以及江浙一带的驻军,他们引进的家乡戏后来慢慢演变成正字戏。据考究,正字戏大概是由北方传入福建,再经海上传入粤东。历史上粤东地区很流行正字戏,但流传下来只有陆丰的双喜戏班。戏剧演变中,正字戏不断吸收昆腔、杂调等诸腔,其唱腔可塑性大、声调高亢,既具南方温婉曼妙之雅韵,又不失北方慷慨激昂之气势,形成了一个多声腔古老稀有剧种。
  “这样的戏剧活化石,不仅在中国,就连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日本著名汉学家、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田仲一成,1978年在香港第一次看到陆丰正字戏时就被震撼了:“元杂剧的戏文、唱词,没想到还能完整地、活生生地演出着。”
  “20世纪50年代进京表演的时候,周总理、陈毅都说演得好。”说起这段历史,陆丰正字戏剧团负责人不禁眉飞色舞起来。2006年,正字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了解,2007年陆丰正字戏剧团代表广东去北京参加表演时,20分钟的表演便征服了评委,获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奖。
  正字戏有2600多个剧目,“文革的时候毁掉了大多数,剧本多数已经失传。”剧团工作人员遗憾地说,“目前主要是整理流传本,完整的只有几十个文戏和几百个武戏。”因为人才比较紧缺,难度太大,“上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只有《状元与乞丐》排演过”。
  甲子金名片:英歌舞
  英歌舞是陆丰市甲子镇民间传统节目,历史悠久。据传清代光绪年间,甲子地区人民为庆祝一次盛大的庙会,从福建活动形式引进入门。由于英歌舞具有古老装扮,武姿雄伟,气势动人,受到群众赏识和喜爱,故此,年年活动,代代承传,百赏不厌,流传至今三百余年,成为独格英歌舞。
  英歌舞的表演,先以时迁领头引队,头插金花、红绸武冠,手舞银蛇,浩然正气,往前杀路,然后由李逵带领三十六人排成两排紧跟而上。其中前24人,画上不同花脸,手握双木棍,后12人武生面谱,手提小铃冬鼓,全身武侠装扮,头戴红帽,加插雉尾过龙武冠,着红裤,打五彩脚绞,穿上带小铃草鞋,走动起来发出节奏铃声,身携古代类似兵器,手舞双棍,旋转过肩和小铃鼓,一上一下,同时起落,随伴鼓点的节奏,敲击着嘹亮的响声,迈着健稳、传统蜈蚣步子,边舞边前进。步伐之整齐,服装之绚丽,舞动之雄威,令人振奋。通过队列分行、合拢、变化、有穿龙布阵、削槌、伏槌、掺槌的动作表演,这些动作,有如武当派系的拳姿武态,生气勃勃,雄威壮志,扣人心弦。
  2011年6月,甲子英歌舞入选国务院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陆丰传统文化悠久璀璨,目前,除正字戏、皮影戏、滚地金龙、甲子英歌舞4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外,南塘吹打乐、玄武山庙会、碣石五色狮、紫竹观道教音乐、博美飘色等多项也入选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陆丰市立足基层,面向群众,多层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特别注重发掘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市委宣传部的同志告诉记者,春节、元宵等传统佳节,都成了传统文化大展身手的舞台。正是通过这些健康活泼、丰富多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节目,不仅充分展示了陆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发展的新业绩,同时也激励当地广大干部群众以崭新的精神风貌投身于各项事业建设,推动科学跨越发展,建设幸福陆丰。
其他文献
“抓好科学新规划,建设幸福新长岐”,这是化州市长岐镇新一届党委、政府领导全镇老区人民走上快车道的发展思路。近日,笔者随茂名、化州两级市老促会领导及有关同志来到长岐镇采访。  长岐镇地处鉴江下游平原,位于化州市南端,有“化州南大门”之称,滔滔的鉴江水从村前流过,注入南海。该镇与湛江市吴川长岐镇同名,两镇政府同在长岐圩,区街还交错连成一片,被戏称为“中英街”。  长岐镇是化州著名的老区镇,下辖13个村
期刊
兴宁市荣获省政府颁发的2012年金融稳定奖。近年来,兴宁市委、市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全力打造具有兴宁特色的老区金融产业,金融生态环境日益优化,金融改革发展稳步推进,金融资源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不断增强,有效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据统计,2011年各项存款余额153.1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6.14亿元,为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特约记者 钟华柱?□张群洁?欧阳晓波)  丰
期刊
本文讲述的,主要是1937年至1938年间,发生在照片上这些人身上的故事,以及他们后来的命运。  旧照片后排的陈翔南,当时是以“中国青年革命同盟”成员的身份,受中共广州市委外县工委会的派遣,来到粤中江门,开展重建新会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工作。原来新会县的中共组织,始建于1924年11月,由广州市党委直接领导。1927年初,叶季壮任中共五邑地委书记兼新会县委书记,新会的党组织有了较大的发展。至1932年
期刊
7月14日上午,汕头经济特区民政工作改革创新综合观察点协议签字仪式在汕头市举行。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广东副省长刘昆出席签字仪式。  根据协议,民政部、广东省民政厅将在汕头市建立直通互动工作机制,对该市给予技术、政策、资源等方面的支持。着力在推进城乡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制改革、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建立社会工作职业制度、健全完善救灾救助体系、完善拥军优抚安置服务体系、促
期刊
去年8月,平远县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老区镇由原来5个增至全县12个。该县老促会以此为动力,主动自加压力,扩大老促会服务面,为苏区平远“添砖添瓦再加鞭”。  县老促会常务副会长曾俊英是一位老过八旬的离休干部,他情系老区建设,积极向上反映争取建设资金。今年一开春,曾老又带领老促会同志深入老区调查研究,确定上报2012年度老区自然村道路硬底化项目。  “原老区行政村已于2007年底全部实现村道硬底化。根
期刊
在惠东县安墩镇水美革命老区村的最北面,海拔1186米乌禽嶂的大山深处,一个叫梅坪的小山村,一间不足40平方米的瓦房内,5位10岁出头的小学生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课。讲台边,一位身躯有点佝偻的老人以略显沙哑的嗓音朗读着课文——他就是今年被省精神文明办授予“广东好人”,近日又在由中央文明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荣登“中国好人”榜的古槐基老师。  1975年,当了五年炮兵的古槐基
期刊
〇 他匆匆的走了,甚至没来得及留下一句话。  〇 在村民落水危在旦夕的危急关头,他奋不顾身跳入水中施救,用行动践行了新时期广东精神,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应有的担当和品质。  〇 他舍己救人的壮举撼动了怀集广大群众。  〇 他就是怀集县汶朗镇平龙村委会干部、共产党员邓铁。  时间定格在7月16日。怀集县北部及中洲河上游普降大雨,致使下游的怀城镇罗龙村一带的河水急速上涨。上午10时许,怀城镇谭勒村村民
期刊
《源流》今年第6期刊登的广东省老促会刘傅海同志撰写的《进一步加快革命老区建设的宝贵经验》一文,总结的非常全面、到位,也非常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广东老区近年来发展如何,主要成绩有哪些,今后如何借助实践经验加快发展,又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这些都是众多读者较为关注的话题。文章从各个层面总结了八条经验,有理有据,分析研究得十分深入透彻,对今后更好更快地建设革命老区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确是一篇为老区发展“把脉支
期刊
廉江是百果之乡,流火季节,又是黄皮果、龙眼等水果的丰收旺季,笔者来到廉江市河唇镇,沿途映入眼帘的便是村民们忙于采摘水果的景象,村道上车辆、人群络绎不绝。  “感谢市人大为我们积极监督,感谢党和政府把路修好。以前,每年水果还没成熟时就忧心忡忡,要用人力车运到廉城卖。现在路修好,汽车直接开到家门口。”连塘排村水果大户罗叔由衷地说道。  这只是廉江市乡村公路建设的一个缩影,凝聚着廉江人的智慧和汗水,得益
期刊
人心得失,存亡攸关。中国改革走到今天,正面临变局。时代常常会把一些难得的机遇摆在政治家面前,看你能不能把握。伟大的领导者往往能辩证地把握住先机,推动时代前进。在叶剑英元帅诞辰115周年之际, 重温叶帅一生的信念与追求,回眸伟人的功勋和精神,感悟中禁不住拿起了思索的笔。  放弃与坚守:从用白兰地洗手,到舍利舍命救国救民,历九死一生  叶帅出生在清末(1897年4月)的一个华侨家庭里,他从小聪颖好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