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3—0152—01
笔者参加了由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国家第三批“万人计划”张文名师工作室承办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教学观摩研讨会”,研讨会通过名师课例展示、专家主题报告、教学研讨沙龙等形式,指导与会者就如何分析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学会观察课堂、有效评价学生等方面,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对部编教材的实施做了“接地气”式的解读与指导。笔者深受这次研讨会的启迪,将自己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记录如下:
一、精心备课,变课堂为学堂,用好部编教材
研讨活动中的执教老师,不管是课题引入、识字教学,还是课文解读,都善于创设一个个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体现出对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准确把握。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当执教老师看到有300多位听课教师汇聚一堂,学生对环境比较陌生时,就创设了师生词语接龙的游戏,“喝水——水田——田地——地方——方法”游戏的引入,营造了活泼轻松的课堂气氛,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看、读、听、说的口语交际中,沉浸在了《乌鸦喝水》故事之中。乌鸦“动脑筋、想办法、找水喝”的情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而《狐狸分奶酪》一课,执教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奶酪是谁的?为什么分奶酪?奶酪分给谁?”让学生们大胆想象、思考,在模拟表演、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中,学生逐渐明白了熊大、熊二哥俩是因为自己的斤斤计较,从而导致狡猾的狐狸趁机吃完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奶酪——“学会宽容,懂得分享”的理念自然得以生成。
而聆听了吴福雷老师《为语文学习打开一扇窗》的报告后,笔者清晰地明白了“好课”就是要在了解学生已有经验的前提下做到四有:一是“有的”,即学习目的要明确,必须让学生学有所获,获得成长。二是“有料”,备课既要备好“主材料”,又要用调味“辅料”。三是“有法”,拉好“兰州牛肉拉面”需要方法,上好课也需要锤炼好方法。四是“有道”,“兰州牛肉拉面”好吃有其内在因素,一堂好的语文课同样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挖掘。
二、关注学生,达成目标,培育核心素养
尊重和了解学生的个性,是打开学生心灵窗口的金钥匙。崔云宏老师执教的《司马光》一课,采用群文阅读方法,与学生亲切互动。无论是认字、诵读、复述,还是读、讲、练、写,崔老师都尽可能放远目光,把学习分享的机会留给学生,及时点评和鼓励,认可学生的个性表现,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尤其是,崔老师洞察学生的个性特点,置身在学生當中,像学习伙伴一样,耐心指导。在“说一说”环节,崔老师与一位男学生扮为“爷爷与孙子”分角色朗读,极具亲和力的引导,唤起“爷爷、孙子”的情绪与心境,在一问一答中,学生领会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内涵。崔老师引领学生叙述故事的开头,事件的经过、结果,拓展了故事情节,既丰富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表达力,也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给其他学生做出了语言交际的示范。而且崔老师特别关注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当他发现有一位学生说话结巴、不敢发言时,就不时走近他身旁,轻拍肩膀、抚摸额头宽慰他,还用亲切的话语鼓励他:“慢点,别着急,我相信你!”临近下课,这个学生不但主动举手了,还将课文流利地读了下来。用爱关注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就能让师生思维发生碰撞,让核心素养落入学生心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一课一得”的目标就会得以实现。
三、用情感召心灵,读写结合,搭建学科素养平台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科素养的落脚点。兰州实验小学副校长张艳平所做的《学科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实践与探索》报告,让与会者学习了她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带领孩子 “我手写我心”,培养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能力,成就自己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张校长坚持带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写,引导学生写,给时间让学生写;持之以恒地关注、评价、指导,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作,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把阅读、写作与生活结合,学生从中享受到了读写结合带来的乐趣。
总之,教师深入了解学生,读懂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无论对学生心智的启迪,还是能力的培养和学科素养的提升都有重要意义。
编辑:张慧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3—0152—01
笔者参加了由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国家第三批“万人计划”张文名师工作室承办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教学观摩研讨会”,研讨会通过名师课例展示、专家主题报告、教学研讨沙龙等形式,指导与会者就如何分析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学会观察课堂、有效评价学生等方面,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对部编教材的实施做了“接地气”式的解读与指导。笔者深受这次研讨会的启迪,将自己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记录如下:
一、精心备课,变课堂为学堂,用好部编教材
研讨活动中的执教老师,不管是课题引入、识字教学,还是课文解读,都善于创设一个个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体现出对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准确把握。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当执教老师看到有300多位听课教师汇聚一堂,学生对环境比较陌生时,就创设了师生词语接龙的游戏,“喝水——水田——田地——地方——方法”游戏的引入,营造了活泼轻松的课堂气氛,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看、读、听、说的口语交际中,沉浸在了《乌鸦喝水》故事之中。乌鸦“动脑筋、想办法、找水喝”的情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而《狐狸分奶酪》一课,执教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奶酪是谁的?为什么分奶酪?奶酪分给谁?”让学生们大胆想象、思考,在模拟表演、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中,学生逐渐明白了熊大、熊二哥俩是因为自己的斤斤计较,从而导致狡猾的狐狸趁机吃完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奶酪——“学会宽容,懂得分享”的理念自然得以生成。
而聆听了吴福雷老师《为语文学习打开一扇窗》的报告后,笔者清晰地明白了“好课”就是要在了解学生已有经验的前提下做到四有:一是“有的”,即学习目的要明确,必须让学生学有所获,获得成长。二是“有料”,备课既要备好“主材料”,又要用调味“辅料”。三是“有法”,拉好“兰州牛肉拉面”需要方法,上好课也需要锤炼好方法。四是“有道”,“兰州牛肉拉面”好吃有其内在因素,一堂好的语文课同样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挖掘。
二、关注学生,达成目标,培育核心素养
尊重和了解学生的个性,是打开学生心灵窗口的金钥匙。崔云宏老师执教的《司马光》一课,采用群文阅读方法,与学生亲切互动。无论是认字、诵读、复述,还是读、讲、练、写,崔老师都尽可能放远目光,把学习分享的机会留给学生,及时点评和鼓励,认可学生的个性表现,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尤其是,崔老师洞察学生的个性特点,置身在学生當中,像学习伙伴一样,耐心指导。在“说一说”环节,崔老师与一位男学生扮为“爷爷与孙子”分角色朗读,极具亲和力的引导,唤起“爷爷、孙子”的情绪与心境,在一问一答中,学生领会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内涵。崔老师引领学生叙述故事的开头,事件的经过、结果,拓展了故事情节,既丰富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表达力,也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给其他学生做出了语言交际的示范。而且崔老师特别关注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当他发现有一位学生说话结巴、不敢发言时,就不时走近他身旁,轻拍肩膀、抚摸额头宽慰他,还用亲切的话语鼓励他:“慢点,别着急,我相信你!”临近下课,这个学生不但主动举手了,还将课文流利地读了下来。用爱关注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就能让师生思维发生碰撞,让核心素养落入学生心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一课一得”的目标就会得以实现。
三、用情感召心灵,读写结合,搭建学科素养平台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科素养的落脚点。兰州实验小学副校长张艳平所做的《学科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实践与探索》报告,让与会者学习了她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带领孩子 “我手写我心”,培养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能力,成就自己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张校长坚持带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写,引导学生写,给时间让学生写;持之以恒地关注、评价、指导,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作,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把阅读、写作与生活结合,学生从中享受到了读写结合带来的乐趣。
总之,教师深入了解学生,读懂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无论对学生心智的启迪,还是能力的培养和学科素养的提升都有重要意义。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