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开始我和老爹一起写的专栏名字叫“两地书”,后来改为了“万金家书”,我和老爹都觉得这个专栏名更有分量了。如今,“万家金书”已经开了快3年了,写了近30多篇书信,我也在美国由高中进入大学接近三年了。
我、老爹和编辑姐姐三个都在忙碌,好像只有“忙”,我、老爹、编辑姐姐才会有那么多丰富有趣的话题,有那么多话说。
我的忙,里里外外,都写在“两地书”上,这个专栏像一个成长的记录簿,记录着我和老爹的“酸甜苦辣”。老爹干了学校总务处的活儿,忙得掉了屁股,一边抱怨自己读书的时间被抢劫了,一边还和“劫匪”沆瀣一气。
前阵子,编辑姐姐说,下旬刊拐过年来,要上一个巨大的台阶,发生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彩色,大16开,80个页码,各种充满活力的专栏……”从编辑姐姐的话中,能感觉出那股勇往直前,略带兴奋的热情劲儿来。
刚开始到美国,实际上是老爹单方面的“书信”,一封跟着一封,我偶尔回那么一两次,有话长无话短。有一次做完作业,很累的一个晚上,收到老爹的信,突然特别想给老爹说话,写了长长一封信过去。一来二去这种交流方式就收不住了;再后来的“两地书”,每一封都有一个主题,有了和老爹看法上的冲突,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评价,但内容始终“纠缠”着我在美国的学习、生活、读书、旅行;再往后,我和老爹的文字就变成了铅字。
一开始那会,刚拿到稿费,在某宝上花自己的钱买东西,沾沾自喜,那感觉太好了。逐渐,稿费花着就烫手了,变成了一种负担,临近交稿的时候,老爹那个催啊,生拉硬拽,烦得要命。慢慢的,状态变了,整个人进入到一种书写的喜悦,找到了和老爹和杂志专栏的一种默契,杂志为了她的读者,老爹为了他的父爱,丫头为了自己成长的倾诉。
自此,感觉“两地书”变成了一种责任,一种习惯。
暑假回国,看到占满两个整格书橱的杂志,坐在地板上,一本本地翻读。一封信叙述一个在美国独自行走的故事,直击心灵。看到了编辑姐姐的点评,发现有些故事还被画成漫画,上了杂志封面,还有那些国内国外亲朋好友的谬奖,甚至有找上门来的读者。满满的成就感,也有满满的情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节拍,“万金家书”专栏给我提供了一个特别适宜的节拍。用老爹的话说,成长的节奏加进去了自己的審视和思考,而不是别人的。在美国的学业生活,因为这个专栏,有了许多力量、许多勇气、许多信心。
一路走来,充满感激。愿杂志改版成功,越走越远。
明年见!
我、老爹和编辑姐姐三个都在忙碌,好像只有“忙”,我、老爹、编辑姐姐才会有那么多丰富有趣的话题,有那么多话说。
我的忙,里里外外,都写在“两地书”上,这个专栏像一个成长的记录簿,记录着我和老爹的“酸甜苦辣”。老爹干了学校总务处的活儿,忙得掉了屁股,一边抱怨自己读书的时间被抢劫了,一边还和“劫匪”沆瀣一气。
前阵子,编辑姐姐说,下旬刊拐过年来,要上一个巨大的台阶,发生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彩色,大16开,80个页码,各种充满活力的专栏……”从编辑姐姐的话中,能感觉出那股勇往直前,略带兴奋的热情劲儿来。
刚开始到美国,实际上是老爹单方面的“书信”,一封跟着一封,我偶尔回那么一两次,有话长无话短。有一次做完作业,很累的一个晚上,收到老爹的信,突然特别想给老爹说话,写了长长一封信过去。一来二去这种交流方式就收不住了;再后来的“两地书”,每一封都有一个主题,有了和老爹看法上的冲突,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评价,但内容始终“纠缠”着我在美国的学习、生活、读书、旅行;再往后,我和老爹的文字就变成了铅字。
一开始那会,刚拿到稿费,在某宝上花自己的钱买东西,沾沾自喜,那感觉太好了。逐渐,稿费花着就烫手了,变成了一种负担,临近交稿的时候,老爹那个催啊,生拉硬拽,烦得要命。慢慢的,状态变了,整个人进入到一种书写的喜悦,找到了和老爹和杂志专栏的一种默契,杂志为了她的读者,老爹为了他的父爱,丫头为了自己成长的倾诉。
自此,感觉“两地书”变成了一种责任,一种习惯。
暑假回国,看到占满两个整格书橱的杂志,坐在地板上,一本本地翻读。一封信叙述一个在美国独自行走的故事,直击心灵。看到了编辑姐姐的点评,发现有些故事还被画成漫画,上了杂志封面,还有那些国内国外亲朋好友的谬奖,甚至有找上门来的读者。满满的成就感,也有满满的情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节拍,“万金家书”专栏给我提供了一个特别适宜的节拍。用老爹的话说,成长的节奏加进去了自己的審视和思考,而不是别人的。在美国的学业生活,因为这个专栏,有了许多力量、许多勇气、许多信心。
一路走来,充满感激。愿杂志改版成功,越走越远。
明年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