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斯达克前主席伯纳德•麦道夫一手导演的“庞氏骗局”被《纽约时报》称为可能是“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诈骗案”,一时间沦为万夫所指。
麦道夫骗局像一枚“圣诞震撼弹”在2008年12月爆发。麦道夫成功向数千人“卖拐”,涉及金额高达500亿美元。而案件调查至今,有消息称,“直接和间接”受害者可能多达300万,涉案金额将超出原先预计的500亿美元。
在美国联邦破产法院近日公布的一份受害者名单中,包括房地产大亨祖克曼、诺贝尔奖获得者威瑟尔、传奇棒球投手柯法斯、好莱坞显贵斯蒂夫•斯皮尔伯格等在内的众多名人。而号称中国“打工皇帝”的唐骏也在骗局中亏损276万美元。
重演“庞氏骗局”的历史
据说在案发前的20年里,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名下的账户每个月能像时钟一样准时产生将近1%的收益而从未发生亏损。但结果却像麦道夫在寓所内向儿子承认的那样,他所炮制的不过是一个巨型金字塔式的“庞氏骗局”——欺骗拉拢下线,将新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投资的人,以诱使更多的人上当。当然,麦道夫一手导演的这出现代版的华尔街“皇帝新装”闹剧显然比当年的“庞氏骗局”要大许多。这令古老的“庞氏骗局”再度成为舆论的焦点。
“庞氏骗局”的鼻祖——查尔斯•庞兹(Charles Ponzi),这位在当时风光无限的意大利投资商也曾得到很高荣誉,被一些受骗的美国人称为与哥伦布、马尔孔尼(无线电发明者)齐名的最伟大的三位意大利人之一。
起初,庞兹是在他的朋友和同事中间开展骗局,在45天内支付给他们50%的利润率。之后他创设了自己的公司——证券交易公司(Securities Exchange Company)用以提高骗局的规模。一些人在投资后,确实正如庞兹承诺的获得了丰厚的报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被这个陷阱所吸引,到1920年3月,庞兹骗局就吸纳了3万美元(相当于2008年的32.8万美元)。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差不多有4万名波士顿市民,像傻子一样变成庞兹赚钱计划的投资者,而且大部分是怀抱发财梦想的穷人,庞兹共收到约1500万美元的小额投资,平均每人“投资”几百美元。
1921年7月26日,《波士顿邮报》接连发表了若干篇文章强烈质疑庞兹的业务运作过程,并联系了著名的金融分析师Clarence Barron来检查庞兹的这一操作,发现庞兹的公司并没有做相应的投资,而且,庞兹的公司声称自己投资了约160万份邮政回复票据,但实际上当时美国邮政系统进入流通的邮政回复票据只有2.7万份。消息公布后,联邦调查机构关闭了庞兹的公司,庞兹正式被逮捕。据联邦调查机构的预计,当时庞兹亏负了投资人约700万美元的投资。此后,“庞氏骗局”成为一个专门名词,专指用后来的投资者的钱,给前面的投资者以回报,包括人们熟悉的金字塔式的传销,被认为是“庞氏骗局”的变体。
而在案发之前,麦道夫在华尔街也是位广受尊敬的人物。1938年,他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60年,用自己做救生员和卖洒水器所赚的5000美元投资成立了伯纳德•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多年的摸爬之后,麦道夫开始活跃于美国证券业的自我监管组织——全国证券交易商联合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而他旗下的公司也逐渐成为纳斯达克股市中最活跃的5家公司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他成为了纳斯达克交易所董事会主席,并一直担任董事会成员。从2006年开始,麦道夫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注册开设了投资咨询业务,这正是“庞氏丑闻”的外壳。
除了每月1%的固定回报,麦道夫“正派”的作风和慈善行为也令投资人更加信任他。但事实上,麦道夫并没有创造财富,他的骗局之所以没有被拆穿是因为没有人要求拿回本金,但当2008年圣诞节前,有客户提出要赎回70亿美元现金时,游戏结束了。
“庞氏骗局”现身日本
近日,“庞氏骗局”现身日本。2009年2月5日,日本一家床上用品企业L&G的董事长波和二及其他21名公司高管被日本警方逮捕,罪名为有组织诈骗。据有关人士透露,此案涉及金额可能达到2265亿日元,约合25亿美元,成为日本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诈骗案,也是继美国麦道夫骗局后的又一大型骗局。
从2001年起,L&G开始向投资者出售一种名为“yenten”的电子货币。这种电子货币不仅可以用来网上购物,还可以拿来“变钱”。投资者可以通过手机收到“yenten”,并可用在旧货市场或网上购物。不只如此,该公司还承诺,即使不消费,只要存入100万日元,即可每三个月获得9%的分红,年回报率高达36%。
“yenten”在日文里意为“来自天堂的日元”,波和二在推广这一独特概念时一再强调,这项投资是“来自天堂的召唤”,永远不会贬值。“只赚不赔”的口号吸引了大批投资者,约有3.7万人就此“中招”——投资“yenten”货币,买下大批食品、衣物和首饰。2007年后,L&G公司将现金分红改为发放“yenten”,之后连“yenten”分红也开始中断,骗局这才露出破绽。
据L&G破产案的法庭制定管理人透露,L&G公司于2000年至2007年间共计从5万名投资者手中非法集资2265亿日元,而该公司的实际资产仅为14亿日元;目前已知至少870亿日元尚未归还投资者。受害者诉讼律师代表说,原告大多是退休人士和家庭主妇,其中有一名老妇被骗逾1亿日元,约合110万美元。
波和二“成功”再造麦道夫“神话”,不只在于其在产品设计上附加高回报的诱惑,还与他善于运用种种“引君入瓮”的高明手段密不可分。如,在大酒店和会议中心举办奢华聚会,进行大规模现场宣讲;还于2005年成立经政府注册的“研究机构”,组织大型娱乐活动和讲座,邀请名歌手和名学者演出、演讲,吸引投资;还大搞个人崇拜,通过近似邪教崇拜的方式吸引投资者,声称自己肩负“消除世界贫困”的“神圣天命”。此前日本电视网曾播出过一段名为“yenten市场”的视频,出镜者大赞波和二的投资项目,“就像做梦一样,我能买任何东西”。
日本警方项目组曾根据《出资法》,于2007年10月对L&G公司总部等处进行了内部搜查,但直到最近才采取逮捕行动。就在落网前两天,波和二还在博客中以车技差与自行车质量无关为例写道:“你无法精通L&G的商业计划,并不意味着计划自身不好。”
“当潮水退尽时,才能搞清楚誰在裸泳”
形容投资世界虚实真假难辨时,美国知名投资人沃伦•巴菲特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当潮水退尽时,才能搞清楚谁在裸泳。”
随着经济持续衰退,美国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麦道夫”——在投资者大批收回投资时,骗局一一败露。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最近调查显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败露的“庞氏骗局”显著增多。2008年有23起类似骗局诉诸公堂,而一年前同样的案件只有15起。2009年开年以来,就已经有4起“庞氏骗局”案件提交司法机关处理。《华尔街日报》的统计是,2009年1月,一个月内就有6起涉案金额过百万美元的金融诈骗案败露。
调查人员说,经济繁荣之时,一些违法但行事隐蔽的对冲基金和其他基金公司连续数年盈利丰厚,令许多投资者以为高回报轻松易得,从而对金融诈骗放松警惕。以美国今年1月曝光的多起骗局为例,行骗方承诺的投资回报率高得不同寻常,每年回报率少则30%多则50%,却没有引起投资者的警觉。柬埔寨最近查获的一系列金融诈骗案中,行骗方甚至承诺每年利润返还为150%。一家公司在过去4个月内因此成功骗取1.54亿美元资金。
在世界其他地方,越来越多的“庞氏骗局”也在一一现形。有分析认为,“庞氏骗局”显著增多与每况愈下的经济形势有关。经济不景气时,投资人通常会收回投资或者持有现金不再投资,因此斩断了行骗者赖以生存的资金链。美国纽约前联邦检察官罗伯特•明茨解释:“吸引新投资赖以生存是这类骗局的基本特征,如今所有人都收回投资而且没有新钱加入,它们自然崩溃。”
“庞氏骗局”为何能屡屡得手?
这些可怕的骗局之所以成功,除了对专家、对美好到反常的投资回报的盲从外,最重要的因素在于投资者对“有用的信息”并不加以关注。《华尔街日报》的个人理财专家提到过一个有趣的调查结果:“四分之一的投资者在不研究该基金财务状况的情况下就签支票投钱。将近三分之一的人不总是对基金经理的背景加以调查。6%的人在把钱交出去之前甚至都不读一读他们的招股书。”
美国证交会文档显示,大部分“庞氏骗局”上当者并不清楚自己的投资将用于何处,以为所得到的高额回报是投资对冲基金和其他复杂的海外投资产品所得。美国纽约研究“庞氏骗局”的专家罗伯特•菲茨•帕特里克说,这种骗局“通常对如何赚钱言之甚少”。麦道夫一案目前浮现的细节显示,这种“暗箱”式操作令行骗者能够长期逍遥法外。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报道,麦道夫有意给客户造成一种错觉,即他的投资策略如同可口可乐配方一样秘而不宣。此外,麦道夫还不定期地剔除少数提出质疑的客户,进一步巩固了这种错觉。而这种“暗箱”式操作和所谓的“门槛”设置,迎合了一些重量级“大人物”和众多投资人贪婪、虚荣的心理——高得出奇的回报率和“麦道夫封闭式俱乐部”的入围难度,让你感到无比荣耀。
“庞氏骗局”诱人上当的另一特点,是通过邻里、社交生活和慈善活动等非正式渠道吸引“投资方”。如今被控金融诈骗的阿瑟•纳德尔是佛罗里达州一家对冲基金经理,同时也是当地有名的慈善家。现年75岁的他经常穿梭于各种慈善晚会,因为他慷慨捐赠的形象,不少受骗者放松了警惕。而且,路透社记者珍妮弗•阿布兰还注意到,在麦道夫和纳德尔行骗案件中,多以佛罗里达州东岸棕榈滩为基地的慈善组织、社交圈、退休人群和富裕家庭为行骗对象。美国新泽西州投资顾问汤姆•索沃尼克对此分析,当地富裕且广泛联系的社交氛围有助于“庞氏骗局”获取猎物。“佛罗里达州有乡村俱乐部的气质,在那里,人们相信自己的邻居。”索沃尼克说,“如果你的邻居说,‘这个投资产品不错’,那这笔投资就错不了。”
而麦道夫更是声名显赫——前纳斯达克董事会主席,有着近半个世纪“白璧无瑕”的从业记录,戴有“明星经纪人”、“社会支柱”、“华尔街品质”等多顶桂冠。美国证交会记录显示,不包括麦道夫骗局在内,过去13个月败露的“庞氏骗局”共骗走了轻信的受害者11亿美元。
漏洞百出、人浮于事的监管体制
据美国媒体透露,早在1992年,麦道夫就被揭露有非法证券交易的劣迹。1999年,曾有竞争对手指出,“麦道夫证券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庞氏騙局。”直至2008年10月,业内和传媒一直对麦道夫的投资奇迹颇有质疑。然而,华尔街的高官和高管们置若罔闻,用一句“不存在不正当行为”予以回复,帮助麦道夫过了关。
和庞兹丑闻时代不同,与当初缺乏政府监管以及法律条文更不一样,现在的美国已经拥有了全世界最发达的金融市场和最完善的监管体系,但结果还是让麦道夫这样的人用古老的手段欺骗了众多投资者。这究竟是监管机构的问题,还是整体金融系统的问题?难道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系统真的会出现三种不同的阶段——对冲手段、投机和庞氏融资?而麦道夫骗局预示着最糟糕阶段的来临?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是美国“非御用”的主流经济学家,十多年前就对美国的“非理性繁荣”提出警示,诸如对“安然丑闻”的幕后交易、“官商同流合污”、“做假账成风”却躲过监管和“庞氏骗局”的袭用和演变等等。而麦道夫欺诈案的长期举报者哈里•马科波洛斯在最近的国会听证会上直接提出,他9年来一直致力于揭露麦道夫骗局,而令麦道夫逍遥法外这么多年的主要责任在于美国证交会的失职。
2009年2月9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宣布,其执法部门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性主管——琳达•汤姆森将离职。外界分析,美国证交会现任主席玛丽•夏皮罗1月底刚刚上任,此举很可能是迫于外界对证交会未能及时发现麦道夫欺诈案指责的压力。
麦道夫骗局像一枚“圣诞震撼弹”在2008年12月爆发。麦道夫成功向数千人“卖拐”,涉及金额高达500亿美元。而案件调查至今,有消息称,“直接和间接”受害者可能多达300万,涉案金额将超出原先预计的500亿美元。
在美国联邦破产法院近日公布的一份受害者名单中,包括房地产大亨祖克曼、诺贝尔奖获得者威瑟尔、传奇棒球投手柯法斯、好莱坞显贵斯蒂夫•斯皮尔伯格等在内的众多名人。而号称中国“打工皇帝”的唐骏也在骗局中亏损276万美元。
重演“庞氏骗局”的历史
据说在案发前的20年里,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名下的账户每个月能像时钟一样准时产生将近1%的收益而从未发生亏损。但结果却像麦道夫在寓所内向儿子承认的那样,他所炮制的不过是一个巨型金字塔式的“庞氏骗局”——欺骗拉拢下线,将新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投资的人,以诱使更多的人上当。当然,麦道夫一手导演的这出现代版的华尔街“皇帝新装”闹剧显然比当年的“庞氏骗局”要大许多。这令古老的“庞氏骗局”再度成为舆论的焦点。
“庞氏骗局”的鼻祖——查尔斯•庞兹(Charles Ponzi),这位在当时风光无限的意大利投资商也曾得到很高荣誉,被一些受骗的美国人称为与哥伦布、马尔孔尼(无线电发明者)齐名的最伟大的三位意大利人之一。
起初,庞兹是在他的朋友和同事中间开展骗局,在45天内支付给他们50%的利润率。之后他创设了自己的公司——证券交易公司(Securities Exchange Company)用以提高骗局的规模。一些人在投资后,确实正如庞兹承诺的获得了丰厚的报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被这个陷阱所吸引,到1920年3月,庞兹骗局就吸纳了3万美元(相当于2008年的32.8万美元)。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差不多有4万名波士顿市民,像傻子一样变成庞兹赚钱计划的投资者,而且大部分是怀抱发财梦想的穷人,庞兹共收到约1500万美元的小额投资,平均每人“投资”几百美元。
1921年7月26日,《波士顿邮报》接连发表了若干篇文章强烈质疑庞兹的业务运作过程,并联系了著名的金融分析师Clarence Barron来检查庞兹的这一操作,发现庞兹的公司并没有做相应的投资,而且,庞兹的公司声称自己投资了约160万份邮政回复票据,但实际上当时美国邮政系统进入流通的邮政回复票据只有2.7万份。消息公布后,联邦调查机构关闭了庞兹的公司,庞兹正式被逮捕。据联邦调查机构的预计,当时庞兹亏负了投资人约700万美元的投资。此后,“庞氏骗局”成为一个专门名词,专指用后来的投资者的钱,给前面的投资者以回报,包括人们熟悉的金字塔式的传销,被认为是“庞氏骗局”的变体。
而在案发之前,麦道夫在华尔街也是位广受尊敬的人物。1938年,他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60年,用自己做救生员和卖洒水器所赚的5000美元投资成立了伯纳德•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多年的摸爬之后,麦道夫开始活跃于美国证券业的自我监管组织——全国证券交易商联合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而他旗下的公司也逐渐成为纳斯达克股市中最活跃的5家公司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他成为了纳斯达克交易所董事会主席,并一直担任董事会成员。从2006年开始,麦道夫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注册开设了投资咨询业务,这正是“庞氏丑闻”的外壳。
除了每月1%的固定回报,麦道夫“正派”的作风和慈善行为也令投资人更加信任他。但事实上,麦道夫并没有创造财富,他的骗局之所以没有被拆穿是因为没有人要求拿回本金,但当2008年圣诞节前,有客户提出要赎回70亿美元现金时,游戏结束了。
“庞氏骗局”现身日本
近日,“庞氏骗局”现身日本。2009年2月5日,日本一家床上用品企业L&G的董事长波和二及其他21名公司高管被日本警方逮捕,罪名为有组织诈骗。据有关人士透露,此案涉及金额可能达到2265亿日元,约合25亿美元,成为日本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诈骗案,也是继美国麦道夫骗局后的又一大型骗局。
从2001年起,L&G开始向投资者出售一种名为“yenten”的电子货币。这种电子货币不仅可以用来网上购物,还可以拿来“变钱”。投资者可以通过手机收到“yenten”,并可用在旧货市场或网上购物。不只如此,该公司还承诺,即使不消费,只要存入100万日元,即可每三个月获得9%的分红,年回报率高达36%。
“yenten”在日文里意为“来自天堂的日元”,波和二在推广这一独特概念时一再强调,这项投资是“来自天堂的召唤”,永远不会贬值。“只赚不赔”的口号吸引了大批投资者,约有3.7万人就此“中招”——投资“yenten”货币,买下大批食品、衣物和首饰。2007年后,L&G公司将现金分红改为发放“yenten”,之后连“yenten”分红也开始中断,骗局这才露出破绽。
据L&G破产案的法庭制定管理人透露,L&G公司于2000年至2007年间共计从5万名投资者手中非法集资2265亿日元,而该公司的实际资产仅为14亿日元;目前已知至少870亿日元尚未归还投资者。受害者诉讼律师代表说,原告大多是退休人士和家庭主妇,其中有一名老妇被骗逾1亿日元,约合110万美元。
波和二“成功”再造麦道夫“神话”,不只在于其在产品设计上附加高回报的诱惑,还与他善于运用种种“引君入瓮”的高明手段密不可分。如,在大酒店和会议中心举办奢华聚会,进行大规模现场宣讲;还于2005年成立经政府注册的“研究机构”,组织大型娱乐活动和讲座,邀请名歌手和名学者演出、演讲,吸引投资;还大搞个人崇拜,通过近似邪教崇拜的方式吸引投资者,声称自己肩负“消除世界贫困”的“神圣天命”。此前日本电视网曾播出过一段名为“yenten市场”的视频,出镜者大赞波和二的投资项目,“就像做梦一样,我能买任何东西”。
日本警方项目组曾根据《出资法》,于2007年10月对L&G公司总部等处进行了内部搜查,但直到最近才采取逮捕行动。就在落网前两天,波和二还在博客中以车技差与自行车质量无关为例写道:“你无法精通L&G的商业计划,并不意味着计划自身不好。”
“当潮水退尽时,才能搞清楚誰在裸泳”
形容投资世界虚实真假难辨时,美国知名投资人沃伦•巴菲特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当潮水退尽时,才能搞清楚谁在裸泳。”
随着经济持续衰退,美国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麦道夫”——在投资者大批收回投资时,骗局一一败露。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最近调查显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败露的“庞氏骗局”显著增多。2008年有23起类似骗局诉诸公堂,而一年前同样的案件只有15起。2009年开年以来,就已经有4起“庞氏骗局”案件提交司法机关处理。《华尔街日报》的统计是,2009年1月,一个月内就有6起涉案金额过百万美元的金融诈骗案败露。
调查人员说,经济繁荣之时,一些违法但行事隐蔽的对冲基金和其他基金公司连续数年盈利丰厚,令许多投资者以为高回报轻松易得,从而对金融诈骗放松警惕。以美国今年1月曝光的多起骗局为例,行骗方承诺的投资回报率高得不同寻常,每年回报率少则30%多则50%,却没有引起投资者的警觉。柬埔寨最近查获的一系列金融诈骗案中,行骗方甚至承诺每年利润返还为150%。一家公司在过去4个月内因此成功骗取1.54亿美元资金。
在世界其他地方,越来越多的“庞氏骗局”也在一一现形。有分析认为,“庞氏骗局”显著增多与每况愈下的经济形势有关。经济不景气时,投资人通常会收回投资或者持有现金不再投资,因此斩断了行骗者赖以生存的资金链。美国纽约前联邦检察官罗伯特•明茨解释:“吸引新投资赖以生存是这类骗局的基本特征,如今所有人都收回投资而且没有新钱加入,它们自然崩溃。”
“庞氏骗局”为何能屡屡得手?
这些可怕的骗局之所以成功,除了对专家、对美好到反常的投资回报的盲从外,最重要的因素在于投资者对“有用的信息”并不加以关注。《华尔街日报》的个人理财专家提到过一个有趣的调查结果:“四分之一的投资者在不研究该基金财务状况的情况下就签支票投钱。将近三分之一的人不总是对基金经理的背景加以调查。6%的人在把钱交出去之前甚至都不读一读他们的招股书。”
美国证交会文档显示,大部分“庞氏骗局”上当者并不清楚自己的投资将用于何处,以为所得到的高额回报是投资对冲基金和其他复杂的海外投资产品所得。美国纽约研究“庞氏骗局”的专家罗伯特•菲茨•帕特里克说,这种骗局“通常对如何赚钱言之甚少”。麦道夫一案目前浮现的细节显示,这种“暗箱”式操作令行骗者能够长期逍遥法外。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报道,麦道夫有意给客户造成一种错觉,即他的投资策略如同可口可乐配方一样秘而不宣。此外,麦道夫还不定期地剔除少数提出质疑的客户,进一步巩固了这种错觉。而这种“暗箱”式操作和所谓的“门槛”设置,迎合了一些重量级“大人物”和众多投资人贪婪、虚荣的心理——高得出奇的回报率和“麦道夫封闭式俱乐部”的入围难度,让你感到无比荣耀。
“庞氏骗局”诱人上当的另一特点,是通过邻里、社交生活和慈善活动等非正式渠道吸引“投资方”。如今被控金融诈骗的阿瑟•纳德尔是佛罗里达州一家对冲基金经理,同时也是当地有名的慈善家。现年75岁的他经常穿梭于各种慈善晚会,因为他慷慨捐赠的形象,不少受骗者放松了警惕。而且,路透社记者珍妮弗•阿布兰还注意到,在麦道夫和纳德尔行骗案件中,多以佛罗里达州东岸棕榈滩为基地的慈善组织、社交圈、退休人群和富裕家庭为行骗对象。美国新泽西州投资顾问汤姆•索沃尼克对此分析,当地富裕且广泛联系的社交氛围有助于“庞氏骗局”获取猎物。“佛罗里达州有乡村俱乐部的气质,在那里,人们相信自己的邻居。”索沃尼克说,“如果你的邻居说,‘这个投资产品不错’,那这笔投资就错不了。”
而麦道夫更是声名显赫——前纳斯达克董事会主席,有着近半个世纪“白璧无瑕”的从业记录,戴有“明星经纪人”、“社会支柱”、“华尔街品质”等多顶桂冠。美国证交会记录显示,不包括麦道夫骗局在内,过去13个月败露的“庞氏骗局”共骗走了轻信的受害者11亿美元。
漏洞百出、人浮于事的监管体制
据美国媒体透露,早在1992年,麦道夫就被揭露有非法证券交易的劣迹。1999年,曾有竞争对手指出,“麦道夫证券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庞氏騙局。”直至2008年10月,业内和传媒一直对麦道夫的投资奇迹颇有质疑。然而,华尔街的高官和高管们置若罔闻,用一句“不存在不正当行为”予以回复,帮助麦道夫过了关。
和庞兹丑闻时代不同,与当初缺乏政府监管以及法律条文更不一样,现在的美国已经拥有了全世界最发达的金融市场和最完善的监管体系,但结果还是让麦道夫这样的人用古老的手段欺骗了众多投资者。这究竟是监管机构的问题,还是整体金融系统的问题?难道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系统真的会出现三种不同的阶段——对冲手段、投机和庞氏融资?而麦道夫骗局预示着最糟糕阶段的来临?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是美国“非御用”的主流经济学家,十多年前就对美国的“非理性繁荣”提出警示,诸如对“安然丑闻”的幕后交易、“官商同流合污”、“做假账成风”却躲过监管和“庞氏骗局”的袭用和演变等等。而麦道夫欺诈案的长期举报者哈里•马科波洛斯在最近的国会听证会上直接提出,他9年来一直致力于揭露麦道夫骗局,而令麦道夫逍遥法外这么多年的主要责任在于美国证交会的失职。
2009年2月9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宣布,其执法部门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性主管——琳达•汤姆森将离职。外界分析,美国证交会现任主席玛丽•夏皮罗1月底刚刚上任,此举很可能是迫于外界对证交会未能及时发现麦道夫欺诈案指责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