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体育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各种肢体语言行为特征,探讨了在教学中运用实施肢体语言行为的原则。
关键词 体育教学 肢体语言 运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5-000-01
体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组织体育锻炼主要通过语言与肢体语言两种方式进行。对教师来说,语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正确运用语言不但能促进学生的观察、记忆、分析、判断以及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而且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由于体育课堂教学的特点,教师在运用语言教学时,伴随着变化多样的肢体语言方式。肢体语言行为是体育教师应努力掌握的一项教学技巧,从理论上认识体育教师课堂教学中肢体语言行为的作用、运用原则与要求。对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有效地发挥肢体语言行为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肢体语言的种类
(一)外部形态
教师走进体育教学课堂后自己的面孔、衣着和姿势等身体的外部形态,已经用不同方式“说话”了。比如教师的表情是严厉的、傲慢的,衣着不修边幅的,举止是粗野的、放肆的,就可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受到影响,甚至厌烦体育课。反之面孔是慈善的,衣着是整洁大方的,举止是文雅礼貌的,就可以鼓舞学生,提高学生的情绪。俗话说:“有什么样的镜子,就会照出什么样的形象。”
(二)面部表情
教师的仪表是静止性的肢体语言行为,其表情则是交际时面部的动力表现,它是教师心理状态的一面镜子,特别是眼睛作用更加突出。这样既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又不影响教学秩序,比指名道姓的批评好的多,但要注意做到自然贴切、巧妙,不能矫揉造作、装腔作势。
(三)手势
手势有时候可以代替或弥补示范和语言信息的不足,不仅表达教师的情感和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不少手势已成为教学中某一意思的固定符号。不失时机地恰当运用这些手势,有助于学生领会教师意图。在学生某一新技术动作时,用手势指点动作用力方向,或用手臂的摆动来表示动作幅度与速度,也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感知和理解。如果手势和语言有机结合,教学效果会更好。
(四)副语言和辅助语言
副语言是指讲话时声音的质量、声幅、音调、音量,而冷笑、“哼嗯”及讲话的速度、节奏等则是辅助语言。副语言和辅助语言虽属语言表达之一,但不是语言的词语本身。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以此来辅助自己语言的表达,以便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如:教师让学生做动作快点时,“快点”可以大声呵斥地说,也可以轻声说,可以面带微笑和蔼说出,也可以沉下脸低声训斥。
(五)行为暗示
在课堂上常见个别学生随便讲话、嬉闹、做小动作等,对此教师大动肝火,点名训斥或赶出课堂,则会引起课堂秩序混乱。虽有可能看到学生暂时的肃静,实际其中存在着很大的师生危机。如教师以表情动作予以暗示,则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暂停讲话,提高讲话声调,或向违反纪律的同学注视、皱眉、摆手、摇头或走近和靠近嬉闹的学生用手轻轻拍拍肩膀,摸摸头或借巡视辅导予以提醒等,用这些尊重学生人格的暗示手段,会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良性心理反应,甚至立即醒悟,达到知错、认错、改错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
二、运用肢体语言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一)角色意识原则
体育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知识的传授者,每个教师都应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言行和举动都处在学生的监督之中,都可能对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教师的身心修养和内在素质差异,教学中必然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课堂上学生的各种行为产生不同的主观体验,但这些情感不一定完全都适宜于学生。在教学中每一言行举止都要以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为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保持自己的角色意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将自己封闭起来,不能向学生敞开心扉。相反教师就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运用自己的教学技巧和语言艺术,向学生传递产生积极情感的信息。
(二)互相尊重原则
教师的肢体语言行为主要是向学生传达自己的态度、情感的符号系统,爱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基础和力量所在。因此,运用肢体语言行为要尊重学生人格,注意学生个性,从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出发,对学生寄予殷切希望,并要体察学生的情感、认识等方面的需要,亦即要进行移情体验。
(三)实践性原则
肢体语言行为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沟通的一种辅助语言,只有在教师和学生掌握统一的或类似的编码和译码系统时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才能发挥肢体语言行为在体育教学中的特殊作用,当然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马可以在不违背上述原则的情况下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和自己的特殊规定。
(四)准确性原则
肢体语言行为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特点,大部分行为都没有独立的含义,只有在各种肢体语言动作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和语言讲解结合起来时,才能准确地表达主体思想,所以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肢体语言行为必须合理搭配,最优组合。
(五)区别对待原则
肢体语言行为主要是给学生从心理上施加影响,而每个学生心理活动都有自己的特征。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比如,对于表现好的学生与纪律性历来较差的学生,对于交往能力差、性格不同的,对与自己关系融洽的或与自己关系较紧张的等等,教师只有采取不同的各相适应的肢体语言手段,才能达到师生间情感沟通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体育科学研究.2010(5).
[2] 学校体育学.2005.
[3] 中国魅力.2008(6).
关键词 体育教学 肢体语言 运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5-000-01
体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组织体育锻炼主要通过语言与肢体语言两种方式进行。对教师来说,语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正确运用语言不但能促进学生的观察、记忆、分析、判断以及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而且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由于体育课堂教学的特点,教师在运用语言教学时,伴随着变化多样的肢体语言方式。肢体语言行为是体育教师应努力掌握的一项教学技巧,从理论上认识体育教师课堂教学中肢体语言行为的作用、运用原则与要求。对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有效地发挥肢体语言行为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肢体语言的种类
(一)外部形态
教师走进体育教学课堂后自己的面孔、衣着和姿势等身体的外部形态,已经用不同方式“说话”了。比如教师的表情是严厉的、傲慢的,衣着不修边幅的,举止是粗野的、放肆的,就可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受到影响,甚至厌烦体育课。反之面孔是慈善的,衣着是整洁大方的,举止是文雅礼貌的,就可以鼓舞学生,提高学生的情绪。俗话说:“有什么样的镜子,就会照出什么样的形象。”
(二)面部表情
教师的仪表是静止性的肢体语言行为,其表情则是交际时面部的动力表现,它是教师心理状态的一面镜子,特别是眼睛作用更加突出。这样既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又不影响教学秩序,比指名道姓的批评好的多,但要注意做到自然贴切、巧妙,不能矫揉造作、装腔作势。
(三)手势
手势有时候可以代替或弥补示范和语言信息的不足,不仅表达教师的情感和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不少手势已成为教学中某一意思的固定符号。不失时机地恰当运用这些手势,有助于学生领会教师意图。在学生某一新技术动作时,用手势指点动作用力方向,或用手臂的摆动来表示动作幅度与速度,也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感知和理解。如果手势和语言有机结合,教学效果会更好。
(四)副语言和辅助语言
副语言是指讲话时声音的质量、声幅、音调、音量,而冷笑、“哼嗯”及讲话的速度、节奏等则是辅助语言。副语言和辅助语言虽属语言表达之一,但不是语言的词语本身。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以此来辅助自己语言的表达,以便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如:教师让学生做动作快点时,“快点”可以大声呵斥地说,也可以轻声说,可以面带微笑和蔼说出,也可以沉下脸低声训斥。
(五)行为暗示
在课堂上常见个别学生随便讲话、嬉闹、做小动作等,对此教师大动肝火,点名训斥或赶出课堂,则会引起课堂秩序混乱。虽有可能看到学生暂时的肃静,实际其中存在着很大的师生危机。如教师以表情动作予以暗示,则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暂停讲话,提高讲话声调,或向违反纪律的同学注视、皱眉、摆手、摇头或走近和靠近嬉闹的学生用手轻轻拍拍肩膀,摸摸头或借巡视辅导予以提醒等,用这些尊重学生人格的暗示手段,会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良性心理反应,甚至立即醒悟,达到知错、认错、改错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
二、运用肢体语言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一)角色意识原则
体育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知识的传授者,每个教师都应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言行和举动都处在学生的监督之中,都可能对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教师的身心修养和内在素质差异,教学中必然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课堂上学生的各种行为产生不同的主观体验,但这些情感不一定完全都适宜于学生。在教学中每一言行举止都要以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为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保持自己的角色意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将自己封闭起来,不能向学生敞开心扉。相反教师就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运用自己的教学技巧和语言艺术,向学生传递产生积极情感的信息。
(二)互相尊重原则
教师的肢体语言行为主要是向学生传达自己的态度、情感的符号系统,爱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基础和力量所在。因此,运用肢体语言行为要尊重学生人格,注意学生个性,从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出发,对学生寄予殷切希望,并要体察学生的情感、认识等方面的需要,亦即要进行移情体验。
(三)实践性原则
肢体语言行为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沟通的一种辅助语言,只有在教师和学生掌握统一的或类似的编码和译码系统时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才能发挥肢体语言行为在体育教学中的特殊作用,当然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马可以在不违背上述原则的情况下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和自己的特殊规定。
(四)准确性原则
肢体语言行为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特点,大部分行为都没有独立的含义,只有在各种肢体语言动作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和语言讲解结合起来时,才能准确地表达主体思想,所以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肢体语言行为必须合理搭配,最优组合。
(五)区别对待原则
肢体语言行为主要是给学生从心理上施加影响,而每个学生心理活动都有自己的特征。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比如,对于表现好的学生与纪律性历来较差的学生,对于交往能力差、性格不同的,对与自己关系融洽的或与自己关系较紧张的等等,教师只有采取不同的各相适应的肢体语言手段,才能达到师生间情感沟通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体育科学研究.2010(5).
[2] 学校体育学.2005.
[3] 中国魅力.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