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学生学习入门的先导,是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我们对学生实施实验教学,在选题、设计、操作、现象结果的发现和解释等方面让学生自主完成,从而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关键词]实验教学学习兴趣学习动力
[作者简介]肖康飞(1962- ),男,湖南新宁人,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实验师,主要从事卫生检验技术教育工作。(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7-0187-01
兴趣是学生学习入门的先导,是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激发、维持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作为重要任务。那么,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为一个愉快学习的过程,从而激起学生自行探究新知的兴趣呢?笔者在学生的实验课中采取以学生为主导,实验的设计、操作、观察、结果等环节都让学生亲自完成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兴趣,并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我们的做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设问带疑,激发兴趣
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而学生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实验产生兴趣,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才会活跃起来,才能主动地进行学习。重视引导的设计是探究性教学的关键,成功的引导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教师通过巧妙的设问和正确的引导来启发学生实验选题及探究的兴趣,这是主动实验教学的关键。例如:如何知道体内有乙型肝炎病毒?这是学生在学习病毒性肝炎的理论课后普遍关心的问题。学生也知道病毒作为一种微小的生物体是无法用肉眼和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的。而乙肝是一种难治之病,学生在理论课学习的时候都是普遍把自己当做是“病人”,普遍关心自己的“健康”。教师给他们如何知道体内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设问,必定使他们产生一种探究意识和探究思维。在借助显微镜不能完成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必定想到用免疫学的方法来解决如何知道人体内是否有乙型肝炎病毒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接触新事物、新问题,能培养学生通过图书馆及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的能力,能使学生了解所学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这为随后实验选题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并使学生在做实验时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进而产生创新的愿望和学习的动力。
实践证明,实验教学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它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实验课不但是对理论课的补充,也是强化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设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理论教学内容的丰富、应用的广泛,体会到医学技能的形成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环节。
二、设计操作,直观感受
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使学生从内心体验到他们亲自动手实践而带来的喜悦、惊讶和满足感,并有意识地把实验所带来的直觉兴趣引导到实验变化的因果关系或对实验本质的研究上来。教师要有目的地激发和培养学生持久的认知兴趣,使之不仅成为做好实验的动力,也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品质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让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操作程序并实施程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开阔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有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学生最感兴趣的是那些有所了解却又非完全已知的东西。而现行的实验教学的现状是:教师与教材设计好了一切,教师讲多少,学生就做多少,为保证实验正常进行,教师将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具体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结果和结论等都讲得清清楚楚,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依葫芦画瓢,只管“照方抓药”,根本谈不上独立思考,也提不出问题,从而难以培养学生探索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这样,最终的效果只能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低,在真正接触临床后逐渐表现出对一些基本仪器的错误认识或错误的操作手法,分析问题不能切中要害,理论不能联系实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经过不断反思,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背着”学生走的被动实验教学方式为“引导”学生走的主动实验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讲授实验目的要求和基本原理,根据原理和可能出现的结果要求学生自拟实验方案、设计操作步骤和自备实验仪器及试剂。尽管在实施进程中发现学生设计的过程、步骤有错误,但是经过引导,学生最终会取得真正的收获。例如:教师讲授清楚酶联免疫检测法(ELISA)试验的原理是根据已知抗原或抗体来测定血清中未知的抗体和抗原,并给出微量加样器、反应板、相应的酶、显色剂等试验物品和试剂,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条件设计测定血清中免疫成分。然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思考如下问题:实验操作步骤如何设计?结果如何判断?如果碰到与临床诊断不符怎么办?并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同时讲授一些与本次实习课内容相关的国内外新的发展状况。学生再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这个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出现相应的一些免疫物质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态度、科研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描述现象,得出结论
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会自己操作、观察、描述、思考、发现、总结等,这是实验课成败的关键所在。观察、发现和体会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实验现象,是对具体的实验结果和实验现象的认识。要求学生对事物的客观现象和外部特征做出描述,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揭示出事物内在本质和变化规律。应用已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做出解释,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消毒原理——高錳酸钾杀灭病原体的实验中,如何知道高锰酸钾的杀菌作用?当学生向试管中加入蛋清之前,高锰酸钾是紫红色的液体。当加入蛋清后,试管里的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棕褐色。学生就要学会独立地对这一颜色发生变化的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ELISA显色后如果不加入终止液,放置越久颜色就会发生更深的变化。如果放置很长时间才观察结果必然造成误差。这一现象也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让他们结合临床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整个主动实验教学活动从选题、设计、操作步骤、现象结果的发现和解释等,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的主动探究活动中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将他们目前所掌握的医学理论知识,同他们从各种渠道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并把它们应用到解释实验现象的问题中去。如高锰酸钾的颜色在加入蛋清后发生了变化,而作为氧化剂的高锰酸钾发生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就是说蛋白质被氧化了。最后学生就能得出细菌里的蛋白质被氧化变性死亡的结论,从而明白了氧化剂类的消毒原理。这样,还可以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可以逐渐提高他们学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实验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注意探索实验教学的规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便能为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步增长,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总之,通过对学生实施主动实验教学,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理念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学生从被动性的学习转变为主动性的学习,意识到在校学习的知识是浩瀚知识海洋中的一小部分。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要求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实验教学,学生的基本理论及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并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学习、自我管理、与人合作的能力。我们应该将学生培养成为基础扎实、医术精湛、适应性强,并且有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新型医学人才,使他们的基本理论素养、实际操作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得到实习医院的认可和好评。
[关键词]实验教学学习兴趣学习动力
[作者简介]肖康飞(1962- ),男,湖南新宁人,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实验师,主要从事卫生检验技术教育工作。(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7-0187-01
兴趣是学生学习入门的先导,是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激发、维持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作为重要任务。那么,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为一个愉快学习的过程,从而激起学生自行探究新知的兴趣呢?笔者在学生的实验课中采取以学生为主导,实验的设计、操作、观察、结果等环节都让学生亲自完成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兴趣,并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我们的做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设问带疑,激发兴趣
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而学生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实验产生兴趣,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才会活跃起来,才能主动地进行学习。重视引导的设计是探究性教学的关键,成功的引导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教师通过巧妙的设问和正确的引导来启发学生实验选题及探究的兴趣,这是主动实验教学的关键。例如:如何知道体内有乙型肝炎病毒?这是学生在学习病毒性肝炎的理论课后普遍关心的问题。学生也知道病毒作为一种微小的生物体是无法用肉眼和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的。而乙肝是一种难治之病,学生在理论课学习的时候都是普遍把自己当做是“病人”,普遍关心自己的“健康”。教师给他们如何知道体内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设问,必定使他们产生一种探究意识和探究思维。在借助显微镜不能完成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必定想到用免疫学的方法来解决如何知道人体内是否有乙型肝炎病毒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接触新事物、新问题,能培养学生通过图书馆及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的能力,能使学生了解所学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这为随后实验选题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并使学生在做实验时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进而产生创新的愿望和学习的动力。
实践证明,实验教学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它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实验课不但是对理论课的补充,也是强化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设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理论教学内容的丰富、应用的广泛,体会到医学技能的形成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环节。
二、设计操作,直观感受
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使学生从内心体验到他们亲自动手实践而带来的喜悦、惊讶和满足感,并有意识地把实验所带来的直觉兴趣引导到实验变化的因果关系或对实验本质的研究上来。教师要有目的地激发和培养学生持久的认知兴趣,使之不仅成为做好实验的动力,也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品质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让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操作程序并实施程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开阔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有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学生最感兴趣的是那些有所了解却又非完全已知的东西。而现行的实验教学的现状是:教师与教材设计好了一切,教师讲多少,学生就做多少,为保证实验正常进行,教师将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具体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结果和结论等都讲得清清楚楚,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依葫芦画瓢,只管“照方抓药”,根本谈不上独立思考,也提不出问题,从而难以培养学生探索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这样,最终的效果只能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低,在真正接触临床后逐渐表现出对一些基本仪器的错误认识或错误的操作手法,分析问题不能切中要害,理论不能联系实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经过不断反思,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背着”学生走的被动实验教学方式为“引导”学生走的主动实验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讲授实验目的要求和基本原理,根据原理和可能出现的结果要求学生自拟实验方案、设计操作步骤和自备实验仪器及试剂。尽管在实施进程中发现学生设计的过程、步骤有错误,但是经过引导,学生最终会取得真正的收获。例如:教师讲授清楚酶联免疫检测法(ELISA)试验的原理是根据已知抗原或抗体来测定血清中未知的抗体和抗原,并给出微量加样器、反应板、相应的酶、显色剂等试验物品和试剂,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条件设计测定血清中免疫成分。然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思考如下问题:实验操作步骤如何设计?结果如何判断?如果碰到与临床诊断不符怎么办?并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同时讲授一些与本次实习课内容相关的国内外新的发展状况。学生再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这个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出现相应的一些免疫物质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态度、科研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描述现象,得出结论
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会自己操作、观察、描述、思考、发现、总结等,这是实验课成败的关键所在。观察、发现和体会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实验现象,是对具体的实验结果和实验现象的认识。要求学生对事物的客观现象和外部特征做出描述,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揭示出事物内在本质和变化规律。应用已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做出解释,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消毒原理——高錳酸钾杀灭病原体的实验中,如何知道高锰酸钾的杀菌作用?当学生向试管中加入蛋清之前,高锰酸钾是紫红色的液体。当加入蛋清后,试管里的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棕褐色。学生就要学会独立地对这一颜色发生变化的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ELISA显色后如果不加入终止液,放置越久颜色就会发生更深的变化。如果放置很长时间才观察结果必然造成误差。这一现象也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让他们结合临床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整个主动实验教学活动从选题、设计、操作步骤、现象结果的发现和解释等,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的主动探究活动中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将他们目前所掌握的医学理论知识,同他们从各种渠道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并把它们应用到解释实验现象的问题中去。如高锰酸钾的颜色在加入蛋清后发生了变化,而作为氧化剂的高锰酸钾发生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就是说蛋白质被氧化了。最后学生就能得出细菌里的蛋白质被氧化变性死亡的结论,从而明白了氧化剂类的消毒原理。这样,还可以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可以逐渐提高他们学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实验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注意探索实验教学的规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便能为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步增长,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总之,通过对学生实施主动实验教学,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理念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学生从被动性的学习转变为主动性的学习,意识到在校学习的知识是浩瀚知识海洋中的一小部分。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要求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实验教学,学生的基本理论及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并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学习、自我管理、与人合作的能力。我们应该将学生培养成为基础扎实、医术精湛、适应性强,并且有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新型医学人才,使他们的基本理论素养、实际操作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得到实习医院的认可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