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物理教学;创新思维能
力;好奇心;提问;常规
思路;习题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7—0080—01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心理学表明,好奇心是激发创新思维的一种动力,可以激发人们去发现周围一切事物的差异,并促使人们去思考和探索。中学生其心理主要具有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等特点,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有极大的作用。
在课堂上,举一些新鲜好奇的事例,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如“在光滑的桌面上,一只蚂蚁能推动一个铅球吗?”“用纸盒能把水烧开吗?”“对装有活生生的小鱼的试管加热,水烧开了,小鱼会死吗?”等等,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见解。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必要时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出乎意料的结果使学生感到好奇,能把学生带进一个变幻、神奇的物理知识天地,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二、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教材上的阅读材料、注释、插图、思考和讨论,学科间交叉的知识等都可能存在或隐含着“问题”、理论、概念、原理等,往往因为其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会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如第十三章第八节《电容器的电容》,课本对静电计的注释为:“静电计是在验电器的基础上制成的,用来测量电势差。把它的金属球跟一个导体连接,把它的金属外壳跟另一个导体连接(或者同时接地),从指针的偏转角度就可以测出两个导体间的电势差。”由于学生在学此新课之前对静电计的结构不熟悉,导致学生对静电计的原理不理解,在理解“静电计的指针偏转角度就可以测出两个导体间的电势差”时产生了问题,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怀疑,大胆提问。
只有当学生把心中的疑问提出来,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的困惑,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以后解决此类问题时才会有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因此,物理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敢说、敢做、敢疑、敢议,充分发掘学生潜能。
三、设计多变型习题
教师在习题教学中不要只限于就题论题,要在原题的基础上不断变换问题情境,使之变为更多的有价值、有新意的新问题,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从而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效果,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例 水银气压计混入了一个空气泡,上升到水银柱的上方,使水银柱上方不再是真空,因而气压计的读数比实际的气压小。当实际气压为104KPa时,气压计的读数只有99KPa,此时管中水银面到管顶的距离为0.08m。当气压计读数为97KPa时,实际气压为多少?(设温度不变)
可以将原题作如下变形:
变形一:若在管口处将气泡压入管内,气泡在管内上升时,体积如何变化?(答案:气泡体积逐渐增大)。
变形二:若试管的中部断裂,管中水银是否会从裂缝处喷出?(答案:不会喷出)。
变形三:若对上部管子加热,使管内气体温度升高,管内空气柱长度如何变化?(答案:空气柱长度变大)。
变形四:若整个装置以加速度a竖直向下做匀加速运动,管内空气柱长度如何变化?(答案:空气柱长度变短)。
变形五:若将管子缓慢提起(开口端不离开水银面),则管中水银面如何变化?(答案:可用假设法判断管中水银面上升)。
原题着重考查“玻意耳定律”的内容,经过变形,既加强了“玻意耳定律”的多种条件下的运用,又综合了运动学和动力学等知识,也兼顾了“假设法”的应用,强化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了思维的变通性。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精心设计一些习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将来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编辑:张 昀
力;好奇心;提问;常规
思路;习题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7—0080—01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心理学表明,好奇心是激发创新思维的一种动力,可以激发人们去发现周围一切事物的差异,并促使人们去思考和探索。中学生其心理主要具有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等特点,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有极大的作用。
在课堂上,举一些新鲜好奇的事例,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如“在光滑的桌面上,一只蚂蚁能推动一个铅球吗?”“用纸盒能把水烧开吗?”“对装有活生生的小鱼的试管加热,水烧开了,小鱼会死吗?”等等,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见解。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必要时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出乎意料的结果使学生感到好奇,能把学生带进一个变幻、神奇的物理知识天地,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二、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教材上的阅读材料、注释、插图、思考和讨论,学科间交叉的知识等都可能存在或隐含着“问题”、理论、概念、原理等,往往因为其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会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如第十三章第八节《电容器的电容》,课本对静电计的注释为:“静电计是在验电器的基础上制成的,用来测量电势差。把它的金属球跟一个导体连接,把它的金属外壳跟另一个导体连接(或者同时接地),从指针的偏转角度就可以测出两个导体间的电势差。”由于学生在学此新课之前对静电计的结构不熟悉,导致学生对静电计的原理不理解,在理解“静电计的指针偏转角度就可以测出两个导体间的电势差”时产生了问题,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怀疑,大胆提问。
只有当学生把心中的疑问提出来,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的困惑,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以后解决此类问题时才会有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因此,物理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敢说、敢做、敢疑、敢议,充分发掘学生潜能。
三、设计多变型习题
教师在习题教学中不要只限于就题论题,要在原题的基础上不断变换问题情境,使之变为更多的有价值、有新意的新问题,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从而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效果,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例 水银气压计混入了一个空气泡,上升到水银柱的上方,使水银柱上方不再是真空,因而气压计的读数比实际的气压小。当实际气压为104KPa时,气压计的读数只有99KPa,此时管中水银面到管顶的距离为0.08m。当气压计读数为97KPa时,实际气压为多少?(设温度不变)
可以将原题作如下变形:
变形一:若在管口处将气泡压入管内,气泡在管内上升时,体积如何变化?(答案:气泡体积逐渐增大)。
变形二:若试管的中部断裂,管中水银是否会从裂缝处喷出?(答案:不会喷出)。
变形三:若对上部管子加热,使管内气体温度升高,管内空气柱长度如何变化?(答案:空气柱长度变大)。
变形四:若整个装置以加速度a竖直向下做匀加速运动,管内空气柱长度如何变化?(答案:空气柱长度变短)。
变形五:若将管子缓慢提起(开口端不离开水银面),则管中水银面如何变化?(答案:可用假设法判断管中水银面上升)。
原题着重考查“玻意耳定律”的内容,经过变形,既加强了“玻意耳定律”的多种条件下的运用,又综合了运动学和动力学等知识,也兼顾了“假设法”的应用,强化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了思维的变通性。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精心设计一些习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将来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编辑:张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