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三个角色

来源 :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_yanjiang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北大特劳特定位课程的主讲老师,我最开始并没有太注意学员中来自锦湖日丽的辛敏琦总经理,因为他在课堂上比较内向,讲话很少,所以第一次课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但是后来我对他的印象越来越深了,甚至他在课堂上出现都会让我感到紧张,为什么呢?因为我印象中,几乎有一年的时间,无论是大课,还是同学会,还是各种各样的实践讨论,总能够看见他。为什么我紧张呢?因为我讲课的内容每次都大同小异,我总是担心他知道我下一句讲什么,讲课的时候看见他就会特别紧张。
  让我对他最为刮目相看的是什么呢?有一次北大特劳特定位中心在海南三亚举办了一个定位的高端班,高端班的老师需要提前看学员企业的资料。我在锦湖日丽的文件夹里看到了辛敏琦总经理2011年的年终企业发言,看完之后,我大为震惊。那些总结基本上都是运用定位的语言进行的企业战略表达,这让我对辛敏琦总经理彻底刮目相看。
  锦湖日丽的案例给我的启发,让我想谈一谈企业家的角色。我认为,一个企业家在企业里面要扮演好三个角色。
  企业家的第一个角色是创业家。什么叫做利润?利润其实是企业实现差异化的结果。所以企业家越是能够不走寻常路,就越是能够开创一个新事业,越能够成为一个企业家。其实,企业家英文的原意就是创业家,不走寻常路。作为一个创业家很不容易,因为人性有一个弱点,我们做任何事情总是想寻找参照物。比如,我们去吃饭,到了一个餐饮一条街,看到A、B两个餐馆在一起,A餐馆里面有很多人,B餐馆里面没有什么人,我们通常会去A餐馆,因为觉得那里安全,人多。所以,当企业家干一个事业的时候,假如没有任何参照的对象,这样的企业家最了不起,他的事业越干越大,他也越来越孤独,高处不胜寒。任何一个伟大的企业家都是一个伟大的孤独者。比如同样做定位的香飘飘案例*,它的创始人蒋建琪董事长做杯装奶茶可不是那么容易,杯装奶茶刚开始出来的时候,想进商超,商超无法接纳这个产品,为什么?因为这个产品放在哪个条目、科目下销售,商场都不知道,以前从未见过,需要企业家去解释,需要企业家去创造。辛敏琦总经理也是一样,他做PC/ABS、ABS,越往前,任何一次突破都是行业的突破。这种时候企业家会越来越孤独。
  企业家的第二个角色是雕刻家。创业家搞出新东西来了,那么这个新东西对于人类的价值是需要企业家点点滴滴、深一脚浅一脚、山一程水一程去雕刻出来。就好像一块石头,在雕刻家的眼里,它是雕刻成思想者,还是雕刻成维纳斯,就是雕刻家接下来的工作。一旦设定为思想者之后,就要一刀一刀把这个石头雕刻出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辛敏琦总经理在做定位的时候,做了方方面面的工作,从找信任状,到研发,到产品升级,到销售,到设置标准,到品牌传播,从定位传播,他都是在把品类的价值在顾客的大脑中雕刻出来。
  前面两个角色的作用是什么?是给企业带来物质财富,给员工带来很好的收入。我们看到,锦湖日丽的利润涨了90%,但是背后还有一个故事,辛敏琦总经理给员工的加薪是每年20%。所以员工的待遇和企业的利润不是矛盾的。管理学里面一直说,利润的分配、收入的分配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为什么?因为员工的收入对于企业家来说是成本,对于员工来说则是全部的所得,所以这个东西无论怎么分配,总是有人不会满意。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当我们有好的定位战略之后,可以把蛋糕做大,两边都可以得利。
  所以,企业家的最后一个角色、终极使命是布道者。布道者是什么?就是给员工、团队、社会带来精神粮食。中国人特别需要企业家来承担这个责任。我觉得,西方人不用讲信仰的问题,因为西方的宗教信仰很普遍,此生的目标是获得永生的门票,生命是终结在上帝的怀里,所以上帝会给他们的灵魂一种安抚,会给他们的精神一个家园。而中国人不是,我们没有宗教,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在哪里呢?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需要企业家去解释,我这个组织、这个平台上,大家所干的事情和天下的关系。
  员工的使命感从何而来?如果我们干的事情和别人是一样的,员工是没有自豪感的,而且你整天想的是降价,如何和人家抢客户,如何提供比别人更多更好的服务,整个团队在疲于奔命的时候,员工的成就感会很差,这种时候员工的流失率就会特别高。而当我们的组织给天下贡献的价值是独一无二的时候,员工的使命感就会油然而生。所以企业文化不能够盖空中楼阁。企业文化最大的弊端是什么?就是脱离企业的实体运营搞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最危险,通常也是员工私底下嘲讽的对象。但是如果你的企业文化来自你的实体,来自你的日常经营,自下而上,这样的企业文化才是最坚实的。所以,锦湖日丽的团队自豪感是很容易产生的。比如说他们的产品可以获得通用汽车的信赖,通用汽车北美总部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一个中国企业能干成这个事情。这个信号传递到企业内部是什么?员工一旦收到这个信号,就会转化为一种精神力量。中国人特别需要这种精神能量。
  再比如说他们做的塑可净,能够在全球首屈一指,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这种信任也会让每一个员工知道他们干的事情是什么,是在为天下人谋求健康,改善消费者的生活,改善消费者的体验,而不是到外面打价格战,所以到这种时候,员工的使命感、成就感就会达到一种最高境界,这样的话就代替了宗教。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和天下的关系时,每个人心中都会感受到一种美的力量,到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之后,我们的灵魂就安顿了。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心安理得了,每个人很容易变成一个无畏的战士,把个人名利放在第二层次。因为中国人的内心是什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是中国人内心的力量,所以我们新一代的企业家要学习定位的话,一定要知道,能够把这股力量调动起来,是学习定位的最高境界。这个力量是什么?就是人心的力量。
其他文献
“保持开放的心态。”谁没听过这条建议?它是创新管理课程中最常提到的一句真知灼见,但怎样才能做到呢?  如果你正在参加一个为期两天的创新研讨会,专业催化师刚刚告诉你不要轻易下断语,这时候你保持开放的心态并不那么难。但是,一年中剩下的363天呢?比如说,某个星期三下午,已经很晚了,但讨厌的会议还在开着,你的手机震个不停,预算报告仍没有做完,和岳父岳母/公公婆婆的晚餐已经赶不上了,那个倒走了最后一杯咖啡
期刊
全球的商界领袖正在意识到大数据带来的战略优势。在新加坡最近召开的一次全球大数据会议上,同我交谈的很多公司领导都看到了大数据的价值,但他们同时也看到将大数据理念转化为行动并非易事。  我曾担任美国一家全球奢侈化妆品公司供应链情报部(Supply Chain Intelligence)的主任。当时我们采取的一个成功策略是建立一个“行动情报”(Actionable Intelligence)的共享服务小
期刊
今天,几乎每家中国企业都在思考组织再造或转型,而有关“中国企业转型和未来发展的新思路”这个话题也出现了许多有趣的讨论。任何了解商业历史的人都能列出一长串因为没能与时俱进而衰落的企业。世界上有苹果和乔布斯、IBM和郭士纳、通用电气和韦尔奇,也有许多盛极一时、如今却风光不再甚至不复存在的企业,如王安电脑、柯达、宝丽来、Palm等——这样的企业数不胜数。  过去十年里我有幸与一些最了不起的企业合作,它们
期刊
这合同签得真叫苦  现实在4月7日这个房间里绝对派不上太多用场。  以下是张柏克小半生的经历,他在阴郁的北方煤城中长大。精力旺盛三天两头折腾四邻,他挣扎过了青春期;大学后,他老爱用一只手抚摸下巴,用镇定和无奈掩饰不好过的日子。他步履不停地活到45岁,学会了把感情同自己的生活分开。放弃高级销售经理的职位,离开为他积淀甚多的国有进出口企业,创办了特里这家做节日礼品和饰品出口贸易的公司,对于经营企业,他
期刊
许多公司为了提高营业收入,在营销、销售、服务和创新上浪费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却没有认真地权衡过成本收益比。例如,大多数公司会认为拓展客户是有用的,但没有考虑过对自己而言最适宜的客户数量是多少,公司需要从每位客户身上获得多少收入。尽管营销管理实质上就是需求管理,但是公司的营销人员在很大程度上把对客户需求的控制权拱手让给了一些对客户和市场的了解远不如自己的人。他们更偏爱那张记载着客户满意度、忠诚度、质
期刊
人到中年,体检就成了件让人并不喜欢,却不得不做的事。一清早我空腹到了体检中心,抽血、B超、X光……好不容易走完所有的程序,浑身虚弱无力的我终于可以坐在餐厅吃点东西了。  阳光透过窗帘洒在身上,格外温暖。我穿着体检中心统一配备的宽松服,边喝豆浆边想,人到这个时候,才会感到生活中稀松平常的东西,比如这阳光,是多么值得珍惜!  正当我怔怔出神时,有个人一屁股在我对面坐下来:“兰总,你也来体检啊!”  我
期刊
“外贸公司的转型是摆在张柏克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但‘外销转内销’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良方。从外销转内销将颠覆企业整体的生产和管理经营模式。”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贸出口企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利润大幅缩水,企业朝不保夕。面对如此困境,外贸企业如何继续生存和发展?许多企业纷纷将目光瞄准庞大的国内市场,期望通过“外销转内销”的经营战略挽救企业利润下滑的命运。特里公司也处在这个决定命运的十
期刊
从现代意义上看,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一种用来评价人的基本尺度,更是现代企业的一个黄金原则。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大量而广泛的实践证明,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原动力,但是企业诚信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万古长存的,它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在浮沉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长远地发展下去,最好的竞争手段就是诚信,这一点在中国传统商帮和百年老店的发展中
期刊
身为GE大中华区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我时不时会接受一些媒体的采访,与媒体打交道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如何向媒体朋友有效地传递准确并且有价值的信息?这是我接受每一个采访的核心。  去年我曾接受过中国国内一家媒体的采访。那天的采访主题围绕跨国企业在华投资历程及演变展开。采访我的记者非常聪明,总是想引导我批评中国人力成本增加的问题。这不是个新话题,却是时下所有媒体热议的焦点。不过,我也是有备而来的,我并
期刊
在过去20年间,劳动力的流动性显著上升,给许多组织带来巨额成本,但是人们对这种成本的理解往往存在偏差。据美国劳动统计局(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2008年发布的一份报告称:30%的员工服务于一位雇主的时间不足两年;在五年节点上,超过一半的员工已经离职他就。一般说来,员工在22岁~44岁之间会不断跳槽,平均每个人更换八份工作。  流失宝贵的人才,特别是那些热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