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我国的贫困老年人问题,为提升贫困老年人养老质量、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从经济、政策、社会等方面分析导致中国老年人贫困的原因,把国内的养老保障与国外做对比,并对其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出贫困老年人存在养老保障供给水平低、生活起居困难、医疗保障无法得到满足、心理健康无法得到重视等问题,主要原因有家庭养老日渐弱化、政府养老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差异过大、慈善组织对于贫困老年人的救助比较少、社会作用没有发挥充分,最后从经济、政策、社会等方面给出对策建议。针对贫困老年人的养老保障进行发展现状研究,寻找贫困老年人养老保障实现途径,可以有助于提升贫困老年人生活质量,使养老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同时使得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关键词:贫困老年人;养老扶老;养老保障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9-0038-03
一、贫困老年人生存现状
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更是放大了这个特征。2019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 388万,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 603万,占总人口的12.6%。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预计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届时我国老年人口达到4.37亿,占总人口的30%以上,每三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
老年人人口增多的同时,贫困发生率也发生了改变。截至2020年,中国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 899万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贫困发生率也由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受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和中国应对养老保障措施不完善的制约,许多老年人缺乏收入和服务保障,老年贫困发生率远高于其他群体,老年人贫困也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甚至已经形成了老年人贫困化的趋势,老年人口的贫困率也快于老年人口增长率,老年妇女,尤其是独居的、高龄的、农村的老年妇女的贫困问题更加突出。家庭养老逐渐弱化、政府养老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和经济困难导致的健康问题是老年人贫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使老年人更容易限于长期贫困,更难摆脱贫困。政府虽然采取了生活补助金和实物补助等政策来应对贫困老年人的困难情况,但是成效并不是很明显。目前,“扶贫”和“扶老”问题已经成为限制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对贫困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发展现状研究也已经迫在眉睫。
二、贫困老年人现状形成的原因分析
第一,从经济收入分布情况上来看,城镇贫困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社会保险和退休金,农村贫困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劳动所得或者子女的经济扶持。从养老保障体系上看,虽然我国城镇老年人养老保障覆盖率高达80%,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覆盖率只有5.3%,但是城镇老年人口的养老金收入大部分取决于自身在就业期间的工资水平,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它加大了城镇贫困老年人脱贫的难度。在农村的贫困老年人养老金较城市低,丧失劳动力后的贫困老年人没有充分的社会保障,也没有收入来源,他们的养老保障主要依靠家庭新一代的赡养。但是在计划生育政策成功施行和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发生了巨变,在社会物质利益的冲击下,很多年轻人对老人的赡养意识淡薄,这就导致了家庭生活的照料能力变弱,养老功能也在逐渐弱化,这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造成了冲击,使原本依靠子女赡养的传统居家养老方式不得不做出改变,进一步加剧了贫困老年人的贫困程度。相对于非贫困的老年人,贫困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更差,需要承担更加沉重的医疗负担,健康贫困成了贫困的又一大主要原因,这就进一步减少了贫困老年人脱贫的可能。
第二,从提供的贫困老年人政策来看,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对于城乡老年人的贫困发生率有著很大的影响,虽然我国大部分老年人享受社会养老保险,但实际养老金待遇差异巨大,所以导致贫困老年人养老金的待遇很低。面对着老年人规模不断扩大的现实,老年人们的平均健康状况变差,同时政策本身界定的贫困老人特点和老年人实际情况并不一致,所以一部分贫困老年人精神上的贫困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还有一部分贫困老年人则是因病致贫,这直接导致了贫困老年人的实际需要与政府提供的政策补助内容产生了一定的差距。
第三,目前社会上的慈善组织对于贫困老年人的救助比较少,慈善组织把筹得的善款主要用于社会救助上,比如新冠疫情、抗震救灾、帮助比较弱势的群体等,但是在资助贫困老年人这方面,其资助力度就远远小于其他方面。供给能力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与投入也无法满足社会上日渐增多的贫困老年人。在资助来源有限的情况下,资助的条件和标准就会被提高,所以只有小部分贫困老年人能得到资助名额,大部分贫困老年人依然得不到社会的资助。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的养老体系不够完善,所以贫困老年人的保障水平降低,每月本就不多的养老金在保障水平降低后,收入更加微薄,尤其是大部分老年人子女都外出务工,这就导致老年人没有充足的养老金,也没有子女赡养,他们的生活更加难以维持。同时,在社会的医疗救助方面,贫困老年人也无法得到保障,大部分的贫困老年人因接受教育程度有限,所以保健意识相对缺乏,失能、失智老年人也在日渐增多。即便有城镇和乡村合作医疗,经过医疗改革以后重大疾病的报销比重也在逐渐提高,但是对于一些比较普通不需要住院,而需要长期吃药维持健康的疾病却没有报销。贫困老年人们虽然疾病缠身,但是却没有钱给自己买药治病,长此以往,慢性疾病也变成了恶性疾病,更加恶化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虽然社会提供的支持对贫困状况的缓解有一定作用,但是其他方面发挥的功能仍存在局限,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在化解经济困难的贫困老年人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发挥效果仍不佳。 三、国内外养老政策对比
中国身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老年人口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老龄化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极大地增加了社会的养老负担。老龄化的逐渐加剧和养老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在我国,仍然存在着以下这些问题:一是养老政策不完善不到位;二是养老服务人员的供给极度不足,养老机构的收费也超出了老年人们的承受范围;三是家庭看护缺乏,供给也严重不足。但是在老龄化率最高且发展速度最快的日本,他们的养老服务模式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首先,他们的养老服务非常的人性化,能够照顾到老年人的个性需求。其次,他们有着完整的审查管理机制和福利制度,日本老年人福利的实施依靠政府,费用的征收也是由国家和政府共同承担,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完全依靠政府,福利制度从政府方面到社会方面,都给老年人们提供了完整的服务保障。最后,看护预防和看护服务结合到了一起,更大程度上保障了老年人们的健康。
四、扶贫扶老建议
(一)从经济方面
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提高贫困老年人家庭收入水平,家庭的支持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经济支持上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比重。家庭总收入水平越高,贫困老人越能感觉到家庭收入可以满足他们的生活。此外,家庭子女的经济支持对经济贫困有显著影响。子女对贫困老年人的经济支持越高,经济生活改善的可能性就越大。另一方面,要明确贫困老年人的保障内容,完善对贫困老年人资助的资金管理制度,结合贫困老年人的保障内容,在贫困老年人及其家庭能接受的范围内对他们的物价水平和保障标准进行调整。在生日常救助上,组建医疗救助志愿服务队,招募志愿者为贫困老年人免费进行体检、免费派发感冒药发烧药等。通过医疗救助支援服务队的救助能够保障贫困老人病有所医,减少家庭的医疗费用,也减少贫困家庭的生活负担。同时在生活补贴制度上,要建立起精确的贫困老年人精准扶助体系,把精准扶贫与老年人的精准扶助体系结合起来,完善精准扶贫政策,解决老年人的贫困问题。
(二)从政策方面
1.识别贫困老年人致贫原因,区分贫困老人的种类,为不同类型的贫困老人提供差别化的养老服务支持,最大限度地满足贫困老人的需求。贫困老人的日常政策服务支持侧重于日常基本生活照料,其他服务较为稀少。尤其是在精神方面感到特别缺乏的贫困老人,他们在贫困老年人中占了不少的比重。但是他们获得的养老政策服务水平还很低,只能维持浅层次的服务需要,且服务标准“一刀切”、内容单一。由于国家政策给贫困老年人们提供的服务往往是有确切范围的,导致各种类型的贫困老年人之间享受到的服务标准和内容并无差异,最终导致出现服务提供者与需要者之间的供需不匹配,老年人满意度也较低。因此,国家政策首先应当确认贫困老年人所属类型,然后为贫困老年人提供差别化服务。
2.完善贫困老年人的社会救助体系。贫困老年人因为体弱多病、缺乏劳动力,加上医保报销水平有限、养老金不高,所以脱贫面临较大难题。此外,家庭经济条件也会影响老年人自身的家庭健康状况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间接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因此,完善对贫困老年人的社会救助体系不仅可以使老年人享受富足的老年生活,并且对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也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对贫困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广泛普及健康知识,增强其身体健康管理意识,提高贫困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多方面促进贫困老年人充分合理使用卫生服务,改善自身身体状况,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同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等文化宣传平台,广泛宣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营造尊老爱幼的社会氛围,建立起一个关爱老年人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为贫困老年人提供更加充分的养老服务支持。
(三)从社会方面
发挥社会力量的优势,充分调动社会上各种资源为改善贫困老年人现状服务,引导社会资源介入到老年社会救助实践中。首先通过税收等形式引导社会财富阶层发起慈善活动,同时发挥慈善组织、社会工作者的力量,为贫困老年人口提供生活上的援助和心理上精神慰藉,给贫困老年人构建起多方位的社会支持和公共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源介入到贫困老年人的救助工作,满足他们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从而实现社会对贫困老年人救助的广覆盖,促使贫困老年人的救助工作从粗放走向精准。
结语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历史性工程脱貧攻坚战已经取得决定性进展,但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程度的逐渐加深,贫困老年人的贫困问题依然无法得到根本性解决,贫困老年人的生存问题更应该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支持。目前,我国的贫困老年人存在着经济收入渠道狭窄、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不够完善、社会提供的支持有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贫困老年人生活特殊补贴制度,完善精准扶贫政策;分析导致老年人致贫的原因,为贫困老年人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支持,最大限度地满足贫困老人需求;完善老年人救助体系,加强对贫困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调动社会资源改善贫困老年人现状。解决老年人的贫困问题是脱贫攻坚的关键问题,不仅有助于提升贫困老年人生活质量,而且能够使养老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同时使得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 胡宏伟,蒋浩琛.多维脆弱与综合保护:困难家庭老年人群体比较与反贫困政策迭代[J].社会保障研究,2020,(4):70-83.
[2] 曾雁冰,许玮茜,方亚.中国贫困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20,(3):378-383.
[3] 侯斌.精准扶贫背景下家庭支持、社会支持对 城乡贫困老年人口脱贫的影响[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38-55.
[4] 江燕娟,李放.可行能力视角下贫困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政策支持——基于南京市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案例的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7,(6):30-37.
[5] 童玉林.贫困对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城乡差异——基于CLASS数据的分析[J].兰州学刊,2020,(7):192-208.
[6] 甘春雨.浅谈农村贫困老人的社会救助[J].魅力中国,2018,(7):40,42.
[7] 潘杨.日本老年人介护保险制度:分析与启示[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8.
关键词:贫困老年人;养老扶老;养老保障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9-0038-03
一、贫困老年人生存现状
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更是放大了这个特征。2019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 388万,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 603万,占总人口的12.6%。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预计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届时我国老年人口达到4.37亿,占总人口的30%以上,每三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
老年人人口增多的同时,贫困发生率也发生了改变。截至2020年,中国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 899万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贫困发生率也由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受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和中国应对养老保障措施不完善的制约,许多老年人缺乏收入和服务保障,老年贫困发生率远高于其他群体,老年人贫困也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甚至已经形成了老年人贫困化的趋势,老年人口的贫困率也快于老年人口增长率,老年妇女,尤其是独居的、高龄的、农村的老年妇女的贫困问题更加突出。家庭养老逐渐弱化、政府养老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和经济困难导致的健康问题是老年人贫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使老年人更容易限于长期贫困,更难摆脱贫困。政府虽然采取了生活补助金和实物补助等政策来应对贫困老年人的困难情况,但是成效并不是很明显。目前,“扶贫”和“扶老”问题已经成为限制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对贫困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发展现状研究也已经迫在眉睫。
二、贫困老年人现状形成的原因分析
第一,从经济收入分布情况上来看,城镇贫困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社会保险和退休金,农村贫困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劳动所得或者子女的经济扶持。从养老保障体系上看,虽然我国城镇老年人养老保障覆盖率高达80%,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覆盖率只有5.3%,但是城镇老年人口的养老金收入大部分取决于自身在就业期间的工资水平,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它加大了城镇贫困老年人脱贫的难度。在农村的贫困老年人养老金较城市低,丧失劳动力后的贫困老年人没有充分的社会保障,也没有收入来源,他们的养老保障主要依靠家庭新一代的赡养。但是在计划生育政策成功施行和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发生了巨变,在社会物质利益的冲击下,很多年轻人对老人的赡养意识淡薄,这就导致了家庭生活的照料能力变弱,养老功能也在逐渐弱化,这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造成了冲击,使原本依靠子女赡养的传统居家养老方式不得不做出改变,进一步加剧了贫困老年人的贫困程度。相对于非贫困的老年人,贫困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更差,需要承担更加沉重的医疗负担,健康贫困成了贫困的又一大主要原因,这就进一步减少了贫困老年人脱贫的可能。
第二,从提供的贫困老年人政策来看,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对于城乡老年人的贫困发生率有著很大的影响,虽然我国大部分老年人享受社会养老保险,但实际养老金待遇差异巨大,所以导致贫困老年人养老金的待遇很低。面对着老年人规模不断扩大的现实,老年人们的平均健康状况变差,同时政策本身界定的贫困老人特点和老年人实际情况并不一致,所以一部分贫困老年人精神上的贫困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还有一部分贫困老年人则是因病致贫,这直接导致了贫困老年人的实际需要与政府提供的政策补助内容产生了一定的差距。
第三,目前社会上的慈善组织对于贫困老年人的救助比较少,慈善组织把筹得的善款主要用于社会救助上,比如新冠疫情、抗震救灾、帮助比较弱势的群体等,但是在资助贫困老年人这方面,其资助力度就远远小于其他方面。供给能力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与投入也无法满足社会上日渐增多的贫困老年人。在资助来源有限的情况下,资助的条件和标准就会被提高,所以只有小部分贫困老年人能得到资助名额,大部分贫困老年人依然得不到社会的资助。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的养老体系不够完善,所以贫困老年人的保障水平降低,每月本就不多的养老金在保障水平降低后,收入更加微薄,尤其是大部分老年人子女都外出务工,这就导致老年人没有充足的养老金,也没有子女赡养,他们的生活更加难以维持。同时,在社会的医疗救助方面,贫困老年人也无法得到保障,大部分的贫困老年人因接受教育程度有限,所以保健意识相对缺乏,失能、失智老年人也在日渐增多。即便有城镇和乡村合作医疗,经过医疗改革以后重大疾病的报销比重也在逐渐提高,但是对于一些比较普通不需要住院,而需要长期吃药维持健康的疾病却没有报销。贫困老年人们虽然疾病缠身,但是却没有钱给自己买药治病,长此以往,慢性疾病也变成了恶性疾病,更加恶化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虽然社会提供的支持对贫困状况的缓解有一定作用,但是其他方面发挥的功能仍存在局限,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在化解经济困难的贫困老年人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发挥效果仍不佳。 三、国内外养老政策对比
中国身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老年人口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老龄化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极大地增加了社会的养老负担。老龄化的逐渐加剧和养老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在我国,仍然存在着以下这些问题:一是养老政策不完善不到位;二是养老服务人员的供给极度不足,养老机构的收费也超出了老年人们的承受范围;三是家庭看护缺乏,供给也严重不足。但是在老龄化率最高且发展速度最快的日本,他们的养老服务模式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首先,他们的养老服务非常的人性化,能够照顾到老年人的个性需求。其次,他们有着完整的审查管理机制和福利制度,日本老年人福利的实施依靠政府,费用的征收也是由国家和政府共同承担,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完全依靠政府,福利制度从政府方面到社会方面,都给老年人们提供了完整的服务保障。最后,看护预防和看护服务结合到了一起,更大程度上保障了老年人们的健康。
四、扶贫扶老建议
(一)从经济方面
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提高贫困老年人家庭收入水平,家庭的支持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经济支持上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比重。家庭总收入水平越高,贫困老人越能感觉到家庭收入可以满足他们的生活。此外,家庭子女的经济支持对经济贫困有显著影响。子女对贫困老年人的经济支持越高,经济生活改善的可能性就越大。另一方面,要明确贫困老年人的保障内容,完善对贫困老年人资助的资金管理制度,结合贫困老年人的保障内容,在贫困老年人及其家庭能接受的范围内对他们的物价水平和保障标准进行调整。在生日常救助上,组建医疗救助志愿服务队,招募志愿者为贫困老年人免费进行体检、免费派发感冒药发烧药等。通过医疗救助支援服务队的救助能够保障贫困老人病有所医,减少家庭的医疗费用,也减少贫困家庭的生活负担。同时在生活补贴制度上,要建立起精确的贫困老年人精准扶助体系,把精准扶贫与老年人的精准扶助体系结合起来,完善精准扶贫政策,解决老年人的贫困问题。
(二)从政策方面
1.识别贫困老年人致贫原因,区分贫困老人的种类,为不同类型的贫困老人提供差别化的养老服务支持,最大限度地满足贫困老人的需求。贫困老人的日常政策服务支持侧重于日常基本生活照料,其他服务较为稀少。尤其是在精神方面感到特别缺乏的贫困老人,他们在贫困老年人中占了不少的比重。但是他们获得的养老政策服务水平还很低,只能维持浅层次的服务需要,且服务标准“一刀切”、内容单一。由于国家政策给贫困老年人们提供的服务往往是有确切范围的,导致各种类型的贫困老年人之间享受到的服务标准和内容并无差异,最终导致出现服务提供者与需要者之间的供需不匹配,老年人满意度也较低。因此,国家政策首先应当确认贫困老年人所属类型,然后为贫困老年人提供差别化服务。
2.完善贫困老年人的社会救助体系。贫困老年人因为体弱多病、缺乏劳动力,加上医保报销水平有限、养老金不高,所以脱贫面临较大难题。此外,家庭经济条件也会影响老年人自身的家庭健康状况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间接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因此,完善对贫困老年人的社会救助体系不仅可以使老年人享受富足的老年生活,并且对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也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对贫困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广泛普及健康知识,增强其身体健康管理意识,提高贫困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多方面促进贫困老年人充分合理使用卫生服务,改善自身身体状况,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同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等文化宣传平台,广泛宣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营造尊老爱幼的社会氛围,建立起一个关爱老年人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为贫困老年人提供更加充分的养老服务支持。
(三)从社会方面
发挥社会力量的优势,充分调动社会上各种资源为改善贫困老年人现状服务,引导社会资源介入到老年社会救助实践中。首先通过税收等形式引导社会财富阶层发起慈善活动,同时发挥慈善组织、社会工作者的力量,为贫困老年人口提供生活上的援助和心理上精神慰藉,给贫困老年人构建起多方位的社会支持和公共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源介入到贫困老年人的救助工作,满足他们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从而实现社会对贫困老年人救助的广覆盖,促使贫困老年人的救助工作从粗放走向精准。
结语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历史性工程脱貧攻坚战已经取得决定性进展,但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程度的逐渐加深,贫困老年人的贫困问题依然无法得到根本性解决,贫困老年人的生存问题更应该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支持。目前,我国的贫困老年人存在着经济收入渠道狭窄、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不够完善、社会提供的支持有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贫困老年人生活特殊补贴制度,完善精准扶贫政策;分析导致老年人致贫的原因,为贫困老年人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支持,最大限度地满足贫困老人需求;完善老年人救助体系,加强对贫困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调动社会资源改善贫困老年人现状。解决老年人的贫困问题是脱贫攻坚的关键问题,不仅有助于提升贫困老年人生活质量,而且能够使养老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同时使得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 胡宏伟,蒋浩琛.多维脆弱与综合保护:困难家庭老年人群体比较与反贫困政策迭代[J].社会保障研究,2020,(4):70-83.
[2] 曾雁冰,许玮茜,方亚.中国贫困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20,(3):378-383.
[3] 侯斌.精准扶贫背景下家庭支持、社会支持对 城乡贫困老年人口脱贫的影响[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38-55.
[4] 江燕娟,李放.可行能力视角下贫困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政策支持——基于南京市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案例的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7,(6):30-37.
[5] 童玉林.贫困对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城乡差异——基于CLASS数据的分析[J].兰州学刊,2020,(7):192-208.
[6] 甘春雨.浅谈农村贫困老人的社会救助[J].魅力中国,2018,(7):40,42.
[7] 潘杨.日本老年人介护保险制度:分析与启示[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