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批判反思中成长
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成为反思型教师。
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由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具有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特点,这就更需要教师对活动过程及其效果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种思考需要教师审视自身的课程实践,自觉检讨教学活动或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使自身的教学行为成熟。
二、在提高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成长
综合性学习以淡化学科界线、加强知识整合为特征,主张课程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其内容远远超出了单一学科知识的范围,而且是静态的文本材料所无法涵盖的。因为在综合性学习中会不断生成各种教育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综合性学习不能囿于静态封闭的文本材料,而应借助于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那么,哪些是课程资源呢?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要具备以下四种能力:
1、具备课程开发和设计的能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因此,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语文综合性学习为教师们提供了广泛的自由度,教师们可以自主和灵活的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时间和空间等。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具有综合设计课程的能力。
因此,教师需要分析课程的目标、内容,要认识教材提供的和教材以外的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的种类、分布,还要依据教材或自行设计开发的程序和方式,估计开发产生的效果等。教师需要从新的目标出发,从全新的角度对教学进行研究,新的教学研究随之又会促进教师对新教材进行新的调整与发挥。也正是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能力得到发展,对教育、教学、课程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可见,新教材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师发展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的过程。
2、增强对信息整合的能力
如何把“原生态”的、散见的语文课程资源化为综合性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语文教师课程开发的基本功。所谓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一般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零散的课程资源(个人、家庭、社会、自然、媒体中的课程资源)进行组合,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第二,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转换和激活,使之具有现代教育价值和教育活力;第三,对现有的已利用过的课程资源进行变通、嫁接,使课程资源具有再生性、可再利用性,即具有语文教育的新生长点,等等。
3、提高系统优化的能力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是一个学习中的各因素的组合、配置和优化的过程,任何一种因素发挥作用,只能收到局部的效果,而不能取得教育的整体效果。所以,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注意课程资源的系统优化以及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使之协调运作,相互支持,实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高效。所谓优化,主要是指优先性、优效性和适切性。优先性要求在众多资源开发利用中分清轻重缓急,先后有序,形成递进序列;优效性要求开发利用的高效率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适切性要求科学合理地对待现有条件,应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差异等不同的学习需求,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由此可见,综合性学习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的出现不仅是对学生,更是对老师的一次重大挑战。它的出现,呼唤着语文教师素质的更新与重塑,呼唤着语文教师角色与教学观念重新定位,呼唤着新型的语文教师!广大教师只有切实的做好角色的定位,确实的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参与到课程的管理中去,对课程的开发,组织和管理献计献策,充分体现教师的参与者、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才能真正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才能在这场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成为反思型教师。
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由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具有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特点,这就更需要教师对活动过程及其效果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种思考需要教师审视自身的课程实践,自觉检讨教学活动或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使自身的教学行为成熟。
二、在提高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成长
综合性学习以淡化学科界线、加强知识整合为特征,主张课程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其内容远远超出了单一学科知识的范围,而且是静态的文本材料所无法涵盖的。因为在综合性学习中会不断生成各种教育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综合性学习不能囿于静态封闭的文本材料,而应借助于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那么,哪些是课程资源呢?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要具备以下四种能力:
1、具备课程开发和设计的能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因此,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语文综合性学习为教师们提供了广泛的自由度,教师们可以自主和灵活的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时间和空间等。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具有综合设计课程的能力。
因此,教师需要分析课程的目标、内容,要认识教材提供的和教材以外的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的种类、分布,还要依据教材或自行设计开发的程序和方式,估计开发产生的效果等。教师需要从新的目标出发,从全新的角度对教学进行研究,新的教学研究随之又会促进教师对新教材进行新的调整与发挥。也正是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能力得到发展,对教育、教学、课程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可见,新教材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师发展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的过程。
2、增强对信息整合的能力
如何把“原生态”的、散见的语文课程资源化为综合性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语文教师课程开发的基本功。所谓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一般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零散的课程资源(个人、家庭、社会、自然、媒体中的课程资源)进行组合,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第二,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转换和激活,使之具有现代教育价值和教育活力;第三,对现有的已利用过的课程资源进行变通、嫁接,使课程资源具有再生性、可再利用性,即具有语文教育的新生长点,等等。
3、提高系统优化的能力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是一个学习中的各因素的组合、配置和优化的过程,任何一种因素发挥作用,只能收到局部的效果,而不能取得教育的整体效果。所以,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注意课程资源的系统优化以及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使之协调运作,相互支持,实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高效。所谓优化,主要是指优先性、优效性和适切性。优先性要求在众多资源开发利用中分清轻重缓急,先后有序,形成递进序列;优效性要求开发利用的高效率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适切性要求科学合理地对待现有条件,应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差异等不同的学习需求,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由此可见,综合性学习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的出现不仅是对学生,更是对老师的一次重大挑战。它的出现,呼唤着语文教师素质的更新与重塑,呼唤着语文教师角色与教学观念重新定位,呼唤着新型的语文教师!广大教师只有切实的做好角色的定位,确实的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参与到课程的管理中去,对课程的开发,组织和管理献计献策,充分体现教师的参与者、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才能真正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才能在这场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