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改下,历史教师应如何做,才能实现新课改的课程目标呢?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大改变:一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二要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三要耐心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关键词】观念;角色;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在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材功能也一改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单向传输的模式,而是变成了“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这样,教学活动就由单向传输变成了双向互动。教材也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而不再像过去那样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那么,教师就不必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能质疑的、必须不折不扣地照此执教。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
1 历史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
1.1 转变观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教学观、教材观、师生观、评价观。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教育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发现”知识和“感悟”历史的新型教学观;树立和谐、平等、合作、师生共同学习和探索的新型师生观;树立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新型评价观。学校教育要成为“活的教育”,成为真正培养人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教育。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面对新课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成为当务之急。
1.2 转换角色
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迅速转变角色,由重结论的灌输者转变为重过程的学习促进者;由机械的课程阐述者转变为课程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由默默耕耘的孤独者转变为善于和同行交流的合作者;由传统的知识搬运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知心者,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人,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究者。
2 要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填鸭式”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当今的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1 以探究问题为中心,养成思维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只有质疑,才会真正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预习教材,提出1—2个问题,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也可以是困惑自己的,或自己认为有疑问价值的。一开始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或问题很幼稚,但在教师的鼓励和坚持下,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强,思维深度不断提高。
接下来的关键环节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两点:一是教师的问题要反映学生预习时提出的带普遍性的和有深度的问题,二是应难易适中,符合学生实际,既要有一定的难度,也要设置合理的坡度,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2.2 创设活动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常用的课堂活动形式,如: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课堂表演及其它课堂活动形式。有时,还可以把几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那样效果更佳。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的第八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就可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内容:事先安排三位同学查找美国总统、国会参议员、联邦法院院长的职责及其相互关系,然后在课堂上由这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种角色的模拟表演,效果就特别好。通过活动,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并作出分析、判断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对历史课枯燥无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3 要耐心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过分的突出和强调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对问题的发现和探索,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新课改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高中历史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初中生刚入高中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同时兼顾到这一阶段的过渡性,教师学法指导的重心应放在留旧创新,巧妙过渡上。所谓“留旧”就是适当保留初中学习的一些方法,如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回家及时复习、完成作业和练习等,使学生适应高一历史学习有一个心理过渡。但“留旧”却并非“守旧”而是为了“创新”。新高一学生学法“创新”的重点是“学会自学”这条主线。
自学首先学教材,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翻开人教版高中新教材,我们看到: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彩。新教材在介绍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时,除了正文部分外,辅助部分提供了精美的历史图片、图表,以及一些丰富且有趣的栏目:如“学思之窗”“学习思考”“历史纵横”“模块链接”“本课要旨”,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其次还要读一点课外历史读物。如《历史学习》、《中学政史地》、《文史知识》等。同时还要开展各种除读书、做练习等学习活动以外的带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等等。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培养、能力得到了提高、个性得以展示、知识也逐步积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历史教学要真正实现课改目标,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的进一步实践和努力探索,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在课改实践中,我们也存在一定的困惑。那就是考试的试题结构还不够灵活,主观题与客观题的比例不协调,试题缺乏选择性,开放性不够,尤其是客观题中的许多题目答案的唯一性等等,这些与历史课程改革中提倡的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是相矛盾的。能否处理好历史教学评价与试题乃至高考的关系,意义重大。我想,这可能是决定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所以,我希望这个问题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关键词】观念;角色;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在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材功能也一改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单向传输的模式,而是变成了“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这样,教学活动就由单向传输变成了双向互动。教材也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而不再像过去那样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那么,教师就不必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能质疑的、必须不折不扣地照此执教。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
1 历史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
1.1 转变观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教学观、教材观、师生观、评价观。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教育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发现”知识和“感悟”历史的新型教学观;树立和谐、平等、合作、师生共同学习和探索的新型师生观;树立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新型评价观。学校教育要成为“活的教育”,成为真正培养人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教育。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面对新课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成为当务之急。
1.2 转换角色
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迅速转变角色,由重结论的灌输者转变为重过程的学习促进者;由机械的课程阐述者转变为课程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由默默耕耘的孤独者转变为善于和同行交流的合作者;由传统的知识搬运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知心者,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人,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究者。
2 要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填鸭式”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当今的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1 以探究问题为中心,养成思维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只有质疑,才会真正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预习教材,提出1—2个问题,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也可以是困惑自己的,或自己认为有疑问价值的。一开始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或问题很幼稚,但在教师的鼓励和坚持下,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强,思维深度不断提高。
接下来的关键环节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两点:一是教师的问题要反映学生预习时提出的带普遍性的和有深度的问题,二是应难易适中,符合学生实际,既要有一定的难度,也要设置合理的坡度,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2.2 创设活动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常用的课堂活动形式,如: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课堂表演及其它课堂活动形式。有时,还可以把几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那样效果更佳。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的第八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就可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内容:事先安排三位同学查找美国总统、国会参议员、联邦法院院长的职责及其相互关系,然后在课堂上由这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种角色的模拟表演,效果就特别好。通过活动,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并作出分析、判断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对历史课枯燥无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3 要耐心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过分的突出和强调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对问题的发现和探索,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新课改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高中历史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初中生刚入高中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同时兼顾到这一阶段的过渡性,教师学法指导的重心应放在留旧创新,巧妙过渡上。所谓“留旧”就是适当保留初中学习的一些方法,如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回家及时复习、完成作业和练习等,使学生适应高一历史学习有一个心理过渡。但“留旧”却并非“守旧”而是为了“创新”。新高一学生学法“创新”的重点是“学会自学”这条主线。
自学首先学教材,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翻开人教版高中新教材,我们看到: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彩。新教材在介绍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时,除了正文部分外,辅助部分提供了精美的历史图片、图表,以及一些丰富且有趣的栏目:如“学思之窗”“学习思考”“历史纵横”“模块链接”“本课要旨”,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其次还要读一点课外历史读物。如《历史学习》、《中学政史地》、《文史知识》等。同时还要开展各种除读书、做练习等学习活动以外的带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等等。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培养、能力得到了提高、个性得以展示、知识也逐步积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历史教学要真正实现课改目标,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的进一步实践和努力探索,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在课改实践中,我们也存在一定的困惑。那就是考试的试题结构还不够灵活,主观题与客观题的比例不协调,试题缺乏选择性,开放性不够,尤其是客观题中的许多题目答案的唯一性等等,这些与历史课程改革中提倡的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是相矛盾的。能否处理好历史教学评价与试题乃至高考的关系,意义重大。我想,这可能是决定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所以,我希望这个问题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