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大学生接触新事物、新思想的途径日益增多。然而,目前许多高校采取的仍是传统的、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必然会受到大学生的质疑和抵制,进而最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和消除这一心理现象,对于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对策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1]其具体表现形式有: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冷漠、排斥的态度。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没有形成正确认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讲假话、唱高调,不能解决自己的实际思想问题。他们更看重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 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及其教育活动不感兴趣,甚至对思想政治教育持冷漠、排斥的态度。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产生不信任感。部分大学生非常反感“灌输式”的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洗脑”,以致于有的大学生并不信任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对老师的批评不以为然,对思想政治教育不主动、不配合,甚至故意违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纪律。
(三)对先进人物和事迹否定和曲解。受逆反心理的影响,某些大学生不自觉地就会对先进人物和事迹的宣传产生否定情绪,对先进人物和事迹作错误的主观臆断和评论。比如有的大学生对教师表扬某些人非常反感,甚至有意孤立被表扬者,更有甚者对受表扬者进行讽刺、打击。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不足的影响,同时还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
(一)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
逆反心理的诱发常常会受教育对象人格特征的影响,这种影响力在自尊心强烈的人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中的“心理断乳期”,他们开始渐渐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独立地位,其自我意识和自尊心日益增强。他们不喜欢家庭与学校对他们有过多的管理与约束。而且,大学生的批判意识也在不断觉醒,在思想上常常对周围事物采取批评态度,在行动上也经常反其道而行之。再加上大学生缺乏实际生活的锻炼,爱感情用事,这导致他们非常容易出现偏激的言行,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因素
首先,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未能做到与时俱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使得许多新问题显现出来,例如精准扶贫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人口发展战略问题等等。时代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这些问题做出科学的回答。然而,当前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却没有把握住时代的新课题,甚至个别教育内容严重滞后于时代。这些陈旧的内容不能及时解决大学生实际的思想问题,因此也就难以引起他们的思想共鸣。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不当。在实际工作中,某些思想政治教育者所采取的方法仍是单一的、“灌输式”和“填鸭式”的,并未关注学生的真正需要,这极大破坏了学生的兴趣。个别老师在施教过程中还专注于用空洞的说教和严厉指责规训学生,这种方法也滋生了学生的对立情绪。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有待完善。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思想品德修养,培养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的目的。但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不完善,使思想政治教育违背了其原本的旨归,也让学生错误地认为这与自身素质的提升关系不大,以致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漠不关心,产生逆反心理。
最后,少数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当前仍有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专业能力和理论素养不足,在进行思想教育时,缺乏艺术性和理论性,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思想中的疑难问题;个别老师言行不一,不能以身作则,难以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这样无疑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
首先,社会因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改变冲击了大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清晰定位,他们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其结果就是失去对生活的动力,从而极易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家庭因素。家庭是人们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家庭教育方式影响孩子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一个家庭氛围和谐,父慈母爱,并在各方面给予孩子积极的引导,这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反之,一个家庭没有良好的成长环境,或者家长一味地溺爱孩子,袒护孩子的不良行为等,这就会最终导致孩子不良心理的产生。
最后,學校因素。许多学校只重视升学率,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形成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引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应对措施
逆反心理严重地阻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要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逆反心理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反应,是人格不成熟的表现。”[2]克服逆反心理依赖于个体人格的发展和理性能力的增强。因此,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善于观察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反应,要积极发掘他们的优点,准确把握教育时机,做到灵活多变、因人制宜,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使其充分发挥积极因素的作用。同时,还必须建立健全的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机制,以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问题,确保其心理的健康成长。
第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之结合学生思想实际、与时俱进。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首先就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关注学生的内心需要。要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就要具有时代敏感性,准确把握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难,在理论和实际上科学回答学生所关心的社会问题。
第三,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首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爱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双方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其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方式,努力形成启发式、复合式、开放式的教育方法,要善于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尤其是网络资源,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平等、自由、开放的沟通平台。
第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真正做到“学为师范,行为世范。”同时,还要积极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第五,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政府应全面优化、净化社会环境,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及其事迹,用鲜活的事例感化学生,减轻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侵蚀。学校应加强对校园文化环境的管理,学校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发挥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巩固作用。家庭要营造和睦、平等、积极向上的氛围。
参考文献:
[1]赵柏仙. 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探析大学生逆反心理[J].科教文汇,2007.8:41-42.
[2]郭彬. 青少年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8(4):65-66.
[3]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对策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1]其具体表现形式有: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冷漠、排斥的态度。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没有形成正确认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讲假话、唱高调,不能解决自己的实际思想问题。他们更看重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 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及其教育活动不感兴趣,甚至对思想政治教育持冷漠、排斥的态度。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产生不信任感。部分大学生非常反感“灌输式”的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洗脑”,以致于有的大学生并不信任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对老师的批评不以为然,对思想政治教育不主动、不配合,甚至故意违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纪律。
(三)对先进人物和事迹否定和曲解。受逆反心理的影响,某些大学生不自觉地就会对先进人物和事迹的宣传产生否定情绪,对先进人物和事迹作错误的主观臆断和评论。比如有的大学生对教师表扬某些人非常反感,甚至有意孤立被表扬者,更有甚者对受表扬者进行讽刺、打击。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不足的影响,同时还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
(一)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
逆反心理的诱发常常会受教育对象人格特征的影响,这种影响力在自尊心强烈的人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中的“心理断乳期”,他们开始渐渐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独立地位,其自我意识和自尊心日益增强。他们不喜欢家庭与学校对他们有过多的管理与约束。而且,大学生的批判意识也在不断觉醒,在思想上常常对周围事物采取批评态度,在行动上也经常反其道而行之。再加上大学生缺乏实际生活的锻炼,爱感情用事,这导致他们非常容易出现偏激的言行,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因素
首先,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未能做到与时俱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使得许多新问题显现出来,例如精准扶贫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人口发展战略问题等等。时代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这些问题做出科学的回答。然而,当前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却没有把握住时代的新课题,甚至个别教育内容严重滞后于时代。这些陈旧的内容不能及时解决大学生实际的思想问题,因此也就难以引起他们的思想共鸣。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不当。在实际工作中,某些思想政治教育者所采取的方法仍是单一的、“灌输式”和“填鸭式”的,并未关注学生的真正需要,这极大破坏了学生的兴趣。个别老师在施教过程中还专注于用空洞的说教和严厉指责规训学生,这种方法也滋生了学生的对立情绪。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有待完善。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思想品德修养,培养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的目的。但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不完善,使思想政治教育违背了其原本的旨归,也让学生错误地认为这与自身素质的提升关系不大,以致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漠不关心,产生逆反心理。
最后,少数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当前仍有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专业能力和理论素养不足,在进行思想教育时,缺乏艺术性和理论性,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思想中的疑难问题;个别老师言行不一,不能以身作则,难以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这样无疑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
首先,社会因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改变冲击了大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清晰定位,他们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其结果就是失去对生活的动力,从而极易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家庭因素。家庭是人们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家庭教育方式影响孩子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一个家庭氛围和谐,父慈母爱,并在各方面给予孩子积极的引导,这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反之,一个家庭没有良好的成长环境,或者家长一味地溺爱孩子,袒护孩子的不良行为等,这就会最终导致孩子不良心理的产生。
最后,學校因素。许多学校只重视升学率,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形成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引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应对措施
逆反心理严重地阻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要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逆反心理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反应,是人格不成熟的表现。”[2]克服逆反心理依赖于个体人格的发展和理性能力的增强。因此,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善于观察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反应,要积极发掘他们的优点,准确把握教育时机,做到灵活多变、因人制宜,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使其充分发挥积极因素的作用。同时,还必须建立健全的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机制,以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问题,确保其心理的健康成长。
第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之结合学生思想实际、与时俱进。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首先就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关注学生的内心需要。要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就要具有时代敏感性,准确把握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难,在理论和实际上科学回答学生所关心的社会问题。
第三,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首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爱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双方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其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方式,努力形成启发式、复合式、开放式的教育方法,要善于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尤其是网络资源,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平等、自由、开放的沟通平台。
第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真正做到“学为师范,行为世范。”同时,还要积极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第五,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政府应全面优化、净化社会环境,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及其事迹,用鲜活的事例感化学生,减轻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侵蚀。学校应加强对校园文化环境的管理,学校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发挥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巩固作用。家庭要营造和睦、平等、积极向上的氛围。
参考文献:
[1]赵柏仙. 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探析大学生逆反心理[J].科教文汇,2007.8:41-42.
[2]郭彬. 青少年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8(4):65-66.
[3]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