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等教育大众化伴随着诸多教育问题,其中大学生的学习问题日益突出,开展学习指导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比较可行的方法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学习指导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展两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对于当前学习指导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困境,需要高校提高对学习指导重要性认识,投入更多精力以建立和完善学习指导的体系。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习指导 困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生步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扩张后的高等教育面临着教育质量是否合格的拷问。不可否认,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面临学习目标不明确恰当、学习习惯不科学、学习策略和方法不适宜、学习意志和情绪不佳等问题,漠视放任这些问题,大学生很可能陷入学习困难,甚至难以完成学业。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日益迫切。
一、我国大学生学习指导的理论研究现状
(一)理论研究取得的进展
“学习指导,按俗话说,就是教会学生学习。”[1]早在19世纪,国外学者对大学生学习指导就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近年来,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等新型学习理念的深入影响,我国学者也开始重视学习指导的研究。有《大学学习学》、《学会学习》、《论学习》等著作及相关论文对大学生学习指导的内涵、意义、目标、指导原则、模式、途径等进行讨论和探索。同时心理学在大脑开发研究、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认知与元认知策略等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为学习指导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科学依据。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双主体等新的教育思路和主张也加强了学习指导的理论基础。可以说大学生学习指导的理论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
(二)理论研究存在的不足
要理性地审视近15年来我国大学生学习指导的理论研究,除了借鉴已有的成果之外,还需认识到其不足:
1.对大学生学习情况的研究较少并且不够深入。了解和研究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是开展学习指导的前提。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院校情况不同,个案研究的推广意义有限,因此针对本院校的学情研究是不可缺少的。很多教师反映这一级的学生和上一级的学生也是有不同的,因此学情研究需要注意时效性的。
2.对大学生学习指导的实践鲜有经验总结。理论来自于实践的总结和升华,现有的为数不多的经验总结主要是针对学习指导课的,类型单一,并且侧重成果宣传,对不足和教训缺乏深刻的反思。
3.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如对学习动力、风格、素质等有差异的学生如何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也欠缺深入的理论探讨。宏观的原则、模式研究需要辅以对对象的细节探究,才能在实践中更有指导作用。
4.对信息时代下的大学生学习指导缺乏关注。网络上的信息丰富且更新快,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大学生与互联网的接触越加频繁。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大学生网民是网络使用最活跃的群体之一,该群体在大部分网络应用上的使用率都最高。在网络娱乐、交流沟通、信息获取方面,大学生网民表现的较为活跃。[1]信息时代,大学生与网络的接触如此频繁,若不能对网络资源加以学习和利用,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有必要结合网络。
二、我国大学生学习指导的实践现状
(一)大学生学习指导的途径多样
学习指导的方式或途径还是较多的。目前,我国大学生学习指导主要有五种途径:一是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学习指导,教师针对具体学科进行适宜的学习方法指导;二是通过组织讲座,侧重向大学生介绍学习方法与经验,讲授者可以是学习领域的专家、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学业优秀的学长学姐等;三是专人导学,班主任兼任学习指导的工作,或者选聘名师和优秀学长担任大学生学习上的导师,为大学生的提供学习方面的指导。或者;四是专门开设学习指导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指导,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众多高校都陆续以不同形式开设了学习指导课程;五是成立大学生学习指导中心,根据大学生的具体需求进行个别化指导。安徽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先后先成立了大学生学习指导(咨询)中心,聘请专职与兼职人员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上的一些问题和困难。
上述五种途径可依次归纳为渗透式、讲座式、学导式、课程式、机构式,其组织化程度是越来越高的,即意味着对人员的专职化与专业化、配套的管理制度和经费等要求是更高的。因此相对的,它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规模是递减的,“就我国而言,开发系列学习指导课程对新生进行系统的指导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机构式仍处于起步阶段,当前仅有几所院校成立了大学生学习指导中心。[3]
(二)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当前我国大学生学习指导实践的主要不足是:侧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忽视学习动机、学实践等指导,指导内容不系统;侧重开设学习指导课,忽视其他途径的指导,指导方式较单一;侧重集体指导,忽视个别指导,指导不够深入;侧重新生的入学指导,忽视其他年级学生的学习指导,指导对象不够全面。
此外也有学者对学习指导的效果提出质疑,“目前学习指导者多由辅导员、班主任、心理中心人员、任课教师等兼任,这些教师为庞杂琐碎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或教学任务所累,缺乏足够的精力和动力去开发学习辅导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使得学习指导工作流于形式,难以向纵深发展”。[4]
三、大学生学习指导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早在1998年就有学者提出“到2000左右,我国高等学校的学习指导将出现如下发展趋势:活动逐步普及化、体系逐步系列、内容逐步纵深化、结构更趋层次化、形式更趋多样化、水平更趋规格化。”[5]但是综观我国大学生学习指导的发展,至今仍没有呈现出这些趋势,并且大学生学习指导的发展出现了困境:实践中普及度低,方式和内容单一,水平不高,效果不佳;多数针对学习指导的理论研究流于形式,缺乏创新,对实践指导意义不大,对心理学和学习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借鉴不积极。总的来说实践和理论研究未能互相带动和促进,大学生学习指导还没有成为各高校一种普遍的活动。
笔者认为未充分认识大学生学习指导的重要性是导致其发展困境的最主要原因:
首先,管理者对学习指导的不重视。高校扩招,扩的是学生。尽管近些年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在逐渐加强和改善,但是不可否认多数院校的学生平均拥有的学习资源仍处在一个不高的水平,如实验设备、图书馆、自习场所、体育设施、实习条件以及教师。细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会发现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往往难以得到充分的物质保障和人力保障。因此各高校在师资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上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本该是扩招前应作好的准备至今还在努力中。改善大学生的学习条件是必须的,但是当它占据高校的主要精力时,相对的对大学生学习这一活动本身就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其次,教师对学习指导的忽视。另外,不管是出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信任或者是由于自身精力的有限,现实中高校教师倾向认为大学生是已经具有了学习能力的个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外鲜少对大学生开展学习指导。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学习指导开展不利的重要原因。
从中学升入大学,是求学过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目前由于高考的压力,国内绝大多数的中学仍是侧重于进行应试教育,教学过程注重学习内容讲解和应试技巧训练,忽视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且大学不同于中学的基础知识传授,大学进行的是专业教育,在学习深度、学习方法和学习实践上有着更高的要求。可见想见,大学生在面临新的学习要求而自身缺乏足够的准备,外界又不能及时提供充分的帮助时,出现学习困难是必然的。学生学习乃当务之急,学习指导乃学生学习的当务之急。[6]高校应重视和改善大学生学习指导,加强对学习指导的理论研究,在学习指导的实践开展中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建立学习指导的科学体系,以帮助大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钟祖荣.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3
[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R].2010:5.
[3] 王向红.内容与形式:优化我国大学新生学习指导的关键[J].当代教育论坛,2011(2):64-66.
[4] 王俊,弄琦虹等.學习指导:改善当前大学生学习状况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教育,2009,(1):81-83.
[5] 林天未.对我国高校开展学习指导若干问题的探讨[J].高教探索,1998(2):58-61.
[6] 屈林岩.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学习指导[N].光明日报,2009-10-14第11版.■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习指导 困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生步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扩张后的高等教育面临着教育质量是否合格的拷问。不可否认,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面临学习目标不明确恰当、学习习惯不科学、学习策略和方法不适宜、学习意志和情绪不佳等问题,漠视放任这些问题,大学生很可能陷入学习困难,甚至难以完成学业。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日益迫切。
一、我国大学生学习指导的理论研究现状
(一)理论研究取得的进展
“学习指导,按俗话说,就是教会学生学习。”[1]早在19世纪,国外学者对大学生学习指导就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近年来,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等新型学习理念的深入影响,我国学者也开始重视学习指导的研究。有《大学学习学》、《学会学习》、《论学习》等著作及相关论文对大学生学习指导的内涵、意义、目标、指导原则、模式、途径等进行讨论和探索。同时心理学在大脑开发研究、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认知与元认知策略等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为学习指导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科学依据。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双主体等新的教育思路和主张也加强了学习指导的理论基础。可以说大学生学习指导的理论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
(二)理论研究存在的不足
要理性地审视近15年来我国大学生学习指导的理论研究,除了借鉴已有的成果之外,还需认识到其不足:
1.对大学生学习情况的研究较少并且不够深入。了解和研究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是开展学习指导的前提。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院校情况不同,个案研究的推广意义有限,因此针对本院校的学情研究是不可缺少的。很多教师反映这一级的学生和上一级的学生也是有不同的,因此学情研究需要注意时效性的。
2.对大学生学习指导的实践鲜有经验总结。理论来自于实践的总结和升华,现有的为数不多的经验总结主要是针对学习指导课的,类型单一,并且侧重成果宣传,对不足和教训缺乏深刻的反思。
3.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如对学习动力、风格、素质等有差异的学生如何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也欠缺深入的理论探讨。宏观的原则、模式研究需要辅以对对象的细节探究,才能在实践中更有指导作用。
4.对信息时代下的大学生学习指导缺乏关注。网络上的信息丰富且更新快,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大学生与互联网的接触越加频繁。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大学生网民是网络使用最活跃的群体之一,该群体在大部分网络应用上的使用率都最高。在网络娱乐、交流沟通、信息获取方面,大学生网民表现的较为活跃。[1]信息时代,大学生与网络的接触如此频繁,若不能对网络资源加以学习和利用,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有必要结合网络。
二、我国大学生学习指导的实践现状
(一)大学生学习指导的途径多样
学习指导的方式或途径还是较多的。目前,我国大学生学习指导主要有五种途径:一是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学习指导,教师针对具体学科进行适宜的学习方法指导;二是通过组织讲座,侧重向大学生介绍学习方法与经验,讲授者可以是学习领域的专家、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学业优秀的学长学姐等;三是专人导学,班主任兼任学习指导的工作,或者选聘名师和优秀学长担任大学生学习上的导师,为大学生的提供学习方面的指导。或者;四是专门开设学习指导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指导,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众多高校都陆续以不同形式开设了学习指导课程;五是成立大学生学习指导中心,根据大学生的具体需求进行个别化指导。安徽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先后先成立了大学生学习指导(咨询)中心,聘请专职与兼职人员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上的一些问题和困难。
上述五种途径可依次归纳为渗透式、讲座式、学导式、课程式、机构式,其组织化程度是越来越高的,即意味着对人员的专职化与专业化、配套的管理制度和经费等要求是更高的。因此相对的,它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规模是递减的,“就我国而言,开发系列学习指导课程对新生进行系统的指导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机构式仍处于起步阶段,当前仅有几所院校成立了大学生学习指导中心。[3]
(二)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当前我国大学生学习指导实践的主要不足是:侧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忽视学习动机、学实践等指导,指导内容不系统;侧重开设学习指导课,忽视其他途径的指导,指导方式较单一;侧重集体指导,忽视个别指导,指导不够深入;侧重新生的入学指导,忽视其他年级学生的学习指导,指导对象不够全面。
此外也有学者对学习指导的效果提出质疑,“目前学习指导者多由辅导员、班主任、心理中心人员、任课教师等兼任,这些教师为庞杂琐碎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或教学任务所累,缺乏足够的精力和动力去开发学习辅导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使得学习指导工作流于形式,难以向纵深发展”。[4]
三、大学生学习指导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早在1998年就有学者提出“到2000左右,我国高等学校的学习指导将出现如下发展趋势:活动逐步普及化、体系逐步系列、内容逐步纵深化、结构更趋层次化、形式更趋多样化、水平更趋规格化。”[5]但是综观我国大学生学习指导的发展,至今仍没有呈现出这些趋势,并且大学生学习指导的发展出现了困境:实践中普及度低,方式和内容单一,水平不高,效果不佳;多数针对学习指导的理论研究流于形式,缺乏创新,对实践指导意义不大,对心理学和学习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借鉴不积极。总的来说实践和理论研究未能互相带动和促进,大学生学习指导还没有成为各高校一种普遍的活动。
笔者认为未充分认识大学生学习指导的重要性是导致其发展困境的最主要原因:
首先,管理者对学习指导的不重视。高校扩招,扩的是学生。尽管近些年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在逐渐加强和改善,但是不可否认多数院校的学生平均拥有的学习资源仍处在一个不高的水平,如实验设备、图书馆、自习场所、体育设施、实习条件以及教师。细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会发现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往往难以得到充分的物质保障和人力保障。因此各高校在师资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上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本该是扩招前应作好的准备至今还在努力中。改善大学生的学习条件是必须的,但是当它占据高校的主要精力时,相对的对大学生学习这一活动本身就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其次,教师对学习指导的忽视。另外,不管是出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信任或者是由于自身精力的有限,现实中高校教师倾向认为大学生是已经具有了学习能力的个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外鲜少对大学生开展学习指导。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学习指导开展不利的重要原因。
从中学升入大学,是求学过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目前由于高考的压力,国内绝大多数的中学仍是侧重于进行应试教育,教学过程注重学习内容讲解和应试技巧训练,忽视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且大学不同于中学的基础知识传授,大学进行的是专业教育,在学习深度、学习方法和学习实践上有着更高的要求。可见想见,大学生在面临新的学习要求而自身缺乏足够的准备,外界又不能及时提供充分的帮助时,出现学习困难是必然的。学生学习乃当务之急,学习指导乃学生学习的当务之急。[6]高校应重视和改善大学生学习指导,加强对学习指导的理论研究,在学习指导的实践开展中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建立学习指导的科学体系,以帮助大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钟祖荣.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3
[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R].2010:5.
[3] 王向红.内容与形式:优化我国大学新生学习指导的关键[J].当代教育论坛,2011(2):64-66.
[4] 王俊,弄琦虹等.學习指导:改善当前大学生学习状况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教育,2009,(1):81-83.
[5] 林天未.对我国高校开展学习指导若干问题的探讨[J].高教探索,1998(2):58-61.
[6] 屈林岩.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学习指导[N].光明日报,2009-10-14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