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首次将自主创新行为细分为探索式自主创新行为与利用式自主创新行为,并通过研究这两种行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来了解自主创新行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作用。经过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后,最终得出自主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且探索式、利用式自主创新分别对绩效也有同样的正向效果。
关键词:探索式自主创新行为;利用式自主创新行为;高新技术企业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9.001
海外方面,March(1991)认为探索式创新是一种幅度较大的创新行为,旨在挖掘新的发展路径;利用式创新是一种幅度较小的创新行为,旨在对现状进行微调。Benner、Tushman(2002)以及Jansen、Van Den Bosch和 Volberda(2006)认为探索式创新倾向于创造与获取新知识以脱离企业当前的知识基础,他们将利用式创新看作是企业基于现有知识进行有关的整合、改进、强化。Crossan、Lane与White(1999)发现企业确实存在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且二者皆有效促进企业朝良好方面发展。不过学者对该领域的讨论也有分歧。Jay、Ebben、Alec(2005),Smith、Gupta、Shalley(2006)以及J.M.、Raisch、Birkinshaw(2008)的研究表明两种创新虽具有双元结构但并不相容,甚至可能与企业承袭的理念模式和组织运营程序背道而驰。Hamel与Prahalad(1994)表示过度进行探索式创新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正常吸收与利用创新成果,从而产生创新困境效应。
国内方面,吴琼(2012)补充认为企业可能受到生命周期的影响,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进行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将有不同表现。林秋月、王文平、王娇俐(2010)的研究表明,探索式创新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易使企业不爱跟外部交流与切磋,以致探索式创新的可分解能力不足。利用式创新的可分解能力较强,企业之间有灵活的交流方式,但这可能导致企业惰于在市场上搜索新的伙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的创新潜力。曾德明、张丹丹、文金艳(2015)认同企业开发新市场不得不脱离或超越现有的知识,通过各种渠道更新自身的知识库,正基于此,企业需要运用外部异质性的创新资源来补充企业内部的已有资源,必要时企业可以通过与其他拥有不同技术背景的组织相互合作。
2新概念的提出
笔者经过研究典型的创新案例,发现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可将自主创新分为“探索式自主创新”和“利用式自主创新”。前者是指通过获取全新知识、超越现有知识而实现技术突破、新市场开拓、综合性知识集成的活动。后者是指通过对现有知识进行提炼、强化与整合而实现技术改进与完善、已有市场的渗透、集中于某一环节的知识集成创新的活动。
细分概念有以下原因:一是组织资源有局限性。很多高新技术企业自身可能不具备同时进行两种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企业可能只需满足其中一种方式的自主创新便可实现创新目标。二是组织经营有择优性。若企业不细分自主创新,便可能混淆两种自主创新各自所需的资源,从而导致资源与创新不相匹配。三是通过细分概念有助于明晰两个子概念的关系,为学术界在创新道路上提供新的探索点和思路。
3理论与假设
尽管本文新概念属首次提出,但依然可借鉴与之相近的“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的有关研究。Auh,Menguc发现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对效果、效率指标几乎同时显示出了显著的正向影响。Menguc,Auh利用综合绩效指标进一步确定了这两类创新对企业的整体绩效均有明显的正向影响。
李忆与司有和(2008)发现企业的保守态度会影响区分效率与效果、长期绩效与短期绩效的精确性,所以鉴于相近的研究做法,笔者也只能概括性地计算出企业的整体绩效。另外,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都是以创新行为来体现的,因此此处自主创新对企业的影响也主要是通过探索式自主创新行为与利用式自主创新行为来研究。综上,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H1:自主创新行为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
H2:探索式自主创新行为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
H3:利用式自主创新行为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
4变量设计与检验
本研究涉及“探索式自主创新行为”、“利用式自主创新行为”、“企业绩效”三种变量,且由于问卷多为主观回答,所以本文最终决定利用Likert五点式主观量表来测试自变量、因变量、调节变量之间的关系。
以前文所提出的概念为基础设计探索式自主创新行为与利用式自主创新行为所包含的变量内容如表1所示。另据Atuahene-Gima(1995)的结论可知高新技术企业绩效应包含“市场绩效”与“项目绩效”。前者指企业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销售收入以及盈利能力等短期内财务指标。后者指企业新产品的成本控制效能,以及是否能为公司开辟新市场创造机会。此外,本文结合Malik & M. Kotabe(2009)的测量方法,注重新产品技术对新产品创新、现有产品的改进、销售、利润增长和市场份额的影响,故本研究最终确定量表采用。
之运用到新产品中B5我们公司会沿用之前的销售方式推广新产品B6我们公司会在新产品上沿用之前的盈利模式表2企业绩效的测量条目
维度题目C1市场占有额C2总资产的增长率C3营业收入增长率C4员工士气C5社会关注度C6盈利能力本研究发放200份,祛除明显不符合要求作答的无效问卷,最终以39%的有效回收率获得78份问卷。非回应偏差分析结果显示调研企业中非回应偏差问题尚在可容忍范围内。使用SPSS19.0对问卷进行效度与信度分析,结果显示自主创新行为问卷确可包含“探索式自主创新行为”和“利用式自主创新行为”两个维度。再结合回归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结果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探索式自主创新行为与利用式自主创新行为对企业绩效到底有何种影响
5结果与讨论
根据以上研究,本文所采集的78家企业的样本数据最终成功检验了探索式自主创新、利用式自主创新与企业发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最后所得出的测试结果与Atuahene-Gima & Murray(2007)的研究相一致,也与本文先前的模型预期相吻合,即探索式自主创新行为、利用式自主创新行为与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该结果进一步表明企业应当根据自身需求来合理配置资源,选择进行两类的创新活动,这样高新技术企业的绩效就会得到相应提升。
针对以上结果,从政府角度出发,建设绿色信贷通道、提供税收优惠能够激发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探索式自主创新的自信心。从企业角度来看,提高自身市场地位能力、优化组织结构、建设共享平台可以帮助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更方便的利用式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Vaccaro.I.G,Jansen.J.J.P,Van Den Bosch.A.J,et al.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Leadership:The Moderating Roal of Organizational Size[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2,49(1):2851.
[2]Lavie.D,Stettner.U,Tushman.M.L,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within and across Organiz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2010,4(1):109155.
[3]吴琼.探索式、利用式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研究——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M].南京:南京大学,2012.
关键词:探索式自主创新行为;利用式自主创新行为;高新技术企业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9.001
海外方面,March(1991)认为探索式创新是一种幅度较大的创新行为,旨在挖掘新的发展路径;利用式创新是一种幅度较小的创新行为,旨在对现状进行微调。Benner、Tushman(2002)以及Jansen、Van Den Bosch和 Volberda(2006)认为探索式创新倾向于创造与获取新知识以脱离企业当前的知识基础,他们将利用式创新看作是企业基于现有知识进行有关的整合、改进、强化。Crossan、Lane与White(1999)发现企业确实存在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且二者皆有效促进企业朝良好方面发展。不过学者对该领域的讨论也有分歧。Jay、Ebben、Alec(2005),Smith、Gupta、Shalley(2006)以及J.M.、Raisch、Birkinshaw(2008)的研究表明两种创新虽具有双元结构但并不相容,甚至可能与企业承袭的理念模式和组织运营程序背道而驰。Hamel与Prahalad(1994)表示过度进行探索式创新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正常吸收与利用创新成果,从而产生创新困境效应。
国内方面,吴琼(2012)补充认为企业可能受到生命周期的影响,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进行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将有不同表现。林秋月、王文平、王娇俐(2010)的研究表明,探索式创新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易使企业不爱跟外部交流与切磋,以致探索式创新的可分解能力不足。利用式创新的可分解能力较强,企业之间有灵活的交流方式,但这可能导致企业惰于在市场上搜索新的伙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的创新潜力。曾德明、张丹丹、文金艳(2015)认同企业开发新市场不得不脱离或超越现有的知识,通过各种渠道更新自身的知识库,正基于此,企业需要运用外部异质性的创新资源来补充企业内部的已有资源,必要时企业可以通过与其他拥有不同技术背景的组织相互合作。
2新概念的提出
笔者经过研究典型的创新案例,发现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可将自主创新分为“探索式自主创新”和“利用式自主创新”。前者是指通过获取全新知识、超越现有知识而实现技术突破、新市场开拓、综合性知识集成的活动。后者是指通过对现有知识进行提炼、强化与整合而实现技术改进与完善、已有市场的渗透、集中于某一环节的知识集成创新的活动。
细分概念有以下原因:一是组织资源有局限性。很多高新技术企业自身可能不具备同时进行两种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企业可能只需满足其中一种方式的自主创新便可实现创新目标。二是组织经营有择优性。若企业不细分自主创新,便可能混淆两种自主创新各自所需的资源,从而导致资源与创新不相匹配。三是通过细分概念有助于明晰两个子概念的关系,为学术界在创新道路上提供新的探索点和思路。
3理论与假设
尽管本文新概念属首次提出,但依然可借鉴与之相近的“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的有关研究。Auh,Menguc发现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对效果、效率指标几乎同时显示出了显著的正向影响。Menguc,Auh利用综合绩效指标进一步确定了这两类创新对企业的整体绩效均有明显的正向影响。
李忆与司有和(2008)发现企业的保守态度会影响区分效率与效果、长期绩效与短期绩效的精确性,所以鉴于相近的研究做法,笔者也只能概括性地计算出企业的整体绩效。另外,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都是以创新行为来体现的,因此此处自主创新对企业的影响也主要是通过探索式自主创新行为与利用式自主创新行为来研究。综上,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H1:自主创新行为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
H2:探索式自主创新行为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
H3:利用式自主创新行为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
4变量设计与检验
本研究涉及“探索式自主创新行为”、“利用式自主创新行为”、“企业绩效”三种变量,且由于问卷多为主观回答,所以本文最终决定利用Likert五点式主观量表来测试自变量、因变量、调节变量之间的关系。
以前文所提出的概念为基础设计探索式自主创新行为与利用式自主创新行为所包含的变量内容如表1所示。另据Atuahene-Gima(1995)的结论可知高新技术企业绩效应包含“市场绩效”与“项目绩效”。前者指企业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销售收入以及盈利能力等短期内财务指标。后者指企业新产品的成本控制效能,以及是否能为公司开辟新市场创造机会。此外,本文结合Malik & M. Kotabe(2009)的测量方法,注重新产品技术对新产品创新、现有产品的改进、销售、利润增长和市场份额的影响,故本研究最终确定量表采用。
之运用到新产品中B5我们公司会沿用之前的销售方式推广新产品B6我们公司会在新产品上沿用之前的盈利模式表2企业绩效的测量条目
维度题目C1市场占有额C2总资产的增长率C3营业收入增长率C4员工士气C5社会关注度C6盈利能力本研究发放200份,祛除明显不符合要求作答的无效问卷,最终以39%的有效回收率获得78份问卷。非回应偏差分析结果显示调研企业中非回应偏差问题尚在可容忍范围内。使用SPSS19.0对问卷进行效度与信度分析,结果显示自主创新行为问卷确可包含“探索式自主创新行为”和“利用式自主创新行为”两个维度。再结合回归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结果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探索式自主创新行为与利用式自主创新行为对企业绩效到底有何种影响
5结果与讨论
根据以上研究,本文所采集的78家企业的样本数据最终成功检验了探索式自主创新、利用式自主创新与企业发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最后所得出的测试结果与Atuahene-Gima & Murray(2007)的研究相一致,也与本文先前的模型预期相吻合,即探索式自主创新行为、利用式自主创新行为与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该结果进一步表明企业应当根据自身需求来合理配置资源,选择进行两类的创新活动,这样高新技术企业的绩效就会得到相应提升。
针对以上结果,从政府角度出发,建设绿色信贷通道、提供税收优惠能够激发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探索式自主创新的自信心。从企业角度来看,提高自身市场地位能力、优化组织结构、建设共享平台可以帮助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更方便的利用式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Vaccaro.I.G,Jansen.J.J.P,Van Den Bosch.A.J,et al.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Leadership:The Moderating Roal of Organizational Size[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2,49(1):2851.
[2]Lavie.D,Stettner.U,Tushman.M.L,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within and across Organiz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2010,4(1):109155.
[3]吴琼.探索式、利用式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研究——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M].南京:南京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