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上空的鹰——寻访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系列报道在第24届中国新闻奖(2013年度)评选中获得了国际传播类一等奖。
2013年正值武汉会战、武汉空战75周年之际,本组报道于8月15日推出,以武汉市民熟悉的一座纪念碑为新闻由头,通过探寻15位长眠在武汉的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生平事迹,缅怀苏联空军志愿者们为中国抗战所作出的贡献和牺牲。本人作为主力记者,全程参与整个报道的策划和采写,了解报道的对外传播途径和范围。
在荣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的同时,本组报道还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评价报道活动是“为中俄民间外交做了实实在在的事”,普京总统也于2015年6月签发授予“1941-1945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奖章”及荣誉证书。本组报道以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度,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中重申历史真相,为捍卫中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争取有利的国际舆论贡献了一份力量。
策划先行:抓住重大时间节点 重现老城荣光
国际传播要有前瞻性和时局敏感性。新闻敏感性是记者的基本要求,而政治敏感性是新闻敏感性的核心。只有把握了时局,才能做好新闻策划,才能体现报道的前瞻性。这是本组报道获奖并持续产生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经验。
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首次出访,是他在外交领域的一次重要亮相,政治战略意义非凡。2013年3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展现出新一届中国领导人对中俄关系的高度重视,凸显了中俄两国在彼此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访俄期间,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了《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主题演讲,在提及“坚定不移发展两国人民友好关系”时,他如此说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人民的深厚友谊是国家关系发展的力量源泉。这里,我想讲几个两国人民相互支持和帮助的事例。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他动情地说:‘我像体验我的祖国的灾难一样,体验着中国劳动人民正在遭受的灾难。’他英勇牺牲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英雄,一对普通的中国母子已为他守陵半个多世纪。”
一直以来,中俄两国在政治上高度互信,但在经贸和文化方面的交流潜力还未充分发挥。习近平主席提及的这一史实,让我们意识到中俄外交中的一个新的方向,即以两国人民在历史上的共同感情,借助媒体的传播力量充实民间外交。而这将给中俄国际传播带来新的契机,是未来中俄传播的重要方向。
优秀的国际新闻报道策划应追求“顶天立地”之势。“顶天”,是看问题的高度,注重于把握时局,紧跟国家外交战略动向;而“立地”,则是要落到实处接地气,扎根于当地资源,挖掘城市历史价值。
2013年是武汉会战、武汉空战75周年,对于地方媒体,这既是重要的时间节点,也是重大的新闻题材。在关键时点提前做好新闻策划,发掘城市厚重的历史价值,是突破常规性的纪念报道的一种有益探索。
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提到苏联空军志愿队的库里申科,而在武汉的解放公园,有一座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纪念碑,埋葬着牺牲在中国抗战中的15位苏联空军志愿队队员。从库里申科到苏联航空志愿队再到武汉空战,其中是否存在着此次纪念报道的价值呢?我们惊讶地发现,这段历史居然是一片空白。没有人知道这15位烈士的生平和战斗经历,他们甚至连一张准确的照片都没有。这是历史的盲点,是城市的痛点,而对于记者,作为城市的记录者,这就是报道空间,我们有责任去寻找这段历史。
于是,这次国际传播报道活动的策划由此确定。以武汉解放公园的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纪念碑为起点,以武汉会(空)战75周年纪念为契机,还原一段苏联空军志愿队援华抗战的历史。
把握时局,抓住关键节点,以地方媒体视角拓展民间外交内涵,让新闻策划落到实处。可以说,正是在这样的策划思路下,我们进行了一次高水准的国际传播报道活动。
跨国寻访:以人为本 用历史的态度勾画报道大格局
对于地方媒体,开启国际新闻报道,虽是拓展传播力与打造品牌的绝佳途径,但缺乏资源优势和报道经验。既是对新闻团队的考验,也是对记者能力的挑战。而坚持以人为本的报道情怀,是迅速形成“社交网络”,发掘重要信息库,进而掌握受访国家脉搏的有效路径。
本组报道的主角,是一群70多年前的苏联空军志愿队战士,不仅有着鲜明的个人特征,更有着整个时代和两个国家的特性。这些个体战士的背后,有其家人或等待、或追寻、或守望、或期盼的家庭故事,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内容。
自报道开启后,我们即明确了以每位烈士生平和家庭成长的故事为主的报道方式,要以人本情怀去讲述这些跨国来华战士的中国故事。
从本地开始,我们依此路径搜寻着历史的见证人、烈士的家属、学界研究者,还有国际友人,他们都为这样的人性情怀所感动,积极地为我们穿针引线,答疑解惑。
2013年5月,跨部门的报道小组成立。就在此时,我发现湖北最后的一位老空军战士在前一年也去世了。
2013年6月至8月,我作为主力记者在武汉、南京、南昌、北京等地展开大范围探访:找到了中俄两国几位关键人物;在北京航空联谊会和俄罗斯驻华使馆等机构的协助下,初步找到了这15位烈士的军衔、出生地和所获荣誉等部分基本信息,为跨国寻访积累了线索。
找到“隐藏于民间”的南京钟山研究会的研究员范方镇,可谓是第一次大的突破,而后俄驻华大使馆武官详细了解我们的采访后也积极表示支持,北京航联会的前副武官王长福也为我们“跨国”联系上了俄罗斯老战士委员会中国分委会主席伊万诺夫……
地方媒体在外访中的资源劣势渐渐弥减,一个独一无二的联系人资料库生成了。有效联系人资料库的形成为我们跨国寻访打好了前哨,但最重要的依然是——出发,一定要亲临报道最前线,亲历现场。
自2013年6月下旬开始,我两度奔赴俄罗斯,持续进行了近一个月的采访。 通过前期在国内搭建的有效“社交网络”,我们拜访了俄罗斯老战士委员会中国分委会主席伊万诺夫,首次公开了一批上世纪50年代的老照片,还原了当年武汉民众为苏联烈士设立的纪念碑。此后相继找寻到5位牺牲在中国、1位在武汉战斗过的苏联空军志愿队战士的后裔,他们展现了父辈的照片,并讲述了父辈成长战斗的故事,让武汉烈士墓碑上的名字开始鲜活。
与此同时,我们还走访了俄罗斯几家主要的博物馆和档案馆,试图在这个崇尚英雄的国度发掘更多的历史资料。但历史的真相却是——“你们正在寻找的历史,也是我们希望得到的答案。”这是俄罗斯中央卫国战争的遗憾,他们对我们的寻访同样报有殷切期望。这样的困难,显然是我们出发之时未曾预料的——跨国寻访,可能让我们难以找到完整答案。当我们踏上这片英雄辈出的土地开始寻访,却发现再宏大的纪念碑,也记不下所有应当被铭记的名字。
然而,正是我们的寻找促成了两国间一次轮展形式的交流活动。而这一路的寻访中,我们还深刻体会到国际报道中遵循异国习俗的重要性。每年7、8月,俄罗斯人多休假避暑,必须提前书面或电话预约采访,诸如此类的受访对象的工作休假习惯都需要遵循。
克服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的寻访也迎来了意料之外的收获。而这仅出自于一串73年前的地址。
通过热心飞行爱好者自国内到国外的辗转介绍,我们得到一个未能检查核实的线索——烈士菲利普的遗孀古拉娅·安娜·吉娜西莫夫娜在1940年写给国防部的一封信上,留下了当时的地址:安娜和孩子居住在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首府克拉斯诺达尔市某街某号。
几经求助未能确定这个地址,我们决定亲自去看看。这大概是此次寻访途中最具戏剧性的一段旅程:凭着一个半世纪前的地址, 记者两天辗转三地,几经坎坷,终于与烈士遗孀安娜视频通上话。
记者从莫斯科飞赴俄罗斯南部边疆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径直”与曾在当年来华访问的市长求助,不想很快得到市长办公室的助力。当我们飞抵克拉斯诺达尔市后,当地外事官员竟找到了烈士遗孀的新地址,在临近的罗斯托夫州。于是我们连夜驱车6个多小时,于凌晨抵达,在旧楼中找到了遗孀老人的姻亲,奇迹般地与百岁老人通上视频电话。下午,我们再度启程返回首都,终于在莫斯科州奥金佐沃市见到与外孙住在一起的101岁的烈士遗孀安娜,为她留下珍贵的五世同堂合影。在接受本报采访一个半月后,安娜与世长辞。
这一趟寻访之路正如一个圆满的圆圈。
从个人到家庭,到国家,再到整个时代,这是我们报道的潜在逻辑,融汇其中的是情怀和人性。也正是这一个个有情有义的故事,打动着每一个人,让我们的报道得以完成,并以极强的感染力传播开来。而这其中还原的烈士事迹,哪怕不是全部,也是在为历史补白。
传播回响:新闻影响力仍在继续
从新闻实务上讲,本组报道完成了一次生动的中国故事的讲述,是地方媒体国际传播业务的一次积极尝试。报道虽以民间姿态来发掘历史以塑造新时期的中国形象,但其背后体现的更是完整的国家立场,因而报道的国际传播力在国际社会广泛地提升。
本组报道陆续被俄罗斯多家主流媒体关注和转载,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覆盖中俄两国主要的外交机构和学术研究院校的俄罗斯双语杂志《俄罗斯与中国》,在2013年第四季刊中,大篇幅转载报道了本组寻访报道。正是通过他们对烈士百岁遗孀安娜的回访,我们才知晓这位百岁老人已于2013年10月中旬过世。
俄罗斯声誉和收视率靠前的大型寻亲节目《等着我》在2013年12月的节目中,播出了武汉老人张良皋的来信,呼吁国民提供1938年在武汉牺牲的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线索。
在这次跨国采访中,我们从前期便接触了大量的涉外机构和人士,从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到来华访问的俄罗斯学者,直至俄中友协的友好人士等等,在俄罗斯更是从地方政府到国家机构,从民间研究人员到专业机构的负责人都有所接触。我们的联络沟通都可算作是一次国际交流活动,正如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对报道所评价的:你们做的是实实在在的事,是一场促进民间交流的实在事。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组报道还衍生出了多种国际交流形式。
寻访还促成了两场中俄联办的反法西斯主题展,即2014年6月19日在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展出的《卫国战争的爆发》和9月3日在莫斯科联邦卫国战争纪念馆展出的《武汉保卫战》。在本组报道基础上整理的一批珍贵资料,让两国民众重温历史,追忆战斗中的友谊。而这两场主题展也成为当年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中国驻俄大使李辉、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陶米恒等,分别出席了在莫斯科和武汉的开幕仪式。
今年6月11日,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媒体合作分委会在武汉举行第8次会议。会议期间,陶米恒受俄罗斯驻华大使委托,代表普京总统向《长江日报》编辑部颁发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与奖章配发的荣誉证书中写着“俄罗斯胜利组委会授予《长江日报》编辑部1941-1945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
普京总统签发该奖章的时间为2015年5月9日,当天俄罗斯举行了卫国战争胜利日阅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参加了俄罗斯阅兵活动。
荣获俄总统的表彰,这是对本组报道国际影响力的又一次肯定。“《长江日报》2013年开始的跨国报道《武汉上空的鹰——寻访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历时两年,找到并还原了29名援华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的英勇事迹,得到俄胜利组委会的一致认可。”对此,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中央媒体,俄罗斯国家通讯社塔斯社等俄主流媒体都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进行了报道。
虽然我们的报道已经告一段落,但对于苏联空军烈士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并未结束,而报道的国际影响力仍在持续发酵。
经我们梳理分析,又发现了14位在武汉对日作战中牺牲的苏军烈士名单及档案,并得到俄官方的认定。2015年5月,经外交部和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共同决定,将新发现的14位烈士名字增刻在武汉解放公园苏军空军志愿队烈士纪念碑上。目前,增刻工程正在进行,预计将于今年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举行揭幕仪式。
从寻访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碑上的英烈开始,到促成烈士墓碑增补新名录,看似回到“原点”,但却早已不是在“原地”。
这组跨国寻访报道远远超出了新闻业务的范畴,以其强大的国际传播力促成了多次国际交流,为在当前形势下增强中俄两国民间友谊,为两国共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增添了更丰富的内涵。
2013年正值武汉会战、武汉空战75周年之际,本组报道于8月15日推出,以武汉市民熟悉的一座纪念碑为新闻由头,通过探寻15位长眠在武汉的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生平事迹,缅怀苏联空军志愿者们为中国抗战所作出的贡献和牺牲。本人作为主力记者,全程参与整个报道的策划和采写,了解报道的对外传播途径和范围。
在荣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的同时,本组报道还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评价报道活动是“为中俄民间外交做了实实在在的事”,普京总统也于2015年6月签发授予“1941-1945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奖章”及荣誉证书。本组报道以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度,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中重申历史真相,为捍卫中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争取有利的国际舆论贡献了一份力量。
策划先行:抓住重大时间节点 重现老城荣光
国际传播要有前瞻性和时局敏感性。新闻敏感性是记者的基本要求,而政治敏感性是新闻敏感性的核心。只有把握了时局,才能做好新闻策划,才能体现报道的前瞻性。这是本组报道获奖并持续产生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经验。
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首次出访,是他在外交领域的一次重要亮相,政治战略意义非凡。2013年3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展现出新一届中国领导人对中俄关系的高度重视,凸显了中俄两国在彼此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访俄期间,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了《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主题演讲,在提及“坚定不移发展两国人民友好关系”时,他如此说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人民的深厚友谊是国家关系发展的力量源泉。这里,我想讲几个两国人民相互支持和帮助的事例。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他动情地说:‘我像体验我的祖国的灾难一样,体验着中国劳动人民正在遭受的灾难。’他英勇牺牲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英雄,一对普通的中国母子已为他守陵半个多世纪。”
一直以来,中俄两国在政治上高度互信,但在经贸和文化方面的交流潜力还未充分发挥。习近平主席提及的这一史实,让我们意识到中俄外交中的一个新的方向,即以两国人民在历史上的共同感情,借助媒体的传播力量充实民间外交。而这将给中俄国际传播带来新的契机,是未来中俄传播的重要方向。
优秀的国际新闻报道策划应追求“顶天立地”之势。“顶天”,是看问题的高度,注重于把握时局,紧跟国家外交战略动向;而“立地”,则是要落到实处接地气,扎根于当地资源,挖掘城市历史价值。
2013年是武汉会战、武汉空战75周年,对于地方媒体,这既是重要的时间节点,也是重大的新闻题材。在关键时点提前做好新闻策划,发掘城市厚重的历史价值,是突破常规性的纪念报道的一种有益探索。
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提到苏联空军志愿队的库里申科,而在武汉的解放公园,有一座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纪念碑,埋葬着牺牲在中国抗战中的15位苏联空军志愿队队员。从库里申科到苏联航空志愿队再到武汉空战,其中是否存在着此次纪念报道的价值呢?我们惊讶地发现,这段历史居然是一片空白。没有人知道这15位烈士的生平和战斗经历,他们甚至连一张准确的照片都没有。这是历史的盲点,是城市的痛点,而对于记者,作为城市的记录者,这就是报道空间,我们有责任去寻找这段历史。
于是,这次国际传播报道活动的策划由此确定。以武汉解放公园的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纪念碑为起点,以武汉会(空)战75周年纪念为契机,还原一段苏联空军志愿队援华抗战的历史。
把握时局,抓住关键节点,以地方媒体视角拓展民间外交内涵,让新闻策划落到实处。可以说,正是在这样的策划思路下,我们进行了一次高水准的国际传播报道活动。
跨国寻访:以人为本 用历史的态度勾画报道大格局
对于地方媒体,开启国际新闻报道,虽是拓展传播力与打造品牌的绝佳途径,但缺乏资源优势和报道经验。既是对新闻团队的考验,也是对记者能力的挑战。而坚持以人为本的报道情怀,是迅速形成“社交网络”,发掘重要信息库,进而掌握受访国家脉搏的有效路径。
本组报道的主角,是一群70多年前的苏联空军志愿队战士,不仅有着鲜明的个人特征,更有着整个时代和两个国家的特性。这些个体战士的背后,有其家人或等待、或追寻、或守望、或期盼的家庭故事,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内容。
自报道开启后,我们即明确了以每位烈士生平和家庭成长的故事为主的报道方式,要以人本情怀去讲述这些跨国来华战士的中国故事。
从本地开始,我们依此路径搜寻着历史的见证人、烈士的家属、学界研究者,还有国际友人,他们都为这样的人性情怀所感动,积极地为我们穿针引线,答疑解惑。
2013年5月,跨部门的报道小组成立。就在此时,我发现湖北最后的一位老空军战士在前一年也去世了。
2013年6月至8月,我作为主力记者在武汉、南京、南昌、北京等地展开大范围探访:找到了中俄两国几位关键人物;在北京航空联谊会和俄罗斯驻华使馆等机构的协助下,初步找到了这15位烈士的军衔、出生地和所获荣誉等部分基本信息,为跨国寻访积累了线索。
找到“隐藏于民间”的南京钟山研究会的研究员范方镇,可谓是第一次大的突破,而后俄驻华大使馆武官详细了解我们的采访后也积极表示支持,北京航联会的前副武官王长福也为我们“跨国”联系上了俄罗斯老战士委员会中国分委会主席伊万诺夫……
地方媒体在外访中的资源劣势渐渐弥减,一个独一无二的联系人资料库生成了。有效联系人资料库的形成为我们跨国寻访打好了前哨,但最重要的依然是——出发,一定要亲临报道最前线,亲历现场。
自2013年6月下旬开始,我两度奔赴俄罗斯,持续进行了近一个月的采访。 通过前期在国内搭建的有效“社交网络”,我们拜访了俄罗斯老战士委员会中国分委会主席伊万诺夫,首次公开了一批上世纪50年代的老照片,还原了当年武汉民众为苏联烈士设立的纪念碑。此后相继找寻到5位牺牲在中国、1位在武汉战斗过的苏联空军志愿队战士的后裔,他们展现了父辈的照片,并讲述了父辈成长战斗的故事,让武汉烈士墓碑上的名字开始鲜活。
与此同时,我们还走访了俄罗斯几家主要的博物馆和档案馆,试图在这个崇尚英雄的国度发掘更多的历史资料。但历史的真相却是——“你们正在寻找的历史,也是我们希望得到的答案。”这是俄罗斯中央卫国战争的遗憾,他们对我们的寻访同样报有殷切期望。这样的困难,显然是我们出发之时未曾预料的——跨国寻访,可能让我们难以找到完整答案。当我们踏上这片英雄辈出的土地开始寻访,却发现再宏大的纪念碑,也记不下所有应当被铭记的名字。
然而,正是我们的寻找促成了两国间一次轮展形式的交流活动。而这一路的寻访中,我们还深刻体会到国际报道中遵循异国习俗的重要性。每年7、8月,俄罗斯人多休假避暑,必须提前书面或电话预约采访,诸如此类的受访对象的工作休假习惯都需要遵循。
克服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的寻访也迎来了意料之外的收获。而这仅出自于一串73年前的地址。
通过热心飞行爱好者自国内到国外的辗转介绍,我们得到一个未能检查核实的线索——烈士菲利普的遗孀古拉娅·安娜·吉娜西莫夫娜在1940年写给国防部的一封信上,留下了当时的地址:安娜和孩子居住在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首府克拉斯诺达尔市某街某号。
几经求助未能确定这个地址,我们决定亲自去看看。这大概是此次寻访途中最具戏剧性的一段旅程:凭着一个半世纪前的地址, 记者两天辗转三地,几经坎坷,终于与烈士遗孀安娜视频通上话。
记者从莫斯科飞赴俄罗斯南部边疆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径直”与曾在当年来华访问的市长求助,不想很快得到市长办公室的助力。当我们飞抵克拉斯诺达尔市后,当地外事官员竟找到了烈士遗孀的新地址,在临近的罗斯托夫州。于是我们连夜驱车6个多小时,于凌晨抵达,在旧楼中找到了遗孀老人的姻亲,奇迹般地与百岁老人通上视频电话。下午,我们再度启程返回首都,终于在莫斯科州奥金佐沃市见到与外孙住在一起的101岁的烈士遗孀安娜,为她留下珍贵的五世同堂合影。在接受本报采访一个半月后,安娜与世长辞。
这一趟寻访之路正如一个圆满的圆圈。
从个人到家庭,到国家,再到整个时代,这是我们报道的潜在逻辑,融汇其中的是情怀和人性。也正是这一个个有情有义的故事,打动着每一个人,让我们的报道得以完成,并以极强的感染力传播开来。而这其中还原的烈士事迹,哪怕不是全部,也是在为历史补白。
传播回响:新闻影响力仍在继续
从新闻实务上讲,本组报道完成了一次生动的中国故事的讲述,是地方媒体国际传播业务的一次积极尝试。报道虽以民间姿态来发掘历史以塑造新时期的中国形象,但其背后体现的更是完整的国家立场,因而报道的国际传播力在国际社会广泛地提升。
本组报道陆续被俄罗斯多家主流媒体关注和转载,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覆盖中俄两国主要的外交机构和学术研究院校的俄罗斯双语杂志《俄罗斯与中国》,在2013年第四季刊中,大篇幅转载报道了本组寻访报道。正是通过他们对烈士百岁遗孀安娜的回访,我们才知晓这位百岁老人已于2013年10月中旬过世。
俄罗斯声誉和收视率靠前的大型寻亲节目《等着我》在2013年12月的节目中,播出了武汉老人张良皋的来信,呼吁国民提供1938年在武汉牺牲的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线索。
在这次跨国采访中,我们从前期便接触了大量的涉外机构和人士,从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到来华访问的俄罗斯学者,直至俄中友协的友好人士等等,在俄罗斯更是从地方政府到国家机构,从民间研究人员到专业机构的负责人都有所接触。我们的联络沟通都可算作是一次国际交流活动,正如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对报道所评价的:你们做的是实实在在的事,是一场促进民间交流的实在事。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组报道还衍生出了多种国际交流形式。
寻访还促成了两场中俄联办的反法西斯主题展,即2014年6月19日在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展出的《卫国战争的爆发》和9月3日在莫斯科联邦卫国战争纪念馆展出的《武汉保卫战》。在本组报道基础上整理的一批珍贵资料,让两国民众重温历史,追忆战斗中的友谊。而这两场主题展也成为当年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中国驻俄大使李辉、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陶米恒等,分别出席了在莫斯科和武汉的开幕仪式。
今年6月11日,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媒体合作分委会在武汉举行第8次会议。会议期间,陶米恒受俄罗斯驻华大使委托,代表普京总统向《长江日报》编辑部颁发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与奖章配发的荣誉证书中写着“俄罗斯胜利组委会授予《长江日报》编辑部1941-1945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
普京总统签发该奖章的时间为2015年5月9日,当天俄罗斯举行了卫国战争胜利日阅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参加了俄罗斯阅兵活动。
荣获俄总统的表彰,这是对本组报道国际影响力的又一次肯定。“《长江日报》2013年开始的跨国报道《武汉上空的鹰——寻访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历时两年,找到并还原了29名援华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的英勇事迹,得到俄胜利组委会的一致认可。”对此,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中央媒体,俄罗斯国家通讯社塔斯社等俄主流媒体都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进行了报道。
虽然我们的报道已经告一段落,但对于苏联空军烈士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并未结束,而报道的国际影响力仍在持续发酵。
经我们梳理分析,又发现了14位在武汉对日作战中牺牲的苏军烈士名单及档案,并得到俄官方的认定。2015年5月,经外交部和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共同决定,将新发现的14位烈士名字增刻在武汉解放公园苏军空军志愿队烈士纪念碑上。目前,增刻工程正在进行,预计将于今年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举行揭幕仪式。
从寻访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碑上的英烈开始,到促成烈士墓碑增补新名录,看似回到“原点”,但却早已不是在“原地”。
这组跨国寻访报道远远超出了新闻业务的范畴,以其强大的国际传播力促成了多次国际交流,为在当前形势下增强中俄两国民间友谊,为两国共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增添了更丰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