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教学的整个过程是融汇形象和富有韵律形式所表达的艺术内涵美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通过观察、品味和感悟三个阶段来实现。
【关键词】审美 观察 品味 感悟
美术是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四类,它是一种既没有声音又没有文字的艺术。美术教学的整个过程是融汇形象和富有韵律形式所表达的艺术内涵美的过程,要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知识,得到感悟,进入美的境界,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从美术审美角度来看,学生在进行审美时,产生出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过程,即: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活动经过复杂的相互补充、印证和作用,得到一种独特的体验,最后构建成一种奇妙的美术审美经验。这一过程可以通过观察、品味和感悟三个阶段来实现。
一、观察阶段
美术教学中的观察阶段又叫感知阶段,是学生整个心理机制进入一种特殊的美术审美注意状态,伴随这种注意状态,学生通过情感上的某种期望,对美术作品的感情存在作整体直观的把握。
“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形声信息。如:欣赏波提切利的《春》,画面上到处洋溢着春天的诗情画意。 芳香袅袅的风吹拂着结满金色果实的橙子林和树木间的羊齿叶, 它们不断的颤动闪烁出光影; 郁金香、银蕾花、 水仙等鲜花, 犹如织在地上的刺绣, 遍地盛开,是一幅多美的图画,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美术是视觉艺术,它是以造型的形象感染人、教育人。在学生的感知还没有实现“知觉成形”时,教师切不可支离破碎的分析指导,美术作品能给人某种感受,是由它的题材和构图、用笔、色彩等所形成的,在指导过程中应把握这两个方面去观察分析,去综合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的时代背景、画面的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手法等。教师只有让学生以整个身心拥抱审美对象的时候,所有的感觉才会共同发挥作用,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从而体验到作品神是形美,形神兼备。例如对罗工柳的《地道战》油画作品的欣赏,首先让学生细心观察,唤起学生的联想,使学生回忆和再认电影中《地道战》的战斗场面,通过分析作品,突出当时特殊环境,从而歌颂人民战争的艰苦与伟大,并且懂得作品的成功是作者亲临战斗生活、熟悉战斗环境以及对战斗中人民群众,充满诚挚深刻的感情而努力创作的结晶。
二、品味阶段
美术感知过程的产生,自然唤起了学生对作品的审美感情,因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如何“品味”美术作品,帮助他们从形式角度,更多的注意作者是如何通过点、线、面、体块、空间、色彩、造型、笔触和肌理等艺术元素;通过对比、均衡、节奏、反复、调和、虚实和透视等艺术手法;去进行分析理解,让他们通过对作品的理通、形象韵律等基本点审美意象的有关法度,去把握作品造型和意味,使之步入笔墨、画意所创造的点线美、风格美的世界中;如罗丹的大理石雕塑《沉思》:通过洁白润泽的大理石,造型语言等材料媒介生动形象的再现其特征,再由这个再现形象激起的对外部客观现实的联想。捕捉这样一种大幅度的扩展和变化着的意象,将激起心理,智慧,想象,情意以至人生经验的涟漪,这一精神活动本身“力”图样,体现的恰是现实与梦想,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矛盾。
又如凡高的代表作《向日葵》,作为一副静物画,从它色调,布局,瓶花的特定形成构成,以及笔触的运用,油彩技法上的处理,都是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的体验,传达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骚动又孤寂的心理情绪。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凡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盘俯仰张弛挣扎的向日葵的内在涵义,充溢着张力的新生命在凋残痛苦中的挣扎。学生在欣赏时自然而然地想象到凡高的一生,是沉默、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的人生。
因为一幅美术作品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将通过视觉,作用于审美主体。要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审美情境之中,教师必须通过作品的笔墨情趣(色彩)经营布局等美感形成诸要素的集合,使作品在整个“品味”过程中引人入胜,成为启发学生进入审美状态的最大推动力,一个没有审美情绪和审美理想追求的学生是无法感受作品的内涵。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教学时教师可因人而求同有异,当学生入情入境的“品味”作品时,他们的情绪就会随作品的艺术性和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的丰富、逐渐深化。作品情、教师情、学生情能够同时得到有机的融合,那么学生才会进入画家所创设的意境,心领神会,真正品出作品的“味”来。
三、感悟阶段
美术课程里有许多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都包含着一段历史、一个时代的审美观、一个流派的标记和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风格特点等方面的文化内涵,老师不要局限于某一课时内容,可以灵活选择、运用,引导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比较,例如:在“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这节课里,可以结合“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既可以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把油画、中国画、宣传画、素描等画种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形式的表现是为内容服务的;也可以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引导学生把《地道战》、《流民图》、《血衣》、《解放军胜利渡长江》、《开国大典》、《腾飞的时代》等加以比较,再联系学生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人类、历史的关系;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同一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簪花仕女图》与《捣练图》进行比较、分析,不但使学生认识了我国传统艺术的精深、美妙,而且了解到美术与政治、经济、生活以及情感等方面的紧密关系,让学生有广度、有深度去理解去感悟美术作品。
当学生“品”出了美的滋味后,审美活动就进入了感悟阶段,感悟是品味的凝聚和升化。在感悟的时候,沿着作品形象的指引,学生要从情感体验的状态中超越出来,对美术作品产生深刻的理想和丰富的想象;于是教师要根据美术作品对学生的所产生的美感,进行点拨,使他们在美的享受中进行理性的思想和升化。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基础中出发,不断激发他们的灵感和智慧。大量美的感受还会使学生产生向往美、追求美的心理倾向和表达美的愿望,这是作品创作途径的真正目的,也是审美者的归结所在。
高中艺术欣赏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美术门类,理解艺术的多元化与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理解美术原理、形式美的规律和对经典作品的了解与领悟,围绕欣赏,提高欣赏水平,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使他们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悟,从而去进行美的创造。
(作者单位:410324 湖南省浏阳市六中 )
【关键词】审美 观察 品味 感悟
美术是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四类,它是一种既没有声音又没有文字的艺术。美术教学的整个过程是融汇形象和富有韵律形式所表达的艺术内涵美的过程,要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知识,得到感悟,进入美的境界,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从美术审美角度来看,学生在进行审美时,产生出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过程,即: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活动经过复杂的相互补充、印证和作用,得到一种独特的体验,最后构建成一种奇妙的美术审美经验。这一过程可以通过观察、品味和感悟三个阶段来实现。
一、观察阶段
美术教学中的观察阶段又叫感知阶段,是学生整个心理机制进入一种特殊的美术审美注意状态,伴随这种注意状态,学生通过情感上的某种期望,对美术作品的感情存在作整体直观的把握。
“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形声信息。如:欣赏波提切利的《春》,画面上到处洋溢着春天的诗情画意。 芳香袅袅的风吹拂着结满金色果实的橙子林和树木间的羊齿叶, 它们不断的颤动闪烁出光影; 郁金香、银蕾花、 水仙等鲜花, 犹如织在地上的刺绣, 遍地盛开,是一幅多美的图画,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美术是视觉艺术,它是以造型的形象感染人、教育人。在学生的感知还没有实现“知觉成形”时,教师切不可支离破碎的分析指导,美术作品能给人某种感受,是由它的题材和构图、用笔、色彩等所形成的,在指导过程中应把握这两个方面去观察分析,去综合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的时代背景、画面的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手法等。教师只有让学生以整个身心拥抱审美对象的时候,所有的感觉才会共同发挥作用,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从而体验到作品神是形美,形神兼备。例如对罗工柳的《地道战》油画作品的欣赏,首先让学生细心观察,唤起学生的联想,使学生回忆和再认电影中《地道战》的战斗场面,通过分析作品,突出当时特殊环境,从而歌颂人民战争的艰苦与伟大,并且懂得作品的成功是作者亲临战斗生活、熟悉战斗环境以及对战斗中人民群众,充满诚挚深刻的感情而努力创作的结晶。
二、品味阶段
美术感知过程的产生,自然唤起了学生对作品的审美感情,因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如何“品味”美术作品,帮助他们从形式角度,更多的注意作者是如何通过点、线、面、体块、空间、色彩、造型、笔触和肌理等艺术元素;通过对比、均衡、节奏、反复、调和、虚实和透视等艺术手法;去进行分析理解,让他们通过对作品的理通、形象韵律等基本点审美意象的有关法度,去把握作品造型和意味,使之步入笔墨、画意所创造的点线美、风格美的世界中;如罗丹的大理石雕塑《沉思》:通过洁白润泽的大理石,造型语言等材料媒介生动形象的再现其特征,再由这个再现形象激起的对外部客观现实的联想。捕捉这样一种大幅度的扩展和变化着的意象,将激起心理,智慧,想象,情意以至人生经验的涟漪,这一精神活动本身“力”图样,体现的恰是现实与梦想,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矛盾。
又如凡高的代表作《向日葵》,作为一副静物画,从它色调,布局,瓶花的特定形成构成,以及笔触的运用,油彩技法上的处理,都是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的体验,传达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骚动又孤寂的心理情绪。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凡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盘俯仰张弛挣扎的向日葵的内在涵义,充溢着张力的新生命在凋残痛苦中的挣扎。学生在欣赏时自然而然地想象到凡高的一生,是沉默、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的人生。
因为一幅美术作品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将通过视觉,作用于审美主体。要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审美情境之中,教师必须通过作品的笔墨情趣(色彩)经营布局等美感形成诸要素的集合,使作品在整个“品味”过程中引人入胜,成为启发学生进入审美状态的最大推动力,一个没有审美情绪和审美理想追求的学生是无法感受作品的内涵。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教学时教师可因人而求同有异,当学生入情入境的“品味”作品时,他们的情绪就会随作品的艺术性和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的丰富、逐渐深化。作品情、教师情、学生情能够同时得到有机的融合,那么学生才会进入画家所创设的意境,心领神会,真正品出作品的“味”来。
三、感悟阶段
美术课程里有许多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都包含着一段历史、一个时代的审美观、一个流派的标记和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风格特点等方面的文化内涵,老师不要局限于某一课时内容,可以灵活选择、运用,引导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比较,例如:在“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这节课里,可以结合“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既可以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把油画、中国画、宣传画、素描等画种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形式的表现是为内容服务的;也可以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引导学生把《地道战》、《流民图》、《血衣》、《解放军胜利渡长江》、《开国大典》、《腾飞的时代》等加以比较,再联系学生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人类、历史的关系;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同一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簪花仕女图》与《捣练图》进行比较、分析,不但使学生认识了我国传统艺术的精深、美妙,而且了解到美术与政治、经济、生活以及情感等方面的紧密关系,让学生有广度、有深度去理解去感悟美术作品。
当学生“品”出了美的滋味后,审美活动就进入了感悟阶段,感悟是品味的凝聚和升化。在感悟的时候,沿着作品形象的指引,学生要从情感体验的状态中超越出来,对美术作品产生深刻的理想和丰富的想象;于是教师要根据美术作品对学生的所产生的美感,进行点拨,使他们在美的享受中进行理性的思想和升化。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基础中出发,不断激发他们的灵感和智慧。大量美的感受还会使学生产生向往美、追求美的心理倾向和表达美的愿望,这是作品创作途径的真正目的,也是审美者的归结所在。
高中艺术欣赏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美术门类,理解艺术的多元化与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理解美术原理、形式美的规律和对经典作品的了解与领悟,围绕欣赏,提高欣赏水平,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使他们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悟,从而去进行美的创造。
(作者单位:410324 湖南省浏阳市六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