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与生态文化融合发展路径

来源 :商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ou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实施融合发展,是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的重要发展战略。之所以推出生态文化和生态旅游产业融合的战略,是因为这二者在融合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其本质层面具有相似性,而生态文化是文化和人与自然关系层面的集合,生态旅游则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走向,这两种产业无论是在发生背景、目的或者意义方面都具有较为紧密的关联。相关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也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支撑。

生态旅游与生态文化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分析


  生态旅游与生态文化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其一,良好的资源禀赋。得益于我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历史,在祖祖辈辈的创造下,诞生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人地关系观,这种观念也在中华民族的社会演变以及日常劳作中得到良好的实践。首先,中国的传统社会滋生出农业文明,并且保持着较长的时间,农业文明时期并未出现规模化的机械生产劳动,表现出对于自然的有限改造,这使得农业文明所表现出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特点十分明显。具体体现在形式各异的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文化景观中,例如早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历史悠久的水利工程或者是制水系统,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自然规律相统一的体现。而一些传统的名山大川以及古典园林则是传统文人的理想寄生,体现的是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实践。
  其二,多样的资源类型。之所以拥有多样的资源类型,原因就在于我国在生态环境方面表现出复杂性以及民族特色文化的丰富性。幅员广阔,使得我国的国土面积跨越了大面积的经度和纬度,拥有多种热量条件,例如温带中温带,暖温带等,同时也具备十分丰富的水分条件。除此之外,在海拔跨度方面也极为丰富,称之为世界上地理特征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也不为过。
  生态旅游与生态文化融合发展的实践基础
  将生态文化以及生态旅游实施融合发展,是生态文明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走向。这是因为在20世纪中期左右,伴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工业技术所引发的各类生态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枯竭问题,进而诱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此时,人们已经关注到过于追求经济增长的生产方式以及资本主义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威胁。在此背景之下,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政府针对我国经济现状以及社会现状制定的科学发展战略。关于生态旅游的发展以开发和保护为重点,基于长远发展角度,建立符合生态文明规律的产业发展模式,对于生态旅游数量和质量的增长都大有裨益,同时能够刺激旅游资源结构的调整,无论是生态文明建设或者是对应的经济发展观都较为匹配。由此可见,生态文化和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不仅影响着整个社会朝向高质量方向的进发,同时也是有利于人民生态福祉的关键举措,体现出良好的生态教育意义,影响着生态文化的保护、传播以及创新。得益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优势,二者的融合发展得到了良好的促进。

生态旅游和生态文化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是行政管理融合。之所以强调行政管理融合机制的建立,这是因为该项机制关系到生态文化和生态旅游融合的基础保障。根据相关规定,需要针对不同级别,不同地区的文化和旅游领域的行政管理实施融合,首要任务就是完成各机构以及部门的调整,紧随其后的是关于各机构以及部门对应的体制、职责以及职能的划分,强调对于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界限的划分,经过统一规划和管理,实现行政管理机制和生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匹配。
  二是资源融合。不同地区所拥有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以及各种特色产品是其独特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区域所拥有的旅游资源,但更多的生态文化资源以及生态旅游资源处于分离状态,需要着重针对该部分进行融合利用。关于生态文化资源对于生态旅游发展促进作用的探索和研究,秉承融合思想,推动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资源整合过程中,需要避免出现概念化解释替代地方性人际关系的情况,该情况容易导致关于区域生态旅游体系构建过程中对于其他文化以及生态特征的忽略,反而不利于当地生态文化特征的凸显。
  三是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机制的构建影响着生态文化以及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效果。考虑到现阶段有关生态文化和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表现出明显的产业边界特征,就需要关注部分生态文化所具有的旅游潜力的挖掘,保证发展过程中对于生态文化的建设,同时也需要凸显出旅游属性,如此才能够达到生态文化和生态旅游的适度融合,发挥二者的相互促进作用。有必要将整合、延伸、集聚、互补的机制,作为推动两个产业交叉部分融合发展的动力,例如对于生态旅游品牌的打造,生态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等,作为带动区域生态文化和生态旅游发展的引导产业。较为成功的案例包括重庆市涪陵区举办的榨菜产业嘉年华活动,包括体验式农庄和旅游特色村项目等内容,实现了在生态文化和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中对于旅游业态的创新。

  四是利益分配。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当地的居民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有权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各项决策管理以及利益分配体系中。而旅游企业作为生态旅游的主要开发者,同样也是受益者,群体关系到生态文化的建设成果,要求相关从业人员所形成的生态意识以及所拥有的专业水平能够支撑起生态旅游的建设发展。政府在其中承担着调控者以及决策者的角色,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和协调职能,保证对于其他利益相关者和参与者目的和行为的有效监管。媒体也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宣传和监督中,运用多种媒体形式实现生态文化信息的传播,让更多的游客了解到生态文化知识,同时监督着生态旅游的经营者和参与者的行为。

生态旅游与生态文化融合发展的目标设定


  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的特征在于生态文化表现出多种存在形式,实现了文化元素在生态旅游全过程的多种呈现,有关旅游的各个环节都有着与生态文化相关联的符号,例如“住”的方面,关于住宿地点和风格的选择,遵循环保低碳理念;“行”的方面以绿色出行和地域文化智慧为主等等。除此之外,关于旅游地区的形象宣传以及规划等都融入了生态文化内涵。
  初级阶段
  对于部分区域拥有着较为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或者是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独特性较为明显,可以通过举办地方文化浓郁的庆典以及文化活动的方式作为打开旅游市场的突破口,并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大面积的宣传和推广,逐渐建立起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作为吸引投资和吸引游客的优势。这种发展模式在许多欠发达地区较为常见,称之为生态文化和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初级阶段。该阶段的特征主要在于发展形式不完备,经常会出现无中生有或者是造假情况,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但是初级阶段的优势在于对地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奠基作用。因此,初级阶段的融合发展模式值得改进之处较多。
  中级阶段
  中级阶段是指生态文化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之间建立互动机制。借助生态旅游业的支持,实现生态文化的宣传,生态旅游业则在生态文化的帮助下实现产业链的延伸。生态文化资源的具体体现是各种形式的旅游产品或者是旅游项目,同时也存在于一些影视或者景观剧等文化产品项目中。可以发现中级阶段的融合特征在于文化资源所具有的经济价值更加明显,实现了由资源向资本的转换。较为成功的案例包括印象西湖、印象武隆等各种旅游项目,这些都是在生态文化的基础之上逐渐转变为旅游产品。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主要围绕生态旅游和生态文化融合发展的相关路径进行分析,首先探讨二者进行融合发展的必要性,最后从现实和实践两方面探讨二者融合的基础,最后,围绕生态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目标设定进行探讨,从初始阶段,中级阶段以及发展阶段阐述产业融合过程中的各类特征以及表现。
  (河南省标准化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尚晨光,赵建军.生态文化的时代属性及价值取向研究[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9,36(2):114-119.
  [2]熊正贤.文旅融合的特征分析與实践路径研究:以重庆涪陵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33(6):38 -45.
其他文献
介绍了EM型中速球磨机在制煤粉过程中的控制方法及效果。
2021年1月29日,证监会重磅发布的上市公司造假大案中,东方金钰位列其一。曾被视为“翡翠帝国”的东方金钰,成为2021年强制退市的第一只股票,往日辉煌不在。而让东方金钰从往日的“翡翠第一股”到今年的“退市第一股”的断崖式落差正是源于它的财务造假。因此,本文基于GONE理论角度对“翡翠第一股”东方金钰财务舞弊案例进行了回顾,分析其财务舞弊手段,分别从GONE理论的四个方面(贪婪 ( Greed)
2020年11月23日,随着贵州宣布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包括“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对处于社会保障体系基础性地位,被誉为“社会保障最后一道安全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而言,这意味着其在新发展阶段的任务是进一步缩小城乡二元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倡导国有企业和非公有资本融合,支持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国内大力发展,倡导国有资本和民营企业、机构投资者、广大群众之间交叉持股,形成多种资本互相融合的多元化股权结构模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被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现途径中,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随后中央又连续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等配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与进步,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我国的经济学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尤其是区域经济学研究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发展。本文立足于实际,结合当前学术界的研究背景,对于区域经济学理论范式的概念与特征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进行了区域经济学理论的范式演进分析,并且从应用拓展这一角度来进一步完善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前 言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在我国普及,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可获取性大大提升,企业的利益关联人更倾向于以企业发布的会计信息作为投资、放债等金融行为的依据[1]。在这个时代,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由于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管仍未成熟,不少企业出于粉饰报表和挽留高级人才考虑,会选择铤而走险,发布虚假的会计信息,迷惑利益相关者。近年来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法律,严厉打击会计信息披露造假行为,但其信息披露的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