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就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实践等活动来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相对于“他主学习”而言,自主学习能摆脱外在的控制力量,使学习变成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能否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自主学习,这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密切相关,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改变以往片面强调知识传授,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型为重体验、重感悟、 重创新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一切教学行为都要围绕着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成长,着重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之会学习、会生活、会创造。
一、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一个缺乏自我意识的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优缺点与独特之处,当然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也就很难主宰自己的学习。所以,苏格拉底要求学生“认识你自己”,他在教育学生时总是用问答法让学生承认自己的无知,然后促使学生虚心求知。可以说,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开展自主学习的前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应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创造种种的有利条件,着力唤醒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中进行的。而课堂教学空间对教学的影响无所不在,它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因此,创建自主性学习的课堂空间,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有利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应该完整地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实施和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评估的全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在掌握学生特点,把握教材重点的基础上,把课前认真准备,精心设计的问题提出来,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多次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目中有学生”,“胸中有教材”,精心策划,得当组织,巧妙设疑,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讨论场面就热烈,气氛就活跃,多数学生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思维、敢于发表意见的同时,尽量引用学生的原话,对讨论的问题,画龙点睛,予以概括总结,达到“教”和“学”和谐共振,以打破“注入式”的传统作法,使课堂空间和学习空间得到有效的拓展。在这种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合作能力,还可以根据实际,划分学习小组,合理分配任务,合作中要尊重个性,要理解不同意见,鼓励人人参与,人人发言,提倡互帮互助,优势互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达到共同提高。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调动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多给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学生一定会给我们一个惊喜,给课堂一片灿烂。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形成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顺利的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甚至说“教育就是养成好的习惯”,这完全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语文学习要求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运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思考创新求异的习惯等。而这些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充分的重视,不断探索,积极尝试,还须进一步创造条件,抓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社会、学校、家庭等教育资源,以期达到“不教”的境界。那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呢?不同的学生,知识层面不同,学习方式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同,因此对学生的要求要从实际出发,慢慢来培养其习惯。在教学中要求稳,不能一蹴而就,要使学生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让好的习惯在足够的时空内发展,控制坏的不良的习惯不讓其生长。
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强化,实际上是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外因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而言,但内因仍起主要作用,因而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除老师反复强调目的,进行强制性的要求,如每堂课坚持检查学生预习作业,每周坚持检查学习复习任务,每月进行一次自主学习经验交流。家长和教师还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加以表扬和鼓励。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信任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被激发出来,能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师长期不懈的要求鼓励下会变成一种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就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所以他所教的学生就能在一开学就进行期末考试,考的成绩还非常好。学生一旦拥有了这种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学习其他课程时,他也会自觉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语文课,也为学习其它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传统的把学生当做知识被动接受者的观念的改变,把教师视为知识源泉的观点也在发生变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方法、获得广泛的学习体验。真正让学生获得擅捕之“渔”,而非仅仅是可供食用之“鱼”
教师首先要在确认学生学习主体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思维,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自求其得。把思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只有大胆思考、大胆提问才会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学语文课本《勇气》一文,学生普遍以为主题难找,不妨让学生自读、思考,设身处地地想一下两人所处的环境,美国士兵和法国妇女的语言及行为,这样学生自然地明确了深层含义:求生的勇气及为正义而献身的勇气。如果教师死讲而学生不练,不会有此效果。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思考,不仅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探究,还必须教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求异思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鼓励学生换角度,多方位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除此之外,教师也应欢迎学生对自己的讲解提出不同意见甚至修改意见。教师在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要让学生自己珍视对教材问题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做到:敢于怀疑教材,敢于否认教师,自主探究解决,自由抒发感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成为一个有独立见解的人。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这一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最后,课后拓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课堂上难以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达到课后拓展知识的目的,更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活动,既保护了学生浓浓的自学兴趣,又使自主学习进一步深入。因此语文教学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教师要注意在课外实践中去指导学生延伸课堂,创造美丽。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超越教材,放飞思维,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去,去拓展,去创造。
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能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总结,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语文教学的成绩也一定会迈上新的台阶。
一、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一个缺乏自我意识的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优缺点与独特之处,当然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也就很难主宰自己的学习。所以,苏格拉底要求学生“认识你自己”,他在教育学生时总是用问答法让学生承认自己的无知,然后促使学生虚心求知。可以说,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开展自主学习的前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应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创造种种的有利条件,着力唤醒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中进行的。而课堂教学空间对教学的影响无所不在,它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因此,创建自主性学习的课堂空间,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有利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应该完整地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实施和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评估的全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在掌握学生特点,把握教材重点的基础上,把课前认真准备,精心设计的问题提出来,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多次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目中有学生”,“胸中有教材”,精心策划,得当组织,巧妙设疑,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讨论场面就热烈,气氛就活跃,多数学生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思维、敢于发表意见的同时,尽量引用学生的原话,对讨论的问题,画龙点睛,予以概括总结,达到“教”和“学”和谐共振,以打破“注入式”的传统作法,使课堂空间和学习空间得到有效的拓展。在这种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合作能力,还可以根据实际,划分学习小组,合理分配任务,合作中要尊重个性,要理解不同意见,鼓励人人参与,人人发言,提倡互帮互助,优势互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达到共同提高。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调动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多给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学生一定会给我们一个惊喜,给课堂一片灿烂。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形成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顺利的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甚至说“教育就是养成好的习惯”,这完全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语文学习要求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运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思考创新求异的习惯等。而这些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充分的重视,不断探索,积极尝试,还须进一步创造条件,抓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社会、学校、家庭等教育资源,以期达到“不教”的境界。那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呢?不同的学生,知识层面不同,学习方式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同,因此对学生的要求要从实际出发,慢慢来培养其习惯。在教学中要求稳,不能一蹴而就,要使学生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让好的习惯在足够的时空内发展,控制坏的不良的习惯不讓其生长。
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强化,实际上是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外因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而言,但内因仍起主要作用,因而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除老师反复强调目的,进行强制性的要求,如每堂课坚持检查学生预习作业,每周坚持检查学习复习任务,每月进行一次自主学习经验交流。家长和教师还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加以表扬和鼓励。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信任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被激发出来,能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师长期不懈的要求鼓励下会变成一种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就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所以他所教的学生就能在一开学就进行期末考试,考的成绩还非常好。学生一旦拥有了这种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学习其他课程时,他也会自觉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语文课,也为学习其它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传统的把学生当做知识被动接受者的观念的改变,把教师视为知识源泉的观点也在发生变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方法、获得广泛的学习体验。真正让学生获得擅捕之“渔”,而非仅仅是可供食用之“鱼”
教师首先要在确认学生学习主体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思维,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自求其得。把思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只有大胆思考、大胆提问才会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学语文课本《勇气》一文,学生普遍以为主题难找,不妨让学生自读、思考,设身处地地想一下两人所处的环境,美国士兵和法国妇女的语言及行为,这样学生自然地明确了深层含义:求生的勇气及为正义而献身的勇气。如果教师死讲而学生不练,不会有此效果。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思考,不仅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探究,还必须教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求异思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鼓励学生换角度,多方位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除此之外,教师也应欢迎学生对自己的讲解提出不同意见甚至修改意见。教师在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要让学生自己珍视对教材问题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做到:敢于怀疑教材,敢于否认教师,自主探究解决,自由抒发感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成为一个有独立见解的人。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这一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最后,课后拓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课堂上难以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达到课后拓展知识的目的,更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活动,既保护了学生浓浓的自学兴趣,又使自主学习进一步深入。因此语文教学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教师要注意在课外实践中去指导学生延伸课堂,创造美丽。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超越教材,放飞思维,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去,去拓展,去创造。
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能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总结,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语文教学的成绩也一定会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