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编辑的融合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chen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想要牢牢占据思想引领、文化传承、人民服务工作的新闻制高点,其内部的新闻编辑工作需要革新意识、转变思想、提升技能,将各种媒介的优势结合起来,制作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满足人民大众需求的优质新闻作品。本文首先分析媒体融合的概念与内涵,其次阐述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背景环境,最后探讨融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提升融合创新能力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融媒体环境;媒体融合;新闻编辑;全媒体记者;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4-0191-03
  一、媒体融合的概念与内涵分析
  传统媒体时代不同类型的媒介之间虽常有合作,但彼此之间存在清晰且严格的界限。报纸借助文字和圖片传递信息,电视凭借传播视频与音频来吸引观众,广播则是通过声音来传播价值。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移动通信业务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永久性地改变了传媒时代的格局,各种媒介形式在新技术的影响下,彼此的关系越发紧密,界限愈发模糊。
  媒体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著名计算机、多媒体学者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引入新闻领域,他将之定义为“传播技术与传播媒介的聚合”[1]。媒体融合还有一种广义定义,按照这一定义,媒体融合还会涉及媒体集团所有权、组织结构等的变化(这种变化往往由金字塔结构朝扁平化发展)[2]。自21世纪媒体融合的概念被引入中国以来,其得到了中国媒体界的高度关注。近十年来,随着新媒体兴起而传统媒体日渐式微,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为历史必然,并正在向纵深发展,融媒体时代应运而生。
  二、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背景环境探讨
  (一)阅读碎片化时代的到来
  现代年轻人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快节奏下智能终端的使用被切割成各个零散的片段,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碎片化的阅读方式,进而使新闻叙事也逐步趋向于碎片化的表达。短、平、快成为融媒体时代新闻的最大特色,人们不断聚焦于一个又一个信息焦点之中。有关阅读碎片化的争议也不断加剧,有人认为阅读碎片化时代的到来有助于人们快速了解、处理不同类型的信息,但也有许多人批评碎片化的阅读使阅读“深度”消失,直接导致泛娱乐化的进一步加剧,网友在碎片信息洪流中迷失于情感性的表达,丧失了深入思考、认识事物发展复杂性的能力,使有关社会新闻的讨论极端化与情绪化[3]。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对于当下的媒体来说,阅读碎片化的时代洪流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媒体的新闻报道必然在这一现实框架下开展工作。因此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在碎片化时代为作品赋予更多的意义与内涵,是值得大家关注与讨论的问题。
  (二)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
  受众获取渠道的多样化首先表现在媒介形式的多样化,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在人们获取信息过程中的重要性不断降低,基于网络技术的各种新媒体平台强势崛起。其次,在新媒体内部,各种不同的平台均可以承担新闻信息提供者的角色。从最早的Web端到后来的社交媒介与移动客户端,都能给互联网平台的用户及时推送信息。近年来,以微博为代表的文字社媒的新闻市场份额正在被以抖音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餐食[4],短视频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又一重要来源。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发展,使得一次采集多次发布、资源多平台共享的新闻生产流程成为当下新闻最主流的生产形态。
  (三)阅读个性化需求愈发显著
  随着自媒体时代来临、发声门槛的不断降低,各种类型的新闻报道的数量也迎来了井喷式增长,传统新闻受众从主流渠道被动接收新闻信息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受众犹如置身于琳琅满目的商场之中,可随机从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商品”,这一挑选过程就是一个个性化过程,是个体根据自身发展和内心需要进行主动选择的过程。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5],当低一级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更高层次的追求就会成为主导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当下的媒介环境中,那种点对面、一对多的单向传播方式已然被时代抛弃,只有那些精准对接目标用户,能够为目标用户与潜在用户提供专属服务的媒体才能收获忠实用户。
  三、融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实现融合创新综合提升的策略研究
  (一)思想革新——理解不同媒介平台的调性,革新新闻的语言与呈现形式
  新闻编辑想要在新媒体平台上取得良好的新闻宣传效果,做好不同媒介的融合工作,需要秉持创新意识,深入研究各个新媒体平台的调性,了解当下受众的阅读习惯与关注话题,从这些要素出发,革新新闻的语言风格与呈现形式。
  微信公众号是当下不少县级融媒体编辑工作的主要阵地,但其与传统媒体的内容呈现方式有很大不同。不同于纸媒——标题与内容同页呈现的形式,微信公众号上的每一篇推送文章首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文字题目和一张图片,文章内容与题目之间是递阶关系[6],读者阅读题目、观看图片内容感兴趣后才会选择点击进入,这样一来,在信息爆炸用户失焦的移动平台上,题目和图片内容能否第一时间切中用户的心理、呈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显得至关重要。以人民日报公众号2021年6月2日转载武汉晚报的“外卖小哥被撞飞,好医生放下一对儿女,马路上跪地救治……”为例,对比武汉晚报上的原标题《外卖小哥被撞飞 她跪马路上救治》,人民日报公众号文章的标题内容更加完整,并通过省略号的形式设置悬念,激起读者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在正文的内容、语言风格与排版形式上,公众号也有着鲜明的特点,依然以人民日报公众号转载的这一篇文章为例,其内容是对武汉晚报的原文进行了大幅精简,语言多为短句且生活化气息更浓,为了方便用户尤其是老年用户的阅读,文章正文每一句单独成行,涉及的重点新闻内容会用差异颜色进行标注,新闻现场的图片穿插在文字内容之中,微博上有关这一新闻的相关评论也被截屏放置在最后,读者只需要两三分钟的碎片时间就可以迅速了解整个事件的全貌,整体阅读体验流畅。人民日报公众号文章中这些小的细节都是值得新闻编辑注意与学习的地方,是新闻想要获得读者青睐必不可少的要素。   (二)意识转变——树立用户意识,搭建各种与受众沟通的渠道
  普通受众在新媒体时代有了更多的介入机会,其不再是媒体传播链条中的单项的接收者,而是摇身一变成为可以采集信息、提供信息、评论信息、反馈信息的互联网用户[7]。随着受众身份向用户身份的转变,融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的方式也有了质的变化,任何受众资源都有可能转变为潜在的新闻素材,甚至在突发新闻产生的早期,其还可以弥补记者不在场的空缺。这一背景决定了新闻编辑如果想要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取得新闻报道的成功,一定要转变传统“受众观”,积极寻求各种能与目标受众建立互动的形式。
  新闻编辑想要提升融合创新能力,首先要有主动预测受众关注点的意识,要善于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关心他们的喜好,尽可能地为受众提供其感兴趣的信息资源。随着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变,媒體干预、引导受众接受特定信息的能力正在减弱。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主流媒体想要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从受众的心理出发,在内容制造的各个环节向受众倾斜。新闻编辑提升受众意识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在笔者看来,最为核心的还是编辑要具备成为所属媒体的人格化身的自觉,要有主动成为媒体代言人的意识,将媒体的定位与百姓的期待结合在一起。新闻编辑想要自己制作出的内容能吸引受众,首先要成为受众,以普通用户的心理浏览大家的评论反馈,关心其他媒体受众的兴趣点,关心社会热点与时代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满足受众的期待。受众以各种形式介入新闻编辑与生产的过程成为融媒体时代新闻的典型特征,新闻编辑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特性,积极搭建各种供受众“发声”的渠道,从新闻选材的环节开始,就聚焦受众,鼓励他们为新闻提供更多素材。新闻发布后,编辑也应当利用好新媒体平台普遍设置的评论区,与读者展开互动,进一步阐释新闻的内容,了解读者对于新闻的看法,为日后编辑工作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技能提升——从“术业专攻”到“通才全能”
  融媒体最大的特色就是将不同的媒介形式融合在了一起,且新闻生产的环节被大大压缩。想要在融媒体时代做好新闻编辑工作,实现融合创新能力的提升,拓宽自己的能力链条,努力向全媒体记者转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8]。
  想要成为融媒体时代的全媒体记者首先应当做到全平台无差别耕作,熟悉了解各个新媒体平台的特点,了解每个平台背后的运作逻辑。其次应当熟练掌握各种新闻的呈现形式,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了解不同形式转化时应当注意的事项。例如从文字稿件转变为视频稿件时,由于配有生动的图像内容,编辑的文字应当力求简洁明快,可以结合图像内容适当省略部分新闻要素,还应当注意少用倒叙手法,按照正常的时间与事件发生先后顺序来设计新闻的基本结构,多用单句等等。最后还应当深刻了解每一种新闻呈现形式的优势与不足,做到根据新闻内容来合理选择不同的媒体。如专题报道就需要在编辑的过程中增加文字的比重,因为视频的内容承载力有限,然而在报道各类社会趣闻、直击灾难第一现场时,视频感官冲击力较强的特点就会显现出来,这时可以增加视频与图片在新闻稿件中的比重。
  想要成为融媒体时代的全媒体记者需要学会运用各种数字设备和传媒新技术,具备集采、写、编、录、摄于一体的能力。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链条与周期被大大缩短,新闻生产团队也更加精细化和扁平化,新闻的专业性与严谨性逐渐让位于时效性与内容差异性,两到三人的团队可以灵活迅速深入新闻一线。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设备各项功能逐渐完备,玩转手机就能制作出完整的新闻作品,这在当下已经成为常态,这也使得单一型记者向全媒体记者的转型成为可能。新闻编辑应当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尝试各种不同的角色,拓宽自身的能力属性,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9]。此外,在技术主导媒介发展的时代,新闻编辑还应当时刻关注新的技术动向,了解这些技术变化(如无人机摄影、VR技术等)可能对媒体发展产生的潜在影响,积极尝试将这些技术融入新闻工作中。
  想要成为融媒体时代的全媒体记者还应当树立团队协作的意识、培育团队协作的能力。可能有人会感到疑惑,全媒体记者相较于传统记者,最大的特点不就是全能吗?为何还要特别强调团队协作的意义。其实,这源于对于全媒体概念的误解。全媒体记者需要具备驾驭不同媒体平台、使用不同数字化技术设备的能力,并且可以借助多种不同的媒介完成对同一新闻事件的表达。但是,“会用”并不等同于“精通”,让每一名记者完美掌握每一项技能,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全媒体记者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尽可能做到“一专多能”,在立足自身专业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能完成不同工种的基本工作,能理解新闻生产整个流程的运作逻辑。很大程度上,强调记者的全能特性是为了通过学习各项技能来反哺新闻编辑的新闻事业与思维方式(例如通过学习摄影技巧,来培养视觉上的敏感)。在当下媒体竞争激烈的红海阶段,想要脱颖而出,需要记者的全能,更需要不同记者间的相互配合与合作,在一个精简的小组中做到精诚协作,秉持大局意识,发挥各自的特长,取长补短,出色地完成新闻生产与分发的各个环节。
  (四)不忘初心——坚守记者职业道德,努力担当社会责任
  如前文所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与自媒体的崛起,导致虚假新闻泛滥、各种新闻炒作层出不穷。全新的时代变革,不仅仅是新闻技术与呈现形式上的变化,还给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的新闻理念和媒介观带来了巨大冲击。在这种环境下,新闻编辑更要遵守职业道德,做好职业担当,时刻牢记自身作为时代发展同步记录者的重要角色,承担起记录社会现实、反映大众生活的职业责任。
  首先,新闻编辑对自己的工作要坚持独立、理性的判断。记者要跟随时代的潮流,关注受众喜好的变化,但是不能在市场化的浪潮之中丧失了独立与理性的判断。只有做好事实与价值、实然与应然的区分,始终保持专业清醒的认识,才能在日益复杂的媒体环境中,站在党和人民的一侧,站在社会潮流发展的一侧。新媒体平台上各种真假消息鱼龙混杂,新闻编辑不可囿于“流量至上”的逻辑之中,不要为了单纯追求信息发布的及时性而不加分析和考证地盲目引用来源不明的新闻素材,为了打造所谓的“爆款新闻”而抛弃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媒体是上接党心、下连民心的中间桥梁,主流媒体公信力的背后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媒体工作者在当前环境下,一定要从坚定自身政治信仰做起,努力践行“四力”,主动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之中,扛起舆论宣传的大旗,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其次,新闻编辑还要勇于坚守自己的社会责任,将推动社会发展、谋求百姓的生活幸福作为自己的职业使命。新闻编辑应当将生产反映时代发展潮流、普通民众生活的新闻作品作为自己最主要的工作,通过新闻的生产与传播,展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点点滴滴,从中发掘出时代发展的脉络,以小见大,让受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质朴、纯粹,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10]。
  四、结语
  编辑记者是媒体机构的基本组成单元,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职责的更好发挥,一定离不开基层编辑记者综合素养的提升。在新时代背景下,新闻编辑应当牢记时代嘱托,树立担当意识,不断革新思维,尊重时代发展潮流,提升自身技术素养与实践能力,最终成长为符合时代要求、满足人民需求的优秀全媒体记者。
  参考文献:
  [1] 孟建,赵元珂.媒体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07):24-27,54.
  [2] 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体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1):87-91.
  [3] 贺逸群,刘黎明.蜜糖或砒霜: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J].编辑之友,2018(11):11-15.
  [4] 汪文斌.以短见长——国内短视频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电视研究,2017(05):18-21.
  [5] 晋铭铭,罗迅.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浅析[J].管理观察,2019(16):77-79.
  [6] 孙允广.媒体融合背景下国内知名媒体的微信公众号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6.
  [7] 徐泽城.新闻传播从“受众”到“用户”身份变迁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05):76-77.
  [8] 卢小红.对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编辑创新与转型的探讨[J].传播力研究,2019,3(17):103,127.
  [9] 王朝阳.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融合能力探究[J].中国传媒科技,2021(05):86-88.
  [10] 童兵,费雯俪.打造新时代的“四全媒体”——努力践行习近平关于媒体融合发展重要论述[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0,73(04):5-11.
  作者简介:辛鹏(1983—),男,甘肅武威人,本科,助理编辑,研究方向:新闻编辑。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悄然步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为人们搭建了能够随时进行沟通交流的平台,突破了信息单向传播的模式,给予了人们多元化的信息选择。长期以来,各大新媒体平台致力于为受众打造便捷获取信息的平台,于是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信息发布平台应运而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拥有了较为稳定的受众群体,如今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战场。无论微信公众号的经营者是个人还是企业
摘要:在结构主义理论中,二元对立论是理解文化系统的一种相当有力的工具,主张从文本的形式或者结构功能上抽象出两种对立的形象。本文结合二元对立论分析河南卫视系列节日晚会的表层结构(外显的叙述层面)与深层结构(内隐的结构主干),分别为“节日晚会助力城市宣传”和“媒介转型助力文化传承”。同时,本文根据以河南卫视牛年春晚《唐宫夜宴》为代表的河南卫视系列节日晚会的持续走红这一现象,分析文化节目的出圈思路,包括
摘要:本文对2011—2020年我国报纸的扶贫报道进行内容分析,重点关注报道量、文章主要主题的分布变化,以及不同级别的报纸在报道上的差异性。研究发现,我国报纸扶贫报道量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扶贫报道中的主要主题的分布变化与扶贫政策的出台和演变关系密切,不同级别的报纸在扶贫报道量、主要主题分布、作者来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关键词:扶贫宣传;报纸;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志码:A
摘要:作为一档定位高端、引发受众思考的访谈节目,《十三邀》通过对形式主义的深刻反思,让沟通重回真实与理性,节目运用纪实的影片拍摄风格和多重叙事结构,将当下社会个人与时代的价值冲突呈现出来,《十三邀》对严肃内核的把握与娱乐至死的社会空洞状态形成巨大反差,它的成功反映出在精神消费升级时代,受众迫切需要的,仍然是直抵心灵、激发受众共鸣的优质内容。  关键词:《十三邀》;深度沟通;纪实拍摄;价值冲突  中
摘要:近年来,少儿科普图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少儿图书板块所占比重逐渐提升。少儿科普图书对于丰富孩子知识,拓宽视野,提升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相当重要。但目前,市场上有不少少儿科普图书品质不高,给读者以错误引导。究其原因,在于人文精神的缺乏。为此,少儿科普图书编辑应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培育工匠精神,时刻不忘通过科普图书传递人文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多为少年儿童推出科普精品,陪伴其健康成长。  关
摘要:燕赵区域地形地貌险峻复杂,造就了燕赵“慷慨悲歌、好气任侠”的文化特征,具有和乐精神、革新精神、包容精神、求是精神、忧患精神和创新精神,表现在燕赵文化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风俗习惯等文化载体上。本文通过梳理燕赵精神的文化表现,以促进燕赵精神的传承和发展,积累燕赵文化对外传播素材。  关键词:燕赵精神;文化载体;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2021年2月,以河南广播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成功“出圈”为开端,河南广播电视台策划并启动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河南广播电视台坚守中原文化和黄河文化内核,跟紧融媒时代进程,
摘要:随着各方日益重视儿童教育,儿童图书及其图画读物在市场上的规模不断扩大。作为一个特殊的阅读群体,儿童的童年是其快速成长的阶段,只有短短几年,而儿童读物在这一时期理所当然地担负着艺术审美和启蒙的作用。如今,国内外儿童读物中的字体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国外优秀的读物字体层出不穷,而国内的儿童读物中的字体依旧停留在枯燥、毫无创新的阶段。基于此,本文对儿童读物里的字体设计提出新的设计要求,通过分析儿童读物
摘要: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智能化和大数据化采编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新闻记者的工作效率,也极大地提高了新闻内容生产效率和传播效率。融媒体时代,需要采用鲜活的形式、创新性的话语,快速高效地构建多渠道、立体化的传播媒介,这就对传统媒体记者的观念与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融媒体背景下,记者需要加深对融媒体技术的认知,实现自身专业能力与基本素养的提升,构建全媒体记者的发展模式,发挥出融媒体技术的作用。  关
摘要:互联网传播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势必加剧媒体介质的泛化和消融,“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全媒体新图景已然形成。在这样的历史发展格局下,传统媒体被挤压出了舒适区,在时代的大潮中飘摇。本文主要结合传统媒体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构建融媒体时代视频内容生产新要素,希望可以为新时代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融媒体;视频内容;生产要素;传统媒体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