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融媒体时代视频内容生产新要素探讨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a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传播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势必加剧媒体介质的泛化和消融,“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全媒体新图景已然形成。在这样的历史发展格局下,传统媒体被挤压出了舒适区,在时代的大潮中飘摇。本文主要结合传统媒体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构建融媒体时代视频内容生产新要素,希望可以为新时代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融媒体;视频内容;生产要素;传统媒体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4-0027-03
  继语言、文字、印刷、电信技术之后,互联网成为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五次媒介革命,深刻影响并改变着每一个人[1]。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0.4%,互联网日益成为老百姓“收音”“发声”的主渠道[2]。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线下与线上、国内与国际、现实与虚拟、体制内与体制,相互的界限日趋模糊,构成了越来越复杂的舆论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全媒体新图景,导致媒体介质的泛化和消融。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面对各类新媒体的强势崛起和蚕食,传统媒体被挤出了舒适区,在时代的大潮中飘摇。
  截至2020年12月,仅我国短视频用户的规模就达8.73亿,占网民整体的88.3%,短视频赶超搜索引擎和网络新闻,成为仅次于即时通信的互联网应用。这意味着互联网的流量形态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从文本转向视频[3]。以“声+画”为主的有高辨识度的传统媒体,视频制作始终是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面对已经来临的风口期,电视人更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全媒体时代的互联互通,再造了观众心理习惯和行为体验,电视视频内容的生产和制作在手段和方式需要推倒和重构。
  以各类新媒体组合矩阵为代表的融媒体与包含电视、纸媒等在内的传统媒体,除了在媒体介质和传播技术上有所区别,非本篇探讨之列,单从视频制作方面,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选题、语境和呈现方面的差异显而易见。
  一、融媒体时代内容资讯的快、准、狠
  (一)快:资讯发布之快
  融媒體时代用户每时每刻都被海量资讯裹挟,在时间维度上,“快、快、快”成为融媒体时代最显著的特征。科技的进步和媒体的特性,都让各家媒介平台争夺头阵首发,各种资讯发布时点、迭代更新的速度之快以及用户注意力转移的速度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
  (二)准:通达客户之准
  传统媒体都有特定的细分客户群,也就是说要精准达到细分客户群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资源,但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的支持下,各类大数据的算法和人工智能的预测、智能终端的普及,“千人千面”使得当下精准推送和个性化服务已成为融媒体时代的一大趋势,除了传统的“某宝”之外,以“某条”“某手”等为代表的新锐互联网公司更是将“千人千面”做到了极致。
  (三)狠:信息爆炸之狠
  相较于时间维度上的“快”,空间维度上的“狠”则让大众集体患上了“知识焦虑症”。用“铺天盖地”“疾风骤雨”形容今天的信息爆炸并不为过,“无所适从”“浅阅读”“无意识刷屏”在潜移默化中给现代人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融媒体时代视频内容生产的快、小、素、全
  (一)快
  “快”已经成了融媒体时代所有媒体介质共同追求的第一价值,尤其是自媒体改变了信息发布的游戏规则,“同步即时”方显媒体英雄本色。再加上“5G+4K”等新技术的加持,内容生产的便捷和快速变得更加不可想象。
  (二)小
  “知识焦虑症”导致贪多贪快成了多数用户不自觉的行为习惯,“碎片化”阅读和观享成为绝对主流。抖音用其数秒即过、庞杂的视频内容强有力地证明了“短小精悍”的黑洞引力。
  (三)素
  “素”指原生态,特别是自媒体的介入,不加工、少加工甚至是零添加的原生态内容生产,扯掉了传统媒体的最后一点高贵和神秘的面纱,让媒介与大众同频共振。“有图有真相”是用户愿意放弃时间成本来围观和体验的重要动因。
  (四)全
  视频内容生产不再是电视媒体独家专利,媒体介质的泛化及其边界的相互侵蚀让“全员媒体”成为现实,且愈演愈烈。
  三、融媒体时代电视内容生产的破旧立新
  其实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构成视频内容生产要素都万变不离其宗,无外乎三大件,即内容选题、语境表达和呈现方式。面对融媒体时代舆论生态的“快、准、狠”和内容生产的“快、小、素、全”,作为传统媒体特别是视频生产“老大哥”的电视台,即不能失了“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主流颜面,还得挽回普罗大众渐行渐远的“爱慕之心”,需要的不仅仅是战略意识上的觉醒和转移,更需要在具体战术上破旧立新,将“曲高和不寡”当作融媒体时代电视内容生产的诉求和价值指向。
  (一)内容选题政治性、时代性、人文性和创新性“四性”融合
  作为主流媒体,电视是党的喉舌,但随着各路新媒体的崛起,泥沙俱下已成为信息常态。该不该放下身段、如何放下身段,是近年来电视人最纠结也最无解的问题。面对日益多元的思想意识、复杂的舆论环境和严峻的生存挑战,电视媒体要想抢占舆论制高点,实现传播实效最大化,电视节目必得力求实现政治性、时代性、人文性和创新性的相互融合。
  1.政治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始终把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就意味着,电视节目无论怎么变化,都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站位要高。也正是基于此,电视构筑了新媒体平台所不具备的专业度和权威性。人们不一定第一时间从电视上获取资讯,但是最依赖从电视上求证信息的真伪,特别是来自党和政府的发声。
  2.时代性:电视节目的内容选题必须具有时代烙印、反映时代特性、把握时代脉搏,敏感捕捉当下现实热点、难点抑或是痛点,够新、够鲜、够辣,才有可能“四两拨千斤”,才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脱颖而出,取得用户的关注和共鸣,实现信息的爆炸性传播。   3.人文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毋庸置疑,无论何时何地,包含电视节目在内的所有文艺创作,主体都应该是人,传达人类共有的普世价值。只有本着人文情怀,聚焦普通人,以小见大,倾注真情实感,讲述有温度有诚意的故事,才能够引起最广泛的情感共鸣。
  4.创新性:这里的创新指的是内容而非手段。AR、VR技术的发展让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全方位无死角地展示在用户面前;AI、语音识别技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人物“活”起来,可以与用户进行交互,就像与历史人物在“视频通话”……技术的进步让文化创新更具活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优秀传统文化是最好的选题内容,其隐藏着一个民族的基因密码。推陈出新,族群共同的记忆是情感勾连和认同的基础。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内容都是硬核,如何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是媒体人需要掌握的灵活与刚性的原则。但无论是何种原则,传递正能量,做有深度、有温度,有党性、有人性的媒体,必然是当下电视从业者孜孜以求的实现目标。
  (二)语境表达的不“端”和不“装”
  毋庸讳言,一些电视新闻确实存在着标语式、口号式、说教式的语言语境,单一的传播方式导致电视在用户心目中就是一副“端”着的身架。进入融媒体时代,用户对“假、大、空”的说辞过耳不过脑,相反,新媒体语境中的不“端”和不“装”却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共鸣,用户在新媒体的内容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积极参与传播,就像病毒传播极大地提升了传播地广度,这是值得电视媒体反思和借鉴的。
  1.标题:“标题党”向来为主流媒体所鄙夷,但不得不承认,一个富有煽动性的标题,往往是提高点击量的关键所在。电视节目标题中规中矩,遣词造句缺乏新意和指向,难抵人心。标题不该是“我想说什么”,而是“你想听(看)什么”,主客角度不同,标题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四川省新闻办就九寨沟地震答记者问”(主流媒体)和“九寨沟地震一天了,你关心的6个疑问都在这里”(新媒体)两个标题,受众心理感应完全不同[4]。
  2.同期声:同期声是最好的语言表达,其未加修饰的真实和生动往往会成为节目内容的点睛之笔,“感同身受”使用户情感、情绪有所依托,现场对话、环境声、叫骂声等富有烟火气息的视频往往是融媒体中传播得最好的一种内容要素。
  3.少言多画:有图即有真相。对用户来说,有照片或视频,了然于目,语言显得苍白和多余。在融媒体时代,画面比语言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4.去说教:说教是电视人根深蒂固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但事实上,真实陈述、平和表达、悬置评判,给用户留一定的思考空间,才是明智之举。
  5.讲人话:电视人常说“喜闻乐见”,却用太过高调的语言语境自说自话。如何让宣传内容特别是大政方针直达百姓心脑?电视人首先要学会讲人话、讲实话、讲真话,尤其要把高深、艰涩的政論转化成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和语境。
  (三)呈现手段的机动和灵活
  “原生态、即时性、碎片化、短视频是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信息发布的重要特征”。与传统媒体“结果报道、效果报道、等结果报道”相比,新媒体的做法则是“发生报道、即时报道、滚动报道和过程报道”。这充分说明新媒体在内容呈现手段上的机动性和灵活度。
  1.快速:在一切唯“快”的融媒体时代,新闻的定义正在被改写,即新闻不再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采集快,发布更要快,甚至采集和发布同步实现,新媒体的“快速”反应令传统媒体倍感压力。如何实现与其他媒体介质同步甚至是更快的信息发布和传播,除技术层面的突破外,采编人员必须建构即采即编即发布的工作思路和技能。
  2.原生态:电视节目追求精雕细琢,讲究慢工出细活,而融媒体时代的“快餐”文化心理,与精美的音画相比,多数用户更渴望在第一时间感受正在发生的事实场景,粗糙的、未加工的,甚至穿帮、没有专业技巧的镜头都会因“真实”让用户收获的一份体验快感。
  3.短小:第三方数据机构也做过一个统计,有85%的用户是对广告抱有接纳的态度的,然而可以接受45秒的只有3.8%,而接受15秒广告的用户是67%,这相差了17倍。另外,对于15秒广告正确的记忆力是也是最高的。对精于长视频剪辑的电视人来说,如何在以秒计算的短小视频里,用最快、最有意趣的方式吸引用户眼球,是在电视与新媒体竞争中必备的一项技能。
  4.互动:融媒体时代,互动社交已成为各媒体努力实现和追求的用户体验。经研究,社交媒体能够给用户带来了三种前所未有的美好体验:第一,用户可以及时分享所观察到的信息;第二,用户享有对信息的编辑加工能力和权利;第三,搜集信息和社交可以同时完成,可以和友人自由交流内心的观点。这种既能社交又能获取信息的美好体验,大大提升了社交媒体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而传统的电视媒体一直以来就是单向输出的方式,与用户根本无法形成互动和交流。
  四、融媒体时代电视台内容生产和发布流程再造
  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3]正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部署推动下,打造智能化媒体平台逐渐成为传媒业新趋势,经过数年的摸索和实践,媒体融合的广度不断拓展,媒体融合的深度也取得较好成效。2019年9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首个区域总部和5G+4K+AI媒体应用实验室在上海启用,助力广播电视媒体以及相关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紧随其后,人民日报社与百度公司也对外宣布联合成立了人工智能媒体实验室,希望通过双方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构建人工智能媒体新生态;当年的11月份新华社也与蚂蚁区块链携手,正式发布了“媒体大脑3.0融媒中心智能化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主要是以当下区块链技术和AI技术相结合,利用阿里体系的研发能力赋能新华社“策、采、编、发”多个新闻生产环节和流程。2020年 1月全国第一家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成立,该中心聚焦理论应用和技术革新的融合,可以预期这个位于湖北的融合创新中心,将成为我国广电体系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创新的重要实践基地。为响应国家号召,更为生存“突出重围”,全国各地主流媒体纷纷尝试媒体融合,特别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入爆发期,传统主流媒体都在积极尝试和探索融媒体的转型发展之路。然而,“当下,媒体融合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制约了融合的效率和进程”[3],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出现内容采集、加工和发布间不配合不顺畅的状况。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大屏和小屏之间孰轻孰重,较劲的背后真正要突破的不仅仅是僵化的体制,更是电视人的自尊心理防线,先保证电视再“施舍”给新媒体的做法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换言之,对于电视台来说,融媒体信息发布流程的梳理和再造刻不容缓,只有厘清部门间的轻重缓急和规范化流程操作,才能与“船小好调头”的自媒体或其他媒体共存和竞争。为保证内容的即时播出、滚动播出、参与播出甚至是互动播出,应当本着先小屏后大屏、先粗粝再精剪、先留白再评论的原则,在电视台内部真正实现媒体互通互融。
  五、结语
  媒体融合已向纵深发展。舆论宣传是看不见硝烟的战斗,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阵地,要想在各路媒体即渗透又排挤的大势中,延续传统权威并掌握“微传播”话语权,尽力、尽快转变思路,构建视频生产新要素、创新视频制作新形态、再造视频传播新手段是不可回避的选择。显而易见,深度融合不仅仅是当下我国媒体行业生存的转变路径,也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新闻舆论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同花顺财经,http:// field.10jqka.com.cn/20210208/c626907200.shtml,2021-02-08.
  [2] 共产党员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三十讲(第十九讲)[EB/OL].共产党员网,https://www.12371.cn/2018/10/15/ARTI1539586590214451. shtml,2018-10-15.
  [3] 黄楚新,彭韵佳. 2017年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9-15.
  [4] 张宏.融媒体时代记者的转型和坚守[J].新媒体研究,2017(19):125-126.
  作者简介:房慧萍(1968—),女,福建惠安人,本科,主任播音员,研究方向:电视节目制作。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一名电视新闻记者的视角,对于平时在电视新闻采访报道中使用到的诸多摄像设备进行梳理,结合实际报道案例,探讨它们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对新闻报道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智能小型化;摄像设备;新闻报道;作用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4-0164-03  一、引言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是20世纪伟大的战地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悄然步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为人们搭建了能够随时进行沟通交流的平台,突破了信息单向传播的模式,给予了人们多元化的信息选择。长期以来,各大新媒体平台致力于为受众打造便捷获取信息的平台,于是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信息发布平台应运而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拥有了较为稳定的受众群体,如今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战场。无论微信公众号的经营者是个人还是企业
摘要:在结构主义理论中,二元对立论是理解文化系统的一种相当有力的工具,主张从文本的形式或者结构功能上抽象出两种对立的形象。本文结合二元对立论分析河南卫视系列节日晚会的表层结构(外显的叙述层面)与深层结构(内隐的结构主干),分别为“节日晚会助力城市宣传”和“媒介转型助力文化传承”。同时,本文根据以河南卫视牛年春晚《唐宫夜宴》为代表的河南卫视系列节日晚会的持续走红这一现象,分析文化节目的出圈思路,包括
摘要:本文对2011—2020年我国报纸的扶贫报道进行内容分析,重点关注报道量、文章主要主题的分布变化,以及不同级别的报纸在报道上的差异性。研究发现,我国报纸扶贫报道量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扶贫报道中的主要主题的分布变化与扶贫政策的出台和演变关系密切,不同级别的报纸在扶贫报道量、主要主题分布、作者来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关键词:扶贫宣传;报纸;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志码:A
摘要:作为一档定位高端、引发受众思考的访谈节目,《十三邀》通过对形式主义的深刻反思,让沟通重回真实与理性,节目运用纪实的影片拍摄风格和多重叙事结构,将当下社会个人与时代的价值冲突呈现出来,《十三邀》对严肃内核的把握与娱乐至死的社会空洞状态形成巨大反差,它的成功反映出在精神消费升级时代,受众迫切需要的,仍然是直抵心灵、激发受众共鸣的优质内容。  关键词:《十三邀》;深度沟通;纪实拍摄;价值冲突  中
摘要:近年来,少儿科普图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少儿图书板块所占比重逐渐提升。少儿科普图书对于丰富孩子知识,拓宽视野,提升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相当重要。但目前,市场上有不少少儿科普图书品质不高,给读者以错误引导。究其原因,在于人文精神的缺乏。为此,少儿科普图书编辑应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培育工匠精神,时刻不忘通过科普图书传递人文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多为少年儿童推出科普精品,陪伴其健康成长。  关
摘要:燕赵区域地形地貌险峻复杂,造就了燕赵“慷慨悲歌、好气任侠”的文化特征,具有和乐精神、革新精神、包容精神、求是精神、忧患精神和创新精神,表现在燕赵文化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风俗习惯等文化载体上。本文通过梳理燕赵精神的文化表现,以促进燕赵精神的传承和发展,积累燕赵文化对外传播素材。  关键词:燕赵精神;文化载体;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要:随着各方日益重视儿童教育,儿童图书及其图画读物在市场上的规模不断扩大。作为一个特殊的阅读群体,儿童的童年是其快速成长的阶段,只有短短几年,而儿童读物在这一时期理所当然地担负着艺术审美和启蒙的作用。如今,国内外儿童读物中的字体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国外优秀的读物字体层出不穷,而国内的儿童读物中的字体依旧停留在枯燥、毫无创新的阶段。基于此,本文对儿童读物里的字体设计提出新的设计要求,通过分析儿童读物
摘要: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智能化和大数据化采编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新闻记者的工作效率,也极大地提高了新闻内容生产效率和传播效率。融媒体时代,需要采用鲜活的形式、创新性的话语,快速高效地构建多渠道、立体化的传播媒介,这就对传统媒体记者的观念与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融媒体背景下,记者需要加深对融媒体技术的认知,实现自身专业能力与基本素养的提升,构建全媒体记者的发展模式,发挥出融媒体技术的作用。  关